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書心得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nèi)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治通鑒》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
此時的中國歷史已進入后三國時代,蜀漢已經(jīng)滅亡兩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禪位于晉,十五年之后,東吳也將一統(tǒng)于晉,江山還是那個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這次輪到了司馬氏。
如果花費一些筆墨來評價一下三國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實也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蜀漢的阿斗,本質(zhì)上兩個字:"茍安"。蜀漢滅亡之后,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對劉禪不太放心,經(jīng)常試探劉禪,根據(jù)《漢晉春秋》記載:
文王(司馬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zāi)惯h(yuǎn)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fù)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對于這樣的一段記載,后人對于劉禪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劉禪大智大慧,深通韜晦之道,國滅之后,能活到善終的國君實在是不多見,更多的人說劉禪是一個天良喪盡的不肖子孫,厚顏無恥之極。其實,到底該如何評價劉禪,我想這和生命的意義有關(guān)系,這是一個哲學(xué)問題,那就是人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活著,什么是生活,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意義上,劉禪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義,真的是生下來活下去么?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實都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權(quán)旁落,主少國疑,又怎么能不滅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馬氏太強大了,從司馬懿歷經(jīng)司馬師、司馬昭到晉武帝司馬炎,都是善于權(quán)謀,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撫天下人心,整頓兵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歸司馬氏,也奈何不了司馬氏,更何況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當(dāng)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之時,不知可曾想到,這樣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歷史的策劃者,有時候可以打瞌睡,但是歷史的結(jié)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東吳的孫皓,本質(zhì)上也是兩個字"殘暴",孫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于一體的末帝。后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家自己殺來殺去,是為什么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家不互相殘殺,為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孫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強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興建昭明宮。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選美女充入后宮。大臣們的女兒必須每年報一次,年紀(jì)到了十五六歲的要先讓他檢閱,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宮女、內(nèi)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殺死扔進水里漂走,或者剝?nèi)ッ嫫,挖出眼睛,砍斷雙腳。
孫皓喜歡狂飲便經(jīng)常招群臣飲酒,每次都要強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fā)他人的過失。大臣無奈,互相攻訐,只要有說過孫皓的閑話的,必死無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個個膽戰(zhàn)心驚,赴宴前都要與妻子兒女灑淚相別。大臣們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總之殺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孫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會死掉的,會稽太守車浚,為人清忠,有一年會稽郡發(fā)生旱災(zāi),車浚上表請求賑災(zāi)。孫皓說"這老兒分明是想樹立自己的私恩啊,別讓他活了,殺了吧。"尚書熊睦見孫皓酷虐,便婉轉(zhuǎn)勸諫,孫皓嫌直接殺了不解氣,派人用刀背敲擊他的腦袋,敲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寫到這里真想說一個字"慘"啊。)
由此看來,在孫皓手下拿一份工資,真的不容易,的確是賣命錢,說實話,孫皓這樣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計孫皓是這樣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奂词悄,孽即是皇帝"如此一來,人人大懼,就連東吳宗親都嚇得膽戰(zhàn)心驚,紛紛逃往晉朝避難。
東吳國滅之后,孫皓也到了洛陽,做了晉朝的官,其為人處世和西蜀劉禪完全一樣,真正是一對活寶。據(jù)《世說新語》"排調(diào)"篇記載:晉武帝有一次在宴會上問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好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讓我聽聽么?"孫皓不假思索,舉起酒杯就口占一絕:"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孫皓已經(jīng)沒有心肝到這個地步了,我們還能說什么呢?忍著吧。
總之,三國歸晉,是歷史的選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一個新興的大一統(tǒng)王朝——大晉,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呢?看似錦繡繁華的天下,究竟會走向何方呢?知道后來歷史的人們,想必已是"雙淚墜清波"了,因為這段繁華的時間太過短暫,漢族的祖先注定要經(jīng)受一次更大的洗禮,差一點亡國滅種啊。當(dāng)然這是后話了,先放下暫且不提。
司馬炎終于作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稱作晉武帝的這位皇帝,在當(dāng)今社會的名聲不是很大,幾乎沒有人稱他是明君,但是這位仁兄可的確是千古一帝?陀^地說在中國帝王明君排行榜中,進不了前十,但是也絕不會跌出十五名之后。一個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說,選美啊。當(dāng)然,美是要選的,不過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說,安撫天下啊。這就不必你說了,其實一直在安撫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關(guān)鍵,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請注意后面的一句話,并領(lǐng)有藩地,開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這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實不然啊,其實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語氣),寫到這里就引出了一篇絕大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王朝歷史幾千年,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
晉武帝急于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是因為他總結(jié)歷史發(fā)現(xiàn),曹操當(dāng)年篡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東漢的宗親在地方?jīng)]有實權(quán),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權(quán)之外,在地方并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司馬氏篡曹魏則同出一轍,假如曹魏宗親,在幾個重要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那么天下就不會被司馬氏輕易篡奪。想到這里,篡權(quán)出身的司馬炎渾身一激靈,可怕啊。還等什么,馬上封王,讓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來拱衛(wèi)朝廷,但是司馬炎沒有想到,這正為后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的確,別人是沒有實力來爭奪你的江山了,但是你們司馬家就真的鐵板一塊么?其實歷史不是沒有給晉武帝機會,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充分說明了,地方實力過于強大,是會造反的,只可惜從晉武帝的出身來看,他當(dāng)然是不容易想到這一層的。
就此我們可以再深入的討論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國家?guī)浊昱`、封建王朝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辦法的難題。
首先,大多數(shù)人是贊同中央集權(quán)的,但是中央過度集權(quán)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地方上畢竟是會發(fā)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處理事情的權(quán)限畢竟要請示中央,過去的通信也不發(fā)達(dá),這樣一來,耽擱的時間長了,極易釀成民變和邊患,歷代的農(nóng)民起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張角、黃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這樣的一個便宜,另外中央集權(quán)也容易造成軍隊?wèi)?zhàn)斗力弱化的問題,如東漢,趙宋,大明(永樂之后),權(quán)力在中央,將領(lǐng)的頻繁調(diào)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就無從提升軍隊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異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
