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散步》讀后感(精選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學散步》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學散步》讀后感 1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作者沒有建構什么美學理論體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筆觸、愛美的心靈引領讀者去體味來自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藝術美,待得我散步歸來,我發(fā)覺自己的心靈得到了升華與凈化。對于體味中國藝術至境,宗白華原則的是從“錯彩鏤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將中國美學的各方特色熔鑄出來并標舉到了極致。
宗白華先生認為,美學的內容,不一定在于哲學的分析、輯的考察,也可以在于個人的行動所啟示的美的體會和體驗。他的美學研究不重哲學的分析、邏輯的考察,而重趣談、風度、藝術和審美的體驗;不是從邏輯定義和概念辨析出發(fā),而是從美的體會或體驗出發(fā);不是糾纏于本質、對象、特征等美學理論的'空泛討論,而是憑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領略、感受大自然、藝術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華美的態(tài)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與家園感。宗先生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fā)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fā)現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致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fā)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美學散步》讀后感 2
宗白華先生統論東西,涉及到的內容廣雜精微,從雕刻到繪畫、詩文、哲學,均有敘述?v向上,時間跨度也大,但有很多的論述都落點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期一是老莊大行其道,梵剎旁入,清談盛行,哲學玄學發(fā)展,一是文藝興起,文學脫離政教走向抒情,文學批評理論發(fā)展,繪畫書法亦大有成就。乍而觀之,的確訝異于“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通脫渾然。但細思這種清玄的美,立于昏暗動蕩的時局上,大小謝再清發(fā)圓美,也無法消退南渡悲哀,后來北齊南梁亂局昏聵更不必論。從這個角度上再回到“道”與“自然”,我無法不說除了純粹美學的享受外,還有一絲堵塞。有時候我覺得魏晉的純然超脫總有鏡中月水中花的虛無縹緲之感。或許正因現實之岌岌可危才更轉向于無垠的藝術天地,但苦悶與憂愁難以根除,總會在一些細微末節(jié)之處顯露。不過酒藥之盛,玄言之虛,性情之奇,成為流俗后再觀就不復原初之味了,既然逐漸成為定式,后人只需神往金谷宴集的風雅吧。
宗白華先生論古典美學的文章中,反復提及的還有中國人的`宇宙意識!吧旧眢w悟‘道‘的節(jié)奏,以境相象征宇宙人生的真跡!边@種渾融一體,物我不分的宇宙觀念,塑造了中國人的美學心靈。因此有靜觀,有拈花,有“心隨物轉”,有“情往似贈,興來如答”。因這自然非為客,實為我,我心如天地心,所以詩心亦映天地。盡管宗白華先生這本集子以“散步”為名,自云不成體系,但這統一的宇宙觀仍串聯引起了全篇。宗白華先生理想的美學形態(tài),或許就是以與藝術血肉交融的詩心,觀照整個的美的世界,詩意地面對自然外物人生?
《美學散步》讀后感 3
手指落在鍵盤上,卻不知道從哪談起。實不相瞞,寫讀書筆記完全是因為要完成單位下發(fā)的任務,本身是反感的。但當決定落筆之時,不得不說,這樣的被迫是堅持寫下去的動力。那就從我選的《美學散步》這部書說起吧。
這本書是一本關于美學知識的書籍。最早接觸美學,源于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就是想增強個人的審美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自己熟知的已經適應了的環(huán)境中,對周遭的一切已經習以為常。不管是居住條件、飲食習慣或是生活環(huán)境,很少去體會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當我們走出這個環(huán)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環(huán)境差異比較大一個城市。我們可能會對那里產生許多的好奇心,或許會對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飲食,那里的山川河流,產生各種美感。
反過來,也許那里的人們來到我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因為差異性,也會產生好奇心和許多美感。聽起來似乎都和距離有一定的關系。當我們將熟知的事物拉開一定距離欣賞時,往往會產生意外的美感。遠方是美景,我們早已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其實也是一幅獨特的美景。這需要我們去發(fā)現,去睜大眼睛尋找美的信息。除了與生俱來的對美的感受力,也需要我們積累一些美學方面的知識。通過加深對事物的理解,來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仔細想來,我最早接觸美學方面的知識,是從聽美學大師蔣勛老師的音頻節(jié)目《美的沉思》開始。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車上的路上,飯后、睡前的空余時間,這檔節(jié)目都在陪伴著我。從西方藝術文明起源到歐洲文藝復興,從中國古代美學殷商陶器、雕刻再到唐宋文學的詩詞之美,這些都如雨露清泉時刻滋潤著我的心田。蔣老師就像一位美的布道者,將我引入這片超越世俗的精神圣地。
《美學散步》讀后感 4
羅素曾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民苦難不可遏止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又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泵揽梢栽趷矍樯希部梢栽谥R上,也可以在人民上,人生中美學無處不在,使之豐富、優(yōu)美而變的有意義。
