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

時間:2024-06-08 08:20:4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chuàng)造背景和創(chuàng)造目的。

2、品味詩歌,并背誦全詩。

  3、結合詩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涵。

  4、感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教學重點:

  結合詩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

  感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曉》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锻赐ズ洀堌┫唷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過故人莊》

  二、詩人簡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唐代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少時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到長安應進士舉,失意而歸。張九齡鎮(zhèn)荊州時,招致幕府。后病死。

  他的詩多寫隱居閑適和羈旅愁思,在山水田園景色的描寫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語言清淡,意境高遠,多自然超妙之趣。與王維并稱于詩壇。

  三、解題:

  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于漢江西岸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年后返鄉(xiāng),決心追步先賢龐德公的行跡,在鹿門山辟一住處,有時也去住。這首詩就是寫他“夜歸鹿門”的情景。這首詩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指定學生朗讀詩歌:

  2、學生參看注解,理解詩歌意思:山寺里的鐘聲響起,天色已近黃昏,漁梁渡口一片爭渡的喧嘩聲。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行人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著小舟返回鹿門。鹿門山的月亮照亮輕煙繚繞的樹木,我忽然來到龐公隱居的地方。石門對著松林長徑多寂寥,只有我這個隱居者獨自來來去去。

  3、學生熟讀背誦詩歌:

  五、賞析全詩:

  1、詩歌首聯寫了什么景象?首聯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于歸家時搶渡的喧鬧。

  2、寫詩人傍晚江行見聞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作用?對比手法:首句表現的是遠離人寰的安寧靜謐的禪境,次句則表現的喧雜紛擾的.塵世,兩者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在山寺僻靜與渡口喧鬧的比較中,使人想起詩人灑脫的胸懷。

  3、頷聯實際上是承接首聯的詩意,說說它是怎樣承接的?頷聯的出句承接首聯的“漁梁”詩意,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對句承接首聯中的“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

  4、村人各自上岸還家,自己回到鹿門。這實際上又含一組對比,即詩人的選擇和世人的選擇對比。這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志向?兩種歸途展現兩樣不同的心境,從中表現出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5、頸聯寫詩人歸鹿門,那么他在歸途中見到什么景象呢?鹿門山的樹木本被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

  6、如此景象,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我們從哪里看出?詩人盡情地欣賞歸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到達了龐公隱居的地方也不知不覺。這種微妙的感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

  7、尾聯中的“幽人”指誰?詩人自己。

  8、詩人回到鹿門隱居之所,他過著怎樣的生活呢?過著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因為這里環(huán)境寂寥,詩人生活在這里沒有塵世干擾。

  六、背誦詩歌:

  七、課外拓展:

  1、此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比較詩人描寫這兩個場景時不同的側重點,說說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詩境的。

  明確:江邊場景,側重寫世俗,人們喧鬧著爭渡回家,但詩人保持著超脫、瀟灑的心態(tài);山中場景,側重寫詩人隱居,與塵世隔絕,孤獨寂寞。從第一個場景到第二個場景,是詩人從塵世生活歸到一人隱居,這中間突出了詩人的隱士形象,表現出他恬然灑脫的隱逸志趣。因此,這兩個場景構成的詩境是和諧統(tǒng)一的。

  2、“惟有幽人自來去”一句體現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心境?試結合聞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談談你對“詩如其人”這一評價的理解。

  明確:這一句是說,詩人隱居在這里,與世隔絕,周圍只有山林,一個人孤獨地來來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龐德公,也是詩人自況。龐德公曾在這里隱居,詩人步他后塵,在這里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天地里,人似乎與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寧靜、超脫和悠然自得。

  聞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說“詩如其人”,孟浩然的詩就像孟浩然這個人,也就是說,從孟浩然的詩中可以看出孟浩然這個人。在《夜歸鹿門歌》這首詩中,后四句的景色寧靜、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寧靜、清幽,于是主客體渾然合一,構成寧靜、清幽的意境。這寧靜、清幽即是這首詩的藝術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藝術境界與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說“詩如其人”。

  3、將此詩與王維的《歸篙山作》詩對讀,說說這兩首詩的詩境有何異同。

  《歸嵩山作》是寫王維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隨著作者把歸山途中的景色有層次地一一寫來,詩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變化:出發(fā)時安詳從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靜淡泊。可見,詩人對歸隱是積極向往的,感到閑適自得。

  《夜歸鹿門歌》與《歸嵩山作》在詩境上的共同之處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詩意地結合在一起,全詩是渾融完整的整體,恬淡、優(yōu)美。

  不同之處是:孟詩多用白描,著墨輕淡,比王詩更顯淳樸;王詩“詩中有畫”,有豐富的色澤和光彩。明人李東陽說:“王詩豐縟而不華靡,孟卻專心古淡,而悠遠深厚,自無寒儉枯瘠之病。”(《麓堂詩話》)這個比較同樣適合于這兩首詩。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2

  課程分析:

  《夜歸鹿門歌》是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詩歌部分的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中的一首詩歌,是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所寫的。孟浩然的詩多寫隱居閑適和羈旅愁思,在山水田園景色的描寫中寄托自己的性情,這首詩便是如此。此詩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學情分析:

  經過必修教材1-5和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的學習訓練,高二學生在分析詩歌時應該已經基本上能熟練運用了解作者、寫作背景、抓詩歌意象揣摩詩人情感的方法。本課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去鑒賞詩歌。

  學法設計: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對重點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根據學生實際,運用以下

  教學方法:

  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容,在把握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再現詩歌所呈現的畫面,抓住意象,領悟意境。然后緣景明情,把握詩歌的主旨。同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jié)課也設計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激發(fā)學生思考,組織學生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2、借助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3、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隱逸的人格志向。

  教學流程:

