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時間:2024-07-13 08:56:39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度單位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內容為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頁至第7頁的教學內容包括:(1)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認識米、用米量。(2)認識線段、量畫線段。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身邊的物品、學習用具等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一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這年齡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已達到一定水平,在學習長度單位前對長、短概念已有初步認識基礎,但怎么測量物體長度學生還不了解,對長、短的概念的理解也還不夠透徹,需要系統(tǒng)學習來認識厘米、米的長度觀念等。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勤觀察、多動手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厘米的正確表象。

  3、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和畫線段。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用具】:

  回形針一盒、30厘米尺子一把、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題1、老師:新學期開始老師發(fā)現許多同學長高了,來,誰能跟大家說說自己的身高。

  請學生發(fā)言,將自己的身高說出來。

  2、老師:老師相信還有部分學生還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們這堂課的學習內容為《長度單位》,同學們要是認真聽講這堂課,課后就可以同桌之間互量身高了。(板書課題:長度單位)

  學生思考自己的身高高度并踴躍發(fā)言。

  設置懸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引出學習課題。

  探究、學習新知1、老師:老師看到大家課桌上都有一塊橡皮擦,下面我們來玩?zhèn)游戲,請大家把自己的橡皮擦那出來量一量我們手中的數學課本的寬度有幾個橡皮擦那么長?

  請學生起來回答自己的測量結果。(板書學生的測量結果,同時PPT播放我測量的結果課件)

  2、老師:同學們是不是存在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數學書的寬度是一樣的但大家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3、老師:我聽到有同學說是因為大家測量用的橡皮擦不一樣長,在這里老師把它說成同學們測量的標準不一樣,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那下面老師老統(tǒng)一一下標準。老師手上有一盒回形針,現在發(fā)給每位同學一個,同學們再用它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度有幾個回形針那么長。

  4、老師想學生展示真是的尺子并同步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尺子,分析尺子上數字、線段和線段與線段之間的含義,并讓學生知道測量長度單位用的是尺子。

  1、學生舉手回答自己的測量結果。

  2、學生思考疑問,得出結論。

  3、學生在課堂上帶著好奇心重新測量起來。

  4、學生認真聽老師分析尺子,認識尺子。

  1、讓學生初步體驗測量的形式和結果

  3、使學生形成測量物體要統(tǒng)一一個標準的概念。

  4、讓學生認識尺子上的數字和線段的意義,認識1厘米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尺子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的。

  練習鞏固1、課件展示詢問學生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

  2、讓學生在課堂上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并用課件展示畫線段要注意點事項。

  3、課件展示讓學生比較螞蚱和蟋蟀誰跳的距離遠?1、學生思考并踴躍發(fā)言。

  2、學生踴躍上黑板作畫并積極動手畫出5厘米的線條。

  3、同學們紛紛猜測起來

  1、加深學生對1厘米概念的理解,鞏固新知。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鞏固知識和了解學生是否會畫一定長度的線段。

  3、培養(yǎng)學生對距離遠近的估算能力和鞏固學習內容。

  4、課件展示練習題:判斷題,下列題目對的打√,錯的打×,讓學生起身來回答。

  4、學生踴躍舉手發(fā)言

  4、鞏固新知并鍛煉學生的膽量讓學生有發(fā)言的機會等。

  課后作業(yè)課后練習一:第2、7、9題學生課下做讓學生鞏固新識、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2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初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教學重點: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小朋友們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在古時候,人們常常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庹(tuǒ)、一拃(zhǎ)、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古人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F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課桌的長是幾拃?明明量出5拃長,爸爸量出3拃長。他們量的同一張桌子,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教師小結:原來他們的手有大有小,所以測量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尺子是測量長度的工具。請你認真觀察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長的刻度線下面都有相對應的'數字,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數字1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1,數字2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2??以此類推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袄迕住笔且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從0刻度到1這一段的長度就是1厘米,也可以記作1CM。生活當中一個手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一個田字格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從0刻度到1這一段的長度是l厘米,從1到2也是1厘米,從2到3也是1厘米,從3到4還是1厘米,這說明什么呢?這告訴我們每相鄰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3.認識幾厘米。

  師:下面學習用直尺測量,量一量這張紙條的長度,有兩種測量方法,哪種測量方法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第一種測量出來的是4厘米多,第二種測量出來的是5厘米,那種測量方法正確呢?第一種測量方法是錯誤的,第二種測量方法正確的。這是因為尺子的0刻度要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而第一種測量方法紙條的左端沒有和0刻度對齊,這樣紙條就有一端距離沒有被測量到。

