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談吃》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談吃》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談吃》讀后感1
猶記初讀梁實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書里,雅舍談吃讀后感。課外閱讀里一小節(jié)。講迎新年團(tuán)圓的吃食,一大屜一大屜的紅米、雜燴,滿漲的,是人們映著火光紅潤的臉。記得大鍋的燉肉燉雞,亂舞的粉絲,鋪著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國冷冽的風(fēng),揚(yáng)起的塵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滿耳蟬鳴時去的,帶著雅舍這本書,走倦了看看讀讀,有日,趕了地鐵去故宮,累極渴極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鹽味蘇打餅,牛嚼牡丹一樣盡數(shù)咽了,也還渾身無力?吹揭患倚〉辏贾藐愒O(shè)已舊了,但一塵不染。老板娘一團(tuán)和氣,裝了一碗酸梅湯給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幾塊檸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門口,學(xué)著梁老先生的樣兒,半瞇眼,一手端碗,一手支頭,一小口一小口灌飲,那烈日灼陽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愜意!我飲過好多酸梅湯,甘苦皆有,有十幾錢一瓶的,也有三錢一杯的,大酒館里,街邊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宮的酸梅湯,陽光雨露沉積起來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題,《雅舍談吃》書寫舊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國的鄉(xiāng)鎮(zhèn)風(fēng)情,使人回味無窮。書中寫了好幾個制美食的好地,如東興樓、致美齋、玉華臺等,最愛的還是那道燒鴨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北京烤鴨,片得飛薄,有溫溫?zé)釤岬拿嫫,一大卷蔥絲黃瓜之類的,一碗烏黑的.醬,鴨子帶油,油皮肉,拈兩片放到面皮上,夾了蔥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舊年的吃坊或是在歷史中湮滅,或已舊貌換了新顏,縱使街巷是對的,也尋不到了。我是吃過全聚德,對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實秋的文筆,是像水一樣清淡的,每一道豐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憶里徐徐地闡述出來,我更喜歡的,是他將故鄉(xiāng)的思念情懷一同融進(jìn)去了,讀著倍感親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舊年的北京望望了。
《談吃》讀后感2
中國有一句古話“民以食為天”,談吃讀后感。是的,“吃”這個字眼在中華文化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據(jù)說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對外傳播飲食文化。據(jù)《史記》、《漢書》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jīng)濟(jì)和文化的交流活動。而鑒真東渡日本更是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飯時使用筷子就是受到中國的影響。
吃看似很平常,其實卻大有講究。梁實秋曾說,三等人講究住,二等人講究穿,一等人講究吃。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在“吃”上下了許多功夫。而當(dāng)今社會,中國菜更是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粵菜、魯菜、淮陽菜、川菜、戶菜等,不同菜系,不同的人偏愛。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敝袊伺腼兊腵方式更是花樣繁多,蒸、煮、炒、煎、炸,紅燒、蓋澆等等,色澤鮮艷,令外國友人大開眼界。這些全都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先們的聰明才智。
吃,也能吃出家鄉(xiāng)的味道。梁實秋所談的吃,大多是北方菜。從窩頭、菜包、薄餅、溜黃菜、餃子、燒餅油條等,仿佛眼前是一桌滿漢全席,什么菜都應(yīng)有盡有。令人食欲大開,回味無窮。我尤其記得《核桃酪》這一段,“分盛在三四個小碗(蓮子)碗里,每人所得不多,但看那顏色,微呈紫色,棗香,核桃香撲鼻,喝到嘴里黏糊糊、甜滋滋的,真舍不得一下子咽到喉嚨里去!蹦欠荽蠹曳殖院颂依业臏剀埃诤韲道镳ず、甜滋滋的味道,被他描繪得繪聲繪色,仿佛在眼前般,呈現(xiàn)出美妙的景象。
我想他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和回憶就流露在字里行間,對祖國的愛也深深容于筆中,就像《大菜》中說寫的“不管我們這一輩子吃多少回大菜,頭發(fā)也不會變黃,眼珠兒也不會變綠!蔽覀冇肋h(yuǎn)流淌的是中國人的血,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吃的是什么菜,我們最懷念的總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月是故鄉(xiāng)明”,道理就深諳于此吧。
《雅舍談吃》這本書,不僅帶我游覽了全國各地的美食,了解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yùn),更讓我明白了,無論我們走到何方,最懷念、最熟悉的感覺總是故鄉(xiāng),吃著家鄉(xiāng)的菜,眼淚也會落下來。
《談吃》讀后感3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yuǎn)流長,其菜系之豐富、菜品之獨(dú)到、烹飪之精妙、食材之奇特,無不馳名天下,家喻戶曉。近日,讀得夏丐尊先生《談吃》一文,一讀,暗暗好氣,見其不屑于中華美食;二讀,卻增“同仇敵愾”之意,深覺待人處客之繁瑣,而最令我同感者,非人們不知何謂飲食文化莫屬。
飲食,講究滋味多樣,色香俱全,好的食物令人垂涎三尺。 民以食為天,如文中提及“柴米油鹽醬醋茶”。飲食為人人所及,而飲食講究,卻非人人之所及。古有“佛跳墻”一說,即打坐入定,潛心修禪的佛,也要跳墻而食之。可見飲食功力之深,遠(yuǎn)甚佛之定力,故修習(xí)廚藝之艱,遠(yuǎn)甚打禪。而民間廚子與食客,只會胡亂炒幾道菜,油鹽不調(diào),醬醋不和。更有甚者,入席便飲酒,大醉熏天。這正如文中婚喪事連擺的宴席,多,定而不精,令食客無食欲。
飲食,要求承傳文化,又別出心裁。古有許多文化典籍,詩詞歌賦,都可引為菜名。這樣的`設(shè)計可使人于詩中食,食中詩,頗有詩意。而菜名,亦可引申為菜肴之意,或關(guān)聯(lián)于食材或烹飪方法。如一道“龍虎 斗”,實取蛇貍而為之,工藝繁復(fù),匠心別具。而此菜興于民國年間,故常引申為中日之戰(zhàn)。而粗魯食客,陋店小二,只知“切二斤牛肉,沽四兩酒來!彪m頗有豪杰之意,但人人皆可為之。
飲食,更需傾心而為,且心神需正。在民間,不免天災(zāi)人禍,使人食欲與廚藝大減。而好廚子需定心凝氣,仿佛“馮虛御風(fēng),遺世獨(dú)立”,鍋鏟揮動間,便有浪濤萬里,巍巍山巔之意。即使心灰意懶,下廚時也需全力而為,甚至可通過烹飪消除苦難之意,調(diào)和酸甜苦辣之味。食客,也需寄意于食,心無旁騖。切忌為食而食,如文中述到來來往往請人吃飯,絕無一絲食神之“百毒俱嘗,奇峰絕頂上論吃”的逍遙之意,徒增人世間不善酬酢,風(fēng)塵苦惱之情 。
飲食是中華大地上璀璨的文化,其要求之苛刻,譜寫之神圣,絕非粗魯之人可為。而如夏先生所述,不知何時,百姓們才能于繁雜應(yīng)酬、強(qiáng)顏歡笑、大醉不省人事中掙脫出來,變得逍遙快活,縱品天地美食,放浪形骸之外?
【《談吃》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雅舍談吃》的讀書筆記09-29
當(dāng)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讀后感06-27
如何掌握面試談薪與談加薪的說話技巧08-06
談實習(xí)感受04-12
談人生的經(jīng)典句子01-18
談人生的句子06-20
名人談創(chuàng)業(yè)09-25
李嘉誠談創(chuàng)業(yè)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