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6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你知道什么樣的方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能分辨鞋子的左右及類別,學會自己穿鞋子。
2、體驗自己動手的樂趣。
二、活動重難點重點:
按鞋子的大小、顏色、款式等特點進行配對難點:分清楚鞋子的左右并學會穿鞋
三、活動準備
PPT、圖片、幼兒圍坐成半圓形
四、活動過程
。ㄒ唬┪視R鞋子師:現(xiàn)在我要請一位小朋友們上臺來當老師的模特,有誰愿意的?
我請坐得最好的一位小朋友×××上臺來。其他的小朋友來觀察一下,看看×××身上都有一些什么東西?
幼:衣服、褲子、鞋子……師:那你們說說都是些什么顏色的?哦,有×顏色的衣服,×顏色的褲子,還有×顏色的鞋子……我們來看看自己的鞋子都是什么顏色的?點小朋友回答……(出示ppt圖片)師:你們看看,這是誰的鞋子?(分別出示高跟鞋、皮鞋、涼鞋、雨鞋、拖鞋、運動鞋等)幼:媽媽的高跟鞋、爸爸的皮鞋、寶寶的雨鞋........
請幼兒說出這些鞋子的特點(大小、顏色、什么時候穿等)師:哇,小朋友們認識這么多鞋子!那你們會自己穿鞋嗎?
。ǘ﹥焊枵婵鞓
師:老師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小朋友把鞋子穿反了,還有小朋友鞋跟沒有提上來,這樣很容易摔跤的!所以今天老師要教小朋友一個穿鞋子的辦法……拿自己的鞋子做示范,指著讓幼兒認識鞋子的結構(鞋面、鞋底、鞋頭、鞋跟)2、教會兒歌"兩個好朋友,緊緊挨著頭,中間有個小嘴巴,大家一起笑哈哈。"反復練習兒歌并舉反例子,讓小朋友判斷。
3. 請兩個幼兒上臺,比賽誰穿鞋快,大家一起念兒歌4..師:大家看這雙鞋子,它的外形一樣,顏色一樣,大小一樣,鞋子凹型朝向不一樣的兩只鞋子,叫一雙鞋。
(三)找找好朋友師:剛剛鞋子說,它找不到它的好朋友了,怎么辦呢?請小朋友幫忙。
1.請小朋友回座位2.將印有不同鞋子的圖片發(fā)放給小朋友,讓他們連對找好朋友。
3.并且將一雙鞋子涂成一種顏色。
教師小結:小朋友們都幫鞋子找到他們的好朋友了,并且還學會了自己穿鞋子,那么等會兒午覺起來,老師要檢查一下看看小朋友自己穿鞋穿得對不對,能不能找到它們的好朋友!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大家聽說過千手觀音邰麗華嗎?她小時候生病時,由于藥物使用不當,導致她聽力喪失。從而導入新課。
二、通過對生活事例的講座與分析,來認識安全用藥.
展示事例:小明感冒發(fā)熱了,他跑到藥店買了一些抗生素藥物,認為消消炎癥就可以了。分的做法好嗎?為什么?你能給他哪一些建議?
學生分小組討論,并對此行為作出相關的評價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過渡: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過許多藥品,請你盡量寫出這些藥品的名稱及其它們的作用。
2、認識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通過交流,出示藥盒,觀察藥盒上的相關項目,提出:在藥盒上有哪些項目? 通過學生活動,認識到在有的藥盒上有“OTC”標志,從而導入到對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內容。
提出相關問題:你是怎樣區(qū)分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這樣的區(qū)分有什么意義?
3、學會閱讀藥品說明書
學生分小組討論:
。1)藥品說明書中哪些項目最先引起你的關注?為什么?
(2)你沒有關注的欄目有沒有必要列在上面?
