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1
教學內容:
1、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和《天邊》
2、聽唱歌曲《銀杯》
3、學習有關音樂知識:民歌、長調、短調、波音記號
4、完成實踐與創(chuàng)造第一題和學習評價二
教學目標:
1、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邊》,感受蒙古族歌手的音色特點,認識波音記號。
2、用模唱的方法學唱《銀杯》,感受、體驗蒙古族短調歌曲的藝術特點,并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識。
3、學習了解有關蒙古族民歌的有關知識,豐富學生音樂視野。
教學重點、難點:
1、熟練地掌握波音、滑音的演唱技巧完整地演唱歌曲《銀杯》。
2、基本掌握本課有關的音樂知識。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和電子音響設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簡短的談話交流,導入本課的欣賞歌曲。
二、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1、首先請學生完整的欣賞由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演唱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的MV.
2、然后提問歌曲是哪個民族的?演唱的歌唱家名字叫什么?哪個民族的?
3、讓學生自己說說對蒙古族的了解。然后老師做簡單補充。(用課件)
簡介: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另有一部分散居于新疆、青海、云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人口約六百余萬。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音樂文化。首選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音樂,說明蒙古族民族音樂,特別是民歌中的長調、短調,民族樂器中的馬頭琴,在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同長調因其在蒙古族歷史發(fā)展中的文化價值以及其悠長曠達、自由舒展的、優(yōu)美的旋律而被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
三、學唱歌曲《銀杯》
1、完整聆聽歌曲《銀杯》,體會歌曲歡快、熱烈的情緒特征。
2、作品分析:《銀杯》是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的一首祝酒歌。它屬于民歌中的風俗類歌曲,常用于酒宴聚會,彰顯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曲調短小,節(jié)奏整齊,結構緊湊,是帶有舞蹈性質的短調歌曲。歌曲為五聲羽調式。旋律呈拋物線進行,音程有較大的跳進。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裝飾旋律。旋律進行,除了級進的進行方式之外,多次出現(xiàn)四度、五度、八度大跳。這不僅使音樂情緒更加高昂、興奮,也突顯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風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朗讀歌詞,找出歌詞中的襯詞后,摸唱歌曲兩遍。
3、試著用分別用唱襯詞句和不唱襯詞句的方法,唱唱歌曲,體會一下這一擴充句的作用,然后對歌曲進行分句,進一步仔細聆聽,學習一段體知識:
四、樂理知識
1、一段體:由一個樂段構成,因此也稱做一段體或一段式。樂段的內部結構多種多樣,包括兩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及其他多句式等;也可能是不易劃分句讀的結構或復樂段結構,最終須有明顯的結束(通常結束在主調的主音上作為獨立曲式的樂段,內部常有擴展,即樂句長度因內部擴展而有所增加,或加以補充終止,并常加有引子或結尾。一段體曲式通?勺鳛槎绦〉母枨(包括民歌〉、舞曲或器樂小曲的結構形式。
2、滑音記號:包括上滑音、下滑音及這兩種滑音的演唱技巧。
3、波音記號:包括上波音、下波音及這兩種波音的演唱技巧。
五、鞏固訓練
1、歌曲《銀杯》創(chuàng)作背景: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通常主人將斟滿酒的銀碗托在哈達之上獻給客人客人應接住酒杯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主人會在飲宴的過程中載歌載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對賓客的盛情。之后客人用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第一滴酒彈向天空,蘸第二滴酒彈向大地,蘸第三滴酒涂在自己的腦門上,分別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先,隨后把酒一飲而盡。因此,酒歌就成為蒙古族民歌藝術中重要的體裁之一。這首記錄于內蒙古伊克昭盟的酒歌,唱遍了整個內蒙古草原,可以說
是各類酒歌的代表,有人甚至將它稱為蒙古族的“族歌”。歌名為《銀杯》,是因為蒙古族在向最尊貴的客人敬酒時,一定要用一只銀碗盛酒。而且,在蒙古族的觀念中,銀子是比金子還要貴重的金屬,歌名《銀杯》有它非常的特殊的含義。此歌在一些地方也被稱做《金杯》,這是傳承中的`正,F(xiàn)象。這首酒歌的情緒熱烈、風格濃郁、音調簡潔、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適合于群唱。在草原上,《銀杯》早已成為酒席間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2、播放歌曲《銀杯》MV,欣賞蒙古族歌手的演唱,體驗前倚音、下滑音的韻味,學著唱一唱,體驗蒙古族民歌鮮明的地方色彩。
3、分小組設計獨唱、齊唱、輪唱等演唱形式進行表演,結合“實踐與創(chuàng)造”第一題開展活動,鞏固演唱形式的相關知識。
六、欣賞歌曲《天邊》,學習音樂知識
1、播放歌曲MV,感受、體驗、判斷蒙古男高音音色與女中音音色以及它們在表現(xiàn)音樂意境、表達音樂情感方面各自不同的作用。可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他們的音色特點和聽后印象。
2、學習音樂知識
民歌:
1)概念:民間歌曲簡稱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chuàng)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流傳的方式生存于民間,并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jīng)受人民群眾集體的篩選、改造、加工、提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2)特點:具有口頭性、集體性、流傳變異性,短小精練和鮮明的地方色彩等特點.