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除了書中美的風景以外,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是生命的節(jié)奏和對人生的關懷。美學的人生建立文學藝術上的,從而人生的“美”,是靠文學藝術所實現的。文中有提到:文學藝術的左鄰“宗教”,與其右鄰“哲學”,他們都表達我們情緒中的生境和實現人格的和諧,“宗教”是對人生的熱情的灌溉,表達著許多人的人生的'信仰,哲學是人生中所攜帶的人生智慧,宇宙觀念,使其能執(zhí)行!叭松u”和“人生啟示”的任務。“藝術”,“宗教”,“哲學”,其三者組成了美學,他們組成的境界,這就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秘,乃至那美學人生。
文中有寫到:文藝境界的廣大,和人生同期光大,他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是多么豐富,充實,孟子曰:“充實之謂美”,這個話當做如是觀。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獨立于外項指標,評他獨創(chuàng)的形象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冰清玉潔,脫盡塵滓,這又是何等空靈,空靈和充實是藝術精神的兩元。空明的決心容納著萬境,萬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心靈所以靈氣往來是物象呈現著靈魂生命的時候,是美感誕生的時候。因此,美就由此而來,帶著空明和充實,來到了美學人生。
美的散步絕不是要飛到奇景妙物處參看,許多時候就是自己的一點充實,一點空靈的創(chuàng)造也會展現出奇絕的美妙,美學的人生。
《美學散步》讀后感 5
《美學散步》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沖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寫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于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么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tài)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集子里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
宗白華美的態(tài)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他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fā)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fā)現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致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fā)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美學散步》讀后感 6
初看題目會想,為什么要將美學和散步聯系在一起呢?宗先生說,散步是自由自在的,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在于沒有計劃,沒有系統,看重邏輯的人可能會瞧不起,可是我們應該知道,西方建立邏輯學的亞里士多德學派被成為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并不是水火不容。其實,靈感來自于放空,如果讓自己太過于緊張和壓抑,美好的感覺也難以體會到。
我們究竟該閱讀什么樣的書?暢銷的書也讀過一段時間,讀起來確實很容易,也讓人有成就感,可以獲得閱讀量的榮耀,但是捫心自問,這樣有用嗎?閱讀經典書籍的時候,覺得十分晦澀,一小時可能就閱讀兩三頁,但是可以回味,此時不懂,待以后經歷些許之后,恍然大悟,這樣的感覺不是更加奇妙?閱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就有這樣的感覺。一頁頁的字,非常的厚重,帶領我們進入美學的世界,感受這個世間的美好。其實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需要細心觀察,體會,放慢自己的腳步,沒有目的,漫不經心,也許會遇到多重驚喜。
中國美學中重要問題初步探索
初看文章標題十分學術,但是讀起來趣味十足,有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還能學到美學的基礎知識。什么是美,大家都有這樣的認知,卻很難說出所以然。因為美本來就是抽象的,有不同的審美觀,看同樣的東西會有不同的評價,然而其中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
作者從總體美學特點和學習方法談起,再到先秦工藝美術,古代哲學文學中表現的思想,古代繪畫美學思想,音樂美學思想和園林藝術美學思想。生活處處都有美好的事物。如果可以掌握方法,得到的美好感受會更多,從專業(yè)的角度去體會,也是一種幸福。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什么是意境,作者列舉了五種境界。為滿足生理的物質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因人群共存互愛而有倫理境界;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人可以達到很多種的境界,在于內心的想法和涵養(yǎng)。心里想什么,眼中看到的便是什么。如果憂心忡忡,再美好的景色也是灰白兩色,人逢喜事,覺得哪怕一片葉子都非常動人。
本章列舉了這樣一首詩:-楊柳鳴稠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首想見江南。情由景生,景亦可由情移。中國古詩的樂趣與妙處便是如此。所以藝術境界的顯現,絕不是純客觀地機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為高。如果當年早些參透這點,也許語文的詩詞鑒賞還能多得幾分,哈,看來我進入功利的境界中了。
藝術的概念
藝術是個大概念,將藝術之美具體化,分解為繪畫、舞蹈、音樂、書法、雕塑、園林設計等等,這些藝術形式各有特色。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取精,提高,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源自網絡
看待藝術,不應該只看藝術,需要將哲學思想和藝術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結合。動靜結合,陰陽明暗高下起伏,正如道家的陰陽調和,或采取中庸之道,通過比例不斷調和,協調之后達到想要的效果,這便是藝術。如果選擇極端,總有一部分人難以接受,但另一部分人會認為精彩絕倫,也頗具創(chuàng)新性,何樂而不為?
