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與比例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比與比例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義教課標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32-33頁例1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明確比例的意義,掌握組成比例的條件,并熟練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能根據(jù)不同要求,正確的列出比例式。
3、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求比值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
【自學內容】見預習作業(yè)
【教學預設】
一、自學反饋
1、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今天是星期天,小瑜和小麗一起到文具店去買東西。
。1)小瑜用12元買了4本數(shù)學本,小麗用9元買了3本,誰買的本子便宜些?
(2)反饋:
、僬l買的本子便宜些?說說你的理由。
、谶有別的方法嗎?
③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
二、關鍵點撥
1、比例的意義。
出示課件: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25
路程(千米)80200
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量你能寫出幾個比例?你是怎么想的?他們的比值分別表示什么?
2、小結: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最關鍵是看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
生討論匯報:比是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三、鞏固練習
1、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能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課本第33頁“做一做”第1題。
2、獨立完成“做一做”第2題后反饋交流。
3、5:8和1:5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么?你能想出一個辦法給5:8找個朋友組成比例嗎?
反饋:
。1)你給5:8找的朋友是(),組成的比例是(),向大家介紹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2)想一想,能與5:8組成比例的朋友能找?guī)讉?你認為這無數(shù)個朋友有什么共同特點?
四、分享收獲暢談感想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聽課隨想
反思與體會:
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重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即在學生理解掌握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找準了新知識的生長點,為學生探究新知搭建了平臺。其次,主要采取探究的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小組合作,組間交流的作用。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教學,我都把知識的探究過程留給了學生,問題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共性讓學生去探索,將學習內容的“大板塊”交給學生,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空間。采取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獲取結論,并對結果進行相互評價,從而使他們體會成功,共享合作學習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fā)揮,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xiàn)。最后,針對在以往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完比例后把比例和比混淆的問題,我還特意增加了比和比例從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方面進行橫向對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當然,縱觀全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探討的問題更貼近生活?教師要進行怎樣的引導還值得我進一步思考。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2
老師執(zhí)教的《正比例的意義》這課,對我感受很深。
一.結合生活實際
周老師利用學校慈善一日捐的例子,引出了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為新課后區(qū)別判斷正比例關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同時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周老師教態(tài)自然,語言幽默,輕松自如,具有大師風范。周老師利用汽車和自行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變化的表格讓學生去比較,去發(fā)現(xiàn)。尋找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發(fā)現(xiàn)汽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自行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變化是沒有規(guī)律的。從而周老師點出了正比例的意義,使學生感悟到汽車行駛路程和時間的比值一定。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真正起到了引導作用。
三.練習設計具有階梯性
周老師自從引出正比例定義后,讓學生判斷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首先出示表格讓學生觀察數(shù)量變化進行判斷;其次出示文字敘述題進行判斷;最后利用帶有字母的等式進行判斷。練習設計由易到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建議:我覺得在某些環(huán)節(jié)有點快。例如引出正比例定義后,應該完整出示正比例的定義讓學生讀一讀;在做練習時,第一題填空題和最后一題深化題不要馬上讓學生齊讀,應該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再指名說一說。在教學正比例時最好和斜線圖結合起來,這樣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正比例的理解。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
3.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的數(shù)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比例關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來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從而正確利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列出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課件演示:比例的應用)
。ㄒ唬┡袛嘞旅婷款}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單價一定,總價和數(shù)量.
4.每小時耕地的公頃數(shù)一定,耕地的總公頃數(shù)和時間.
5.全校學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數(shù)和站的行數(shù).
。ǘ┮胄抡n
我們已經學過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還學過了解比例,應用這些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比例的應用.
教師板書:比例的應用
二、新授教學.
(一)教學例1(課件演示:比例的應用)
例1.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1.學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獨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1)思考:這道題中涉及哪三種量?
哪種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樣知道的?
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關系?
教師板書: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教師追問:兩次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設甲乙兩地間的公路長 千米.
。
2 =140×5
。350
答: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50千米.
3.怎樣檢驗這道題做得是否正確?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shù)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教材第24頁反比例的教學內容 。
教學目標:
1、結合豐富的實際,認識反比例,能根據(jù)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滲透數(shù)學源于生活的觀點。
重點難點
1、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得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師:上一節(jié)我們學習了正比例,請同學們回憶怎樣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指名答)
師:簡單概括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生答,強調:他們的比值(商)一定。
二、談話引題
師:看來大家對正比例知識理解掌握得非常好,學完正比例接下來我們就該學習什么了?(生答)是啊,有正就有反,的確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反比例的有關知識(板書:反比例)
三、猜想激趣
師:既然正與反意義是相反的,請同學們猜想成反比例的兩個量的關系是怎樣的呢?(生猜想)到底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我們要用事實來驗證。
四、驗證歸納
師:1.研究情境(一)
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速度和時間的表填完整。
觀察上表,思考下面的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時間是怎樣隨著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
。3)表中那個量沒有變?
。4)寫出三者的關系式
2.研究情境(二)
把杯數(shù)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當杯數(shù)發(fā)生變化時,每杯果汁量怎樣變化?哪一個沒變?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變化關系。
寫出關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數(shù)=果汗總量(一定)
以上兩個情境中有什么共同點?