蒙古族民歌:
1)概念:是蒙古族人民在放牧、養(yǎng)畜以及祭祀禮儀、節(jié)日慶典、婚宴等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歌唱形式。
2)分類:蒙古民歌按照體裁分類的方法可概括為長調和短調兩類。
3)特點:蒙古族民歌的主要音樂特點為:
音階:蒙古族民歌多為五聲音階,也有少量七聲音階的。
調式:以羽調式和徵調式為主,其次是宮調式和商調式。
旋法: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線條經(jīng)常呈拋物線形,即一個樂句或樂節(jié)的高點常常位于中部。
另外,在蒙古族民歌中,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跳經(jīng)常出現(xiàn),八度以上的大跳也并不罕見。音程較大的跳進,也是形成蒙古族民歌開闊、穩(wěn)健、剽悍性格的主要因素。
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也稱做“長調”。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主要特點如下:
1)長調具有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多大跳音程、尾音拖長,宜于敘事、又長于抒情的特點;
2)長調的旋律,基本以五聲羽、宮調式為主,唱詞是格律自由的四句體,曲調是具有對比、并置、呼應關系的上、下句體。第一樂句為上句,第二樂句為下句。上下句的單段體結構民歌,在我國各民族民歌中非常多見;
3)長調歌詞內容絕大多數(sh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4)演唱長調時,真假聲相結合,并常用顫音及上滑音作裝飾;
5)長調的伴奏樂器以馬頭琴為主,在有條件或音樂會上表演時,則常輔以其他民族樂器,如笛子、三弦等。
短調:是指字多腔少、結構短小規(guī)整、節(jié)奏整齊勻稱、具有敘述性特征的蒙古族民歌。短調民歌在蒙古族的音樂生活中曾占有主導地位。短調種類:狩獵歌、敘事歌、部分舞蹈性的宴歌、情歌和婚禮歌等歌種都屬于短調。短調的特點:曲調較長調顯得短小,音域也相對窄一些,但仍有蒙古族音樂中具有特征意義的大跳音程。
3、完成學習評價二。
七、課堂小結:簡單總結本科所學,下課!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學會《美麗的夏牧場》的歌譜和歌詞
能力目標:通過欣賞與演唱提高學生熱愛音樂的情感。
情感目標:感受草原音樂的風格和草原人民質樸、執(zhí)著的性格了解西部地區(qū)的風土人情,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
教學重難點:
1、用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演唱歌曲
2、能隨教師琴聲視唱曲譜
教學用具:
電子琴、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聽唱法、討論法、互評互學法、合作創(chuàng)新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播放《牧歌新唱》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大草原嗎,你對草原的了解有多少?(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表現(xiàn)對大草原的了解)(《牧歌》的音樂做陪襯)
有一首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形象的描寫了草原的景色。草原美--美在她遼闊無邊的胸懷,濃淡相間的綠色,這是草原的自然之美、溫柔之美。然而,最令人熱愛和向往的則是大草原的壯麗之美、流動之美,牧民們伴著高亢豪放的歌聲快樂的舞蹈幸福的生活在美麗的草原上。同學們要愛護草原,讓草原永遠成為“人間的天堂”。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草原歌曲《天堂》,感受一下草原的美。
提問:欣賞了這首歌以后,你們有什么感受?
二、學唱歌曲《美麗的夏牧場》
師:我們知道,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草原,除了內蒙古,同學們還知道什么地方有草原?
生:……
師:據(jù)老師知道呀,在我國的西藏、寧夏、甘肅、四川、內蒙古、新疆等地方都有草原,在新疆的天山之南,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場,哈薩克族的牧民們就在這片草場上放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哈薩克族民歌《美麗的夏牧場》。
打出字幕,出示本課課題
1.初聽:(教師電子琴彈唱)
我們首先來欣賞這首歌曲,初步感受一下這首歌曲的風格特點。
欣賞《美麗的夏牧場》,同時出示曲譜)
2.朗讀歌詞:
、傧旅嬲埻瑢W們深情的朗讀《美麗的夏牧場》的歌詞。(學生自由朗讀)
、谡2——3名同學來朗讀
、鄯帜信鷣砝首x
師:同學們朗讀的真棒,老師都被你們的深情所感染。那誰能說一說第一段歌詞描寫什么?第二段歌詞描寫什么?
。ㄒ欢蚊鑼懢吧;二段描寫牧民的生活)
師:"紅梅朵朵開,綠水繞氈房,遠處是冰峰,近處有牛羊。河灘飄炊煙,風兒送茶香,圍坐在花氈上,阿肯在彈唱"把哈薩克草原的美麗景色和哈薩克牧民的生活描寫的非常貼切。
3.再次欣賞:
師:下面大家再來聽老師范唱一遍歌曲,同學們隨音樂輕聲的哼唱歌詞
4.隨著琴聲唱歌詞。(2—3遍)
師:在這首歌曲當中,你最喜歡那一句呢?為什么?
5.完整演唱歌曲
師:讓我們一起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在演唱的時候,要注意氣息,口型,聲音位置要統(tǒng)一
6.介紹阿肯
師:在歌曲當中,提到了"阿肯",阿肯是誰呢?
生:……
師:阿肯是哈薩克族人民對民間歌手的尊稱。阿肯是詩歌的創(chuàng)作者、演唱者和傳播者,阿肯的主要才華表現(xiàn)在即興創(chuàng)作上.他們一般能夠觸景生情、出口成章。除了在平日生產和生活中的即興彈唱,阿肯的重要活動是參加哈薩克牧人聚會時的對唱。阿肯彈唱朗讀歌詞內容、很能表達哈薩克人的豪邁性格、反映天山草原的`時代氣息。所以大家特別尊敬他們。
打出阿肯的圖片
三、課堂延伸,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1.滲透環(huán)保教育
師: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欣賞了草原的美景,學唱了優(yōu)美的草原歌曲,已經(jīng)能充分的感受到草原的美麗,但是,近年來草原沙化情況日益嚴重,作為小學生的我們該怎么做呢?
生:……
師:看來保護草原、熱愛草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2、創(chuàng)編標語
師:除了用歌聲之外,你還想用哪些方式來保護草原呢?
。1)寫一段話或寫一個主題標語。
。2)把你創(chuàng)編的標語、寫的話貼在黑板上!