論中西畫法的淵源和基礎
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采用了比較法,將中方與西方的繪畫歷史和特點進行了比較。中國畫有其抽象意境深遠之美,西洋畫則是具體通透寫實之美,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有比較才能更知道自己偏愛哪種。藝術的呈現也是中西方歷史地理環(huán)境之差異比較,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造就了獨特的審美觀,正是因為多元化才讓這個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開頭作者就為繪畫正名,他是實踐生活中體味萬物的形象,天極活潑,深入生命節(jié)奏的核心,表達出人生最深的意趣。
中國畫的魅力在于氣韻生動而幽淡的,微妙的,靜寂的,灑落的,沒有彩色的喧嘩炫耀而富于內心的幽深淡遠。西方則體現出和諧、比例、平衡、整齊的形式之美。各有千秋,全憑個人愛好。
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中國藝術有三個方向與境界。第一個是禮教的、倫理的方向。第二是唐宋以來獨愛自然界的山水花鳥,使中國繪畫藝術樹立了它的特色,獲得了世界地位。第三則是從六朝到晚唐宋初的豐富的宗教藝術。宗教藝術屬于精神上的成就,如果沒有虔誠的信徒將其傳承,很難讓后人領會到精髓,但是通過藝術,敦煌的飛天壁畫,將這神圣的信仰和人們的情懷保存下來,供后人學習和體會,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升華,痛苦也逐漸減退。這樣的藝術,不僅是美的欣賞,更是心靈的凈化,感謝敦煌藝術。
我有幸在武大的藝術館參觀了敦煌飛天畫展,那是一次心靈的震撼。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那些畫,雖然是還原的畫,但是威力不減。那豐富的色彩,細膩的神情,我欲飛天的自由和張揚,隨著飄帶讓神思進入另一個世界。這一切是出自古人的原始感覺和內心的迸發(fā),渾樸而天真。希望有機會去敦煌看實體壁畫。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之美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作者做了如下舉例:王羲之父子的字、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畫,戴逵的雕塑、嵇康的廣陵散,曹植阮籍陶潛謝靈運鮑照謝朓的詩,酈道元的寫景文,云岡、龍門壯偉的造像,洛陽和南朝宏利的寺院?吹竭@些,你會被中國藝術之豐富多元而驚嘆,當自己的文化都沒有研究透徹,何來的自信和資本去膜拜于外國藝術?當然,也不是不能了解外國藝術,只是不能過于崇拜。
這個時期的文化為何如此燦爛?可以從很多角度分析,也許政治處于亂世階段是最大的因素。亂世中對文化的束縛沒有那么大,正如春期戰(zhàn)國時間文藝的繁榮,此時也是如此。文人可以各抒己見,時事出英雄,如果有好的見解被采納,還能獲得豐功偉績,揚名萬世。文化自身也有影響因素,人們見識到了獨尊儒術的權威和專制,不想再于體制內生存,便走向另一面,道家文化,玄學清談占據上風,而此類文化本身就是主張自由,虛幻,無即是有,任意發(fā)揮,造就了魏晉時期的自由開放之風氣。
說起《世說新語》,記得小時候學過的一篇文章,當一家人在雪天坐在一起討論詩歌時,出題人問白雪紛紛何所似,有人答撒鹽空中差可擬,然一才女脫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風起,這是何等的有才氣啊,而這樣一家人的氛圍也是充滿文學底蘊的。此書還記錄了很多故事,讓人看到這個時代的精華。
生于這個時代,可能會不幸,畢竟亂世不太平,朝不保夕,但是生于這個時代又是幸福的,因為只要你想,個人價值便能放大到最大化,是個人展示自我的舞臺,想當英雄還是狗熊,悉聽尊便。
《美學散步》讀后感 7
最近讀到一兩本關于美學的書籍,我慶幸自己能夠想到讀它們,因為在此之前對于美學我是個門外漢(現在也不算內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讀易先生的《破門而入——講美學》,才知道美學不是教你“裝房子、買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當大的一個社會科學,它原本是在各藝術門類學科之上的學科,是個統領。抽象而枯燥其實才是美學研究的特點,因此西方美學的大家也都是哲學家,比方柏拉圖、蘇格拉底,還有康德和 。既然美學也是哲學,她就必定具備哲學求真理的特點,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學里其他問題一樣,往往是沒有統一答案的。雖然易先生講的深入淺出、幽默幽默,讀此書我仍然費力,因為它需要一顆極其抽象的哲學的頭腦。
真正有點感覺的是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此書較為具體,如同書名,仿佛是在美學的境地里做一次心靈的散步,詩樂書畫,悠哉美哉,還可收獲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說到的: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棄,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說這兩本書究竟與我與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對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來干系的。宗先生在“美從何處尋”這章中,講到了尋找美的兩種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情緒和思想,使之能夠發(fā)現美并創(chuàng)造的表達美,以成為藝術。“我們的情感要經過一番洗滌,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厲害計較才能發(fā)現深度的美!币剖澜缇褪歉淖兪澜绲默F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對象。比方月亮,就常常被用來美化世界。雖然宗先生一直強調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我看來,無論移我情還是移世界,都將是人為的主觀的對美的探尋。
當代社會機器轟鳴、網絡興旺,人們早已沒了賞月的閑情,更別說這晚無月的中秋。問題是這樣的美境就喪失了嗎?如果所有的物質我們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變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機械的死的過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無趣,要么只顧忙碌焦慮,無法發(fā)見身邊的美,為什么呢?“我們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沒有地方可以發(fā)現美的蹤跡!”如果一個人情感曲折、思想矛盾,恐怕嘗到的是苦悶,而不會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緒的波動、思想起伏,不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廣闊天地里去尋找美”,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美。
這大概是我這樣的都市人去找這樣的書來讀的原因吧!