3.反比例意義
引導小結:都有兩種相關聯(lián)通的量,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并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乘積是一定的。這兩種量之間是反比例關系(板書)
4.情境(三)
認識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線及乘法表中積是12的曲線。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個加數(shù)隨另一個加數(shù)的變化而變化;乘法表中積是12,一個乘數(shù)隨另一個乘數(shù)的變化而變化。
五、課堂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圓柱體的體積一定,底面積和高。
。2)小林做10道數(shù)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3)長方形的長一定,面積和寬。
(4)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shù)。
。2)張伯伯騎自行車從家到縣城,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shù)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shù)和所用的天數(shù)。
五、全課小結
今天同學們學到了什么知識?覺得還有什么地方感到困惑的嗎?
六、作業(yè):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成反比例。
板書設計
反比例
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數(shù)=果汁總量(一定)
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變化時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積一定,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結合“圖片像不像”“調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各部分名稱,能通過化簡比或求比值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會用兩種形式表示比例。
2.數(shù)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歷自學和合作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
3.情感態(tài)度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情境理解比例的意義,通過求比值或化簡比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
通過求比值或化簡比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并正確的寫出比例。
教法學法
講授與自學相結合、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學卡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1.復習學過的有關比的知識。
2.談話引入新課。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同學們還記得這些圖嗎?請聯(lián)系比的知識,想一想怎樣的兩張圖片像,怎樣的兩張圖片不像?
你們能說出每幅圖的長與寬的各是多少嗎?請在學習卡上寫下來。
寫出長與寬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學習卡的第一題。
2. 初步感知比例的意義。
(1)交流反饋。
(2)引出比例的意義,
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們可以寫成一個等式,6:4=12:8,也可以寫成6/4=12/8
師: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3.組織看書,認識名稱
我們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呢?請大家自學16頁的“認一認”,完成學習卡的第二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學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他們,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又處理好了講授與自學的關系!
4.利用新知,學以致用
師:在圖上這五張圖片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
(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生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系統(tǒng)的總結,傳遞給學生一個信號,考慮問題要多方位思考!
5.內化意義,提高認識
(1)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2)要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關鍵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怎么辦?”
6. 引申應用
學生自學數(shù)學書的16頁的問題三。
7. 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xiàn)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區(qū)別呢?
8. 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請同學們翻開教科書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項、外項、內項。
指名讓學生指出板書中的比例的外項、內項。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我們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質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研究。(在比例的意義后面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80×5=400
兩個內項的積是2×200=400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板書: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這樣的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式。
通過計算,大家發(fā)現(xiàn)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guī)律,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guī)律說出來?
最后教師歸納并板書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并說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80:2=200:5)教師邊問邊改寫成: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shù)呢?內項呢?”
“因為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所以,當比例寫成分數(shù)的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怎么樣?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shù)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三、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都有哪些收獲?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學生在已經學習了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主要內容有:比的意義、比的基本性質及化簡,按比例分配解決實際問題。
在本單元的中間還穿插安排了“你知道嗎”,介紹黃金分割比。單元的最后還安排了“綜合運用”,在了解三峽工程的投資與效益的同時,感受有關分數(shù)知識和按比例分配在建設方面的應用。
這一單元分兩個小節(jié)來編排。第一小節(jié)安排比的意義、比與分數(shù)、除法之間的關系,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質及比的化簡。第二小節(jié)安排按比例分配解決問題。因為按比例分配是解決生產、生活中一些問題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本單元中,它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教科書通過一些生產、生活的實例來呈現(xiàn)教學內容,既體現(xiàn)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思想,又能通過這些實例吸引學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比還是后繼知識“正比例、反比例”學習的基礎,要求務必學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比的意義,了解比、分數(shù)、除法三者之間的關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能化簡比和求比值。
(2)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索比的意義,比值的含義,比的基本性質的過程,提高學生的整理水平,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與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
(3)學會從數(shù)學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解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能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chuàng)造。
(2)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學習數(shù)學充滿信心。
(3)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認識到許多問題可以借助數(shù)學的方法來解決。
教學重點
比的意義和性質,按比例分配。
教學難點
化簡比。
教學關鍵
理解并正確運用比的基本性質。
學法指導
提供具體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去理解、體會、應用。關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關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構建。當學生遇到困惑時,還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時劃分
本單元課時數(shù):7課時。
1、比的意義和性質……………………………2課時
2、解決問題……………………………………3課時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結合豐富的實例,認識反比例。2.能根據(jù)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過程與方法:通過猜想、分析、對比、概括、舉例、判斷等活動,結合實例,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認識反比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探索新知的能力,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感受反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初步滲透函數(shù)思想。
教學重點:認識反比例,根據(jù)反比例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學難點:認識反比例,根據(jù)反比例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計算
2、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為什么?
(1)文具盒的單價一定,買文具盒的個數(shù)和總價。
(2)一堆貨物一定,運走的量和剩下的量。
(3)汽車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3、說說什么是正比例。
師:大家對正比例知識理解掌握得非常好,接下來我們就該學習什么了?