  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梢赃@樣計算8-2=6厘米,紙條長6厘米)

  三、鞏固練習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尺子測量的都是幾厘米,這支鉛筆長8厘米。這張紙條長4厘米,這張紙條長5厘米。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知道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較短物體時,我們通常用厘米做單位,厘米也可以寫作cm。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物體的左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1—3頁和練習的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估量長度的意識。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正確使用厘米尺測量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學生尺彩帶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二、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買賣”彩帶

  (1)國慶節(jié)快到了,老師想買一些彩帶回家做裝飾品,我發(fā)現你們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帶,愿意賣給我嗎?不過,我要按它的長度付錢。

 。2)學生用學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帶的長

  (3)激發(fā)矛盾:同樣長的彩帶賣的價錢不同,這樣公平嗎?

 。4)小結: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會出現剛才不統(tǒng)一的現象了。

  2、買賀卡

 。1)老師在買節(jié)日賀卡時遇到一個難題,同學們愿意幫幫我嗎?

 。2)賀卡問題

 。3)小結: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較出物體的長短。

  3、練習(課件顯示)

  三、認識厘米

  1、認識直尺

  介紹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線、長度單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認識1厘米

  課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學生比一比1厘米的長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認識幾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課件演示不同量法

  學生判斷:誰的量法正確?為什么?

  2、正確量法:電腦老師是怎么說的?

  五、鞏固實踐

  1、正確讀出各物品的長度。

  2、量彩帶。

  3、量數學書的短邊。

  4、估計獎品的長,再量一量。

  六、資料介紹

  七、總結評價

  這節(jié)課你嘗到了哪些知識?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通過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4、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導入:同學們,你們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東西?能不能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擺一擺數學書的短邊是幾個物體的長?

  讓學生自己動手,并匯報測量結果。通過同學們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結果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ㄒ唬┓中〗M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讓學生明確活動的方法并動手操作。

 。1)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不能彎彎曲曲的。

 。2)將全班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每組從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總共分為6個小組,其中3組用正方形,3組用曲別針,3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時,規(guī)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條邊來量。

 。3)在測量好后各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短邊,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ㄓ懻摻涣鳎寣W生嘗試著總結。)

  結論: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2、讓各小組換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然后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ǘ⿲W生獨立操作,體會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3、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ㄈ┚毩曥柟,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反思: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厘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chuàng)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2、合理學習活動的組織;顒又薪㈤L度單位的初步表象。愛玩、貪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的這種天性,在教學中有效創(chuàng)設活動情節(jié),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溝通學生情感世界和書本世界的聯系,教學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整節(jié)課學生參與面很廣,學的很輕松,很扎實,效果很好。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三年級下冊第74頁例1及練習十八

  教學目標:

  1、通過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比較,進一步加深對面積的意義及面積單位的理解。

  2、經歷數學系列活動,培養(yǎng)動手操作及想像的能力。

  3、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的聯系。

  教學重點:

  明確分清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課前自學內容:

  思考: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厘米多長?1分米多長?1米多長?

  2、請分別畫出邊長為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

  3、想一想,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之間有什么聯系?

  教學過程

  一、自學反饋,比較異同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學生估計1厘米有多長?1平方厘米的面積多大?

  (2)教師出示:長是1厘米的線段圖,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圖形?此鼈儓D形有什么異同?

  (3)教師出示:學生用和鉛芯和面積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要知道它們的大小分別用什么單位來測量?

 。4)學生動手測出鉛芯的長度和紙片的大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計1分米的長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學生交流時,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使學生的'估計接近正確。)

 。2)估計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

  (3)學生動手進行測量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計情況。(教師進行指導怎樣才能減少誤差。)

  3、比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們學習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們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來干什么呢?(學生可能回答用1米來測量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來測量黑板的面積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積是多少?……)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并向學生說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積大約是60平方米……。

  二、教師點撥,小結知識

  1、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通過以上學習,同學們討論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異同?學生交流討論情況,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2、教師總結

  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要內容--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板書課題)。

  三、鞏固反饋,深化認識

  1、書P751、2小組合作完成匯報

  2、書P753先自由說,再指名回答。

  四、拓展練習

  數學游戲:

  請你參加圖案設計大賽,每個圖案是5平方厘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書上第77-78頁例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去探索、發(fā)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體驗面積公式形成過程,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2、滲透猜測--實驗--驗證--應用的學習方法教學,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今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打基礎。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遷移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初步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探究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最近我們研究了面積和面積單位,那什么是面積呢?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

  用手勢指一指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二、實踐探究、尋找方法

  1、現在我要變化這個長方形,請大家仔細觀察:變之前和變之后什么變了?(課件演示:面積變化:一個長方形--長變長--寬變長--長和寬都縮短)

  2、現在請你來猜猜看長方形的面積和誰有關系?板書:猜測。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來做個實驗,通過實驗找找他們之間的關系。板書:實驗

  3、實驗

  (1)拉一拉:用橡皮筋在學具盒里拉出一個你最喜歡的長方形,然后思考一下你拉出來的長方形長、寬、面積分別是多少?填好后,小組討論:根據表中的數據你有什么發(fā)現?

  拉一拉

  姓名 長(厘米) 寬(厘米) 面積(平方厘米)

  根據表中的數據我們組發(fā)現了 (2)剛才我們通過拉一拉得到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接下來我們再用拼一拼來驗證一下這個公式的準確性(板書:驗證):請小朋友用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將自己拼出的長方形的長、寬、匯報給組長。組長組織本小組成員看著表格討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對嗎

 。3)反饋:老師展示一組學生的實驗記錄單

  拼一拼

  動手拼一個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姓名 面積(平方厘米) 長(厘米) 寬(厘米)

  12

  12

  12

  12

  根據表中的數據我們組驗證出 剛才小朋友通過動手、動腦,發(fā)現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呢?要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就用--生齊讀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4、請你來算一算下面長方形的面積,從而遷移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書上第78頁做一做:

  長和寬相等的長方形我們也可以叫什么?板書:正方形那么這條長、寬在正方形里邊叫?板書:邊長。

  那么正方形的面積就等于?板書: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5、小結:我們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fā)現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那有沒有信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呢?板書:應用

  三、應用新知、鞏固深化

  1、教室黑板長4米,寬1米,它的面積是()。

  2、我;@球場的邊長是30米,它的.面積是()

  3、我們學校教學樓的正前方有4個花壇,每個花壇的長都是30米,寬12米。請問我校的四個花壇共有多少平方米?

  4、老師遇到了一件麻煩事,辦公桌上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這塊玻璃的面積是24平方分米,我想配一塊大小相等的玻璃,已經知道它的寬是4分米,你們幫我算算這塊玻璃要買多少長?。

  5、我來當個小小設計師:請設計出一個面積是600平方米的游泳池

  四、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本領?我們是怎樣學習的?你有了什么收獲?

  2、請大家回去后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學校游樂場、風雨球場、家里客廳、臥室、衛(wèi)生間的面積。

  五、布置作業(yè):《課堂作業(yè)本》第38頁

  板書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方法--猜測--實驗--驗證--應用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7

  長度單位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會一些計量長度知識的。

  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觀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難點是讓學生認識線段,了解線段的特征。關鍵是在教學中注意呈現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使學生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中,了解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并初步認識線段、學習量、畫線段的方法。

  第一課時

  課題: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方法:

  創(chuàng)設情境、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個同學來到講臺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tǒng)一長度單位 (出示例1情境圖。)

  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fā)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學生自由發(fā)言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匯報:課桌的長是幾拃?指名回答。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ǘ┱w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fā)現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啊?(很短。)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匯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厘米的長度,并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能準確地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教學重點:

  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教學難點:

  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要準備好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紙一張,一面畫出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學生每兩人準備一張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和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個。

  自學內容:

  自學數學書82-83頁

  1、邊長是()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邊長是10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1平方米=()平方分米

  教學過程

  一、猜測引入: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學生回答,同時依次在屏幕上出現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師: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請同學們猜測一下。(分四人小組,猜測,然后反饋)

  生1:我們認為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生2:我們認為是100。

  師:看來各小組討論,得出意見難以一致,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動腦,探究一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請同學們把學具袋拿出來。

  二、自學反饋,教師點撥

  (一)推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紅色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1分米,誰來說一說它的面積是多少?