四、小結
背景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師:大草原蘊含著古老的民族文化、寶貴的風土民情,她所蘊含的生命的壯麗與偉大,深深地震撼了我們的心靈。因此,我們要更加的了解草原,更加地熱愛草原。可是,在新疆和內蒙古等草原的附近都有著大片的沙漠,只要一起風大片的塵土就撲向草原,使草原逐步沙化,今天的人們正在積極造林防沙,部分草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jīng)得到改善,同學們,讓我們好好的愛護草原,讓草原成為我們人類永遠的天堂。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的:
1、認識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句子意思,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象,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多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1、通過詩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產生熱愛草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結合詩中出現(xiàn)的擬人、比喻等句子,體會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學難點:理解“牧民描繪幸福景,春光萬里美如畫!钡纳羁毯x。
教學方法:讀中悟讀中想讀中思讀中繪
教學準備:搜集有關草原的圖文資料、音像資料、文字資料。
(三)教學過程:
一、歌聲飛揚激情引領
1、(課件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導入新課)
師:生在東北的我們,對美麗的草原無比向往,這節(jié)課老師給大家?guī)硪皇子擅晒抛甯枨睹利惖牟菰业募摇贰,F(xiàn)在,讓我們來聆聽這優(yōu)美的旋律,欣賞大草原的無限風光,邊聽邊看邊想,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預設:學生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如草原的美,到處是綠草鮮花;天空也是那么藍;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來以前學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陽》或是想到詩歌《草》、《敕勒歌》。)
2、師:同學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課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關系資料,這節(jié)課,就讓歌聲引領我們共同走進草原、親近草原、品味草原。
。ò鍟n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齊讀課題
過渡:草原我們總是用遼闊、寬廣、無邊無際來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懷抱中,有著無數(shù)的美景,風吹草浪,鮮花點頭,藍天、白云、綠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聽讀課文,一邊聽,一邊用心去感受,美麗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二、配樂讀文,再現(xiàn)草原
1、師配樂讀文。提問:美麗的草原究竟美在哪兒?
。ㄏ鄼C板書:景色美生活美)
2、草原的景色美,生活也美,相信同學們讀得會更美。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本課要學習的生字,注意讀準字音。
3、同桌互讀,糾正字音,并向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記住這個字的?(可以說字的結構,組詞,換偏旁等方法識記字形)
4、匯報檢查
1)大屏幕出現(xiàn)生字,生讀,并說說記憶方法。
2)多音字“撒”(可以請學生回憶前面那篇課文曾出現(xiàn)過?《父親的菜園》中讀成sā 撒尿,本課讀sǎ)
3) 讀一讀本課的生字。
5、生字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你愿意把生字帶回到課文中嗎?(找生讀課文)
三、圖文并茂,置身草原。
1、師:一篇課文的題目往往是這篇文章的題眼,從這首詩的題目你知道了什么?
。ú菰吧利悾覀兙陀靡浑p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看看這美麗的景色。
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綠草彩蝶碧水駿馬牛羊氈包
2、過渡:這些優(yōu)美的詞語描繪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大屏幕出示詞語)請同學們讀一讀這些詞語,談談這些詞語讓你想到什么?小組內交流。
。▽W生:想到了大草原上風兒把綠草吹動,好像一層層麥浪,蝴蝶展翅飛舞,彩云映在清澈的溪水中,聆聽鳥兒的叫聲,好像置身于仙境。)
3、同學們用自己的畫筆描繪了美麗的大草原,看來,草原除了美麗,更給我們夢一般的美景,讓我們感覺到草原不僅美麗,更富有神奇的色彩。
(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草原)
4、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心中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麗,并且老師把它們繪制成一幅幅畫面,你們想看么?(點擊詞語展示美景邊介紹)
。◣煟猴L吹綠草好似麥浪,彩蝶紛飛花爭艷,一灣碧水映斜陽,水清草美育牛羊,綠色的海洋泛波浪,春光萬里美如畫,遍地花朵迎朝陽,百鳥齊唱草原美,彩云朵朵染碧天)
多美呀!1975年作者火華來到錫林郭勒草原,這是他第一次見到草原,一下車,就被眼前景色驚呆了,藍天白云下芳草萋萋,鳥語花香牛羊遍野。夕陽西下,一頂頂蒙古包上空炊煙裊裊,火爐上奶香陣陣,草地上歌聲嘹亮,怎能不讓作者浮想聯(lián)翩呢!
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激動心情嗎?你能帶著這種情感在讀課文嗎?回顧全文,你有什么地方要與大家說說嗎?(引出下文,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四、突破難點,暢游草原
1、師:“牧民描繪幸福景,春光萬里美如畫!泵利惖募艺l不愛,內蒙古大草原的牧民更愛自己的家,他們自己當了家作了主,他們要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使家鄉(xiāng)更加多彩。想當年是凄苦的馬頭琴聲伴隨他們四處漂泊,地主、王爺逼死他們的親人,奪去他們的牛羊,苦難和淚水讓他們流浪,鮮血染紅了綠草地。復仇的決心令他們催動駿馬奔向紅旗飄揚的地方,是毛主席,我們的黨給了他們雄鷹的翅膀,讓他們拔起刀槍消滅惡狼,讓草原再現(xiàn)藍天綠草,牧民們看是幸福的`明天,他們要讓苦難的草原變成歡笑的海洋。所以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美景。
是小學教師必備精品教學資料網(wǎng)站,其內容豐富,備受小學教師的青睞!
。ǔ鍪粳F(xiàn)在的草原的風光和現(xiàn)代化的設施)
2、師:仔細看,這就是你的家鄉(xiāng)內蒙古大草原,美麗的草原張開了懷抱迎接五湖四海的來賓,在座的老師們也想去游覽觀光,想請你們這些草原的小主人做導游,你打算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的哪一方面?
(草原知識拓展,可以介紹風景、特產、還有食物等,也可以把這些內容綜合起來。)
3、請出勇敢而又熱情的小導游,帶我們共同暢游美麗的草原
五、不忘草原,詩歌拓展
這一趟草原之旅,老師不僅欣賞到了草原的風光美,還看到了草原的人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
師:出示關于草原描寫的詩句,草原兒女愛自己的家,用詩歌的形式向人們傳頌著草原的美,(大屏幕出示,師生共賞)。相信我們的家鄉(xiāng)明城,也會在你的筆下熠熠生輝,課下我們這些小詩人用筆把我們的家鄉(xiāng)描繪出來,下節(jié)課和同學們一起欣賞。
板書: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景色美
綠草 彩蝶
碧水 駿馬
牛羊 氈包
生活美
詩歌欣賞:
草原詩三首
(一)
黃毯悄然換綠坪,古原無語釋秋聲。馬蹄踏得夕陽碎,臥唱敖包待月明。
。ǘ
極目青天日漸高,玉龍盤曲自妖嬈。無邊綠翠憑羊牧,一馬飛歌醉碧宵。
(三)
斜陽無睹看斜陽,山包林蔭俱染黃。莫道老牛歸去飽,牧人爐下正生香。
。ㄋ模
家鄉(xiāng)的牧場
家鄉(xiāng)那片廣闊的牧場
是我心中深情圣潔的藍天
吃著母親乳汁長大
喝著芳香奶茶長大
聽那甜甜的歌謠
伴著與我同年的馬兒羔羊
深情圣潔的牧場啊
給了我多少童年的美好回憶
夢中;氐侥瞧茵B(yǎng)我的情深牧場
家鄉(xiāng)那片廣闊的牧場
是我心中深情圣潔的藍天
父愛把我扶上馬背
娘親給我多少期望
廣闊牧場給了我開闊的胸襟
深情牧場給了我多少勇敢力量
家鄉(xiāng)牧場是我生命搖籃智慧的源泉
永遠忘不了那片生我養(yǎng)我的圣潔牧場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自然界里某一區(qū)域生存的生物必須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即生態(tài)系統(tǒng)。
過程與方法: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認識到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2)難點: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師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草原嗎?