二、出示學習目標
1.能根據(jù)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2通過猜想、分析、對比、概括、舉例、判斷等活動,結合實例,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認識反比例。
3培養(yǎng)學生探索研究的能力,感受反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指導自學
師:給你們講個小故事:
有一個貪婪的財主,拿了一匹上好的布料準備做一頂帽子,到了裁縫店,覺得這樣好的布料做一頂帽子似乎浪費了,于是問裁縫:“這匹布可以做兩頂帽子嗎?”裁縫看了看財主一眼,說:“可以!必斨饕娝卮鸬媚敲此欤南,這裁縫肯定是從中占了些什么便宜,于是又問,“那做3頂帽子嗎?”裁縫依然很爽快地說:“行!”這時,財主更加疑惑了,嘀咕著:“多好的一匹布啊,那我做4頂可以嗎”“行!”裁縫仍然很快地回答。經過一翻的較量后,財主最后問:“那我想做10頂帽子可以嗎?”裁縫遲疑了一會,然后打量著財主,慢慢的說:“可以的!边@時財主才放下心來,心想:這匹布料如果只做一頂帽子,那就便宜裁縫了。瞧!這不讓我說到10頂了吧。我還真
聰明!嘿嘿??
過了幾天,財主到了裁縫店取帽子,結果一看,頓時傻了眼:10頂?shù)拿弊有〉弥荒艽髟谑种割^上了!
學習提示:
<一>獨立思考?
1、“為什么同一匹布,裁縫說做1頂帽子,2頂帽子,10頂都可以呢?”
2、故事中相關的數(shù)量關系式是什么?哪兩個是變化的量,怎樣變?另一個是什么量?有什么特點?
<二>合作學習
小組討論上述的問題。
<三>看書合作學習
1、把25頁例2、例3的表格補充完整。
2、每個表格中有哪些變量?有不變的量嗎?分別是什么?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相關的數(shù)量關系式是什么?
3、三個數(shù)量關系式有相同點嗎?是什么?你能把這種變化規(guī)律用一個含有字母的關系式來表示嗎?
4、你知道什么是反比例嗎?
四、學生自學
五、檢查自學效果
讓學生說說自學要求中的內容。
師歸納: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
在變化過程中兩種量的積一定,那么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六、引導更正,指導運用
你們還找出類似這樣關系的量來嗎?”
學生:要走一段路,速度越慢(快),用的時間就越多(少) 運一堆貨物,每次運的越多(少),運的次數(shù)就越小(多) 百米賽跑,路程100米不變,速度和時間是反比例;
排隊做操,總人數(shù)不變,排隊的行數(shù)和每行的人數(shù)是反比例; 長方體的體積一定,底面積和高是反比例。
七、當堂訓練
基礎練習
1、填空
兩種 _____ 的量,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______,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_______關系。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shù)。
(2)張伯伯騎自行車從家到縣城,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shù)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shù)和所用的天數(shù)。
(4)圓柱體的體積一定,底面積和高。
。5)小林做10道數(shù)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6)長方形的長一定,面積和寬。
。7)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提高練習
1、一長方形的周長為20厘米,若長是9厘米,則寬是1厘米。請你填寫下表,并判斷這個長方形在周長不變的情況下,長和寬是否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長/cm9 8765
寬/cm1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種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板書:反比例
相關聯(lián),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積一定
xy=k(一定)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4頁例3,練習十二5,6,7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運用正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運用正比例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滲透函數(shù)思想,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念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運用正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作業(yè)本,數(shù)學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1)飛機飛行的速度一定,飛行的時間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變,梯形的面積和高。
。3)一個加數(shù)一定,和與另一個加數(shù)。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課題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正比例的一些知識,應用這些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正比例的應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課件出示例3
教師:這幅圖告訴我們一個什么事情?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教師: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導學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報紙的單價,再求8份報紙的總價,就是李老師應付給郵局的錢。
。2)195÷(5÷8)=312(元),先求5份報紙是8份報紙的幾分之幾,即195元占李老師所付錢的幾分之幾,最后求出李老師所付的錢。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報紙是5份報紙的幾倍,再把195元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后,結果就是李老師所付的錢。
3.嘗試用正比例知識解答
如果有學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師可以直接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解?"讓學生說出解題理由后再歸納其方法;如果學生沒想到用正比例知識解答,教師可作如下引導。
教師:除了這些解題方法外,我們還會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嗎?請同學們用學過的有關正比例的知識思考:
。1)題中有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2)題中什么量是不變的?一定的?
(3)題中這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出:題中有所訂報紙份數(shù)和所付總錢數(shù)這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它們的關系是所付總錢數(shù)÷所訂報紙份數(shù)=每份報紙單價,而題中的每份報紙單價一定,因此所付總錢數(shù)和所訂報紙份數(shù)成正比例關系。
隨學生的回答,教師可同步板書:
教師:運用我們前面所學的正比例知識,同學們會解答嗎?準備怎樣列比例式?
引導學生討論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師應付的錢數(shù)設為x元,再根據(jù)所付總錢數(shù)所訂份數(shù)=每份報紙單價的關系式,列式為1955=x8。
教師:同學們會計算嗎?把這個比例式計算出來。
學生解答。
教師:解答得對不對呢?你準備怎樣驗算?
學生討論驗算方法,教師引導: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們的比值相等,與題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確的。
三、課堂活動
1.出示教科書第49頁的例1圖和補充條件
竹竿長(m)26…
影子長(m)39…
教師:在這個表中有哪兩種量?它們相關聯(lián)嗎?它們成什么關系?你是根據(jù)什么判斷的?