  生: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1=1(平方分米).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發(fā)揮四人小組合作的力量,動手做一做實驗(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師:請各小組匯報實驗的結果。

  生1:我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在紅色的正方形上,橫排每排擺10個,豎排每排擺10個,一共可以擺10×10=100個,所以這個紅色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厘米。

  師:你們是用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用的“擺”的方法,主意不錯!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2:我覺得這種方法太慢了。

  師:有什么好的辦法,請你告訴大家。

  生2:我們用直尺去量紅色正方形的邊,邊長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師:果然方便了不少,你們真聰明,大家同意他們的意見嗎?

  生3:我們還有更快的。

  師:哦?說出來大家聽聽。

  生3:老師告訴了我們這個紅色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這個紅色正方形面積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師:這種方法真妙!

  師:剛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擺,有的'用量,還有的直接將分米換算成厘米來計算。同學們真聰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這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單位都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師:同一個正方形,我們用平方分米作單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單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識遷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師:從上面的實驗過程中,我們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同學再想一想:邊長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單位,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師出示邊長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題的要求提問兩個問題:

 。1)邊長1米的正方形紙,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劃分成邊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劃分多少個?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你們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討論,自行解決,進行匯報。

  通過討論使學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書)

  那么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2、區(qū)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進一步強化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長度單位:兩個長度單位間進率是10。

  面積單位: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是100。

  3、反饋練習:

  (1)練習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83頁做一做題目。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訂正時請學生說出想法。

  (3)改錯: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課小結

  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體會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千米、1公頃的表象

  2、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之間、平方千米與公頃之間的進率,并利用進率進行簡單的換算。

  3、經歷觀察、想象、發(fā)現、交流等數學活動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入對公頃、平方千米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

  建立平方千米、公頃的概念

  自學要求:

  預習數學書第84頁

  1、測量土地的面積時,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是哪些?

  2、邊長是()的正方形,面積是10000平方米

  3、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看體育場的圖片,你們有什么感想?

 。w育場太大了)

  那還能用我們前面學過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出示課題)

  二、自學反饋,教師點撥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3、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10000平方米=1公頃

  3、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于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

  1平方千米=100公頃

  三、練習

  練習二十2

  四、小結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觀察兩條細線,初步感知線段。在摸一摸,看一看的過程中,體驗線段的特性:直和兩個端點,并能正確的找出線段。

  2、在動手畫一畫的實踐活動中,會用刻度尺量線段的長,能用刻度尺畫出給定長度的線段(限整厘米)。

  3、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培養(yǎng)觀察、比較以及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畫和量出指定線段的長度。

  教學準備

  彎和直的吸管、鐵絲、鉛筆、木棒、帶刻度的直尺等。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講解法、演示法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新知(2分鐘)

  1、師:小朋友,我們就要舉行一次運動會了,看,這兩個小女孩在干什么?

  生:在幫小男孩量一量,看看他跳了多遠。

  師:說一說,她們是怎么幫他量的?

  生:一個女孩把卷尺的一端對準起點,另一個女孩把卷尺的另一端對準在終點。

  生:中間的線要拉直。

  師:(板書:直,兩個端點)把其中的一端看成一個點。我們把這樣的一段叫做線段。(板書:線段)

  二、自主探究,認知新知

  1、看一看,認識線段(2分鐘)

  師:老師在數學王國里發(fā)現了很多線段,下面我要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發(fā)現了什么?

  師:指名1—2個學生回答。

  生1:這條線的兩端有兩個點。

  師:還有嗎?

  生2:兩端點之間還是直的。

  ……

  師:兩個端點之間直的,在我們數學王國里把它叫做這兩點的距離,也就叫做線段

  2、找一找線段(4分鐘)

  師:剛才我們看到了很多線段,看,這里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為什么,說一說理由。

  3、師:找一找這里有幾條線段

  三、延伸拓展,探究新知

  1、量一量(6分鐘)

 。1)師:線段和直線不一樣,直線是沒有長度的,而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在我們量線段的時候,應注意什么?

  生:從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看物品的右端對著幾

 。ㄈ舨恢,翻開書本第3頁,讀一讀書本老師說的話)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量一量書本第5頁的做一做,先示范量第一條線段,然后自己量一量,同桌互相監(jiān)督,看做得是否對。

 。2)翻到書本第7頁,第10題,看看哪條線段長,再量一量。

  師:指名1—2名學生說一說量出的長度和量法。

  師:是的,這兩條線段是一樣長的,在我們生活當中,有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畫一畫,感知線段(不指定長度)(7分鐘)

  師: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認識了線段,還會量線段的長度,那么你能畫一條線段嗎?