那你告訴同學們,草原什么樣?
(設計意圖:了解學情。學生對草原到底知道多少?會不會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觀點來認識草原上的生物和草原生態(tài)。)
2、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段有關草原生態(tài)的錄像,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草原。
。ǘ嗝襟w:“美麗的草原”。學生觀賞草原。)
。ㄔO計意圖: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讓學生感受草原的和諧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草原的生態(tài)平衡
1、看了美麗的草原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動植物?(師:板書:草、兔子、鷹、狐貍、狼、山羊)
3、草原上的這些動植物之間有著怎樣的食物關系呢?你能畫出幾條食物鏈嗎?(生:在實驗報告單上寫出幾條食物鏈)
4、畫完以后同小組同學交流,誰愿意把你畫的食物鏈展示給全班同學。(投影展示)
5、現(xiàn)在我們以“草兔鷹”為例,請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食物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變化,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獨立思考小組內交流填寫報告單)
。1)如果鷹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2)如果兔子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6、推測:如果上面任何一種現(xiàn)象發(fā)生了,草原最終會變成什么樣子?
7、剛才我們假想了草原上食物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變化帶來的連鎖反應,這說明了什么呢?(獨立思考小組內交流反饋匯報)
(幫助學生認識到自然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受到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可能失去平衡。)
8、思考:在現(xiàn)實生活中,草原上的動植物會無緣無故地減少嗎?(讓學生認識到草原上的動植物不會無緣無故地減少,這些動植物的減少是伴隨著人類的破壞而產生的。)
9、人類的哪些行為會造成這些動植物的減少,進而導致草原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呢?(讓學生充分討論后作出分析)
三、認識沙塵暴生成的原因
1、過渡語:人類肆無忌憚的破壞活動,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因此,災難很快就降臨在了他們的頭上。這就是我們接下來將要去揭開的一個謎:是什么引發(fā)了沙塵暴?
2、了解沙塵暴是什么?
3、了解沙塵暴有什么危害?
4、閱讀教材上寧夏藤格里沙漠有關情況的介紹。
5、自主學習資料后,鼓勵學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懂的問題。
6、組織學生討論分析:
是人類的哪些行為引起了這塊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失衡?
這些行為的后果是什么?
最終結果又是什么?
我們應該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四、思索:在維護大自然生態(tài)平衡的活動中,我們能做些什么呢?我們怎么做?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5
教學目的:
1、欣賞音樂,學習用點、線和色彩畫感受,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2、通過聽音樂,畫感受,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進教室
二、師生問好
三、聽記:(簡單的旋律)
1=F2/4
。保保博Вǎ常玻常┅В担叮担畅В病
。ǎ玻担常玻┅Вǎ保玻常┅В玻保叮暴В担
方法:A、師奏F大調音階(上引、下行)生仔細聆聽,并分析拍號。
。、師旋律奏一遍,生隨音樂用手指劃拍(學生應規(guī)定速度)
。、師重復彈,生記下各音
D、師再次彈奏,生同時默唱、校正、糾錯
。、將聽記內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導入:剛才老師測查了同學們的聽音導入:剛才老師測查了同學們的聽音考考大家。
。ǔ鍪拘『诎澹
。ǎ保兀兀丞В兀兀丞В兀兀兀兀丞В兀
。ǎ玻?XXX┃XXX┃XXXXXX┃X-
A、分析拍號后,生自行準備,1-4組第一條,其余的第二條。
B、請個別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XXXX較難),后集體評議
。、要求勻速進行節(jié)奏練習,整體的可由慢到快。
對照下面三組節(jié)奏,按老師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號填寫在括號里:
。ǎ兀兀兀兀丞В兀
。ǎ兀兀丞В兀兀
。ǎ兀兀兀兀兀丞В兀
方法:A、請個別學生上面拍打,其余評議是否正確。
B、生自由練習
。谩⒙犂蠋煷蚬(jié)奏,將序號填在相應的小括號中。
D、按序號連起來練習
五、欣賞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討論:這首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從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討論:
A、歌曲具有哪個民族特色?
B、歌曲曲調由兩部分第一部分優(yōu)美、深情表現(xiàn)了對家鄉(xiāng)的贊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滿激情,表現(xiàn)了對家鄉(xiāng)的無比熱愛,這種變化是怎么表現(xiàn)出來的?