《美學散步》讀后感 8
《美學散步》里給我印象較深的是以下內容:詩、畫的美及兩者的關系、書法、音樂和建筑、國外的雕塑,以及藝術意境和從藝術中反映出來的哲學理念。作者的文字流利、內容豐富優(yōu)美、見解獨到。
關于詩和畫的分界,作者認為:詩傳畫外意。詩留給人更深長的想象空間,他列舉了達芬奇用了四年時間畫出的蒙娜麗莎的眼睛。有時候詩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攝影作品的題目一樣,能夠拔高藝術作品境界。另外,詩還能詠時間,而畫只能捕捉瞬間。
很多詩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齡的《初日》:初日凈金閨,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云發(fā)不能梳,楊花更吹滿。多么美妙的一副香閨畫啊。“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薄敖袢蘸鰪慕贤,始知家在圖畫中。”“太陽的光,洗著她早起的靈魂。天邊的月,猶似她昨夜的殘夢。”自然無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處處表現這種不可思議的活力故。照相片無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攝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現自然底面的精神故。要有發(fā)現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詩的.意境!耙饩呈乔榕c景的結晶!蓖醢彩姡簵盍Q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相見江南!鞍虢瓪堅掠麩o影,一岸冷云何處香!
悠悠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中國各門傳統藝術(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筑)往往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包含(如詩文、繪畫中可以找到園林建筑藝術所給予的美感或園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園林建筑藝術又受詩歌繪畫的影響,具有詩情畫意)。作者將中國傳統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詩歌、繪畫、工藝美術等)歸納為兩類:芙蓉出水的美和錯采鏤金的美。其中,魏晉六朝是一個轉變的關鍵。陶淵明的詩顧愷之的畫王羲之的字都是一種自然可愛的美,漢賦、明清的瓷器、京劇舞臺上濃厚的彩色的美是錯采鏤金的美。作者極推崇魏晉,因為這之前—漢代—在藝術上過于質樸,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統治于儒教;這時代之后—唐代—在藝術上過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道、佛三教的支配。晉人的美,是這全時代的最高峰,傾向簡約玄澹、超然脫俗。
埃及、希臘的建筑、雕刻是一種團塊的造型,中國古代的繪畫不重視立體性,而注意流動的線條,把形體化成為飛動的線條,著重于線條的流動,因此使得中國的繪畫帶有舞蹈的一位。國外的很多畫家、雕刻家注重光和影,中國話卻是線的韻律,光影都不要了。這一定程度上受到中筆墨的影響。西方畫家是由幾何、三角構成透視學的空間,,而中國畫是詩意的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空間。西洋在埃及、希臘以來傳統的畫風,是在一幅幻現立體空間的畫境中描出圓雕式的物體,特重透視法、解剖學、光影凹凸的暈染。中國畫法不重具體物象的刻畫,重意境。西畫的透視法是畫家立在地上平視的對象;中國畫的透視法是提神太虛,從世外鳥瞰的空間立場。中國畫的空間構造,既不是憑借光影的烘染襯托,也不是移寫雕像立體及建筑的幾何透視,而是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間感型。
歌德說:建筑是冰凍住了的音樂。中國的建筑、園林、雕塑中都潛伏著音樂感—即所謂韻。中國園林建筑喜歡用生氣勃勃的動物形象,飛動之美,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重要特點。相較而言,希臘建筑的雕刻,多半用植物葉子構成花紋圖案,中國的植物花紋直到唐代以后才逐漸興盛起來。中國慣用園林來處理空間美感,如天井、院子。園林中的設計除了“游”中“望”,還可以“借景”。山水是詩人畫家書寫情思的媒介,藝術境界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chuàng)構。中國人愛在山水中設置空亭一所,作為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焦點和精神聚集的處所。靜穆的關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也是構成“禪”的心靈狀態(tài)。
《美學散步》讀后感 9
《美學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書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卻熠熠發(fā)光。作者是宗白華先生,因為作者是個詩人,所以整本書的主要風格是詩意濃厚,閑適舒緩,令人讀起來非常有趣味,不會失于泛泛而談,但又不至于過于深奧難懂。
當你翻開這書時,便會想全心全意一氣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間會有任何間斷,因為在看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令人拍案叫絕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讀有助于對這本書里的所有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對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有更為深入的把握。當我真的如饑似渴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咽般讀完之后,還是手不釋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通讀只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全書風格上講,文筆優(yōu)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閑適。從其內容來說,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學蘊于其中,不會艱澀難通,但是你也不能馬上獲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處好景致時,便要駐足細賞。