教師出示問題:小明和小剛測量出旗桿影子長21m,請問旗桿有多高呢?根據(jù)剛才我們判斷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學生獨立思考解答,討論交流。
2.小結方法
教師:你覺得我們在用正比例知識解決上面兩個問題的時候,步驟是怎樣的?(初步歸納,不求學生強記,只求理解。)
(1)設所求問題為x。
。2)判斷題中的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驗算,寫答語。
四、練習應用
完成練習十二的5,6,7題。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透過具體問題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好處,能決定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實例,并進行交流。
2、引導學生透過觀察、交流、歸納、推斷等數(shù)學活動,感受數(shù)學思維過程的合理性,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潛力、推理潛力、歸納潛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潛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視頻展示臺,多媒體課件;學生在布店里自己選取一種布,調查買1米布要多少錢,買2米布要多少錢…,將調查結果記錄好。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什么是比例?
2、下面是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用這個表中的數(shù)能寫成多少個有好處的比?哪些比能組成比例?把能組成的比例都寫出來。
時間(時)27
路程(千米)180630
二、導入新課
教師:在上面的表中,有哪兩種數(shù)量?(時間和路程)我們還要遇到許多數(shù)量,如單價等。
三、進行新課
用多媒體課件在剛才準備題的表格中增加列和數(shù)據(jù),變成例1。
時間(時)
路程(千米)
教師:先獨立思考后再討論、交流、回答以下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
。3)還能夠從表中發(fā)現(xiàn)哪些規(guī)律?
教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表中有時間和路程這兩種量,并且時間在擴大,路程也在擴大,路程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這兩種量是相關聯(lián)的。
板書:相關聯(lián)。
教師:你們還發(fā)現(xiàn)哪些規(guī)律呢?
引導學生歸納出:
(1)時間和路程是相關聯(lián)的兩種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2)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
(3)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都是90;時間和路程的比值都是1/90。
路程和時間的比值是什么?(速度)
在這個表里,作為比值的速度即每小時所走的路程都是一個固定的數(shù),我們就說比值必須。也就是:(板書)路程/時間=速度(必須)
數(shù)量(米)1234567…
總價(元)8.216.424.632.841.049.257.4…
先觀察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再觀察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是否必須。
學生分析后引導學生歸納:
(1)表中買布的數(shù)量和買布的總價是相關聯(lián)的兩種量,總價隨著數(shù)量的變化而變化;
。2)數(shù)量擴大,總價隨著擴大;數(shù)量縮小,總價也隨著縮;
(3)總價和數(shù)量的比值是必須的,每米布的單價都是8.2元,它們之間的關系能夠寫成總價/數(shù)量=單價(必須)。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這兩個問題中都有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必須。凡是貼合以上規(guī)律的兩種量,我們就把它叫做正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正比例關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系能夠用式子表示為X/Y=K(必須)。
教師:請同學們相互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指導學生完成第56頁“做一做”。
四、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第1~3題。
五、課堂小結
教師: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用了哪些學習方法?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學生小結后教師對全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
創(chuàng)意作業(yè)
小組四人分別出題,正比例的例子,一人回答,3人決定對錯不會的可請教老師。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比例的意義和性質、認識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應用等。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比較多,編排了6道例題,3個練習和1個實踐與綜合應用《面積的變化》。
例1、例2、例3、練習九,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比的意義以及有關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并能利用方格紙按指定的比將一個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例4、例5、練習十,比例的基本性質。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理解比例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比例的內項和外項,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例6、練習十一,比例尺,這部分內容教學比例尺的認識和應用。
面積的變化,這部分內容是結合本單元教學內容安排的一次實踐和綜合應用,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的過程,自主發(fā)現(xiàn)平面圖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積的變化規(guī)律,進一步體會比例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材分析:
在六年級(上冊),教科書曾經結合分數(shù)的認識和計算,教學了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求比值和化簡比,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本冊教科書結合對圖形放大和縮小的認識,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利用學生對比例的初步理解,教學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使學生聯(lián)系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3.使學生結合實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和作用,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能看懂線段比例尺,能按給定的比例尺求相應的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4.使學生在認識比例、應用比例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不同領域數(shù)學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增強用數(shù)和圖形描述現(xiàn)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發(fā)展對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保斫獗壤囊饬x和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玻斫獗壤叩囊饬x和作用,會求比例尺,能按給定的比例尺求相應的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課時安排:7課時
。保壤囊饬x 2課時
。玻壤幕拘再| 2課時
。常壤 2課時
4.面積 1課時
主備人:陳小紅
第 1 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8~39頁的例1、例2以及相應的“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九的第1、2題.
課型
新授
本單元教時數(shù): 本教時為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學會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重點
能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學會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學會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教學準備
光盤,例題圖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導入
1.電腦演示:呈現(xiàn)例1在電腦上拖動鼠標并把長方形畫放大的情景。
。玻釂枺喊逊糯笄昂蟮膬煞嬒啾,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3.根據(jù)學生回答的情況,引入:像剛才把一副長方形畫放大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變化有沒有規(guī)律?如果有,是什么規(guī)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研究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指名回答
二、教學例1
1.認識圖形的放大。
出示兩幅圖長和寬的數(shù)據(jù):第一幅長方形畫的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第二幅長方形畫的長是16厘米,寬是10厘米。
提問:兩幅畫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師指出:把圖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就是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
提問:剛才我們在電腦上操作時,把原來的一幅長方形畫按怎樣的比放大了?