  一、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ㄒ唬⿲:小時候同學們都有背誦唐詩的經歷,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作伴隨我們成長,我背誦一首他的詩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說出他的名字?(背誦《春曉》)。初中時我們還學習過這位作家的《過故人莊》,請同學們一起背。(略)他是——孟浩然。(展示課題)夜歸鹿門歌(孟浩然)

 。ǘ┙忸}:題目“夜歸鹿門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時間、地點、時間、詩體裁)

 。ㄈ┳髡呒皩懽鞅尘敖榻B

  1、學習要求:請同學們根據課腳注釋和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并把相關內容勾畫出來。(2分鐘)

  2、教師做相關的知識補充。(3分鐘)(課件展示)

  (1)作者簡介:地位: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第二掌門人,與第一掌門人王維并稱“王孟”。以其籍貫襄陽,故世稱“孟襄陽”;以其一生未仕,隱居鹿門山,故世又稱“孟山人”。

  ◎生平:

  ◎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頓,一生懷才不遇,布衣終身,后隱居鹿門山。

  孟浩然的詩多寫隱居閑適和羈旅愁思,在山水田園景色的描寫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語言清淡,意境清遠,多自然超妙之趣。與王維并稱于詩壇。

 。2)背景介紹: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數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年后返鄉(xiāng),決心追步鄉(xiāng)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三)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讀準字音,遇到不會讀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詢問同桌或者老師。(2分鐘)

  2、聽錄音,聽后,全班齊讀。(4分鐘)

  (四)疏通詩意

  學習要求:請同學們借助課腳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詩意。遇到不會翻譯的句子,可以詢問同桌或者老師。(自主學習3分鐘)

 。ㄕn件展示)詩歌大意:山寺里的鐘聲響起,天色已經昏暗,漁梁渡口人們爭著過河喧鬧不已。行人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著小舟返回鹿門。鹿門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朧的樹影。不覺中忽然來到龐公隱居的地方。巖穴的山門及松間的小路靜悄悄的,只有我這個隱者獨自來來去去。

  二、分析詩文,探討研究

  (一)探討研究:回答下列問題,體會此詩的意境美。

  1、此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哪兩個生活場景?根據詩句展開想象,描述這兩個場景。

  2、這兩個場景分別有什么特點,說說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詩境的。

  3、“惟有幽人自來去”一句體現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心境?4歸納詩歌的思想感情。

  學習要求:請同學們自由中速放聲朗讀詩歌,再現詩歌描繪的畫面,整體感受詩歌的情感。然后獨立思考上面的問題(5分鐘),后在小組內交流,形成答案(5分鐘)小組討論結束后,各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后面發(fā)言的同學不得重復前面的,可以做補充。(展示)

  1、(略)

  2、江邊場景,側重寫世俗,人們喧鬧著爭渡回家,但詩人保持著超脫、瀟灑的心態(tài);山中場景,側重寫詩人隱居,與塵世隔絕,孤獨寂寞。從第一個場景到第二個場景,是詩人從塵世生活歸到一人隱居,這中間突出了詩人的隱士形象,表現出他恬然灑脫的隱逸志趣。因此,這兩個場景構成的詩境是和諧統(tǒng)一的。

  3、這一句是說,詩人隱居在這里,與世隔絕,周圍只有山林,一個人孤獨地來來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龐德公,也是詩人自況。龐德公曾在這里隱居,詩人步他后塵,在這里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天地里,人似乎與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寧靜、超脫和悠然自得。

 。ǘ、深入探究

  1、本詩是如何來表現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的?

  2、提問:對“漁梁渡頭爭渡喧”中的“爭”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展示:

  本詩使了用對比的手法來表現作者表現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山寺”句以鐘鳴襯托隱居地環(huán)境的清幽,而這又與爭渡的喧囂形成鮮明的對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卻“歸鹿門”,更是表現了詩人與世人的.相異之處。

 、诤笏木渲,靜態(tài)的環(huán)境描寫與動態(tài)的人物描摹形成對比,比出了詩人與前賢的相通之處,表現了詩人對于先賢的仰慕之情,從而塑造了一個孤高的隱者形象。

  三、課堂小結

  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四、遷移應用,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將此詩與王維的《歸嵩山作》對比閱讀,說說兩首詩的詩境有何異同.學習要求: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28頁練習題三《歸嵩山作》,獨立思考上面的問題,然后形成答案。(10分鐘)附:《歸嵩山作》詩意

  譯文:清沏溪流兩岸林木枝茂葉繁,我乘著車馬安閑地歸隱嵩山。流水有意與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鳥有心跟我一起倦飛知還;臎龅某枪o挨著古老渡口,夕陽的余輝映著經秋的重山。遠遠地來到嵩山下安家落戶,決心歸隱謝絕來客把門閉關(展示)同:意境優(yōu)美恬淡,表達了對歸隱的向往和閑適自得的心情。異:《夜歸鹿門歌》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等景物,構成了詩境的平淡自然,優(yōu)美恬淡,脫盡塵世煙火,但“惟”句也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歸》詩寓情于景,意境充滿變化。清川,離歸的車馬,結伴而返的暮禽,這些景象構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歸山之始的悠然自得;歸隱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這些景物,又使得詩歌意境帶上黯淡凄涼色彩,從而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fā)感到凄清的心境。

  由出發(fā)的安詳從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靜淡泊。

  作業(yè):

  背誦這首詩歌。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2、引導學生置身詩境,借助聯想和想象,品味詩歌意境 。

  3、引導學生根據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系,采取相應的欣賞方法,體會詩歌的意境。

  4、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隱逸的人格志向。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抓住意象,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有機地 融合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思無邪”“一言以蔽之”的《詩經》,到被尊為百世之師的“楚辭”的代表作《離騷》,從剛健清新的漢樂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詩歌這一文學體裁到了唐代便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豪放飄逸的李白詩,沉郁頓挫的杜甫詩,通俗曉暢的白居易的詩,形成了唐詩的巔峰,而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世人關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孟浩然的山水田園世界,去領略他筆下那種恬靜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他那隱逸自得之志趣。