《美學散步》這部書就是這樣的,行到思想靈光閃現處,要靜下心來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這一功夫是后來在細讀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今還記得里面有引用李麗對宗白華《美學散步》的評論,她是這樣說的`:“‘散步’當中有古老周易演繹我們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直觀、感知和體驗;有禪宗以凈的心去體悟觀照萬物的境界;有老莊、玄學追求的靈氣飛揚的思辨智慧;有亞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邏輯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經驗主義哲學中對感官體驗的重視;有康德把時空作為人類感知方式,把心靈作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見;有黑格爾否定的思考的辯證思維;還有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中為人們普遍運用的比較中見同異,同異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蔽曳浅M饫铥惥脑u價,而且她表達的是那樣的緊湊。
《美學散步》讀后感 10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艱深、晦澀、術語多,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美學,文字清新淡雅。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自己從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學論文中精選出來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個部分:其一,主要是總論的談美的問題和文藝中的空靈與充實;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學思想的營養(yǎng),體味中國的藝術精神、特別是莊子的散文、魏晉的人格美以及中國詩、書、畫、音樂的藝術意境;其三,主要是對外國美學家和藝術家的評論以及詩歌方面的專論。
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里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筑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筑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qū)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征。
一個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關,也可以說景色的美否是由心來決定的。心也會限制視野,但同時,洗滌、凈化過的心靈也會因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廣闊的世界。我們從外界的事物上學習加深對世界的理解,對美的感悟,從而在再次面對著世界時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徹。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個主觀判別,不是屬于事物的屬性。美永遠是主觀世界里特有的產物。因此,我們也不能說美是什么,只能說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說,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給人的感受。生命帶來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著美。
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感到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是生命的節(jié)奏和對人生的關懷。就像劉小楓總結的:“作為美學家,宗白華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使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chuàng)造……在宗白華那里,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美學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寶石,折射著理性與感性的光輝,或論詩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筑與雕塑,乃至代表著整個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他”。
《美學散步》讀后感 11
美學歷來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因為美正常依附于歷史,文學,藝術等存在,并成為歷史和文藝的靈魂。一直以來,美學家談美學都是從歷史或者文藝入手。
譬如《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先生按照歷史的發(fā)展梳理美學。從遠古到商周,從盛唐到明清。一個個看似無關的細碎事件被從歷史中篩出來串聯在一起,組成了幾千年來綿延不絕,若隱若現的美學脈絡。這種在千年歷史中拿捏,為美學把脈的能力,無疑對審美的敏銳力有著極高的要求。
其實另一位美學大家朱光潛,也按照歷史的經絡闡述過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中,我們看到的,其實不僅僅是美,更是西方歷史文化的結合體。是雅典學園到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對美的不同理解,不同的鑒賞與思考。不同的是,朱光潛把人作為一個觀賞者,看美的發(fā)展,美的升華與變化,把“我”作為一個置身事外的記錄者,記錄下了浩浩百萬字的美學體系,森嚴而宏偉。李澤厚則對這種態(tài)度持否定態(tài)度。他認為美是隨著人的出現而出現的。
人是美的鑒賞者,更是創(chuàng)造者。美的感覺起源于人的思維,因而人不存在,美也就不存在了。不能說兩位大師孰是孰非,只能說這是唯物主義美學和唯心主義美學的碰撞。但是在我個人看來,感受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撫摸銹跡斑斑的青銅器,吟哦氣吞山河的盛唐詩歌,欣賞清雅超然的山水畫作比嚴肅地審視厚重的歷史,探究一部部哲學論著帶來的美感更深入人心,更能引起一個普通人發(fā)自內心的共鳴。
不妨再將眼光放到《美學散步》上來。同樣是負有盛名的美學著作,宗白華先生并沒有像前兩位那樣按照中西歷史發(fā)展來梳理美的脈絡。正如書名所說,這本書就如同散步一般,漫無目的的散步。走到哪里,拾起什么,便對它講解一番?瓷先,似乎這本書根本就不成體系,根本就是隨筆,山水,素描,雕刻,書法,哲學,詩歌無所不談。但就在這雜亂無章中,宗白華先生卻又有條有理地帶我們探究了一個個美學的大問題:虛與實,道,留白,舞,生命的意蘊。在虛與實,陰和陽,充塞與空白,最高理性和最高生命等等對立的碰撞與融合中,一切已達化境,因而產生了美。再將其與朱光潛,蔡儀等的唯物主義美學對比,發(fā)現在這方面,宗白華和李澤厚不謀而合。