2.認識圖形的縮小。
我們可以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
提問:如果要把第一幅畫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和寬各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組織學生先討論,啟發(fā)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出兩幅畫長與寬的關系。
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說一說,再組織全班交流。
三、教學例2
1.出示例`2
提問: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長和寬各是原來的幾倍?各應畫幾格?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指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放大后的圖形
提問:你能按1:2的比畫出這個長方形縮小后的圖形嗎?
2.討論: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啟發(fā)學生說出: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大小變化了,但形狀沒變。
3. 教學“試一試”。
提問:量一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你發(fā)現(xiàn)什么?
小結: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條邊的長都是原來的2倍。
讓學生讀題。
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試畫,再展示、交流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展示,引導學生說出縮小后的長和寬各應畫幾格。
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說一說,再組織全班交流。
先讓學生獨立畫出按2:1的比放大后三角形,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畫的。
四、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2.做練習九第1題。
3.做練習九第2題。
先讓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圖形,再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畫的,縮小后有關邊的長度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應畫幾格。
先讓學生觀察方格圖中的5個圖形,并試著說一說哪個圖形是①號長方形放大或縮小后得到的:再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相關圖形邊的長度,并完成填空;最后組織交流,讓學生說一說填空時的思考過程。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展示、點評。
五、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怎樣把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畫出來?
指名學生回答
六、課堂作業(yè)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的第1、2題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0頁的例3,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3—7題。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jù)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
在學生觀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學準備:
兩張照片。
預習作業(yè):
1、預習課本第40頁例3,
2、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并比較這兩個比的關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課本上完成第40頁練一練。
教學過程:
一、預習效果檢測
1、昨天學習了圖形的放大和縮?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2、關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
還記得怎樣求比值嗎?希望這些知識能對你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有幫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認識比例
。1)呈現(xiàn)放大請后的兩張長方形照片及相關的數(shù)據(jù)。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
。2)比較寫出的兩個比,說說這兩個比有什么關系?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求比值,或把它們分別化成最簡比)
。3)是啊,生活中確實有很多像這樣的比值相等的例子,這種現(xiàn)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研究。人們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數(shù)學中規(guī)定,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4)你能說說什么叫比例嗎?(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比例的意義)
。5)學生讀一讀,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2、學以致用
(1)學習比例的意義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
。2)分別寫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長的比和寬的比,這兩個比也能組成比例嗎?
學生獨立完成,再說說是怎樣想的?由此可以使學生對比例意義的豐富感知。
。3)你能根據(jù)以上照片提供的數(shù)據(jù),再寫出兩個比,并將它們組成比例嗎?
3、交流“練一練”的完成情況。
三、當堂達標檢測
1、做練習九第3題。
先寫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說清楚相應的兩個比是否能夠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練習九第4題
獨立審題,說說解題步驟,在獨立完成。同時找兩個同學板演。
3、做練習九第7題
。1)弄懂什么是“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鐘走的路程,所以240米與4分鐘是相對應的兩個量。
(2)分組完成,同時四人板書,再講評。
完成后反饋、引導學生進行匯報交流,及時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問,總結全課。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什么是相關聯(lián)的量。
2 掌握正比例的意義及字母表達式。
3 學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板書:關聯(lián)):知道關聯(lián)是什么意思嗎?
生:指事物之間有聯(lián)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間相互影響。
師:對,關聯(lián)就是指事物之間發(fā)生牽連和影響。
師:能舉一些生活中相互關聯(lián)的例子嗎?
生:天氣熱了,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氣冷了,穿的衣服就會多一些,氣溫與我們穿的衣服是相關聯(lián)的。
生:我的考試分數(shù)多了,爸爸媽媽就很高興;如果少了,他們的臉上就會陰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試分數(shù)與家長的臉色也是相關聯(lián)的。(其他學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時,姚明的動作與防守他的對方隊員的動作也是相關聯(lián)的,即姚明怎么動,對方總有一個相應的對策,不可能永遠不變。
這時,一名學生干脆帶著他的同桌走到講臺上,兩個人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做起了學生經常玩的推手游戲,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閃開。然后這位學生說:“我們剛才的動作也是相關聯(lián)的!
生:上星期,我們班舉行智力競賽,每個小組每答對一題就得到10分,答對兩題得到20分……答對的題目越多,分數(shù)也就越高。因此,我認為答對的題目與最后的成績也是相關聯(lián)的。
二、新授
師:好一個答對的題目與最后的成績相關聯(lián)!我們把它們的情況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嗎?
師:從這個表格中。你還知道什么?
生:答對一題得10分,答對兩題得20分,答對三題得30分……
師:表中有哪兩個量?它們的關系怎樣?
生:答對的題目與最后的成績,它們是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
師:你們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生:從左向右看,答對的題目越多,分數(shù)就越高;從右向左看,答對的題目越少,成績就越低。
師: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呢?