  二、復習舊知:

  置身詩境:通過反復誦讀,借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并沉浸其中,與詩人產生共鳴,得到審美享受。

  緣景明情:讀者根據在想象中勾勒出來的詩人描繪的意境,觸景生情,去感受、體會處于這樣的意境中自己萌發(fā)的情感,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

  鑒賞方法:反復誦讀——抓住意象——聯想、想象——進入意境——緣景明情

  三、詩歌鑒賞

 。ㄒ唬┖喗樽髡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世稱孟襄陽。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22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于無成。開元25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28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fā)背,醫(y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fā)逝世。

 。ǘ、品讀課文

  1.詩題解讀:

  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年后返鄉(xiāng),決心追步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yè),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用典。

  2.詩句意象

  山寺鐘鳴、漁梁渡頭、江村、乘舟、鹿門、月、煙樹、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幽人

  3.意象解讀

  意象是指蘊孕著主觀情感的客觀景物或事物。詩歌最主要的特點是抒情,而情感的載體和媒介是意象。詩中所選意象又承載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對比

  沉緩的鐘聲 —— 嘈雜的人聲

  佛門清靜 —— 塵世紛繁

  同是乘舟,兩個方向 江邊場景,側重寫世俗。

  歸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

  隱居鹿門,心慕先輩。

  山中場景,側重寫隱居。

  4、情感解讀:

  美好的景色襯托出詩人怎樣的心情?(緣景明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一、二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見聞,聽到山寺報時的鐘聲,望見渡口爭渡的人們,在山寺僻靜與渡口喧鬧的對比中,使人聯想起詩人瀟灑超脫的情懷。

  三、四二句,寫世人回村,詩人卻離家歸鹿門,在兩種歸途中,表露詩人的.隱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寫上鹿門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著樹林,朦朦朧朧,美妙無比,詩人陶醉在這景色中,不禁與大自然化為一體,不知不覺到了目的地,原來這就是龐德公的隱居處,這兩句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寫隱居處的境況:孤獨一人,與世隔絕,與山林作伴。表現了隱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諦。

  5、再現詩境: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村晚景圖。請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過聯想想象,補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語言細致描繪,再現詩句畫面,并為畫面命名。

  6、感悟詩境:

  這首詩寫“夜歸”的“歸”途,實際上是從世俗到隱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凈的筆墨,抒寫了歸隱的情懷志趣,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隱士形象,構成了一種獨到的意境

  詩中所寫:

  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 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

  實質上是:

  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特別是此詩后四句景色寧靜、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寧靜、清幽,于是主客體渾然合一,構成寧靜、清幽的意境。這寧靜、清幽即是這首詩的藝術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樣理解詩歌最后兩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換成“還”?

  不能。這首詩的最后兩句,營造了一個非常清幽的自然環(huán)境,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還有人在活動,“惟有幽人夜來去”。這就使人在這幅高士隱居圖中,除了感受到詩人隱逸超脫的情趣外,還感受到在這種情趣的下面,藏著詩人進仕無望所引發(fā)的一點憤郁不平之氣。

  2、.結合全詩,試賞析本詩的對比藝術。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鐘鳴 襯托 隱居地環(huán)境的清幽,而這又與爭渡的喧囂 形成鮮明的對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卻“歸鹿門”,更是表現了詩人與世人的相異之處。

 、诤笏木渲,靜態(tài)的環(huán)境描寫與動態(tài)的人物描摹形成對比,比出了詩人與前賢的相通之處,表現了詩人對于先賢的仰慕之情,從而塑造了一個孤高的隱者形象。

  五、課堂小結:

  蘇軾曾經說過,孟浩然的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后山詩話》引)。他所說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學,指在詩中博采成語典故。這嚴格說,并不能成為孟浩然的缺點。如果按我們的理解,把“無材料”解釋為生活經歷的簡單,思想內容不豐富,那么蘇軾這幾句評語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點。孟浩然的好詩不僅數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簡短,他所擅長的詩體,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但是,從藝術的完整、精美來說,他卻完全可以和王維并駕齊驅,各標風韻。杜甫說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 他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高,比李白、王維大十二歲。他詩集里,還殘留著從初唐到盛唐過渡的痕跡。如《美人分香》、《同張明府碧溪贈答》等詩,還有宮體影響。他的某些詩句,也有化用鮑照、謝挑、陰鏗、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詩句,往往能青出于藍,不著痕跡。在創(chuàng)造盛唐詩歌渾融完整的共同風格上,他是有不小貢獻的。因此,李白、杜甫、王維等盛唐詩人對他都深懷敬意,并給他的詩以相當高的評價。

  六、拓展:比較《夜歸鹿門歌》和《歸嵩山作》在意境上的異同。

  同:意境優(yōu)美恬淡,表達了對歸隱的向往和閑適自得的心情。

  異:《夜歸》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等景物,構成了詩境的平淡自然,優(yōu)美恬淡,脫盡塵世煙火,但“惟”句也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歸》詩寓情于景,意境充滿變化。清川,離歸的車馬,結伴而返的暮禽,這些景象構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歸山之始的悠然自得;歸隱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這些景物,又使得詩歌意境帶上黯淡凄涼色彩,從而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fā)感到凄清的心境。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

  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詩歌相關知識的文學常識;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緣景明情”的詩歌賞析方法。注意詩歌朗讀節(jié)奏和本首詩歌的語言特色。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疏通、賞析詩歌,注重學生詩歌閱讀、理解和表達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寫清閑脫俗的隱居生活描寫中暗藏著孤寂無奈的心靈軌跡。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的意象,掌握“緣景明情”的詩歌賞析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在描寫清閑脫俗的隱居生活描寫中暗藏著孤寂無奈的心靈軌跡。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幻燈片首頁)

  一、導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它的題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記不準,一時說不出來,但同學們一定不會不記得這首詩!有誰不是從小就背誦這首詩的呢?