唯物主義的美學研究者深究著本體論,認識論等鉆研,于是,對于美學的研究越發(fā)艱深,忽焉在前忽焉在后,體系巨大而難得要領。而宗白華和李澤厚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跳脫出來,不再苦究美的哲學邏輯。他們認為,與其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藝中尋找美的邏輯,美的原理,不如探尋你的內心。因為美的感受正是發(fā)源于你的心。羅丹的雕刻,陶淵明謝靈運的山水詩,王羲之的書法好,好在哪里,無非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和美的對象融合在了一起,借以一種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向外發(fā)現自然,向內探尋自我,于是山水等外物空靈化了,也附上了情致,美自然也產生。這種境界有一點道教的天人合一之感。因此,看《美學散步》《美的歷程》時,很容易感受到一種返璞歸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
說罷關于美學的唯物和唯心。另一方面,不妨來看看這些美學著述的依托。
比如《美學散步》,主要是依托著陰陽虛實等意境,依托著審美的心來闡述美。至于其中涉及的素描,雕刻等等,也著重于藝術家本身的境界思想來講,而非立足于專業(yè)技法。因此,可以說這是一部隨心的書,他的邏輯是始得西山宴游記中“與萬化冥合”的超然境界。讀這本書,不能用腦子,只能用心。而浩浩百萬字的《西方美學史》則扎根于西方歷史,探尋歷史的美學,每一處論述都注重著邏輯,嚴格的剖析著各種美學哲學流派的發(fā)展,繼承。如果說美學散步是隨意綻放的空谷幽蘭,那西方美學史更像是一棵根系深厚,枝繁葉茂的橡樹。
與《西方美學史》類似,《美的歷程》也是依托歷史,只不過是依托華夏的歷史。這本書對美的研究不像《西方美學史》那樣邏輯嚴密,一枝一葉一根一脈的來源去向清清楚楚!睹赖臍v程》對于中國歷史中的美,采取了一種大刀闊斧的取舍,摸到了千年以來美的脈搏點,龍鳳圖騰,青銅饕餮,楚辭唐詩,魏晉風流等等等等。將一個個極美的點從歷史的煙海中挑出來,連成一脈。如果說朱光潛是大禹治水一般將九州山河開辟分明,各行其道,那李澤厚就是傳說尋龍點穴的高手,睥睨山河,找出一峰一嶺,點出美學的龍脈。
至于蔣勛的《美的沉思》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又與前面的幾本論著有所不一!睹赖某了肌分塾跁ǎ度碎g詞話》著眼于詩詞?此埔槐臼菚ㄕ撝,一本是詩詞鑒賞。卻又無時不刻讓你感受到美的宣泄。蔣勛與王國維一樣,曾經致力于對西方美學的研究,蔣勛承襲泰納,王國維承襲叔本華,尼采。而后,他們又出奇一致地感受到了華夏大地的`美,將眼光放回到了中國這片土地上來。
于是這兩本書便有了依托,兩種古老的中國藝術形式——書法與詩詞。不難看出,這兩本書盡管有西方美的影子,但根還是中國的。譬如王國維,很好的繼承了中國的古雅美,在嚴羽和王士禎的神韻說和興趣說基礎上提出了耳熟能詳的境界說。這才有了中國婦孺皆知的美的三重境界。
其實,不管如何來看,這一本又一本著作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卻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個美學家都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但又沒能展現出美的全部。而當這些著作放在一起,我們不難發(fā)現,其實這就是我們人類已經認知的美。邏輯的,內心的,嚴謹的,虛無的。
而通過《美學散步》《美的歷程》,其實給我們帶來的,是展現了美的更多的方面。只要人類的歷史還將繼續(xù),那么人類就會不斷創(chuàng)造更多,更豐富的美。我們也許無法完全明晰從古至今的一切美。但至少,通過閱讀這一冊又一冊書,我們可以掌握一點美學的脈絡。因而,將自己也作為美學的主人公,美的建設者,去參與創(chuàng)造這宏偉精妙而又千姿百態(tài)的美學史詩。
《美學散步》讀后感 12
——愿每一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
我很少讀美學的書,感覺上這類書偏哲學,理論多且枯燥。這次買《美學散步》全因在一所高中閑逛時看到這是他們的必讀書目。當時我極為汗顏,因為他們的十本必讀書目中我一半以上沒讀過。我可是博士啊!我心中暗暗記下有兩本關于美學的,趕緊買來。又因為這本書小巧精悍易于攜帶,所以它從我未讀的幾百本書中脫穎而出,及時被我閱覽了!
關于讀書、關于美學、關于文化,我有自己的認知。我深知從小經過的文化訓練不多,天賦又不足,因此在求學過程中對知識的渴求還算迫切。父親是小學語文教師,我自小也讀過幾本姑且稱作那時代的名著的書,比如《少年英雄賴寧》、《紅巖》、《雷鋒》,年紀尚小,不但感受不到榜樣的力量,且完全不能理解這些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哦,對了,我還讀過《邋遢大王奇遇記》!我隱約記得小學有個閱覽室(兼做乒乓球室),內有那么幾十本書,父親幫我借來看。恕我才學淺,這些書在我的成長經歷中并未發(fā)揮任何作用,我現在也完全忘光光了它們的內容。
我為什么愛讀書呢,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受環(huán)境影響。我哥特別愛看閑書。他曾因看武俠小說在初中復讀了兩年。我對打打殺殺沒興趣,但我哥涉獵很廣他總往家里拿書對我有著不可回避的、劈頭蓋臉的影響。我記得在上初中和高中時,曾制定讀書計劃,每年假期要讀三五本名著的,那時候讀過《平凡的世界》、《牛虻》、《三國演義》《浮士德》等,貌似很多,但也沒給我留下什么印象。我很羨慕那些年少飽讀詩書又記性很好的人,他們信手拈來的那些詩句讓我垂涎。我呢,不會引經據典,因為我常常想不起來名言名語名詩名句。我形容自己就是吃書,還是一個吃書的通道,吃下去拉出來,沒有營養(yǎng)留在身體里。好在我不是功利的人,大學、碩士、博士,這么多年了,我一直秉承著好讀書不求甚解的理念,無論是專業(yè)書還是文學書,我讀起來津津有味,不為牟利,僅為娛樂自己。因為自己僅能當個通道,再加上我確實也沒讀幾本書,我自覺文學修養(yǎng)有限、所知有限,誠惶誠恐,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也就更強了。
前段時間跟同事聊天,她說起來央視最近有個不錯的節(jié)目《國家寶藏》,她說看過以后才察覺自己的無知,身為中國人居然不知道我們的'藝術國寶,我們進了博物館就是看熱鬧,完全看不出門道。我對此深有同感,仰天長嘆:我們是有知識沒文化啊!(當然,“有知識”也是要質疑的。)我不認為讀幾本美學書、文學書或小說就是有知識或有文化了,但是我們需要底蘊,需要豐富自己的靈魂,需要知曉我們的藝術瑰寶,需要中外古今的大視野,而《美學散步》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美學散步》為有著深厚底蘊的美學大師之作,打開我等菜鳥的眼界。
宗白華,照片上看起來是個小老頭、老學究。實際上人家是“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的確,你讀他的書,有一種咕咚咕咚喝水的暢快感和豐沛感。從他對藝術作品的賞鑒中能夠感受到人間的詩意和美好。嗯,比余秋雨的書更能讓你感覺到大氣磅礴和血肉充沛。
《美學散步》讀后感 13
美學散步,是一本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開始就被這書名吸引,如此詩情畫意的名字,但,美學與散步如何揉合?