4、第三次播放音樂,讓學生邊聽邊用曲線畫,感受音樂的`起伏變化。
5、完成17頁填空練習,并練習唱一唱。
六、欣賞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結。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6
教材分析:
《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用詩的語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綠草如海、鮮花爛漫、碧水清波 、晚霞夕照、彩蝶紛飛、百鳥歌唱、氈包有如白蓮花、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猶如珍珠撒??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寧、美滿、舒暢的生活,更是牧民雙手托起的幸福大廈。
歌曲用單二部曲式結構而成。第一樂段的節(jié)奏均勻、穩(wěn)。坏诙䴓范螐娜跖钠鸪,使原本平穩(wěn)的節(jié)奏帶有了起伏的律動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聲宮調式構成旋律,給人以遼闊、悠揚、婉轉、抒情的印象。這種將情感波瀾與意境相融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非常深 刻地表現(xiàn)了蒙古族牧民意氣風發(fā)的精神面貌及對幸福生活無比贊美的歡樂心情。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經(jīng)過以往音樂課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分析作品欣賞作品的能力。熟悉歌曲教學中唱歌詞、歌譜、打節(jié)奏、等一系列的學習方式。通過多種形式的欣賞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xiàn)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音樂欣賞的范圍。在教學中重點感受、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寧、美滿、舒暢的生活。 采用多種形式欣賞使學生樂于參與音樂活動。
教學目標:
1、欣賞女中音獨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體驗歌曲優(yōu)美抒情的情緒以及表現(xiàn)的寬廣美麗的草原情景,體驗蒙古族歌曲的'風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渾厚的音色特點。
3、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樂于主動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
教學重點:
1、欣賞、感受蒙古民歌,激發(fā)學生對蒙古民歌的熱愛之情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渾厚的音色特點。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風格特點。了解長調和短調。理解蒙古民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試唱法、聽賞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磁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景 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大草原畫面 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師:看我們來到了什么地方?
學生欣賞畫面
師問:你在草原上看見什么景色?(請學生發(fā)揮想象自由發(fā)言)
二 出示學習目標
課件出示學習目標:
1、欣賞女中音獨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體驗歌曲優(yōu)美抒情的情緒以及表現(xiàn)的寬廣美麗的草原情景,體驗蒙古族歌曲的風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渾厚的音色特點。
3、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樂于主動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
三 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1、初聽歌曲。
師: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感受歌曲的情景和內容。
聽聽歌曲中唱出了內蒙大草原怎樣的景色?
2、學生聆聽后交流回答自己的感受。
3、了解演唱者德德瑪。
課件出示:
德德瑪(1947) 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額濟納旗人。1962年入呼和浩特內蒙古藝術學校學習聲樂。19 64年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民族班學習,F(xiàn)任中央民族歌舞團獨唱演員。經(jīng)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嘎達梅林》、《奧菲歐的詠嘆調》等。
4、分段欣賞。
師:大草原多么美麗。∪绻覀兩钤谶@里,會是怎樣的心情?歌曲中表達草原人民對草原怎樣的一種感情?為什么?請同學們看歌詞分段欣賞歌曲。
課件出示歌詞
學生聆聽談感受
5、完整欣賞,隨旋律哼唱,進一感受歌曲表達的對草原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6、請學生根據(jù)歌曲情緒,設計一些簡單的伴奏音型為歌曲伴奏 分組討論,可加入小樂器伴奏。
四 拓展延伸
課件出示:
聆聽騰格爾創(chuàng)作并演唱的《天堂》,試著跟他一起唱。想一想為什么他把自己的家比作“天堂”?
比較德德瑪演唱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與騰格爾演唱的《天堂》,兩位歌唱家在演唱風格上、音樂情緒上有何不同?
學生交流匯報
五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乘著歌聲的翅膀去內蒙古大草原游玩了一圈、欣賞了內蒙音樂,通過歌曲的欣賞與學習,我們感受到了遼闊而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感受到了內蒙古的草原風情,感受到了我們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以后我們還要學習其他民族的音樂,對少數(shù)民族能有更進一步地了解。
板書設計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中速 贊美的
教學反思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充滿蒙古族風情的歌曲,通過聆聽讓學生了解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蒙古音樂的風格特征,進而產生對草原及蒙古人民的喜愛之情,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贊美,對祖國的熱愛。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來到美麗的大草原,然后通過不同形式的聽賞歌曲,讓學生對蒙古族音樂文化的了解更豐富,交流也更主動。更喜歡蒙古族音樂。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歌詞中所描述的內容,體會草原的美麗,產生熱愛草原的情感。
2.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與其他學科整合,使學生在多種信息的交流與學習中,獲得情感的體驗。
4.學會唱這首歌。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多種形式理解詩歌。
教學準備:
1.《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vcd,草原的風景圖片.
2.教學課件。
教學時數(shù):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去過草原的?想不想去看看呢?去
草原就必須有通行證,要想獲得通行證就得闖過下面這幾關,有信心嗎?
二、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詩歌,把生字連同組成的詞語畫出來。
三、學習生字:
蝶:die 蟲字旁 左右結構 蝴蝶 蝶戀花 蝶泳
霞:xi 雨字頭 上下結構 彩霞 云霞 霞光 朝霞
駿:jn 馬字頭 左右結構 駿馬
撒:sǎ 扌旁 (多音字)撒野 撒手 撒謊 撒手不管
氈:zhān 毛字旁 半包圍結構 氈子 毛氈
描:miao 扌旁 左右結構 描圖 描寫 描述 描繪
繪:hu 纟旁 描繪 繪畫 繪圖 繪制 繪聲繪色
四、復習一類生字,認識二類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詩歌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學習唱這首歌。
教學過程:
一、初讀詩歌,感知大意。
1.(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同學們,聽完歌曲你有什么感覺?齊讀詩題,說說你是怎么理解詩題的?(抓住“美麗、家”兩個詞來講)
2.自由讀詩歌。
二、結合課件,體會內涵。
1.出示“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齊讀,說說應該怎么讀?(讀出美、親切和驕傲的感受來。)
2.先讀第一節(jié),說說從哪你能體會到草原的美?(結合具體的詞語來講,講后要練讀,教師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在大屏幕上放出映的草原圖片,使學生對草原的美有一個直觀具體的感受)
3.再讀第二節(jié),可以用學習第一節(jié)的方法來學習第二節(jié)。抓住“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句話反復來讀,每一次讀都提高要求。
三、小組合作,展示匯報。
1.學習了這首詩歌,你們有什么想法?