其次,把權(quán)力大幅的下放給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問題解決了,民變和邊患消除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比較強悍,邊陲無患,地方綏靖。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xiàn)了,隨著地方實力的逐漸膨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騰出手來,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見了?傊胤綑(quán)力過大,到了最后是要造反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初期的永樂靖難,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和清末期的各省獨立,民國的軍閥等等。
因此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實在是歷代中國王朝,最為頭痛的問題。晉武帝分封司馬氏宗親為王,看起來好像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但是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卻是如此的深刻,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衰落和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從這個層面來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還是個人,必須懂得權(quán)力該如何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當(dāng)然身處公元265年的晉武帝司馬炎,不會想到這么多的問題,屬于他的歷史舞臺,還有相當(dāng)?shù)囊欢螘r間,暴風(fēng)雨終究回來,但是至少暴風(fēng)雨現(xiàn)在還沒有到來,西晉王朝的欣欣向榮,大臣們的勵精圖治仍將繼續(xù)。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2
最近閑來無事,打開書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鑒》,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dāng)時的人的影響力十分大,更給后人予警示。
《資治通鑒》此書詳解了九世紀(jì)在戰(zhàn)國紀(jì)的滄桑風(fēng)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統(tǒng),在漢紀(jì)的泱泱文風(fēng)當(dāng)中,我明白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jì)當(dāng)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梁與陳紀(jì)當(dāng)中,我了解了當(dāng)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jì)當(dāng)中,我明白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jì)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
此書里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辟漢風(fēng)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辟“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梢,《資治通鑒》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fā)憤寫了《資治通鑒》完整記述了戰(zhàn)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并且英雄人物輩出。里面更加給后人給予經(jīng)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能夠讓人志存高遠(yuǎn)。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3
《資治通鑒》宋代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xué)巨著。至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xué),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歷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因此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jīng)驗總結(jié)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鑒。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借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為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比如楚漢之爭,作為象棋的起源,從而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zhàn)略倚策。劉邦項羽的斗智斗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锻ㄨb》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為人的豁達(dá)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yōu)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dǎo)致了他的敗北!顿Y治通鑒》中詳細(xì)的描述了垓下之戰(zhàn),項羽戰(zhàn)敗之后并未輕言放棄,反而鎮(zhèn)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dá)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dāng)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鑒》中經(jīng)常見到。在楚軍節(jié)節(jié)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后導(dǎo)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jié)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jù),漢武帝嫡長子,衛(wèi)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wèi)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jù)地位穩(wěn)定,后因衛(wèi)家衰敗后繼乏人,曾經(jīng)顯赫的衛(wèi)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wèi)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沖突,劉據(jù)作為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后對當(dāng)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后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禍敗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4
晉紀(jì)一(公元265—公元272)
公元265年
此時的中國歷史已進入后三國時代,蜀漢已經(jīng)滅亡兩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禪位于晉,十五年之后,東吳也將一統(tǒng)于晉,江山還是那個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這次輪到了司馬氏。
如果花費一些筆墨來評價一下三國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實也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蜀漢的阿斗,本質(zhì)上兩個字:"茍安"。蜀漢滅亡之后,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對劉禪不太放心,經(jīng)常試探劉禪,根據(jù)《漢晉春秋》記載:
文王(司馬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zāi)惯h(yuǎn)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fù)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對于這樣的一段記載,后人對于劉禪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劉禪大智大慧,深通韜晦之道,國滅之后,能活到善終的國君實在是不多見,更多的人說劉禪是一個天良喪盡的不肖子孫,厚顏無恥之極。其實,到底該如何評價劉禪,我想這和生命的意義有關(guān)系,這是一個哲學(xué)問題,那就是人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活著,什么是生活,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意義上,劉禪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義,真的是生下來活下去么?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實都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權(quán)旁落,主少國疑,又怎么能不滅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馬氏太強大了,從司馬懿歷經(jīng)司馬師、司馬昭到晉武帝司馬炎,都是善于權(quán)謀,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撫天下人心,整頓兵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歸司馬氏,也奈何不了司馬氏,更何況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當(dāng)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之時,不知可曾想到,這樣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歷史的策劃者,有時候可以打瞌睡,但是歷史的結(jié)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東吳的孫皓,本質(zhì)上也是兩個字"殘暴",孫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于一體的末帝。后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家自己殺來殺去,是為什么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家不互相殘殺,為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孫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強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興建昭明宮。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選美女充入后宮。大臣們的女兒必須每年報一次,年紀(jì)到了十五六歲的要先讓他檢閱,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宮女、內(nèi)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殺死扔進水里漂走,或者剝?nèi)ッ嫫ぃ诔鲅劬Γ硵嚯p腳。