當我隨便翻翻,發(fā)現這與別的美學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晦澀艱深,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寫美學,文字自由自在,風格無拘無束。
書里的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這本書確實讓我有所收獲,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進行藝術的欣賞,令這個美學門外漢的我,很形象生動了解關于美學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書中的“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這章中關于意境境界的部分,來說說我的看法。
正如這章的引言所說,世界是無窮盡的,生命是無窮盡的,藝術的境界也是無窮盡的。就中國藝術方面——這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貢獻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譽為意境中經典詩篇,元人馬致遠的那首《天凈沙》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寫景,著了末一句寫情,全篇點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棖觸無邊的詩境。
在一個藝術表現里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fā)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是情,情從景生。
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意境,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現種種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樣的美。
在書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所以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于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
正是中國意境藝術區(qū)別于其他民族,才顯出中國藝術精神的最精采、最動人的篇章。
而在這部書里其他部分,宗白華用他細膩的筆觸與心靈,帶領讀者與中國及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一同散步,等歸來,便發(fā)覺自己的心靈亦得到了升華與凈化。
《美學散步》讀后感 14
山川草木,泥墻黛瓦。究竟是什么在夢境里時隱時現?是自然的造化還是本心的感受讓我看見落照里白帆點點的月夜的海,聽聞那海潮如訴衷曲的絮語。
行走在中國的文化檐廊里,天空的白云貌似永久飄逸,覆成橋畔的垂柳給人無限的遐思。月總是出現在詩人的心腑里,“坐久渾忘身世外,僧窗凍月夜深明”,靜穆的月夜不禁讓人寒意頓起!敖褚乖旅魅氡M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又被描摹成念鄉(xiāng)的使者。詩人對月的無盡感懷使月的姿態(tài)豐富多彩,美滲透在詩人的筆下。朝陽下無意瞥見一枝帶露的花,感覺著它生命的新鮮,生意的無盡,自由而無所掛礙,便產生了無窮的不可言說之美。美還在同情里,美在同疏林透射的斜陽共舞中,美在同藍天閃閃的星光合奏中,美在同黃昏初現的冷月齊顫中。無限的同情對于星天云月,鳥語泉鳴,死生離合,喜笑悲啼。同情是一種情感的交融與共振,亦是美之所蘊含。羅素曾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又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他從對人類的同情中獲得幸福的動力,但是同情更是可以移至山川草木,亭臺瓦樓乃至萬事萬物,就像是雖然走進原野,發(fā)現花能解語,鳥亦知情,亦覺得山水云樹,月色星光是我們有知覺,有感情的姊妹同胞。這樣,美就漫步在純潔的同情之中。
再轉閣游行于文學藝術境界之中,恍惚如乘上一葉小舟游蕩在山水詩畫中觀摩亭岸垂柳,飛鳥掠痕。方士庶在《天墉庵隨筆》里說“山水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蚵室鈸]灑,亦皆煉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美,美在意境里。元代湯采真說:“山水之為物,稟造化之秀,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隨形改步,有無窮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萬頃波,未易摹寫!鄙剿闪藭鴮懬樗嫉拿浇椋离m在意境里但也要寄托在實物下,而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云煙明晦,才足以表象我們胸襟里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意境的抒揮使美得以具化而又閃透著一種朦朧的色彩,就好比贊賞那樹的蒼翠遒勁,美被加于樹之上,但意境里卻閃透著一種基于樹卻高于樹的朦朧之美。意境里所渲染的生命化,傳神化,妙悟的體驗才是給人心靈美感撞擊的三大源泉。草之靈悟,花之嫵艷,木之堅韌無不見諸于詩人構筑的意境之下,使得描摹的物象愈發(fā)鮮明活潑。
最后徜徉在藝術寶庫的大殿里,美更是難以勝收。韓愈曾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與心,必以草書發(fā)之!辈浑y看出,張旭的書法不但書法自己的感情,也表達出自然界各種變動的形象。這些形象在他的.書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畫,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國畫,又似音樂,似舞蹈,又似優(yōu)雅的建筑。書法家的一撇一捺,一轉折一彎鉤,都能再現其書寫時的心境,比如某個彎鉤出現裂點,顏色偏深,那想必是書法家心緒不寧,或為外物所擾,或為心內波瀾;而有時筆畫順暢,一氣呵成,遒勁有力,又能窺見其行云流水,舒暢感懷的閑境。再轉至音樂節(jié)律,無不輻射出幻境之美,音樂使聽者心中幻現出自然景象,因而豐富了音樂感受的內涵。雖未至心卻已至,身不行而能夢繞山川,這都是“一草一木棲神明”的啟示。其至微至妙難以名狀,不亦是無窮無盡,清谷空幽的美嗎?再之于園林建筑,橫亙了設計者的筆法,承載了建筑者的希冀。或空間的空靈幽遠之美,或內部裝飾飛動奇玄之美。窗匾檐欄,山石水木遍布空間的精心布置,組織空間,創(chuàng)造空間,無不蘊含著美的感受。