(學生自由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多種方法來展示自己的學習心得,如:寫一篇文章,畫一幅畫,編排一個舞蹈,辦一期小報等)
2.學生匯報自己的學習心得。
3.學習唱這首歌。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匯報自己的學習心得,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過程:
一、請同學們把自己設計的小報、排練的節(jié)目等學習的心得做以匯報。
二、完成課后練習。
1.讀下面的詞語,邊讀邊在頭腦中聯(lián)想畫面。
風吹綠草 彩蝶紛飛 一灣碧水
水清草美 綠色的海 春光萬里
遍地花 百鳥唱 彩云朵
2.根據(jù)課文填詞語。
彩蝶紛飛百鳥唱 駿馬好似彩云朵
一灣碧水映晚霞 氈包就像白蓮花
3.我來做小導游。
可以請學生自由發(fā)揮,將自己查找的資料和所
了解的草原做以介紹。
三、作業(yè):
1.書寫一類生字
2.讀詩歌。
板書設計: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美麗 家
愛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在情境中學習蒙古族舞蹈提、壓腕動作,嘗試創(chuàng)編、模仿擠奶舞的各種動作。
2.感受蒙古族風情,增進熱愛祖國大家庭的情感。
3.感受音樂的歡快熱烈的情緒。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教學準備:
課件一份。
教學過程:
一、跳一跳,草原小駿馬。
1.談話:旅游過的地方。
師:你們去旅游過嗎?去過哪里?
小結:我們的祖國是個大家園,到處都有美麗的風景!
2.律動:草原小駿馬。
。1)播放PPT。提問:這是哪里?怎么去?你們會騎馬嗎?怎么騎?
。2)播放音樂。
。3)師:這一次音樂有變化了,馬兒有時跑得快,有時會跑得慢,仔細聽音樂!
二、學一學,快樂擠奶舞。
1.欣賞蒙古風光片。
師:我們來到了草原的深處,一起看看草原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2.學習提、壓腕動作。
。1)嘗試自己做動作。
。2)老師示范擠奶動作。
(3)再次示范。
。4)動作講解、練習。
3.創(chuàng)編擠奶舞動作。
(1)討論:有什么辦法讓奶牛心情好一點?
。2)跟著音樂,用你們自己的方法讓奶牛好心情好一點。
4.組合動作快樂舞蹈。
。1)組合表演。師:奶牛心情好了,方法也會了,再來試試看,能不能擠出更多的牛奶。
。2)完整表演。
。3)不同姿勢再次完整表演。
三、看一看,優(yōu)美蒙古舞。
播放視頻。師:我們帶著滿桶的牛奶回到蒙古包,喝牛奶、看表演。
活動反思:
這首歌詞共分三小節(jié),歌詞中描寫了草原的無限美麗風光,贊美了牧民們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課件展現(xiàn)草原的美麗,再通過深入閱讀理解找出體現(xiàn)草原的美的語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展開想象激發(fā)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進行表達,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新能力。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理解感悟。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學探究,弄清“你從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這個核心問題,并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習的體會。在研讀時,我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學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處都是花,彩蝶紛飛想到各種顏色的蝴蝶在百花叢中翩翩起舞,百鳥唱想到很多鳥在草原上嘰嘰喳喳的叫著……在此基礎上,我還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并結合課件讓學生想象,這樣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的畫面,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二、運用課件營造學習氛圍。
教學中我搜集了很多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把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吸引過來,一下就將同學們帶進了學習的氛圍。在授課即將結束時,我讓學生親耳聆聽這首歌,并欣賞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有的同學甚至不由自主地跟著節(jié)奏翩翩起舞。整節(jié)課在歌聲中結束,使學生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三、抓朗讀走進文本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我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男女生比賽讀、喜歡讀的同學起立來讀、評價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fā)個性張揚,享受朗讀中的無限樂趣,使語文教學變的生氣勃勃,促進學生感悟能力的發(fā)展。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么理解起來就不會那么困難。再熟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背誦就水到渠成了。
四、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葉老一句“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道破了閱讀教學的天機!敖獭痹鯓舆_到“不教”呢?它的關鍵在“教”的內容,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語言文字、思想內容、寫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學生閱讀方法。掌握了方法,學生才自能閱讀,教師才可能“不教”。在學完歌詞的第一小節(jié),我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此段的方法,學生在相互啟發(fā)的基礎上,總結出讀文找句子,抓詞來理解,感情來誦讀,熟讀背下來。然后進行學法遷移,學生再去學習第二、三小節(jié)歌詞,也就輕松自在了。同時我又引導在理解的基礎上去積累,并且讓學生感悟背誦的方法。進行及時的總結,逐漸形成學生學習的能力。
五、讀寫結合,創(chuàng)編歌詞
學文后,我還讓學生以《美麗的長春我的家》進行仿寫訓練,效果較好,我發(fā)現(xiàn)他們寫完后還在互相欣賞呢。我想語文教學就是要既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又要將閱讀與寫作結合,這樣才能相得益彰。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9
設計意圖:
藍天白云、彎彎河水、茵茵綠草、群群牛羊、點點氈房是蒙古族皮畫彩繪反映的內容,皮畫是我國蒙古族獨特的文化藝術表現(xiàn)形式,設計此次活動旨在讓幼兒萌發(fā)對蒙古族皮畫的興趣,體驗自制皮畫彩繪的樂趣,萌發(fā)民族自豪感。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欣賞蒙古族皮畫,感受皮畫彩繪色彩的鮮艷,畫面的生動。
2、鼓勵幼兒嘗試皮畫彩繪,在欣賞與制作中體驗皮畫的藝術美。
3、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大膽作畫,體驗繪畫創(chuàng)作的樂趣。
活動重點:
嘗試皮畫彩繪,在欣賞與制作中體驗皮畫的藝術美。
活動難點:
積極參與活動,大膽作畫,體驗創(chuàng)作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皮畫彩繪的相關知識。
2、海綿紙、彩筆。
3、多媒體課件、音樂。
4、皮畫作品。
活動過程:
1、引入活動:教師與幼兒一同隨音樂入場。
2、觀看課件,激發(fā)幼兒興趣。
出示多媒體課件,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幼兒進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風情,草原人家的故事。豐富幼兒知識,為創(chuàng)作繪畫打下良好的.基礎。
3、引導幼兒欣賞皮畫作品。
。1)講解、介紹蒙古族皮畫知識:
教師:"勤勞的蒙古族人民特別聰明,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習慣利用牛皮繪制作出美麗的皮畫,它也是我們內蒙地區(qū)獨有的工藝品,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好多的皮畫作品,請小朋友說說這幅皮畫作品中畫了什么?"