生:答對的次數(shù)擴大多少倍,得分也隨著擴大多少倍;反之,答對的次數(shù)縮小多少倍,得分也隨著縮小多少倍。
師(小結):也就是說,成績隨著答對的次數(shù)變化而變化,像這樣的兩個量也叫做相關聯(lián)的量。
師:你能在這兩種量中,找到一組對應的數(shù)嗎?誰能說說在成績和答對的次數(shù)兩種量中,相對應的數(shù)的比嗎?比值是多少?
(隨著學生的回答,師板書:10/1=10、20/2=10、30/3=10、40/4=10……)
師:剛才這位同學在算出比值的時候,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不管怎樣,它們的比值不變。
師:這個比值實際上就是什么呀?(板書:每題的分數(shù))
師:你能用一個關系式表示嗎?
板書關系式:成績/答對的題目=每題的分數(shù)(一定)
師:我們再來看一道題目。請每個小組的小組長,將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單分給每一位同學。同學們可以根據(jù)上面的四個問題進行分析,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如果你們遇到了什么問題,可以舉手,老師非常樂意幫助你們。(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 )和( )兩種量。
2 路程是怎樣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3 任意寫出三個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并算出它們的比值。
4 比值實際上表示( ),請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
(學生交流匯報,師板書關系式)
師(指著剛剛學習的兩個表格):這是我們剛才分析過的兩個表,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板書: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結合學生的發(fā)言,教師逐一板書,最后由學生通過看書,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由此完成概念教學)
反思:
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并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課 ,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xiàn)實基礎,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創(chuàng)設了生動活潑的情境,課堂氣氛活躍。
以往教學此內容時,學生理解相關聯(lián)的量僅僅局限于“比值一定”,與后面學習“反比例的意義”教學未能形成有效的聯(lián)系,因而教學收效不大。此次教學,首先從教學目標上進行修改,增加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即“理解什么是相關聯(lián)的量”。教學設計大膽開放,真正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教材的重點并不一定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給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賦予了濃厚的現(xiàn)實背景,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強調接受、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最后,由學生獨立得出結論,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看似在新授之前浪費了不少時間,實則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使學生有了更多自主、個性探究的機會,值得借鑒與提倡。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13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是在學習了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像和性質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首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數(shù)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情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接下來主要討論了反比例函數(shù)在體積、面積這樣的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分析實際問題中變量之間的關系,建立反比例函數(shù)模型,進而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靈活列反比例函數(shù)表達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能綜合利用幾何、方程、反比例函數(shù)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分析實際問題中變量之間的關系,建立反比例函數(shù)模型,進而解決問題。
2.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增強應用意識,提高運用代數(shù)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反比例函數(shù)是有效地描述現(xiàn)實世界的重要手段,認識到數(shù)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從實際問題中建構反比例函數(shù)模型。
難點:從實際問題中尋找變量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情況,建立函數(shù)模型,教學時注意分析過程,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引導、合作探究
教學媒體
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有關反比例函數(shù)的表達式,圖像的特征我們都研究過了,那么,我們學習它們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為了應用。
[師]很好。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究竟反比例函數(shù)能解決一些什么問題呢?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一學。
問題:某校科技小組進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幾米寬的爛泥濕地,為了安全、迅速通過這片濕地,他們沿著前進路線鋪墊了若干塊木板,構筑成一條臨時通道,從而順利完成了任務的情境。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64頁到第65的“認識成反比例的量”。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認識常見數(shù)量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對兩種數(shù)量保持積一定的變化,理解反比例關系,滲透初步的函數(shù)思想。通過學習這部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過去學過的數(shù)量關系的認識,同時這部分知識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還是今后進一步學習中學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的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據(jù)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成反比例的量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shù)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shù)量關系及其變化的不同數(shù)學模型,提升思維水平;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探索數(shù)學知識和規(guī)律的意識,養(yǎng)成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習慣,提高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有條理地思考、判斷成反比例的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生活,導入新課
1、同學們,前兩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正比例,怎樣的兩種量成正比例呢?
。ńY合回答板書:相關聯(lián)、比值一定、y/x=k<一定>)
2、判斷下表中的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為什么?
表1:成正比例。買的數(shù)量擴大,總價也隨之擴大,總價和買的數(shù)量的比值一定。
表2:成正比例。飛行時間縮小,航程也隨之縮小,航程和買的飛行時間的比值一定。
表3:不成正比例。數(shù)量和單價的比值不是一定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
1、設疑引入(購買筆記本問題)
。1)(出示表格)談話:除了觀察到這兩個量的比值不是一定,這兩個量還存在其他關系嗎?咋們不妨一起來研究研究。
(2)四人小組合作研究:
1、觀察表格中的兩個量有什么變化?
2、這種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3、這種規(guī)律與成正比例的量的規(guī)律有什么不同?
。3)全班交流。
1、觀察表格中的兩個量有什么變化?
單價變化(擴大),數(shù)量也隨之變化(縮。
2、這種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這兩個量的乘積總是一定的。
板書:單價×數(shù)量=總價(一定)
指出:都是用60元購買筆記本
3、這種規(guī)律與成正比例的量的規(guī)律有什么不同?