4、學生交流對安全用藥的'認識及存在的問題。
三、運用生活經(jīng)驗和所學知識設計家庭小藥箱。
要求:
1、四人一小組,盡量考慮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的年齡、身體狀況進行設計。
2、藥品的選擇要合理、經(jīng)濟實惠、減少浪費。
學生活動:小組交流。
班內交流,并盡可能引發(fā)學生的討論甚至辯論。
課外實踐:為你的家庭旅游設計一個小藥箱。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疏通并了解課文內容,第9課《海燕》教學設計。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內容的表層含義,理清層次結構。
3、分析理解前兩幅畫面,學習海燕自信樂觀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海燕自信樂觀勇敢的精神
難點:理解海燕的自信心與洞察力
三、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錄音,學生邊聽邊讀,進入作品情境之中。
。ǘz查預習
預習作業(yè)詳見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該課“課前熱身”部分內容,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第9課《海燕》教學設計》。
。ㄈ┱w感知
1、問題一:聽了剛才的朗誦,同學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景象?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肯定正確意見:波濤洶涌的大海,暴風雨來臨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飛翔
2、問題二:這畫面最使你感動的是什么?
學生思考后,提問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教師肯定:海燕那勇敢無畏的精神。
3、剛才同學們眼前的畫面是一幅整體的畫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幾幅小的畫面,請同學們根據(jù)課文的內容看可分解幾幅小畫面,各說明什么意思?
教師抽查提問,其他學生補充。
教師評價三幅畫面:
第一幅畫面(1—6)暴風雨孕育之時,狂風卷集著烏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飛翔,渴望暴風雨,海鷗等倉皇逃竄。
第二幅畫面(7—11)暴風雨逼近之時,烏云直壓海面,海燕奮勇搏擊風浪,迎接暴風雨。
第三幅畫面(12—16)暴風雨即將來臨,烏云閃電的大海上,海燕反復呼喚暴風雨。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簡潔自然純樸真實的語言,字里行間,意蘊幽長。通過生活中最簡單的一個表情微笑,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整個社會大家庭更加和諧。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人性的呼喚。
教學目標
1、學會本文,了解生字,正確讀逝、隆、頓、轉瞬即逝、善良淳厚這幾個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詩歌的表達方式。
3、使學生知道微笑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與人之間應當和諧相處。
課前準備
多媒體、錄音帶
課時
2課時
板書設計
微笑
花費很少,價值卻很高
時間很短,留下美好回憶
無論窮富,都需要微笑
巨大的作用
請別人用微笑表示寬厚
發(fā)出倡議永遠微笑吧
教學活動設計
一、情境導入
1、教師播放錄音帶《歌聲與微笑》。
2、聽了歌曲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課文
1、教師播放錄音,提要求:
(1)本文為什么以《微笑》為主題?
。2)課文中幾次提到微笑?
2、檢查課后生字、詞語
特別提示形近字:逝與浙隆與窿頓與噸
(二)再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詩人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證?你是怎樣理解?
2、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談談自己的看法。
3、教師指導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相似的關鍵語句,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對文中詩人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證的理解?
4、文章前五個自然段,都是提到微笑給我們生活中帶來的美好與幸福,讓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有時一個微笑就以足矣!第六自然段作者筆鋒一轉,提示我們我忘記對你微笑,你能否給我一個微笑?這應該是本文中的經(jīng)典,告誡我們彼此之間要相互理解,和諧相處。
三、拓展延伸,暢所欲言
1、你經(jīng)常把微笑送給別人嗎?你曾感激的接受過別人的微笑嗎?
2、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經(jīng)歷。
3、學生把談到的實際生活中的感受寫下來。
作業(yè)設計
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課文。
在實際生活中體會感受微笑的重要意義,并隨時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微笑
花費很少,價值卻很高
時間很短,留下美好回憶
無論窮富,都需要微笑
巨大的作用
請別人用微笑表示寬厚
發(fā)出倡議永遠微笑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能夠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識解決相應的數(shù)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性質的探究活動和例題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對圖形的觀察、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答問題的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學習重點】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探索及應用。
【學習難點】
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的理解、證明及其應用。
【學習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出示人字型屋頂?shù)膱D片(55頁),提問:屋頂被設計成了哪種幾何圖形?