  孟浩然,就是這樣一位悄悄走進你的童年的詩人,甚至于是終生與你相伴的唐代詩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童年舊夢,再次走進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知識復習

  1、大家描述得相當不錯,接下來我請為幾位同學介紹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

 。2)故鄉(xiāng)襄陽,對門的鹿門山是東漢隱士龐德公的隱逸處,少時孟浩然也曾隱居于此。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22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于無成。開元25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28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fā)背,醫(y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fā)逝世。

  (3)用一個字概括孟詩歌的特點:淡。(詩歌創(chuàng)作大多數是五言,以山水為主要題材,不事雕飾,自然渾成,清淡簡樸,但卻不乏韻致。語言平淡樸實,其人和詩都贏得了很高的評價!扒逶娋渚浔M堪傳”(杜甫《解悶》)“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杜甫《遣興》);“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保ɡ畎住顿浢虾迫弧罚懊虾迫弧娇床灰娫娏,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保勔欢唷睹虾迫弧罚

  2、提到孟浩然的詩,我們大家初中的時候學過他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憾岳陽城。欲渡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過故人莊》,下面請同學以《過》為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詩歌的意象和意境。(請兩個同學)

  (1)大家看屏幕,注意詩歌中圈點的部分的景物描寫和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樣嗎?。

  明確:不同,詩歌中的景物帶上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在詩歌中我們稱之為意象。

 。2)這些意象合連在一起就給我們打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

  明確:恬靜、舒適、優(yōu)美的農家生活情趣,這我們稱之為詩歌的意境。

 。鞔_:作者將詩中的綠樹、青山、村舍、桑麻這些意象和諧打成一片。像我們展示了了恬靜、舒適、優(yōu)美的農家生活情趣。)

  3、意境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景等。

  意境是作者主觀感情與客觀風物完全融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置身詩境:通過反復誦讀,借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并沉浸其中,與詩人產生共鳴,得到審美享受。

  緣景明情:讀者根據在想象中勾勒出來的詩人描繪的意境,觸景生情,去感受、體會處于這樣的意境中自己萌發(fā)的情感,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

  鑒賞方法:反復誦讀——抓住意象——聯想、想象——進入意境——緣景明情

  三、詩歌賞析

  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1、請一同學朗讀一下詩歌,注意讀音部分以及詩歌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一般對于七言我們用“二二一二式”或者“二二二一式”。請同學們齊讀詩歌。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兩個問題:①標出詩歌中難于理解的字詞。②對詩歌的內容進行整體把握。

 。ㄉ剿吕锏溺娐曧懫穑焐呀浕璋,漁梁渡口人們爭著過河喧鬧不已。行人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著小舟返回鹿門。鹿門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朧的樹影。不覺中忽然來到龐公隱居的地方。巖穴的山門及松間的小路靜悄悄的,只有我這個隱者獨自來來去去。詩人歸時候的所見所聞)

  3、字詞講解:

  注釋:(1)鹿門;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陽縣,作者隱居的地方。(2)晝:白天;瑁狐S昏,天剛黑的時候。晝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黃昏的時候。(3)魚梁:水中沙注洲名。《水經注?沔水》:“沔水中有魚梁洲,龐德公所居!痹谙尻柨h東,距鹿門很近。渡頭:即渡口。喧:指人們爭渡的喧嘩聲。(4)人隨沙岸:人們沿著沙岸。向江村:向著江村走去。(5)余:我。乘舟;指乘魚梁渡口的渡船。(6)開煙樹:這句是說,鹿門山的樹木,剛才在暮煙籠罩中一片蒙朧;現在月亮升上來了,照耀得那樣清晰明朗。(7)龐公:龐德公,漢末隱士,襄陽人,與司馬微、諸葛亮為友,曾隱居鹿門。棲:居住。(8)巖扉:山巖洞穴的門,這是說他住處的'簡陋,松徑:空虛靜寂。(9)唯有:獨有,只有。幽人:泛指隱者,這里是詩人自稱。

  4、課文鑒賞:(同學們自己再把詩歌朗讀一遍,朗讀的同時找出詩歌的意象)

  (1)請學生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寫?

  山寺黃昏的鐘渡頭爭渡月照煙樹巖扉松徑

 。2)文章中除了這些還有哪些事的描寫?

  村民歸家我去鹿門幽人獨行

 。▽W生疏漏,要求學生按照順序逐步尋找。提醒學生對這些進行分類,方便下面的比較。)

 。3)對景物進行分析并得出他們的特點分析,得出詩歌的意境。

  ①山寺黃昏的鐘(清凈、鐘聲綿長,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黃昏時節(jié)更是引人思緒)

  月開煙樹(明朗冷清)巖扉松徑(幽靜冷清孤寂)——清幽冷寂

  渡頭爭渡(熱鬧嘈雜,充滿生活氣息)——喧嘩嘈雜.意象解讀

  對比

  沉緩的鐘聲——嘈雜的人聲

  佛門清靜——塵世紛繁

  同是乘舟,兩個方向江邊場景,側重寫世俗。

  歸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

  隱居鹿門,心慕先輩。

  山中場景,側重寫隱居。

。4)情感解讀:

  美好的景色襯托出詩人怎樣的心情?(緣景明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一、二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見聞,聽到山寺報時的鐘聲,望見渡口爭渡的人們,在山寺僻靜與渡口喧鬧的對比中,使人聯想起詩人瀟灑超脫的情懷。

  三、四二句,寫世人回村,詩人卻離家歸鹿門,在兩種歸途中,表露詩人的隱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寫上鹿門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著樹林,朦朦朧朧,美妙無比,詩人陶醉在這景色中,不禁與大自然化為一體,不知不覺到了目的地,原來這就是龐德公的隱居處,這兩句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寫隱居處的境況:孤獨一人,與世隔絕,與山林作伴。表現了隱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諦。

 。5)再現詩境: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村晚景圖。請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過聯想想象,補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語言細致描繪,再現詩句畫面,并為畫面命名。

  (6)感悟詩境:

  這首詩寫“夜歸”的“歸”途,實際上是從世俗到隱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凈的筆墨,抒寫了歸隱的情懷志趣,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隱士形象,構成了一種獨到的意境

  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 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

  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特別是此詩后四句景色寧靜、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寧靜、清幽,于是主客體渾然合一,構成寧靜、清幽的意境。這寧靜、清幽即是這首詩的藝術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樣理解詩歌最后兩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換成“還”?