  師:下面根據自己對線段的理解,畫一條線段。

  巡視

  師:老師發(fā)現有好多小朋友都會畫線段,下面抬頭看黑板,看看老師是怎么畫的。

  指導學生畫線段

 。1)指導畫法:

  1)先在紙上點一個小圓點,然后用直尺定好所畫線段的兩個端點;

  2)用直尺把兩個定點連起來。

  師:線段是由兩個端點和直線組成的,你們都會畫了嗎?下面自己再畫一遍,同桌互相檢查,是否畫正確。然后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己畫出來的線段有什么特點?

  3、畫一畫,探究線段(指定長度)(7分鐘)

 。1)師:假如我要畫3厘米長的線段,又應該怎么畫?

  師:齊讀第5頁書本老師說的話。

  師:請1-2個學生說一說要注意什么?

  生:要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再畫到3厘米的地方。有兩個端點,兩端點之間有一條直線。

  展示畫法

  師:看老師,先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畫到3厘米的地方,這樣就是一條3厘米的線段了。

 。2)畫一條5厘米,10厘米的線段

  巡視

  個別學生指導

 。3)①若直尺斷了,它是從3厘米的刻度開始的,要畫5厘米的線段,又應該怎么畫?

  師:從尺的“3”刻度開始畫,要畫到幾厘米的地方為止?

  生:8厘米

  師:為什么?

  生:3和8相差5個間隔,每個間隔1厘米,所以畫到8厘米為止

  ②若要畫10厘米,又應該畫到幾厘米的地方為止?

  生:13厘米

  四、課堂練習,鞏固新知(10分鐘)

  師:看來今天小朋友都掌握的非常不錯,值得表揚,下面翻開課堂練習,做第頁的第題。

  板書設計

  線段

  線段:⒈兩個端點

 、仓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P74-76頁的例1及練習十八的第2、3、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2、通過觀察、比較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系。

  3、學會合作學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

  教學難點:搞清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教具、學具準備:米尺、繩子和幾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

  說出圖形的名稱,分別指出各自的周長,面積。

  2、計算周長常用哪些單位?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長。

  正方形、長方形四條邊長度的和,叫做他們的周長。厘米、分米、米都是計算長度用的單位,叫長度單位。

  3、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4、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比較。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面積單位比長度單位多了“平方”兩字,但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計量單位。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圖形

  觀察、比較課本第74頁例1圖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匯報,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體驗1厘米是指線段的長度,1平方厘米是指圖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請生自己先在紙上畫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誰能說說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區(qū)別?

  請生用手勢比劃1米和1平方米。

  三、鞏固

  1、(出示物體或圖形)正確選擇用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

  (1)測量這根繩子有多長用什么單位?

 。2)測量這個長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單位?測量它的寬呢?測量它的周長呢?

 。3)測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單位?

 。4)測量講臺桌有多高用什么單位?

  2、選擇合適單位填空

  課本第76頁第4題。

  3、估一估、擺一擺:課本第75第2題

  先估計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再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課本第76第3題

  獨立完成后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四、本課小結

  跟小組同學交流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識?

  五、布置作業(yè):《課堂作業(yè)本》第37頁

  板書設計: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比較

  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課本P102、105頁。

  學情分析:

  復習米和厘米,使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認識,并能對一些實物的長度進行估算和測量,對于角和直角的復習,則使學生學會在幾何圖形中發(fā)現角和直角,并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

  復習觀察物體,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簡單物體的形狀,而復習認識時間,讓學生認識時、分和間隔5分鐘的時間的讀寫,并會運用時間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啟發(fā),明確目標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知道物體的長度。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做單位。

  二、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ㄒ唬┟缀屠迕椎膹土

  1、回顧梳理

  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于米和厘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2、表象與進率

 。1)1厘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們的長度嗎?

  學生理解表象與進率,教師積極評價學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活動:演示米和厘米的長度。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

  3、估計與測量

 。1)看書上第105頁第10題中的2條線段,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長?

  學生估計長度并匯報。

 。2)用尺子測量它們的長度,邊測量邊留心你是怎樣測量的?

  學生活動。

  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fā)現出現的錯誤。

 。3)引導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

  學生先自己估計。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再次請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并測量出黑板的實際長度。

  4、組織完成104頁第9題

 。ǘ┯^察物體(課件出示汽車觀察圖)

  1、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不一樣。觀察物體時,要多

  從幾個方向觀察。

  1、 觀察圓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狀?從不同的方向觀察長方體,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狀?