美的散步絕不是要飛到奇景妙物處參看,許多時候就是自己的一片內心,一點空靈的創(chuàng)造也會展現出奇絕的美妙。
《美學散步》讀后感 15
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對象、美的內容和形式?原本我以為只要是自己覺得好看的東西就是一種美,但是在《美學散步》中我體會到了不一樣的美。宗白華先生在他的美學研究中,以散步作為形式,以吸納中西、古今美學精華為宗旨,是他的美學思想呈現獨特的散步風格。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幾乎匯集了他一生的經典之作。在《美學散步》中,你看不到系統完整的理論骨架,但能感受到宗白華先生的娓娓道來,層層展開以及語氣的和藹親切;在《美學散步》中,你看不到抽象難懂的理論,但能在他深入淺出的探討中獲得新的體悟;在《美學散步》中,你看不到排山倒海般的引證,但能從他信手拈來的例子中明白它真正的內涵。
而這一切的一切皆是因為宗白華先生豐富的學識和敏銳細膩的感覺。豐富的學識使他的文章飽滿、圓潤和諧而又充滿張力,敏銳細膩的感覺使他的論述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然而在這么美的一本美學經典之作中,宗白華先生正在向我們傳達著一個重要的觀點:美是心靈節(jié)奏的自由表現。
那何為“美學散步”?如果說宗白華先生的美學研究是美學散步的話,他的散步就應該是在廣泛的研究對象之間,在中西美學之間的研究方法。在宗先生看來,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絕對是非邏輯的。我們從宗先生的《美學散步》中看到了“散步”邏輯性的特點:在各種美學現象和藝術門類之間,“散步”是梳理美學、藝術思想、親近藝術靈動的方法;在中西美學之間,“散步”是凸顯中國傳統美學個性精神的方式。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在本書中看到“散步”的無拘無束的特點:以唯美的眼光看世界,追求藝術化人生,體現出風神瀟朗的人格品質。
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是實現其美學理想的一種方式也是實現其凸顯中國文化個性學術理想的方式,他傳承中國古典美學精髓,注重哲學在美學思想中的根本價值,美學研究是建立在哲學等文化思想的基礎之上,因此,他美學研究中的“散步”表現出明顯的文化風格。
《美學散步》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在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是宗白華一生關于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么美學體系,只是叫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叫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態(tài)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在這部作品中,所有的文章都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因此,閱讀這本書的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欣賞,書名叫做《美學散步》,就是帶領我們在藝術的園林里散步,看看作者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藝術世界。藝術的欣賞就是歲美的事物的發(fā)現與感悟。
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正像書名所暗示的那樣,書中所選文章是宗白華先生在不同時期對美學問題的探索,雖然章與章之間有所聯系,但每篇都可以獨立成章。但那并不意味著這本書就毫無章法可言,相反的是,這本書猶如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宗白華先生緊緊抓住詩、書、畫、舞、樂、建筑等相關藝術門類所體現的共同特征,廣泛聯系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在一個廣闊的舞臺中探討美學的基本規(guī)律,介紹著自己的透徹之悟與藝術之思。在這本書中,始終有幾個詞如“實虛”、“空靈”、“意境”等貫穿其中。由此可說明,宗白華先生尤其重視對空間意識的論述。我認為以上這些詞極其類似,雖然不能將其完全等同,但在宗白華先生的文章里卻貌似都指向相同的事物,而那相同的事物在我看來應該是他反復提到的美學思想。
但還有一種介乎于二者之間的`“藝術境界”。在對藝術的闡發(fā)中,宗白華先生特別注重對藝術涵蘊的人生情懷的體驗和揭示。這是在對藝術富有同情和生命意義的理解基礎上,宗先生創(chuàng)造性地建構著著名的“藝境”,一方面強調藝境要超脫空靈,另一方面又強調藝境要充實深情,之處中國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成,“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的深情,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的靈氣。一往情深才能深入萬物的核心,是的藝術具有豐厚的生命內質;超曠空靈才能使藝術獲得如鏡中花、水中月般的生命靈氣。
在這部書里,宗白華先生用他的抒情筆觸,愛美的心靈引領讀者去體味中國和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的心靈,去體味那些風流瀟灑的金人的心靈,待到我們“散步”歸來,會發(fā)覺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凈化與升華。如果我們渴望藝術的美的熏陶,只要進入白宗華的《美學散步》就一定能夠讓自己置身于美的殿堂。
【《美學散步》讀后感】相關文章: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12-04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13篇12-04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13篇)12-04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12篇03-30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12篇)03-30
《美學散步》讀書筆記11篇02-12
美學的散步讀后感03-26
《美學散步》讀后感07-09
美學散步名著讀后感10-30
《美學散步》讀書心得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