、俪烧壤牧浚粋量擴大,另一個量也隨之擴大,表3中,單價擴大,數(shù)量反而隨之縮小。
、诔烧壤牧,它們的比值一定,表3中,單價和數(shù)量的乘積一定。
。4)談話:剛才,咋們研究了數(shù)量和單價的變化規(guī)律,猜一猜,單價和數(shù)量是什么關系呢?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65頁,自學“試一試”上面的一段話,可以輕聲讀一讀,圈圈重要的詞字。
。5)交流:學生結合投影說說單價和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2到3人)
單價和數(shù)量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單價變化,數(shù)量也隨著變化。當單價和對應數(shù)量的積總是一定(也就是總價一定)時,我們就說筆記本的單價和購買的數(shù)量成反比例,筆記本的單價和購買的數(shù)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課題)
2、試一試
師: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反比例,請看大屏幕:
。1)(出示表格)學生讀一讀題目,交流:表格中有哪兩種量,他們相關聯(lián)嗎?根據(jù)已知條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對。
。2)同桌合作討論(出示要求)
算一算: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乘積各是多少?
想一想:這個乘積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與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需要的天數(shù)之間的關系嗎?
說一說: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需要的天數(shù)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3)全班交流。
算一算: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乘積各是多少?
。ǔ朔e都是72)
想一想:這個乘積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與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需要的天數(shù)之間的關系嗎?
。ㄟ@個乘積表示一共運的水泥噸數(shù),每天運的噸數(shù)×天數(shù)=總噸數(shù)(一定)板書)
說一說:每天運的噸數(shù)和需要的天數(shù)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裕
3、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兩個反比例的例子,想一想,怎樣的兩個量是反比例關系?(板書:相關聯(lián)、乘積一定)
4、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義。
教師:根據(jù)上面兩個例子,你也能像學習正比例的意義時那樣用一個字母式子來表示反比例的意義嗎?
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x×y=k(一定)
三、鞏固應用,深化發(fā)展
1、完成“練一練”
讓學生判斷每袋糖果的粒數(shù)和裝的袋數(shù)是否成反比例。
。1)出示題目和要求
(2)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說一說
。3)再全班交流、評議。
2、根據(jù)情況選擇完成練習十三第6題
出示題目,學生獨立思考后依次交流3個問題
3、根據(jù)情況選擇完成練習十三第7題
(1)出示題目
。2)學生獨立思考
。3)全班交流、評議。
4、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哪些成反比例?
。1)用同樣多的錢購買不同的筆記本的單價和數(shù)量。
。2)一個人的年齡與體重。
。3)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長方形的長與寬。
(4)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長方形的長與寬。
(5)X和Y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機動)
X×Y=5 5×X=Y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今天這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生活中有許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觀察,用心思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用我們的聰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吧。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比例尺》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識的延伸和應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義上的尺子,卻是一個日常生活中極其重要的工具。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對比例尺的學習具有很現(xiàn)實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本課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六年級第十二冊第
48、49頁。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對于常見的平面圖和地圖并不陌生,但對“比例尺”這個概念可能會有些生疏和抽象,課堂上將緊密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經歷“比例尺”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目標與要點分析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并能根據(jù)比例尺的意義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2)能夠根據(jù)比例尺知識求實際距離。
(3)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測量和畫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情感。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理解比例尺的意義。難點是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shù)值比例尺。
為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本節(jié)課將提供較大的探索空間和眾多的動手操作時機,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硬生生地把知識強塞給學生。
四、教學策略設計
比例尺是人們約定俗成地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關系。以往我們執(zhí)教傳統(tǒng)教材,是直接給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然后讓學生求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要求化成單位相同再寫比,這樣的比就是比例尺。表面上看學生似乎已經知道了比例尺,但是比例尺為什么應運而生?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如何讓學生經歷比例尺的產生過程,教材創(chuàng)設了設計足球場平面圖的情境,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體驗到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繪制平面圖時需要把實際距離縮小一定的倍數(shù),既體現(xiàn)了新理念,又讓學生有了更多自我體驗和感悟的時間與空間。
有了以上的思考,就有了我第一次設計嘗試,遺憾的是學生面對一個長8米,寬6米的教室,沒有意識到在紙上長要畫多長,寬要畫多長,按多少“比”在來畫。從學生完成的作品來看,有3人用1∶1000來畫的,有13人畫出長的比是1∶500,寬的比是1∶300,兩個比不同,導致學生畫出的形狀與原來足球場的形狀不同。大部分學生畫出了任意長和任意寬,組成一個長方形,標上實際距離。這種情況是不是學生缺乏一種體驗,一種按倍數(shù)縮小并縮小相同倍數(shù)的體驗,因此學生不能自動生成。以上的教學實踐引起了我的反思,重新嘗試第二次設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教師準備:一幅李成俊同學的照片
五、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⑸钤驮佻F(xiàn):
師:(出示李成俊同學的照片)你們認識他嗎?他是誰?生:李成俊
師: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這么小,怎么會是他呢?生:是縮小了??
師:如果李成俊的眼睛不縮小,鼻子和嘴巴縮小了,那會怎么樣?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師:那怎樣才能像他呢?生:都要縮小。
師:一起縮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縮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縮小10倍,像他嗎?生:不像,要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
。ǘ(chuàng)設情境,以疑激思
同學們,昨天我們測量了教室的長是8米寬是6米,現(xiàn)在老師提議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當一回繪畫師,畫出教室的平面圖。再動手之前,先思考這兩個問題:
1、要把教室的平面圖畫在紙上,你有這么的的紙嗎?你怎么辦?