  不能。這首詩的最后兩句,營造了一個非常清幽的自然環(huán)境,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還有人在活動,“惟有幽人夜來去”。這就使人在這幅高士隱居圖中,除了感受到詩人隱逸超脫的情趣外,還感受到在這種情趣的下面,藏著詩人進仕無望所引發(fā)的一點憤郁不平之氣。

  2、。結合全詩,試賞析本詩的對比藝術。

 、偾八木渲,“山寺”句以鐘鳴襯托隱居地環(huán)境的清幽,而這又與爭渡的喧囂形成鮮明的對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卻“歸鹿門”,更是表現了詩人與世人的相異之處。

 、诤笏木渲校o態(tài)的環(huán)境描寫與動態(tài)的人物描摹形成對比,比出了詩人與前賢的相通之處,表現了詩人對于先賢的仰慕之情,從而塑造了一個孤高的隱者形象。

  3、通過幾句我們學過的詩歌,進行比較閱讀,把握詩歌語言特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望廬山瀑布》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結論:本詩歌的語言樸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蘊藏深厚的感情沒一句都沒著力凝練,但并不顯得單薄。平衡均勻的句子,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這首詩引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讓你感受到形象,領悟到韻味,但不能它的意境、形象韻味歸結到某一兩個句子寫得好,它像一位美人,通體美,而不在某一特別的部位超凡脫俗;是天然美,而不是“濃飾盛裝”。

  五、知識遷移。

 。ㄕ埻瑢W們自己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鑒賞詩歌)

  歸嵩山作

  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山下,歸來且閉關。、

  【注解】:1、閑閑:從容貌。2、迢遞:遠貌。3、且閉關:有閉門謝客意。

  【韻譯】:清沏溪流兩岸林木枝茂葉繁,我乘著車馬安閑地歸隱嵩山。流水有意與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鳥有心跟我一起倦飛知還;臎龅某枪o挨著古老渡口,夕陽的余輝映著經秋的重山。遠遠地來到嵩山下安家落戶,決心歸隱謝絕來客把門閉關。

  【評析】:這首詩是寫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首聯寫歸隱出發(fā)時的情景。頷聯寫水寫鳥,其實乃托物寄情,寫自己歸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歸隱之心不改,如禽鳥至暮知還。頸聯寫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末聯寫山之高,點明歸隱之高潔和與世隔絕,不問世事的宗旨。寫景寫情并舉,于寫景中寄寓深情。層次整齊,景象蕭瑟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游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詞語解釋】

 、俜蜃樱簩δ凶拥木捶Q。②風流:飄逸灑脫的風度。

 、奂t顏:指年青的時候。④軒冕: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菖P松云:指退隱山林。⑥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月下醉酒。⑧揖清芬:向高風清韻致敬。

 、岚玻贺M。⑩徒此:惟有在此徒此:惟有在此。

  【詩文解釋】

  我鐘愛孟浩然,瀟灑的風度,超人的才華天下人都知道。年輕的時候就拋棄了功名爵祿,晚年在青松白云間隱居。在月光下飲酒常常沉醉,迷戀景色不愿意侍奉國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樣怎么能夠仰望得到?我只能在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詩文賞析】

  詩人對孟浩然不圖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贊頌,表現出詩人與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時抒發(fā)了詩人敬仰孟浩然,羨慕他的生活的情緒。全詩自然豪放,工整流暢,意境深遠。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chuàng)造背景和創(chuàng)造目的。

  2、品味詩歌,并背誦全詩。

  3、結合詩人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涵。

  4、感知詩歌意境,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教學重點:

  結合詩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

  感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第一節(jié)

  一、導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洞簳浴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過故人莊》

  二、詩人簡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唐代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少時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到長安應進士舉,失意而歸。張九齡鎮(zhèn)荊州時,招致幕府。后病死。

  他的詩多寫隱居閑適和羈旅愁思,在山水田園景色的描寫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語言清淡,意境高遠,多自然超妙之趣。與王維并稱于詩壇。

  三、解題:

  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于漢江西岸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年后返鄉(xiāng),決心追步先賢龐德公的行跡,在鹿門山辟一住處,有時也去住。這首詩就是寫他“夜歸鹿門”的情景。這首詩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指定學生朗讀詩歌:

  2、學生參看注解,理解詩歌意思: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山寺里的鐘聲響起,天色已近黃昏,漁梁渡口一片爭渡的喧嘩聲。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行人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著小舟返回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鹿門山的月亮照亮輕煙繚繞的樹木,我忽然來到龐公隱居的地方。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石門對著松林長徑多寂寥,只有我這個隱居者獨自來來去去。

  3、學生熟讀背誦詩歌:

  五、賞析全詩:

  1、詩歌首聯寫了什么景象?

  首聯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于歸家時搶渡的喧鬧。

  2、寫詩人傍晚江行見聞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作用?

  對比手法:首句表現的是遠離人寰的安寧靜謐的禪境,次句則表現的喧雜紛擾的塵世,兩者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

  在山寺僻靜與渡口喧鬧的比較中,使人想起詩人灑脫的胸懷。

  3、頷聯實際上是承接首聯的詩意,說說它是怎樣承接的?

  頷聯的出句承接首聯的`“漁梁”詩意,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對句承接首聯中的“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

  4、村人各自上岸還家,自己回到鹿門。這實際上又含一組對比,即詩人的選擇和世人的選擇對比。這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志向?