孫皓喜歡狂飲便經(jīng)常招群臣飲酒,每次都要強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fā)他人的過失。大臣無奈,互相攻訐,只要有說過孫皓的閑話的,必死無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個個膽戰(zhàn)心驚,赴宴前都要與妻子兒女灑淚相別。大臣們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總之殺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孫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會死掉的,會稽太守車浚,為人清忠,有一年會稽郡發(fā)生旱災(zāi),車浚上表請求賑災(zāi)。孫皓說"這老兒分明是想樹立自己的私恩啊,別讓他活了,殺了吧。"尚書熊睦見孫皓酷虐,便婉轉(zhuǎn)勸諫,孫皓嫌直接殺了不解氣,派人用刀背敲擊他的腦袋,敲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寫到這里真想說一個字"慘"啊。)
由此看來,在孫皓手下拿一份工資,真的不容易,的確是賣命錢,說實話,孫皓這樣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計孫皓是這樣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奂词悄酰跫词腔实"如此一來,人人大懼,就連東吳宗親都嚇得膽戰(zhàn)心驚,紛紛逃往晉朝避難。
東吳國滅之后,孫皓也到了洛陽,做了晉朝的官,其為人處世和西蜀劉禪完全一樣,真正是一對活寶。據(jù)《世說新語》"排調(diào)"篇記載:晉武帝有一次在宴會上問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好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讓我聽聽么?"孫皓不假思索,舉起酒杯就口占一絕:"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孫皓已經(jīng)沒有心肝到這個地步了,我們還能說什么呢?忍著吧。
總之,三國歸晉,是歷史的選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一個新興的大一統(tǒng)王朝——大晉,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呢?看似錦繡繁華的天下,究竟會走向何方呢?知道后來歷史的人們,想必已是"雙淚墜清波"了,因為這段繁華的時間太過短暫,漢族的祖先注定要經(jīng)受一次更大的洗禮,差一點亡國滅種啊。當(dāng)然這是后話了,先放下暫且不提。
司馬炎終于作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稱作晉武帝的這位皇帝,在當(dāng)今社會的名聲不是很大,幾乎沒有人稱他是明君,但是這位仁兄可的確是千古一帝。客觀地說在中國帝王明君排行榜中,進不了前十,但是也絕不會跌出十五名之后。一個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說,選美啊。當(dāng)然,美是要選的,不過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說,安撫天下啊。這就不必你說了,其實一直在安撫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關(guān)鍵,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請注意后面的一句話,并領(lǐng)有藩地,開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這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實不然啊,其實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語氣),寫到這里就引出了一篇絕大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王朝歷史幾千年,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
晉武帝急于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是因為他總結(jié)歷史發(fā)現(xiàn),曹操當(dāng)年篡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東漢的宗親在地方?jīng)]有實權(quán),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權(quán)之外,在地方并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司馬氏篡曹魏則同出一轍,假如曹魏宗親,在幾個重要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那么天下就不會被司馬氏輕易篡奪。想到這里,篡權(quán)出身的司馬炎渾身一激靈,可怕啊。還等什么,馬上封王,讓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來拱衛(wèi)朝廷,但是司馬炎沒有想到,這正為后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的確,別人是沒有實力來爭奪你的江山了,但是你們司馬家就真的鐵板一塊么?其實歷史不是沒有給晉武帝機會,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充分說明了,地方實力過于強大,是會造反的,只可惜從晉武帝的出身來看,他當(dāng)然是不容易想到這一層的。
就此我們可以再深入的討論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國家?guī)浊昱`、封建王朝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辦法的難題。
首先,大多數(shù)人是贊同中央集權(quán)的,但是中央過度集權(quán)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地方上畢竟是會發(fā)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處理事情的權(quán)限畢竟要請示中央,過去的通信也不發(fā)達(dá),這樣一來,耽擱的時間長了,極易釀成民變和邊患,歷代的農(nóng)民起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張角、黃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這樣的一個便宜,另外中央集權(quán)也容易造成軍隊?wèi)?zhàn)斗力弱化的問題,如東漢,趙宋,大明(永樂之后),權(quán)力在中央,將領(lǐng)的頻繁調(diào)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就無從提升軍隊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異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
其次,把權(quán)力大幅的下放給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問題解決了,民變和邊患消除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比較強悍,邊陲無患,地方綏靖。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xiàn)了,隨著地方實力的逐漸膨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騰出手來,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見了?傊胤綑(quán)力過大,到了最后是要造反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初期的永樂靖難,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和清末期的各省獨立,民國的軍閥等等。
因此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實在是歷代中國王朝,最為頭痛的問題。晉武帝分封司馬氏宗親為王,看起來好像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但是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卻是如此的深刻,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衰落和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從這個層面來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還是個人,必須懂得權(quán)力該如何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當(dāng)然身處公元265年的晉武帝司馬炎,不會想到這么多的問題,屬于他的歷史舞臺,還有相當(dāng)?shù)囊欢螘r間,暴風(fēng)雨終究回來,但是至少暴風(fēng)雨現(xiàn)在還沒有到來,西晉王朝的欣欣向榮,大臣們的勵精圖治仍將繼續(xù)。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5
此時的中國歷史已進入后三國時代,蜀漢已經(jīng)滅亡兩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禪位于晉,十五年之后,東吳也將一統(tǒng)于晉,江山還是那個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這次輪到了司馬氏。
如果花費一些筆墨來評價一下三國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實也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蜀漢的阿斗,本質(zhì)上兩個字:“茍安”。蜀漢滅亡之后,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對劉禪不太放心,經(jīng)常試探劉禪,根據(jù)《漢晉春秋》記載:
文王(司馬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彼眨鯁柖U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编S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zāi)惯h(yuǎn)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睍鯊(fù)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弊笥医孕。
對于這樣的一段記載,后人對于劉禪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劉禪大智大慧,深通韜晦之道,國滅之后,能活到善終的國君實在是不多見,更多的人說劉禪是一個天良喪盡的不肖子孫,厚顏無恥之極。其實,到底該如何評價劉禪,我想這和生命的意義有關(guān)系,這是一個哲學(xué)問題,那就是人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活著,什么是生活,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意義上,劉禪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義,真的是生下來活下去么?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實都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權(quán)旁落,主少國疑,又怎么能不滅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馬氏太強大了,從司馬懿歷經(jīng)司馬師、司馬昭到晉武帝司馬炎,都是善于權(quán)謀,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撫天下人心,整頓兵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歸司馬氏,也奈何不了司馬氏,更何況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當(dāng)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之時,不知可曾想到,這樣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歷史的策劃者,有時候可以打瞌睡,但是歷史的結(jié)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東吳的孫皓,本質(zhì)上也是兩個字“殘暴”,孫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于一體的末帝。后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家自己殺來殺去,是為什么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家不互相殘殺,為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孫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強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興建昭明宮。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選美女充入后宮。大臣們的女兒必須每年報一次,年紀(jì)到了十五六歲的要先讓他檢閱,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宮女、內(nèi)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殺死扔進水里漂走,或者剝?nèi)ッ嫫,挖出眼睛,砍斷雙腳。
孫皓喜歡狂飲便經(jīng)常招群臣飲酒,每次都要強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fā)他人的過失。大臣無奈,互相攻訐,只要有說過孫皓的閑話的,必死無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個個膽戰(zhàn)心驚,赴宴前都要與妻子兒女灑淚相別。大臣們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總之殺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孫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會死掉的,會稽太守車浚,為人清忠,有一年會稽郡發(fā)生旱災(zāi),車浚上表請求賑災(zāi)。孫皓說“這老兒分明是想樹立自己的私恩啊,別讓他活了,殺了吧!鄙袝苣酪妼O皓酷虐,便婉轉(zhuǎn)勸諫,孫皓嫌直接殺了不解氣,派人用刀背敲擊他的腦袋,敲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寫到這里真想說一個字“慘”啊。)
由此看來,在孫皓手下拿一份工資,真的不容易,的確是賣命錢,說實話,孫皓這樣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計孫皓是這樣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皇帝即是孽,孽即是皇帝”如此一來,人人大懼,就連東吳宗親都嚇得膽戰(zhàn)心驚,紛紛逃往晉朝避難。
東吳國滅之后,孫皓也到了洛陽,做了晉朝的官,其為人處世和西蜀劉禪完全一樣,真正是一對活寶。據(jù)《世說新語》“排調(diào)”篇記載:晉武帝有一次在宴會上問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好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讓我聽聽么?”孫皓不假思索,舉起酒杯就口占一絕:“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孫皓已經(jīng)沒有心肝到這個地步了,我們還能說什么呢?忍著吧。
總之,三國歸晉,是歷史的選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一個新興的大一統(tǒng)王朝——大晉,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呢?看似錦繡繁華的天下,究竟會走向何方呢?知道后來歷史的人們,想必已是“雙淚墜清波”了,因為這段繁華的時間太過短暫,漢族的祖先注定要經(jīng)受一次更大的洗禮,差一點亡國滅種啊。當(dāng)然這是后話了,先放下暫且不提。
司馬炎終于作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稱作晉武帝的這位皇帝,在當(dāng)今社會的名聲不是很大,幾乎沒有人稱他是明君,但是這位仁兄可的確是千古一帝?陀^地說在中國帝王明君排行榜中,進不了前十,但是也絕不會跌出十五名之后。一個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說,選美啊。當(dāng)然,美是要選的,不過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說,安撫天下啊。這就不必你說了,其實一直在安撫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關(guān)鍵,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請注意后面的一句話,并領(lǐng)有藩地,開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這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實不然啊,其實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語氣),寫到這里就引出了一篇絕大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王朝歷史幾千年,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
晉武帝急于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是因為他總結(jié)歷史發(fā)現(xiàn),曹操當(dāng)年篡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東漢的宗親在地方?jīng)]有實權(quán),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權(quán)之外,在地方并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司馬氏篡曹魏則同出一轍,假如曹魏宗親,在幾個重要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那么天下就不會被司馬氏輕易篡奪。想到這里,篡權(quán)出身的司馬炎渾身一激靈,可怕啊。還等什么,馬上封王,讓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來拱衛(wèi)朝廷,但是司馬炎沒有想到,這正為后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的確,別人是沒有實力來爭奪你的江山了,但是你們司馬家就真的鐵板一塊么?其實歷史不是沒有給晉武帝機會,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充分說明了,地方實力過于強大,是會造反的,只可惜從晉武帝的出身來看,他當(dāng)然是不容易想到這一層的。
就此我們可以再深入的討論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國家?guī)浊昱`、封建王朝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辦法的難題。
首先,大多數(shù)人是贊同中央集權(quán)的,但是中央過度集權(quán)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地方上畢竟是會發(fā)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處理事情的權(quán)限畢竟要請示中央,過去的通信也不發(fā)達(dá),這樣一來,耽擱的時間長了,極易釀成民變和邊患,歷代的農(nóng)民起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張角、黃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這樣的一個便宜,另外中央集權(quán)也容易造成軍隊?wèi)?zhàn)斗力弱化的問題,如東漢,趙宋,大明(永樂之后),權(quán)力在中央,將領(lǐng)的頻繁調(diào)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就無從提升軍隊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異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
其次,把權(quán)力大幅的下放給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問題解決了,民變和邊患消除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比較強悍,邊陲無患,地方綏靖。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xiàn)了,隨著地方實力的逐漸膨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騰出手來,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見了?傊胤綑(quán)力過大,到了最后是總要造反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初期的永樂靖難,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和清末期的各省獨立,民國的軍閥等等。