2、隨便在紙上畫一個長方形,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圖嗎?
。ㄈⅹ毩⑻骄,合作交流。
。1)通過學生討論,引出學習要求:A、你是怎樣確定圖上的長和寬的長度;
B、圖上的長和實際的長的比是多少,并化簡;
C、寫上圖上的寬和實際的寬的比,并化簡;
根據(jù)要求個人作圖,完成后四人小組交流(重點交流你是怎么確定圖上的長和寬的)選擇你們組認為最好的,貼在黑板上。(2)學生小組學習(3)學生匯報設計思路
生1:我是把實際的長和寬都縮小1000倍,圖上的長就是8厘米,寬就是6厘米,這樣的長方形圖就是足球場的平面圖。
(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8厘米:8米=8:800=1:1006厘米:60米=6:6000=1:1004厘米:8米=4:800=1:20xx厘米:6米=3:600=1:200揭示比例尺的意義: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師:1:200的比例尺,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200;
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200倍;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1:200;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2米;
(四)、數(shù)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認識
1、示中國地圖。
師:比例尺1:10000000表示什么實際意義?
生:圖上距離1厘米是實際距離的1000000000厘米。
2、示北京市的地圖。
師:觀察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實際意義?生:這是一幅線段比例尺,表示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50千米。
3、學生讀教科書。
師:書中這兩種比例尺分別叫什么?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1:前面的一種叫數(shù)值比例尺,后一種叫線段比例尺。數(shù)值比例尺沒有單位.生2:實際距離都比圖上距離大。
師: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實際距離比圖上距離大呢?請同學們看書第49頁后,回答并說為什么?
生:不是。因為有的機器零件很小,需要把實際長度按一定的比擴大后,再畫在圖紙上,這就出現(xiàn)了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大的比例尺。師:圖中的2:1表示什么?
生:圖中的2:1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2倍。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些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生:這些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1.小結:為了計算,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師1的比。
4、教學例1.師:我們能不能把它(手指上面的線段比例尺)改成數(shù)值比例尺呢?指名學生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厘米:50千米
=1厘米:5000000厘米
=1:5000000師:做這類題,因該注意什么?
生:統(tǒng)一單位,比例尺不帶單位名稱,一定是圖上距離除以實際距離。
。ㄎ澹┘由罾斫,拓展應用
1、判斷題:
)①小華在繪制學校操場平面圖時,用20厘米的線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離,這幅圖的比例尺為1︰2。
、谀硻C器零件設計圖紙所用的比例尺為1︰1,說明了該零件的實際長度與圖上是一樣的。
、垡环鶊D的比例尺是6︰1,這幅圖所表示的實際距離大于圖上距離
2、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一棟樓房東西方向長40m,在圖紙上的長度是50cm.這幅圖紙的比例尺是多少?
3、拓展應用:
我們學校操場的長是200米,寬是100米.同學們,你們能自己確定比例尺,把操場的平面圖畫下來嗎?
板書設計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圖上距離=比例尺
實際距離
8厘米:8米=8:800=1:1006厘米:6米=6:600=1:1004厘米:8米=4:400=1:20xx厘米:6米=3:600=1:200
教學實施
本節(jié)課在兩個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新設計:
一是情境導入,由于第一次設計時,讓學生一進課堂就設計一個教室的平面圖,學生們不知道平面圖要按照一定的倍數(shù)縮小,而且要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缺少這種經驗和體驗,出現(xiàn)了任意畫的情況。因此,二度設計時我選擇了生活原型——從照片引入,學生對這種生活常識應該說不陌生,為畫平面圖做好了很好的鋪墊。
二是結合教室實際的長和寬和圖上的長和寬,使學生初步確定什么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在動手畫圖時,對如何確定圖上的長和寬就是要將實際的長和寬縮小一定的倍數(shù),也就是確定圖上距離和相對應的實際距離的比,并引出比例尺的意義,再結合兩幅地圖的比例尺介紹線段比例尺和數(shù)值比例尺,又通過一個機器零件的放大的圖紙,讓學生認識把實際距離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說明為了計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改寫成數(shù)值比例尺。
三、教學反思
上完課,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經歷了實踐與理論的深思與探索,對新課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學習數(shù)學
新課標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只有在學生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才感到親切,學得主動。通過課前展示學生的照片,學生對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數(shù)縮小了這種生活常識有了深刻的體驗,再讓學生來畫教室的平面圖,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
2、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只有體驗過,理解才會深刻。讓學生在畫教室平面圖的交流互動中,體驗探究比例尺的產生過程,理解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同時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比例尺的意義理解是多方位的,個性化的。有了學生個性化的體驗,才有了后面解決問題的個性化的表達。
3、讓學生密切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
數(shù)學來源與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實際。本節(jié)課從讓學生設計教室平面圖,到讓學生把線段比例尺改成數(shù)值比例尺,“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的理念貫穿了整個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比例》教學設計04-24
比與比例教學設計11-27
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02-21
《解比例》教學設計07-28
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07-26
《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03-29
《比例的應用》的教學設計03-22
《比例的應用》教學設計01-11
正比例與反比例-教學設計03-05
《比和比例復習》教學設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