  2、 觀察球和正方體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狀?

  3、 看到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體?

  三、變式練習,檢測目標

  1、學生獨立完成105頁第11題。

  教師巡視,對畫法不規(guī)范的學生及時個別指導。

  2、想一想,填一填。

 。1)測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作單位。

  (2)一枚圖釘的長約1()。

 。3)過兩點可以畫()條線段。

 。4)學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厘米1厘米地數,數()次是9厘米。

 。6)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四、總結評講,升華目標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的什么?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教材設想】

  一、背景分析

  “統(tǒng)一長度單位”是小學階段學習法定計量單位的開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注意呈現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這是新課程與老教材的明顯差異。教材的主題情境是:先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硬幣、曲別針、三角形、木塊)作標準去量數學課本的寬,并提示:“為什么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再讓學生用不同物品作標準量不同長度,教材讓學生自由量,并思考:“為什么不同的東西量出的結果一樣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塊)進行測量,去解決上面兩個矛盾沖突,由此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圖十分明顯:兩個操作層次,實際上都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通過研讀教材,我們發(fā)現,雖然教材中兩個操作層次最終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維角度不同,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數學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知識產生發(fā)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學生由于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這樣的知識還是會感到抽象困難。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課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他們在生活中交流物體長度的經歷比較少,要他們分層、理性地還原本教材知識內容的建構過程,是有相當難度的。

  通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們認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呈現以及預期落點有必要作適當的'調整。

  二、策略選擇

  1.變素材,降落點。

  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同時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現有思維發(fā)展水平,改變操作層次,簡化思維難度。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在活動中建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本節(jié)課的落點也適當調低,讓學生能體會到長度單位不統(tǒng)一會給日常生活、交流帶來不便,能初步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體驗。

  針對知識內容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實踐操作、體驗感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因此,本節(jié)課應注意安排設計多項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動,努力使知識的還原建構過程生動活潑,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同樣,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單位的名稱,更重要的是了解該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實踐活動,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初步體會統(tǒng)一單位長度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在實際動手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測意識,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準備】

  學具準備:課件、邊長1厘米的正方體、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導入新課,交流測量方法

  2.動手測量:桌子的寬。

  3.匯報結果:測量工具和結果。

  4.討論交流:多樣的結果。

  二、認識厘米

  1.認識尺子

  2.認識1厘米

  (1)教師介紹1厘米

  (2)學生找找1厘米

  (3)師生比比1厘米

  (4)學生找生活中大約1厘米的物體。

  三、應用

  (1)撕一撕:動手撕一段1厘米長的紙條。

  (2)估一估:書本等物品大約有多長。

  四、課堂總結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2、通過觀察、比較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系。

  3、學會合作學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qū)別和聯系。

  教學目的

  通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面積單位,初步明確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教學難點

  明確分清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步步深入,比較異同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學生估計1厘米有多長?1平方厘米的面積多大?

 。2)教師出示:長是1厘米的線段圖,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圖形?此鼈儓D形有什么異同?

  (3)教師出示:學生用和鉛芯和面積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要知道它們的大小分別用什么單位來測量?

 。4)學生動手測出鉛芯的長度和紙片的大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計1分米的長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學生交流時,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使學生的估計接近正確。)

 。2)估計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

 。3)學生動手進行測量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計情況。(教師進行指導怎樣才能減少誤差。)

  3、比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們學習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們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來干什么呢?(學生可能回答用1米來測量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來測量黑板的面積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積是多少?……)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并向學生說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積大約是60平方米……。

  4、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通過以上學習,同學們討論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異同?學生交流討論情況,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5、教師總結

  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要內容--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板書課題)。

  二、鞏固反饋,深化認識

  1、書P751、2小組合作完成匯報

  2、書P753先自由說,再指名回答。

  三、小結

  四、拓展練習

  數學游戲:

  請你參加圖案設計大賽,每個圖案是5平方厘米。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公式正確的進行計算。

  2、通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引導學生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交給學習方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1、巧設問題,激發(fā)興趣

  我們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呢?學生可能進行猜測,用面積單位來測量,教師指出:這么大的地面用面積單位來測量太麻煩,所以,我們就要研究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板書課題)