因此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實在是歷代中國王朝,最為頭痛的問題。晉武帝分封司馬氏宗親為王,看起來好像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但是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卻是如此的深刻,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衰落和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從這個層面來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還是個人,必須懂得權(quán)力該如何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當(dāng)然身處公元265年的晉武帝司馬炎,不會想到這么多的問題,屬于他的歷史舞臺,還有相當(dāng)?shù)囊欢螘r間,暴風(fēng)雨終究回來,但是至少暴風(fēng)雨現(xiàn)在還沒有到來,西晉王朝的欣欣向榮,大臣們的勵精圖治仍將繼續(xù)。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6
《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zhì)。這是品質(zhì),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nèi)松飞纤豢扇鄙俚摹?/p>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zhàn)國是一個崇尚詭術(shù)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xiàn)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jù)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yè)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zhàn)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xù)挑戰(zhàn)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yuǎn)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yuǎn)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xué)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yīng)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yuǎn)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喂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jīng)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dāng)權(quán)者不知愛護百姓,當(dāng)頭頭的,不知關(guān)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 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xué)習(xí)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xué)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7
《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guī)?涨暗木幠牦w史學(xué)巨著,由神宗取意“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xué),“嗜之不厭”。
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方面的重要史實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quán)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wǎng)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為《《周紀(jì)》》5卷、《《秦紀(jì)》》3卷、《《漢紀(jì)》》60卷、《《魏紀(jì)》》10卷、《《晉紀(jì)》》40卷、《《宋紀(jì)》》16卷、《《齊紀(jì)》》10卷、《《梁紀(jì)》》22卷、《《陳紀(jì)》》10卷、《《隋紀(jì)》》8卷、《《唐紀(jì)》》81卷、《《后梁紀(jì)》》6卷、《《后唐紀(jì)》》8卷、《《后晉紀(jì)》》6卷,《《后周紀(jì)》》5卷。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奸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終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為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臥龍床,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quán)在握,傀儡皇帝劉協(xié),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溫……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tǒng)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guān)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明白歷史上有多少明君圣主,還讓我明白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為能寫史書的人,我必須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這是我的夢想,我要為這個夢想而學(xué)習(xí)。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8
最近,學(xué)習(xí)了《孫權(quán)勸學(xué)》這一課,這一篇*出自《資治通鑒》。通過學(xué)習(xí)這篇*,我對《資治通鑒》這本書有了很大的興趣。于是,這幾天,我用心閱讀了這本巨著。
《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顿Y治通鑒》的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guān)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謂資治通鑒,即"鑒于往事,有資于治世",這四個字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資治育人意識。司馬光自己也說《資治通鑒》是"專取關(guān)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
讀完《資治通鑒》這本書后,里面的故事讓我有許多很深的體會。掩卷回首,無數(shù)人物,許多場景,總要在眼前紛然活躍,讓我或是贊嘆,或是鄙棄,或是激動,或是沉思,從歷史事實中得到警悟的啟迪,同時很自然地對此書的編輯者司馬光油然而生欽佩之心。書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比如,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廉頗的知錯就改,蘇武的正氣,韓信忍受侮辱終于成就大事的胸懷等等。從韓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要不然反而自己吃虧。韓信身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卻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場,全因沒有聽取正確的計謀,真是可惜。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yuǎn)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君猶
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dāng)權(quán)者不知愛護百姓,當(dāng)頭頭的,不知關(guān)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劉邦,他有懷仁之心,很會籠絡(luò)人心,最終逼使項羽、創(chuàng)造了擁有四百年歷史的漢朝,把我國的文明又推進了一步。不過我覺得項羽太不懂得收買人心了,后來竟使曠古奇才韓信投奔了劉邦。在最后,項羽被劉邦圍在烏江時,不聽烏江亭長勸: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他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然后就自刎了。這多可惜啊!項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東之后,好好治國,還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資治通鑒》是一部至今還無法替代的編年史的歷史巨著,問世千余來年,給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啟迪!司馬光的勞績是永遠(yuǎn)令人敬佩的!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9
暑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些我喜歡的好書來讀,《資治通鑒故事》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根據(jù)我國古代有名的《資治通鑒》改編而成。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是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馬光,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司馬光編成這本書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資料是政治和軍事,還有經(jīng)濟、文化方面。它經(jīng)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又生動地告訴人們: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zhì)。這些品質(zhì),在今日仍然可貴,是我們?nèi)松飞纤豢扇鄙俚摹?/p>