2.小學我們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等腰三角形,這節(jié)課我們來具體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二、操作探究
1.動手操作
如圖,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按圖中虛線對折,并剪去陰影部分,再把它展開,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
學生課前動手操作,剪出圖形,課上從剪出的圖形觀察△ABC的特點,可以發(fā)現(xiàn)AB=AC。
學生總結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兩邊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邊叫作腰,另一邊叫作底邊,兩腰的夾角叫作頂角,底邊和腰的夾角叫作底角。
找出手中圖形的腰、底邊、頂角、底角(△ABC中,若AB=AC,則△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邊、∠A是頂角,∠B和∠C是底角。)
2.探究問題
(1)剛才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是軸對稱圖形嗎?它的對稱軸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顧剪紙過程,動手把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對折,容易回答出⊿ABC是軸對稱圖形,折痕AD所在的直線是它的對稱軸
(2)把剪出的△ABC沿折痕AD對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線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線段重合的角
(3)從上表中你能發(fā)現(xiàn)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質嗎?說一說你的猜想。
學生經(jīng)過觀察,獨立完成上表,然后小組討論交流,從表中總
結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引導學生歸納:
性質1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性質2 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線合一)
性質3 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為頂角角平分線(或底邊上的高,或底邊上的中線)所在直線。
三、合作交流
1.性質的證明思路
通過上面折疊的過程的啟發(fā),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來證明這些性質嗎?
學生:我們可以通過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得到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從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來證明這些性質。 小組交流,展示證明思路。
(1)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什么?用數(shù)學符號如何
表達條件和結論?如何證明?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猜想的結論畫出相應的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師生共同分析證明思路,強調以下兩點:
①利用三角形的全等來證明兩角相等,為證∠B=∠C,需證明以∠B、∠C為元素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輔助線構造符合證明要求的兩個三角形。
、谔砑虞o助線的方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作頂角∠BAC的平分線,或作底邊BC上的中線,或作底邊BC上的高等,讓學生選擇一種輔助線并完成證明過程。
(2)回顧性質1的證明方法,你能用這種方法證明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嗎?
讓學生模仿證明性質2,并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證明。
問題:如圖,已知△ABC中,AB=AC。
(1) 求證:∠B=∠C;
(2)
(3) AD平分∠A,AD⊥BC。
(4)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若證∠B=∠C,根據(jù)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可以知道,只需要證明這兩個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作輔助線構造兩個三角形,做BC邊上的中線AD,證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據(jù)條件利用“邊邊邊”可以證明。
2.證明過程
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展示后書寫證明過程
證明:方法一 作底邊BC的中線AD
在△ABD和△ACD中
所以△ABD≌△ACD(SSS),所以∠B=∠C,∠BAD=∠CAD,∠ADB=∠ADC=90°。
3.幾何符號語言表述
如圖,在△ABC中
性質1:∵AB=AC,∴ = 。
性質2:
1∵AB=AC,∠BAD=∠CAD ∴BD = , ⊥ 。
2∵AB=AC,BD=CD ∴∠BAD= , ⊥ 。
3∵AB=AC,AD⊥BC ∴∠BAD= , BD= 。
4.典例分析
如圖,△ABC中,AC=BC,CD是∠ACB的平分線,AD=4cm,∠B=30°,求AB的長及∠BCD的度數(shù)。
四、課堂小結
每個小組說說自己的收獲
1.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及相關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五、達標檢測
1.等腰三角形頂角為1500,那么它的另外兩個角的度數(shù)分別是 。
2.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為500,則另外兩個角的度數(shù)分別是 。
3.在等腰△ABC中,若AB=3,AC=7,則△ABC的周長為 。
4.如圖,在△ABC中,AB=AC,∠1=∠2,BD=BE,且∠A=1000,則∠DEC= 。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初中數(shù)學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簡述
摘要:本文通過列舉實例說明了教學目標的組成。詳述了兩種教學目標意義和作用,剖析了這兩種教學目標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為良好的數(shù)學教學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長遠目標 新近目標
1 教學目標的組成
從事數(shù)學教學設計之初,教師首先關注的不是“學生掌握多少知識”,“要學什么數(shù)學”,而是“學生通過所學能夠做什么”,這就是數(shù)學教學目標。根據(jù)現(xiàn)代初中數(shù)學教育的要求,設計者希望通過數(shù)學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這是數(shù)學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數(shù)學教育的宗旨。通常教學目標由若干目的組成,其中包括三大塊:①知識與能力;②過程與方法;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例如:“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質和判定”,一章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會證明平行四邊形、徒有其表、菱形、正方形的性質定理及其相關結論。②能運用性質定理進行計算與證明。
。2)過程與方法。
、僭谶M行探索、猜想、證明的過程中,發(fā)展嚴格的邏輯推理能力。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6篇】相關文章: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集合10篇12-11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集合4篇10-04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范文九篇11-23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9篇02-20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6篇02-13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六篇02-05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8篇11-28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八篇02-06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五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