  兩種歸途展現兩樣不同的心境,從中表現出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5、頸聯寫詩人歸鹿門,那么他在歸途中見到什么景象呢?

  鹿門山的樹木本被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

  6、如此景象,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我們從哪里看出?

  詩人盡情地欣賞歸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到達了龐公隱居的地方也不知不覺。這種微妙的感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

  7、尾聯中的“幽人”指誰?

  詩人自己。

  8、詩人回到鹿門隱居之所,他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過著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因為這里環(huán)境寂寥,詩人生活在這里沒有塵世干擾。

  六、背誦詩歌:

  七、課外拓展:

  1、此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比較詩人描寫這兩個場景時不同的側重點,說說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詩境的。

  江邊場景,側重寫世俗,人們喧鬧著爭渡回家,但詩人保持著超脫、瀟灑的心態(tài);山中場景,側重寫詩人隱居,與塵世隔絕,孤獨寂寞。從第一個場景到第二個場景,是詩人從塵世生活歸到一人隱居,這中間突出了詩人的隱士形象,表現出他恬然灑脫的隱逸志趣。因此,這兩個場景構成的詩境是和諧統(tǒng)一的。

  2、將此詩與王維的《歸篙山作》詩對讀,說說這兩首詩的詩境有何異同。

  《歸篙山作》是寫王維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隨著作者把歸山途中的景色有層次地一一寫來,詩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變化:出發(fā)時安詳從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靜淡泊?梢,詩人對歸隱是積極向往的,感到閑適自得。

  《夜歸鹿門歌》與《歸嵩山作》在詩境上的共同之處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詩意地結合在一起,全詩是渾融完整的整體,恬淡、優(yōu)美。

  不同之處是:孟詩多用白描,著墨輕淡,比王詩更顯淳樸;王詩“詩中有畫”,有豐富的色澤和光彩。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緣景明情,把握詩歌意象和意境。

  2、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情感,把握對比寫作技巧。

  【重點難點】

  1、知人論世,明確作者夜歸的復雜情感。

  2、緣景明情,分析意象意境,把握情感。

  【學法指導】

  1、誦讀法

  2、討論交流法

  【知人論世披情入文】

  1、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主要活動于開元年間。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中年以前曾離家遠游。40歲那年赴長安應進士舉,落第后在吳越一帶游歷多年,到過許多山水名勝之地。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被貶為荊州刺史,孟浩然曾應辟入幕,不久辭歸家鄉(xiāng),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200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游覽家鄉(xiāng)一帶的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

  主要作品:《秋登萬山寄張五》《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

  2、背景探究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漢江西岸,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相距不遠,乘船前往,數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里,40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年后返鄉(xiāng),心追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墅,這首詩的主旨也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3、山水田園詩

  陶淵明等詩人是我國東晉田園詩派的代表,謝靈運、謝朓等詩人是我國南朝山水詩派的代表,王維、孟浩然等詩人是我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chuàng)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yōu)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入題】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這首詩可以看出在李白心中孟浩然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風度瀟灑、超人不凡、高臥林泉的高人隱士

  【誦讀體悟初步感知】

  1、 聽音正音,自讀感悟

  2、找出詩歌意象并分析描繪的畫面和表達的情感

  明確:

 、僖庀螅荷剿、鳴鐘、渡頭、江村、夜月、煙樹、巖扉、松徑

 、诋嬅妫哼@些意象構成了一幅黃昏江景圖和月夜山景圖。

  ③情感:表達了作者自在閑適的隱逸情懷。

  【思維碰撞合作解疑】

  1、前兩聯都使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后兩聯的月夜山景圖有什么特點?有何作用?

  3、探究“夜歸”的歸途

  1、①前兩聯都用了對比的手法

 、谑茁撋街谐辆彽溺娐暣矸痖T的清凈與渡頭嘈雜的人聲所代表的塵世繁雜形成鮮明對比;頷聯世人回到家中,而我歸鹿門,兩種歸途形成對比。

 、矍楦校簝蓚場景和兩種歸途代表人生的兩種選擇,表現了作者恬然灑脫的隱逸志趣。

  2、①月夜江景具有幽美、恬淡的特點。

 、跓煒錁溆半鼥V、夜月皎潔清冷、巖扉幽深僻靜、松徑清幽寂寥,整體是靜態(tài)景象,與黃昏江景的動態(tài)形成對比。

 、 詩人對此景欣喜、沉醉、迷戀,表達了其對隱逸生活的喜愛。

  3、作者的歸途從日落黃昏導月懸夜空,從江上行舟到鹿門山途,實質是從塵雜俗世到寂寥隱逸的道路。

  【識記技巧觸類旁通】

  置身詩境:通過反復誦讀,借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并沉浸其中,與詩人產生共鳴,得到審美享受。

  緣景明情:讀者根據在想象中勾勒出來的詩人描繪的意境,觸景生情,去感受、體會處于這樣的意境中自己萌發(fā)的情感,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

  鑒賞方法:多誦讀——抓意象——勤聯想——入意境——明情感

  【查漏補缺鞏固提升】

  請同學們按照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基本思路賞析王維的《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比較《夜歸鹿門歌》和《歸嵩山作》在意境上的異同。

  同:

  意境優(yōu)美恬淡,表現了閑適自得的心境,以及對歸隱的向往。

  異:

  《夜》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等景物,通過塵世的喧囂突出自己的超脫與瀟灑,構成的意境的平淡自然,幽美恬淡。

  《歸》詩寓情于景,借助自然的景觀,意境也充滿變化。歸山之始悠然自得;歸隱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這些景物,又使得詩歌意境帶上黯淡凄涼色彩,最后歸隱閉關的恬靜淡泊。

  文章小結:

  這首詩寫“夜歸”的“歸”途,實際上是從世俗到隱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凈的筆墨,構造了一種平淡自然,幽美恬淡的意境,抒寫了作者摒棄世俗生活而安于歸隱的情懷志趣。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chuàng)造背景和創(chuàng)造目的

  2、品味詩歌,并背誦全詩。

  3、結合詩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涵。

  4、感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教學重難點:

  1、結合詩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涵。

  2、感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屬湖北)人,主要活動于開元年間。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的澗南園,中年以前曾離家遠游。四十歲那年赴長安應進士試,落第后在吳越一帶游歷多年,到過許多山水名勝之地。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貶荊州刺史,孟浩然曾應辟入幕,不久辭歸家鄉(xiāng),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游覽家鄉(xiāng)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范圍相當廣大。

  2、背景介紹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數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年后返鄉(xiāng),心追步鄉(xiāng)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yè),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學生朗讀,背誦詩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討論:詩歌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詩歌內容賞析

  1、并分析第1句:詩歌開篇寫了什么景象?