《資治通鑒故事》里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司馬光經(jīng)過敏銳的觀察,形象地記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毛遂自薦、鴻門宴、七步詩等。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里的毛遂了。這個故事講的是公元前258年,趙國被秦國圍困,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要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挑來挑去還差一人,這時,一個叫毛遂的門客勇敢地推選自我,并憑著機智,威脅楚王,使得楚王答應(yīng)聯(lián)合抗秦,解了邯鄲之圍,毛遂也所以被平原君奉為了上賓。毛遂勇于展現(xiàn)自我,充滿自信心的品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自我這一點還比較欠缺,所以我應(yīng)當(dāng)向他學(xué)習(xí)。
讀好書不僅僅能夠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并且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以后我還要多讀好書,讓自我成為一個有知識、懂事理的孩子。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0
《資治通鑒》是當(dāng)之無愧的鴻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dá)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yuǎn)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shù)的.風(fēng)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并書寫著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fēng)流,又能夠延續(xù)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yè),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v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么?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為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guī)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為無賴出生的朱溫誅殺。大燕開國,雄據(jù)東北,一時風(fēng)頭無兩。但數(shù)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dāng)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jīng)歲月滌蕩,風(fēng)流最終也被雨打風(fēng)吹去。讀通鑒的歷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zhuǎn)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這一切,人真的應(yīng)該更豁達(dá)。就如六尺巷的啟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資治通鑒》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tǒng)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因為這一政治傳統(tǒng)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鑒》經(jīng)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lǐng)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愿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guī)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jié)選《資治通鑒》,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quán)勸學(xué)》,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鑒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丑惡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zhì)。
我們總喜歡認(rèn)為,天下本來應(yīng)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zé),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
據(jù)說溫公當(dāng)編成此書后,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后溫公去世,對于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顿Y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xiàn)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xué)者不勝枚舉、數(shù)不勝數(shù)。如果溫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曉此書,何至于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為虜?而千年后在華夏掀起大風(fēng)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為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dāng)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鑒》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為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jīng)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為后人所知,溫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yuǎn)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鑒的價值還會繼續(xù)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讀通鑒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fēng)采仍會有無數(shù)的后來人評說。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1
早上坐公交 車上班,偷空讀點書,翻到情僧蘇曼殊對劉半農(nóng)說的一句話:半農(nóng),這個時候,你還講什么詩,求什么學(xué)問!唬得我一愣:是啊,讀書到底是為什么?
古人講讀書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xiàn)在看早已不合時宜。曾國藩說剛?cè)兆x史,柔日讀經(jīng),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賺點談資而已。然而偏偏喜歡這種死書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內(nèi)容也沒有《細(xì)節(jié)決定成敗》之類教材的指導(dǎo)性。
去年讀《資治通鑒》,岳麓書社的版本,主要圖個便宜,厚厚四大本,網(wǎng)上買才78元,抱在懷里非常有滿足感。以前讀《史記》,花三個月細(xì)細(xì)啃完,以為已是不小的工程,這次才發(fā)現(xiàn)太小CASE了!顿Y治通鑒》整整3700多頁,我每小時只能夠讀10頁,每天都堅持讀的話,也要一年時間。倒是也不愁,畢竟是好書,古文好處在于精煉,有味道。政論洋洋灑灑,戰(zhàn)爭血脈賁張,尤其是講朝代興替,讓人覺得天道茫茫不可逃。這套書真正考驗了我的耐心,在家坐著、躺著都讀倦了,就在書的空白處寫點評。這種大部頭的東西,如果不做點記號,看到后面就會把前面忘了。偶爾周末,去火車站附近24小時營業(yè)的麥當(dāng)勞讀通宵,凌晨兩點看到晚歸的情侶吃漢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親切感。在異鄉(xiāng)城市的深夜,想千載世事沉浮,越發(fā)覺得自己渺小,出門正寒雨瀟瀟,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
雖然幾番痛下決心,《資治通鑒》我也讀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 頭擱置下來。從這套書開始,我漸漸養(yǎng)成一個惡習(xí) ,不自量力地喜歡讀大部頭的書,但每本都讀不完,買一本新書就把剛讀一半的書扔掉,床 頭的書越堆越高,有《五燈會元》、《元好問全集》、《清代筆記小說》等。每每讓我感慨時間有限的同時,也鄙視自己的恒心。
讀書貴在活學(xué)活用,我始終沒真正領(lǐng)會這點。辦公桌上那本梅爾文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別新聞,也始終沒讀完一半。學(xué)以致用成了笑話。
不過換角度來看,既然明知道書無用,也就早熄了好勝的心;既然知道讀不完,也就沒了執(zhí)著的苦。這樣為自己一開脫,有始無終讀死書的樂趣反而浮現(xiàn)出來。書這個東西上癮非常難,但一旦上癮就無藥可醫(yī)。每次逛書店都要經(jīng)歷復(fù)雜的心理斗爭,買和不買難以抉擇。在回家的車上也憂喜參半。喜的是接下來幾天又有好書可讀,憂的是這次又超支了,接下來幾天要過緊日子。
當(dāng)然,讀書之樂來時也很洶涌。比如剛剛看到某位杭州人寫的句子:猶是阿房三月泥,燒作未央千片瓦,精神為之一振,真想痛飲三杯。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2
晉紀(jì)一(公元265—公元272)
公元265年
此時的中國歷史已進入后三國時代,蜀漢已經(jīng)滅亡兩年,曹魏在本年的十二月禪位于晉,十五年之后,東吳也將一統(tǒng)于晉,江山還是那個江山,豪杰依然是那些豪杰,只是江山的主人這次輪到了司馬氏。
如果花費一些筆墨來評價一下三國末期三家的君主,其實也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蜀漢的阿斗,本質(zhì)上兩個字:"茍安"。蜀漢滅亡之后,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司馬昭對劉禪不太放心,經(jīng)常試探劉禪,根據(jù)《漢晉春秋》記載:
文王(司馬昭)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zāi)惯h(yuǎn)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fù)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對于這樣的一段記載,后人對于劉禪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劉禪大智大慧,深通韜晦之道,國滅之后,能活到善終的國君實在是不多見,更多的人說劉禪是一個天良喪盡的不肖子孫,厚顏無恥之極。其實,到底該如何評價劉禪,我想這和生命的意義有關(guān)系,這是一個哲學(xué)問題,那就是人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活著,什么是生活,所謂"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意義上,劉禪是一個成功者,因為他做得很好,但是生命的意義,真的是生下來活下去么?