  2、動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師準備三種不同的長方形,每組只選擇一種進行研究。

  一種:一個長3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

  二種:一個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

  三種: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

 。1)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想辦法求出各自圖形的面積。

 。2)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說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現的情況:用1平方厘米來測量或只測量長和寬,相乘即是面積。在這個過程中

  教師適時地進行點撥、指導,后一種方法比較簡單。

 。3)師生交流,提煉方法。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么有關系呢?獨立思考后交流。(教師指導:長方形的長擺了5排,說明是5厘米;寬擺了3排,說明是3厘米,那么,面積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4)學生思考:求長方形的面積事實上是求什么呢?3、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教室地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例題)

  學生獨立完成,校對

  三、知識的遷移

  1、教師借此機會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我們知道正方形是一個特殊的長方形,有長方形的特點,所以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也可以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題

  學生試做,匯報答案

  四、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我們用的數學書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先請你估計一下,再算一算。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

  五、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7頁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決問題的內容,意在鞏固學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長度單位進行實際運用的能力。

  從呈現形式來說,教材仍然以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反思與回顧三個步驟呈現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其中,在分析與解答環(huán)節(jié),特別突出了判斷(估測)的方法,即運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長度作標準(如一拃的長度、身高等)去比較或推測,既有方法上的引領,又有測量思想的滲透;仡櫯c反思環(huán)節(jié),則是以學生熟悉的物體的長度作標準,回到情境中對解答的結論進行檢驗。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都突出了用長度表象解決問題,使學生重視長度觀念的建立。

  【學情分析】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必須建立在長度估測的基礎上。由于學生只認識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

  雖然旗桿、課桌、小鳥、籃球場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學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們的長度,也就是說我們應高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運用單位和數據相結合及借助參照物的`方法,恰當選擇長度單位。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觀念。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單位和數據相結合的判斷方法。

  難點:學會借助參照物進行判斷。

  【教學準備】

  課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

  探究新知→會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

  ↓↓

  鞏固應用→通過訓練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應用

  ↓↓

  課堂小結→總結學到的知識和方法

  【復習導入】

  1.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長。

  2.播放課件:長頸鹿與小羊比本領的動畫片。

  師:在長頸鹿和小羊比本領時,為什么長頸鹿贏了?

  生:因為長頸鹿長得高。

  師:長頸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還是5米?由此引入新課。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課件出示高大的長頸鹿圖片。

  師:你們在現實生活中見過長頸鹿嗎?在哪里見過?

  生:在動物園里見過。

  師:聯系實際想一想,你和長頸鹿相比,誰高?

  生:長頸鹿比我高。

  2.議一議。

  提出問題:長頸鹿高5厘米還是5米?

  學生小組合作,通過手勢比劃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長,并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注意發(fā)現有代表性的觀點,為向全班匯報作準備。

  3.說一說。

  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寬度大約1厘米,5厘米就是5個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寬量5次的長度,這跟我的中指的長度差不多,長頸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覺得長頸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從0到5的長度就是5厘米。

  這太短了,還沒有長頸鹿的耳朵長,所以我覺得長頸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開雙臂,兩手之間的距離大約1米,還沒有長頸鹿的脖子長,我覺得長頸鹿有好幾個1米,應該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還沒有長頸鹿的腳高,所以長頸鹿應該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長頸鹿一樣高,所以長頸鹿是5米高。

  ……

  【鞏固應用】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選擇合適的長度,在括號里畫“√”。

  (1)黑板長:①3厘米()②3米()

  (2)橡皮長:①2厘米()②2米()

  (3)大樹高:①10厘米()②10米()

  學生自己辨別以上物體的長度,教師及時反饋。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橡皮長2厘米長頸鹿高5米

  大樹高10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5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教學目標、認識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材分析(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1 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學生分析: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教學方法:(教學設想)

  創(chuàng)設情境、動手操作。過程與方法設計

  一、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tǒng)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fā)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 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F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匯報:課桌的長是幾拃?生1:5 拃。生2:5 拃半。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 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三、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四、(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認識1 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

  4、教學例3(量一量)。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 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五、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 頁的“做一做”。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 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 題。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說明:接近8 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 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測量從腳尖到腳尖的距離。

  六、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板書設計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tǒng)一長度單位 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 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教學體會(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04-11

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的數學教學設計(精選8篇)10-25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學設計(精選10篇)08-15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計11-26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設計03-02

《面積單位》 優(yōu)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04-23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設計4篇05-12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通用10篇)03-02

設計單位主管述職報告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