  明確:開篇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于歸家時搶渡的喧鬧,首句表現的是安寧靜謐的環(huán)境,次句卻表現喧囂,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比照,這是遠離人寰的禪境與喧雜紛擾的塵世的比照。

  2、讀并分析第2句:這種比照暗示著詩人和世人的選擇不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確:前句承“漁梁”詩意,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后句承“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這兩句是以人歸引出自歸,作為前文的具體補述。兩種歸途展現兩樣不同的心境,這又是一個比襯,從中表現出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3、讀并分析第3句:詩人既選擇歸鹿門,那么他在歸途中又見到什么景象呢?

  明確:鹿門山的林木本為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著崎嶇的山路,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龐公昔時隱居的地方。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龐公,即龐德公,東漢隱士!逗鬂h書逸民傳》載:“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荊州刺史劉表數延請,不能屈,后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采藥不返!泵虾迫谎瞿烬嫻闹竟(jié),他在《登鹿門山懷古》中也吟有“昔聞龐德公,采藥遂不返。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的詩句。

  4,讀并分析第4句:詩人回到鹿門隱居之所,他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明確: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采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山巖之內,柴扉半掩,松徑之下,自辟小徑。這里沒有塵世干擾,唯有禽鳥山林為伴,隱者在這里幽居獨處,過著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課堂小結

  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五、布置作業(yè)

  課下練習三,將此詩與王維的《歸嵩山作》對比,說說兩首詩的意境有何異同。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經歷、作品風格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在反復誦讀中體味詩歌的意境,把握詩歌的內涵。

  3、感受詩人的灑脫的胸懷以及隱逸的情懷志趣.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預設:

  一、導入孟浩然的詩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此詩中詩人抓住春眠醒來的片刻感受,表現春日清晨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寄寓著對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構思回環(huán)曲折,語言平易自然,韻味卻醇美深厚。

  聞一多有一篇文章題為《孟浩然》,在那篇文章里聞一多認為孟浩然“人如其詩,詩如其人”。今天,我們學習一下他的《夜歸鹿門歌》,了解其人其詩。

  二、知人論世,走近孟浩然

  1、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與王維齊名,號王孟。

  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著作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擅長五絕和五律。多寫山水田園之美,隱居之樂,羈旅之愁。語言清淡質樸,含蓄雋永。意境清遠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脫俗。

  2、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

  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3、開元22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于無成。

  開元25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開元28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fā)背,醫(y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fā)逝世。

  4、孟浩然生當盛唐,少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土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于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

  1和后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贊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題日:“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跡?梢娝诠糯娙酥械氖⒚。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并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三、寫作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數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里,孟浩然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年后返鄉(xiāng),一心追慕家鄉(xiāng)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的別業(yè),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四、自主賞析引領

  1.自由中速放聲朗讀兩遍,整體感受詩歌的意韻與情感。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夜歸鹿門歌(譯)

  黃昏時候,山寺里悠然傳出報時的鐘聲。漁梁渡口,渡船邊喧嚷著搶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邊的沙岸,人們走向江畔的鄉(xiāng)村。我也乘坐著船兒,要回到我隱居的鹿門。

  朦朧月光下,鹿門山的樹木都煙云繚繞。不知不覺中,我已走到龐公的隱居舊地。

  巖石上的門和松林間的小路,長期寂寥。只有龐德公和我這樣的隱士,獨來獨去。

  3.設問探究(置身詩境、緣景明情)(1)詩作的內容以什么為順序?

  明確:時空順序:從日落黃昏到月懸當空,從漢江行舟到鹿門山途。(2)分別寫了哪兩個生活場景?

  明確:漁粱爭渡和鹿門隱居兩個場景。(3)它們各自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2明確:江邊場景,側重寫世俗,人們喧鬧著爭渡回家,而詩人自去鹿門,殊途異志,兩樣心情,表現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怡然自得的心情;山中場景,側重寫詩人隱居,與塵世隔絕,孤獨寂寞,突出了隱士的形象。

 。4)它們之間形成一種什么關系?明確:對比關系。

  (5)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兩種場景,一個喧嘩熱鬧,一個寧靜寂寥,通過比較,表露詩人隱逸自得的志趣!耙箽w”的“歸”,實際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6)“惟有幽人自來去”中“幽人”指誰?這一句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明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

  詩人步隱士龐德公后塵,隱居在這里,與世隔絕,環(huán)境清幽,他一個人孤獨地來來去去,與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寧靜、超脫和悠然自得。但是,在這種隱逸超脫的情趣之外,還隱藏著詩人孤獨寂寞的情緒和仕進無望所引發(fā)的一點憤懣不平之氣。

  五、互動研討

  1.此詩按照時空順序,分別寫了江邊和山中兩個場景,比較詩人描寫這兩個場景時不同的側重點,說說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詩境的。

  【參考思路】江邊是一片爭渡的喧嘩聲,人們沿著江邊向江村走去;江中是“我”搖著小船回鹿門。村民晚歸,充滿質樸田園氣氛;“我”夜歸鹿門隱居別業(yè),情景和諧,表現出詩人的隱逸志趣和淡泊情懷。