曹魏的末期君主,其實都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權(quán)旁落,主少國疑,又怎么能不滅亡呢?"既生瑜,何生亮"不是曹魏的君主太弱,而是司馬氏太強大了,從司馬懿歷經(jīng)司馬師、司馬昭到晉武帝司馬炎,都是善于權(quán)謀,心系天下的明君,精通政治,安撫天下人心,整頓兵馬,即使曹操在世,人心已歸司馬氏,也奈何不了司馬氏,更何況這些尚未通人事的牌位君主呢?只是,當(dāng)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得意滿之時,不知可曾想到,這樣一句顛撲不破的真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歷史的策劃者,有時候可以打瞌睡,但是歷史的結(jié)果一定是很公平的。
東吳的孫皓,本質(zhì)上也是兩個字"殘暴",孫皓不是一般的末帝,而是集所有末帝罪惡于一體的末帝。后來,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所建的劉漢俘虜,押到首都平陽,皇帝劉聰問:你們司馬家自己殺來殺去,是為什么啊?司馬熾回答:我們家不互相殘殺,為您掃平道路,您老再天縱英明,能有機會做皇帝嗎?孫皓也是如此做派,即位不久,就大興土木,強令文武百官入山采木,興建昭明宮。又派宦官遍行州郡,挑選美女充入后宮。大臣們的女兒必須每年報一次,年紀(jì)到了十五六歲的要先讓他檢閱,看不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妃、宮女、內(nèi)侍稍有不如意,立刻殺死扔進水里漂走,或者剝?nèi)ッ嫫,挖出眼睛,砍斷雙腳。
孫皓喜歡狂飲便經(jīng)常招群臣飲酒,每次都要強逼大臣喝醉,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發(fā)他人的過失。大臣無奈,互相攻訐,只要有說過孫皓的閑話的,必死無疑。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個個膽戰(zhàn)心驚,赴宴前都要與妻子兒女灑淚相別。大臣們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總之殺你是不需要理由的。在孫皓手下,做忠臣是一定會死掉的,會稽太守車浚,為人清忠,有一年會稽郡發(fā)生旱災(zāi),車浚上表請求賑災(zāi)。孫皓說"這老兒分明是想樹立自己的私恩啊,別讓他活了,殺了吧。"尚書熊睦見孫皓酷虐,便婉轉(zhuǎn)勸諫,孫皓嫌直接殺了不解氣,派人用刀背敲擊他的腦袋,敲得血肉模糊,體無完膚。(寫到這里真想說一個字"慘"啊。)
由此看來,在孫皓手下拿一份工資,真的不容易,的確是賣命錢,說實話,孫皓這樣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作孽。估計孫皓是這樣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奂词悄酰跫词腔实"如此一來,人人大懼,就連東吳宗親都嚇得膽戰(zhàn)心驚,紛紛逃往晉朝避難。
東吳國滅之后,孫皓也到了洛陽,做了晉朝的官,其為人處世和西蜀劉禪完全一樣,真正是一對活寶。據(jù)《世說新語》"排調(diào)"篇記載:晉武帝有一次在宴會上問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好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讓我聽聽么?"孫皓不假思索,舉起酒杯就口占一絕:"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孫皓已經(jīng)沒有心肝到這個地步了,我們還能說什么呢?忍著吧。
總之,三國歸晉,是歷史的選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一個新興的大一統(tǒng)王朝——大晉,會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呢?看似錦繡繁華的天下,究竟會走向何方呢?知道后來歷史的人們,想必已是"雙淚墜清波"了,因為這段繁華的時間太過短暫,漢族的祖先注定要經(jīng)受一次更大的洗禮,差一點亡國滅種啊。當(dāng)然這是后話了,先放下暫且不提。
司馬炎終于作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了,日后被后人稱作晉武帝的這位皇帝,在當(dāng)今社會的名聲不是很大,幾乎沒有人稱他是明君,但是這位仁兄可的確是千古一帝?陀^地說在中國帝王明君排行榜中,進不了前十,但是也絕不會跌出十五名之后。一個人做了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有的人說,選美啊。當(dāng)然,美是要選的,不過需要等一等。有的人說,安撫天下啊。這就不必你說了,其實一直在安撫天下。那么要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這件事是天下第一大事,非常關(guān)鍵,非常重要,那就是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請注意后面的一句話,并領(lǐng)有藩地,開府建衙,很多人一下子失望了,這太簡單了,傻子都知道啊。其實不然啊,其實不然啊(感慨一下,加重一下語氣),寫到這里就引出了一篇絕大的話題,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王朝歷史幾千年,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
晉武帝急于分封司馬氏宗親在各地為王,是因為他總結(jié)歷史發(fā)現(xiàn),曹操當(dāng)年篡漢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東漢的宗親在地方?jīng)]有實權(quán),朝廷除了掌握中央政權(quán)之外,在地方并沒有強有力的奧援,而司馬氏篡曹魏則同出一轍,假如曹魏宗親,在幾個重要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那么天下就不會被司馬氏輕易篡奪。想到這里,篡權(quán)出身的司馬炎渾身一激靈,可怕啊。還等什么,馬上封王,讓司馬氏宗親,在地方擁有強大的實力,來拱衛(wèi)朝廷,但是司馬炎沒有想到,這正為后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患,的確,別人是沒有實力來爭奪你的江山了,但是你們司馬家就真的鐵板一塊么?其實歷史不是沒有給晉武帝機會,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就充分說明了,地方實力過于強大,是會造反的,只可惜從晉武帝的出身來看,他當(dāng)然是不容易想到這一層的。
就此我們可以再深入的討論一下,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國家?guī)浊昱`、封建王朝沒有找到正確解決辦法的難題。
首先,大多數(shù)人是贊同中央集權(quán)的,但是中央過度集權(quán)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因為地方上畢竟是會發(fā)生一些事情的,但是呢,處理事情的權(quán)限畢竟要請示中央,過去的通信也不發(fā)達(dá),這樣一來,耽擱的時間長了,極易釀成民變和邊患,歷代的農(nóng)民起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張角、黃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占了這樣的一個便宜,另外中央集權(quán)也容易造成軍隊?wèi)?zhàn)斗力弱化的問題,如東漢,趙宋,大明(永樂之后),權(quán)力在中央,將領(lǐng)的頻繁調(diào)動,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問題,就無從提升軍隊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所以一旦遇到異族入侵,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