(2)教師:"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好多的皮畫作品,請小朋友就近欣賞一下皮畫作品。"幼兒欣賞作品,感受皮畫彩繪色彩的鮮艷,圖案的生動。
教師引導幼兒講述畫面內容。
4、幼兒嘗試皮畫彩繪制作。
。1)教師:"今天我們用海綿紙、彩筆、油畫棒進行"皮畫彩繪",因為海綿紙比較軟而且容易上色,顏色也很漂亮,和牛皮有很多相象的地方。
。2)幼兒繪畫:美麗的大草原教師為每位幼兒發(fā)一張海綿紙,引導幼兒將剛才看到的草原風光繪制出來。鼓勵幼兒大膽的創(chuàng)作,可以畫綠綠的草原、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畫可愛的小羊、潔白的蒙古包……
5、作品展示與評價:
請幼兒相互欣賞作品,并向小朋友進行描述自己繪畫的內容。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美。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結合歌詞中出現(xiàn)的擬人、比喻等句子,體會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凸顯本年級的教研主題——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實驗研究,在教學中,讓學生以《美麗的長春我的家》為題進行仿寫的訓練。
德育目標: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對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地感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教學重點:
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產生熱愛草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自主讀書、想象感悟、美讀成誦。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草原的圖文資料、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激趣入境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一文,請同學們看老師來書寫課題。
1、齊讀課題。
2、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誰能說說草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教師范讀課文。老師相信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一定比老師讀的好,有信心嗎?
二、品讀歌詞、欣賞草原
1、自主讀書:請同學們打開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歌詞的內容,一邊讀一邊動筆畫出體現(xiàn)草原美的相關語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寫在書旁。
2、小組討論: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3、把自己讀書的收獲和全班同學共同分享。
交流第一句:綠草看出草原上的草長得又綠又茂盛。
遍地花想到草原上的花很多。
是啊,在綠綠的'草地上盛開著那么多五顏六色的花,是多么漂亮,你們能把這種美讀出來嗎?指讀、評價讀。
看草原上的草和花圖片說說想用什么詞來形容你看到的情形?
帶著你此刻的感受,把你體會到的美讀出來。
交流第二句:
彩蝶紛飛百鳥唱想到在百花叢中,各色鮮艷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很多小鳥在歌唱,草原真美呀!帶著這樣的感情來讀。
一灣碧水映晚霞展開想象。美美地讀一讀。
交流第三句:
看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环鶊D片,你能想到哪句歌詞?齊讀這句歌詞,想說些什么?
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美美地讀一讀。
廣袤無垠的大草原遍地是花,彩蝶紛飛、百鳥歌唱、駿馬成群、牛羊似珍珠、看到這樣的情景,讓我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fā)出贊嘆:
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把它記在心里嗎?引導學生背心、背誦,交流背誦的方法。
引導學生總結第一小節(jié)歌詞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第二小節(jié)歌詞。
你還從哪里感受到草原的美?
草原就像綠色的海,比喻句
找出這樣的句子,引出氈包就像白蓮花。了解氈包?磮D片,再讀句子。
如此美麗的景色,你想用什么詞來概括呢?
草原為什么會這么美呢?看草原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圖片。齊讀后兩句。
想一想,牧羊姑娘唱的是什么?
三、欣賞草原,自由表達
老師把這首歌曲也帶來了,現(xiàn)在讓我們聆聽這優(yōu)美的旋律,欣賞大草原的無限風光。想說些什么?
四、讀寫結合、創(chuàng)編歌詞
草原兒女愛自己的家,我們也愛自己的家,看看哪位小詩人能把我們的家鄉(xiāng)描繪的最美,最讓人留戀。
五、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廣闊的大草原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你們愿意把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延續(xù)嗎?進入作業(yè)超市。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在正確、流利、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合理的想象,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草原的神奇而美麗,感受人民對土地的深切情感和在黨的英明領導下,草原發(fā)生了史無前例的滄桑巨變。
教學重點:
1、用充滿贊美、富有深情的語言朗讀課文從課文中感受到草原的美麗景象。并背誦課文。
2、結合課文中的修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從字里行間流露的對草原的深沉的、深厚的愛
教學難點:
1、體會草原的美麗和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學準備:
1、五張帶有草原風光的圖片并配上對草原贊美的語音。
2、德德瑪演唱的畫面背景是草原風光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MTV。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播放MTV
同學們:
請看大屏幕老師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你真聰明,回答的非常正確。我們這節(jié)就來學一篇描寫草原的詩歌。誰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書法把課題寫在黑板上。
板書課題: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二、初步感知課文,自學生字。
1、請學生回憶一下,你剛才看、聽到了什么?
2、欣賞了這首歌后你想說點什么?
3、教師范讀課文。
4、學生小組內交流如何學習生字。
三、朗讀課文,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
1、小組內朗讀,交流朗讀方法和感受。
2、在班里舉辦朗讀比賽然后交流感受。(每個小組選1名代表)
3、配樂詩朗誦。由比賽獲勝的同學參加
教師要做相應的.指導。
4、學生自由練習仿讀。
四、完成書P51練習1.2題
1、做1題時,老師播放課前準備的配音圖片。
2、做2題時盡可能的用學習有因的學生,這樣會使這些學生也會有成就感。
五、作業(yè)設計
1、會寫本課7個生字。注意“駿”的寫法。
2、會認4個生字。注意“似”“撒”是多單字。
3、試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上節(jié)課學生掌握情況。
1、聽寫7個要求會寫的生字并組詞。
2、檢查學生對多字“似”“撒”的掌握情況。
3、讓學生試探性的背誦課文。
二、再次探究課文,深入體會草原的美麗。
1、找學生朗讀課文。
2、每段歌詞都寫了些什么?
3、先在小組內探討、交流你是從哪句話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麗,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理解的。然后全班交流。
4、小組內探討一下本課用了哪些修辭?