  江邊的場景,側重寫世俗,人們喧鬧著爭渡回家,但詩人保持著超脫、瀟灑的心態(tài);山中場景,側重寫詩人隱居,與塵世隔絕,孤獨寂寞。從第一個場景到第二個場景,是詩人從塵世生活歸到一人隱居,這中間突出了詩人的隱士形象,表現出他恬然灑脫的隱逸志趣。

  2.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參考思路】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江邊之景:黃昏中,山寺里傳來報時的鐘聲,漁梁渡口,人們喧鬧著搶渡回家。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兩相對照,顯示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

  3.如何理解“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中的“亦”?詩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歸途有何不同?試作簡要分析。

  【參考思路】“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是說世人回家,而作者卻要到先賢龐德公隱居的鹿門去歸隱田園,所以用一“亦”字。這是兩樣的歸途,兩樣的心境。表明作者隱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4.“惟有幽人自來去”一句體現了詩人怎樣的一種心境?聞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說“詩如其人”,談談你對“詩如其人”這一評價的理解。

  【明確】詩人隱居在這里,與世隔絕,周圍只有山林,一個人孤獨地來來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龐德公,也是詩人自況。龐德公曾在這里隱居,詩人

  3步他后塵,在這里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天地里,人似乎與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寧靜、超脫和悠然自得。

  聞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說“詩如其人”,孟浩然的詩就像孟浩然這個人,也就是說,從孟浩然的詩中可以看出孟浩然這個人。在《夜歸鹿門歌》這首詩中,后四句的景色寧靜、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寧靜、清幽,于是主客體渾然合一,構成寧靜、清幽的意境。這寧靜、清幽即是這首詩的藝術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藝術境界與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說“詩如其人”。

  5、結合全詩,分析這首詩寫景和用典的好處。

  【參考思路】“漁梁”是地名,詩人從峴山南園渡漢江往鹿門.途徑沔水口,可以望見漁梁渡頭。首兩句即寫傍晚江行見聞,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響,望見渡口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顯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想,使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

  五、六句是寫夜晚攀登鹿門山山路,“鹿門月照開煙樹”,朦朧的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詩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里,詩人恍然了。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末兩句便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采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在這個天地里,與塵世隔絕,唯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獨一人寂寞地生活著。

  6.詩歌是如何將寫景與抒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 【參考思路】這首詩是寫“夜歸鹿門”,讀來頗像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從藝術上看,詩人把自己內心體驗表現得平淡自然、優(yōu)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六、小結:

  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七、拓展訓練

  將此詩與王維的《歸嵩山作》詩對比閱讀,說說這兩首詩的詩境有何異同。

  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解析】

  第一聯:描寫歸隱出發(fā)時的情景,扣題目中的“歸”字。清澈的河川環(huán)繞著一片長長的草木叢生的草澤地,離歸的車馬緩緩前進,顯得那樣從容不迫。這里所寫望中景色和車馬動態(tài),都反映出詩人歸山出發(fā)時一種安詳閑適的心境。

  第二聯:進一步描摹歸隱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與還”承“長薄”,這兩句又由“車馬去閑閑”直接發(fā)展而來。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擬人化了,仿佛它們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鳥兒飛回林木茂盛的長薄中去棲息,它們好像在和詩人結伴而歸。兩句表面上是寫“水”和“鳥”有情,其實還是寫作者自己有情:一是體現詩人歸山開始時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傲魉本浔扔饕蝗ゲ环档囊馑,表示自己歸隱的堅決態(tài)度:“暮禽”句包含“鳥倦飛而知還”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隱的原因是對現實政治的失望厭倦。所以此聯也不是泛泛的寫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第三聯:“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這一聯運用的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兩句十個字,寫了四種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構成了一幅具有季節(jié)、時間、地點特征而又色彩鮮明的圖畫: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蕭颯的秋山。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圖,是詩人在歸隱途中所看到的充滿黯淡凄涼色彩的景物,對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fā)感到凄清的心境。

  第四聯:“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薄疤鲞f”是形容山高遠的樣子,對山勢作了簡練而又形象的描寫!搬愿摺保瘁陨。前句交待歸隱的地點,點出題目中的“嵩山”二字!皻w來”,寫明歸山過程的終結,點出題目中的“歸”字!伴]關”,不僅指關門的動作,而且含有閉門謝客的意思。后句寫歸隱后的心情,表示要與世隔絕,不再過問社會人事,最終點明辭官歸隱的宗旨,這時感情又趨向沖淡平和。

  總結:《歸嵩山作》是寫王維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隨著作者把歸山途中的景色有層次地一一寫出來,詩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變化:出發(fā)時安詳從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靜淡泊。可見,詩人對歸隱是積極向往的,感到閑適自得。

  明確

  相同之處:人與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詩意地結合在一起,全詩是渾融完整的整體,恬淡、優(yōu)美。

  不同之處:孟詩多用白描,著墨輕淡,比王詩更顯淳樸;王詩“詩中有畫”,有豐富的色澤和光彩。明人李東陽說:“王詩豐縟而不華靡,孟卻專心古淡,而悠遠深厚,自無寒儉枯瘠之病。”(《麓堂詩話》)李東陽此語指出了孟詩的清淡絕不是清而無物,淡而無味,而是有一股內在的甘醇與神韻,充滿一片神工化機,包蘊著豐富的自然美,含蓄美,體現了作者的隱士風神和高人性情,正像王世禎所評:“筆墨之外,自具性情”(《香祖筆記》)。這個比較同樣適合這首詩。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狼和鹿教學設計06-15

《獅子和鹿》的教學設計02-17

《獅子和鹿》教學設計02-15

狼和鹿教學設計04-16

水鄉(xiāng)歌教學設計07-14

對韻歌教學設計05-25

《大海的歌》教學設計01-16

螃蟹歌教學設計10-07

場景歌教學設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