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三年級《絕句》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1-03-09 13:45:3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三年級《絕句》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三年級《絕句》的教學設計

  1、學會本課生字“鸝”“鷺”,能正確理解“窗含”、“千秋雪”、“門泊”、“萬里船”。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絕句》。

  3、借助貼圖,難詞質(zhì)疑,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的感情,培養(yǎng)審美情趣。

  4、通過本課學習,激起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并提高鑒賞能力,同時引發(fā)學生萌動詩情,動手嘗試寫一寫關于春天的詩。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詩意,有感情地通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愉悅之情。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關詩句的意思。

  2、品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和重音,引導學生體會語感。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題解題

  1、談話導入:

  現(xiàn)在什么季節(jié)?春天是什么樣的?

  2、是呀,春天萬物復蘇、繁華似錦,到處都充滿了生機!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首關于春天的詩,這就是──(揭題齊讀)

  3、引導學生解題,介紹絕句與杜甫的資料。

  4、教師簡介寫作背景。

  二、初讀詩句,讀準字音、學會生字

  過渡: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們想讀一讀杜甫的這首即興之作嗎?

  1、學生按要求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會生字)

  2、檢查自學情況:

  ⑴ 出示生字:“鸝”“鷺”。指名讀,說說寫時要注意什么。學生描紅。

 、 指名讀詩正音。

  三、精讀詩句,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借助貼圖,理解詩意:

 、 學生默讀,用筆畫出詩中寫到的景物。

  ⑵ 匯報交流,教師出示景物圖。

  ⑶ 指名學生貼圖,說說理由,以引導學生理解詩句含意。

 、 出示整圖,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樣?那么,誰能讀出詩人這種歡快的心情?誰再來讀讀看?

  2、引導質(zhì)疑,突破難點:

 、 引導質(zhì)疑:

  讀到這兒,古詩中還有那些地方,你們弄不懂的?

 、 交流釋疑: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窗含”、“千秋雪”、“萬里船”。

  “窗含”:窗?詩人透過什么看到翠柳、黃鸝等這些景物?(教師貼出窗框圖)你們看,西嶺上的雪就好像是鑲嵌在窗戶里的……

  “萬里船”:為什么說是萬里?

 、 理解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指名說。

 、 教師小結(jié):

  詩人正是透過窗戶看到了近處的──,遠處的──(相機板書:近景、遠景)

  3、誦讀詩句,體會語感:

 、 既然是古詩,就要讀出古詩的.韻味。誰能說說怎樣才能讀出韻味?

  ⑵ 同桌誦讀詩句,體會語感,嘗試用斜線畫出詩句中的停頓。

 、 指名同桌匯報:

  一生讀,一生板演。其他學生點評。

  ⑷ 男女生按標記賽讀、背誦。

  ⑸ 配樂齊背古詩。

  四、拓展練習,嘗試作詩

  1、引導學生背誦其他春天的古詩,并試著說說古詩寫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導詩歌寫法:

  這些春天的詩告訴我們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寫出春天的蓬勃生機。

  3、出示有關春景圖二幅: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就有春天,你們看──(貼圖)

  這是──這是──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圖,想想還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讓我們拿起筆來當名小詩人,寫一寫我們身邊的春天,好嗎?可以寫兒歌這類現(xiàn)代詩,也可以模仿絕句寫一寫古體詩,題目自定。

  4、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詩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樂)

  五、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自選兩項

  1、背誦并默寫《絕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準備在早晨會的古詩園地向全班同學介紹。

  3、收集其他詩人描寫春天的詩作,準備參加“春之聲”賽詩會。

  4、把你已經(jīng)創(chuàng)作好的春天的詩,向本班“春之聲”詩刊投稿。

  〖板書設計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三年級《絕句》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絕句教學設計15篇04-14

小鳥的教學設計04-09

《蠶絲》的教學設計04-03

《燈光》的教學設計06-12

趙州橋的教學設計04-23

《荷花》的教學設計03-03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教學設計09-18

上天的螞蟻教學設計04-06

電流的磁場教學設計04-06

《圖形的運動》教學設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