這些修辭在我們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有什么好處?然后集中交流。
三、說說咱家鄉(xiāng)美比賽。
把自己當做草原上的小朋友,向沒有來過草原的客人介紹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要求小組內合作完成,可以用你們在其它地方收集的資料,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其他組的同學拌做游客,可以向導游提問,如果導游答不上就可以給該小組減10分。我們看哪個小組導游做的好。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整理,然后上講臺來展示。
四、總結
通過對這課的學習你知道哪什么?
五、作業(yè)設計
結合本課寫一篇介紹草原的文章。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 12
★復習目標
1.使學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分類及其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密切關系,了解地理環(huán)境對聚落的影響.
2.使學生學會分析鄉(xiāng)村和城市起源的條件,知道最早出現(xiàn)城市的地區(qū)。
3.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知道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并由此及彼,掌握地理問題的分析方法。
4.樹立憂患意識,村落和城市在發(fā)展過程中如何做到與地理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做到可持續(xù)發(fā)展。
★復習內容
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緊密,在人文地理學中,聚落也被稱為人口的文化景觀。它是人類的居住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最為典型的人文環(huán)境。作為人文環(huán)境的聚落,在其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肯定受到風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與作用。例如,西方鄉(xiāng)村聚落景觀與東方不同,同屬工業(yè)社會的西歐與北美,其城市景觀也不相同。城市聚落的形成主要牽涉到古文明和古城市的形成,現(xiàn)在古城市基本上已經(jīng)衰落,甚至早已滅亡。因而聚落的形成是本節(jié)的重點,在講述該內容時主要聯(lián)系書本將基本內容跟學生陳述清楚,之后引用一些案例,讓學生一起分析這些典型案例的形成,采用開放性研究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體會研究的快樂!
★復習重點
聚落的概念、鄉(xiāng)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形成
★復習難點
聚落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復習方法
探究式學習方法、研究性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教學
一、聚落及其分類
[結合圖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義及分類]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
聚落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場所。
2.聚落的分類-鄉(xiāng)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過去我國鄉(xiāng)村居民幾乎全是農民,所以鄉(xiāng)村又稱農村。城市是由鄉(xiāng)村發(fā)展而來的
3.研究意義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類作用于自然環(huán)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qū)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對人類社會反饋最強的區(qū)域。聚落是人類適應、利用自然的產物。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場所,它的形式與規(guī)模,既要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也要有利于生產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態(tài)、組合類型無不深深打上了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的烙印。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觀。它是人類的居住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最為典型的人文環(huán)境。聚落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生產力水平下形成的,作為人文環(huán)境的聚落,在其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肯定也受到風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與作用,如西方鄉(xiāng)村聚落景觀與東方不同,同屬工業(yè)社會的西歐與北美,其城市景觀也不相同。聚落的形成,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規(guī)劃、建設并管理好聚居環(huán)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鄉(xiāng)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類的本性和需求
鄉(xiāng)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類早期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人們發(fā)現(xiàn)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開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實現(xiàn)防御、繁衍、獲取資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類聚居的發(fā)展是和人類生存進化分不開的,是不斷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并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結果。從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類經(jīng)歷了百萬年的漫長過程。
2.形成的歷史條件: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業(yè)、農業(yè)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類社會進入分散的鄉(xiāng)村聚落階段。
3.鄉(xiāng)村的發(fā)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鄉(xiāng)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鄉(xiāng)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農業(yè)生產水平逐漸提高,使鄉(xiāng)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漸穩(wěn)定,規(guī)模和范圍逐漸擴大。
4.地理環(huán)境對鄉(xiāng)村形態(tài)的影響
村落的形態(tài)各異,不管是帶狀村落,還是多邊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響大。鄉(xiāng)村的形態(tài),能反映地理環(huán)境的特點。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態(tài)的差異,這體現(xiàn)聚落的環(huán)境適應性。
圓形或多邊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點──河流較少、平原面積大、地形完整、開闊和平坦。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帶易形成鄉(xiāng)村聚落。
帶狀村落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點──河網(wǎng)密度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鄉(xiāng)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條件:
A.農業(yè)生產技術的創(chuàng)新,產生剩余產品
農業(yè)生產技術的創(chuàng)新,促進了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yè)生產有一定的剩余產品,這是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城市出現(xiàn)之前,人類農業(yè)生產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屬遷移農業(yè),所以鄉(xiāng)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農業(yè)生產技術的創(chuàng)新,促進了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出現(xiàn)了固定鄉(xiāng)村的同時,農業(yè)有了一定的剩余產品,這就是說,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與農業(yè)差不多同時出現(xiàn),所以說,城市與定居農業(yè)也是同時出現(xiàn)。
B.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xiàn)
第二次社會分工,手工業(yè)和農業(yè)分離,出現(xiàn)了非農業(yè)人口和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進而出現(xiàn)商品交換和集散的場所──集市,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交換地域的進一步擴大,集市就有可能進一步演變?yōu)槌鞘小?/p>
2.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城市的地區(qū):
讀課本圖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現(xiàn)的地區(qū)?(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現(xiàn)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中低緯度地區(qū),光熱條件好,大河沖積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自古以來,這些地方,農業(yè)耕作業(yè)發(fā)展十分理想,能為城市提供大量的農副產品。世界早期城市臨河分布,也是因為用水、運輸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與古文明的聯(lián)系?(古城市的出現(xiàn)是古代文明的一種象征。最早出現(xiàn)城市的地區(qū),也就是人類古文明起源的地區(qū)。)
3.古代城市的發(fā)展受農業(yè)自然經(jīng)濟的限制
讀圖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廢墟,為什么不能延續(xù)到今天?
古代城市興衰起落很大,發(fā)展很不穩(wěn)定,自給自足的農村自然經(jīng)濟始終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古代城市的發(fā)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時摩亨佐·達羅的消失,也意味著環(huán)境的變味,人類曾經(jīng)在自然環(huán)境條件優(yōu)越的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文明,可是人類在對自然環(huán)境的開發(fā)利用中毀壞了天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使之荒漠化,同時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音樂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學設計(通用7篇)10-25
《草原》教學設計04-08
《草原》教學設計11-02
《草原》教學設計06-12
草原教學設計06-29
《草原》教學設計及反思12-16
《遼闊的草原》教學設計03-24
草原的早晨教學設計10-03
音樂課教學設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