其次,把權(quán)力大幅的下放給地方可以不可以呢?一些問題解決了,民變和邊患消除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比較強悍,邊陲無患,地方綏靖。但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xiàn)了,隨著地方實力的逐漸膨脹,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差,最后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再想騰出手來,收拾地方,怕就只能以刀兵相見了?傊胤綑(quán)力過大,到了最后是要造反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明初期的永樂靖難,清初期的三藩之亂和清末期的各省獨立,民國的軍閥等等。
因此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權(quán)力分配問題,實在是歷代中國王朝,最為頭痛的問題。晉武帝分封司馬氏宗親為王,看起來好像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但是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卻是如此的深刻,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衰落和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從這個層面來看,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還是個人,必須懂得權(quán)力該如何分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就是政治生活的全部。
當(dāng)然身處公元265年的晉武帝司馬炎,不會想到這么多的問題,屬于他的歷史舞臺,還有相當(dāng)?shù)囊欢螘r間,暴風(fēng)雨終究回來,但是至少暴風(fēng)雨現(xiàn)在還沒有到來,西晉王朝的欣欣向榮,大臣們的勵精圖治仍將繼續(xù)。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3
從08年奧運會開始到現(xiàn)在,歷時近三年,終于將《資治通鑒》看完。最初看此書僅是想讀點歷史作為調(diào)劑,但在看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此書的意義遠(yuǎn)勝過單純的了解歷史。開始時并沒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個電子詞典看。但是有很多復(fù)雜的字電字詞典顯示不出來,遂換為手機閱讀,不太正式,只是抱著消遣的心態(tài)。但后來體會此書的意義后,用手機看也還習(xí)慣了。前兩年比較忙,就這樣有空時斷斷續(xù)續(xù)在手機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紀(jì),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了大把時間,終于買了岳麓書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間發(fā)生了許多事,此時回首,初讀此書時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還記得信陵君的命運,平原君善辯的門客公孫龍。而到現(xiàn)在的“太祖皇帝”橫空出世,讀者隔了三年,歷史卻已過去千年光陰。最后溫公的進書表上寫到:“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本庍@部書花費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確然更勝我等閱者。
《資治通鑒》是當(dāng)之無愧的鴻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dá)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yuǎn)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shù)的風(fēng)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并書寫著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fēng)流,又能夠延續(xù)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yè),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v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么?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為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guī)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為無賴出生的朱溫誅殺。大燕開國,雄據(jù)東北,一時風(fēng)頭無兩。但數(shù)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dāng)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jīng)歲月滌蕩,風(fēng)流最終也被雨打風(fēng)吹去。讀通鑒的歷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zhuǎn)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赐高@一切,人真的應(yīng)該更豁達(dá)。 就如六尺巷的啟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資治通鑒》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tǒng)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因為這一政治傳統(tǒng)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鑒》經(jīng)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lǐng)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愿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guī)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jié)選《資治通鑒》,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quán)勸學(xué)》,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鑒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丑惡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zhì)。
我們總喜歡認(rèn)為,天下本來應(yīng)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zé),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但事實卻是,在這一千三百年中,正義失衡,奸臣當(dāng)?shù)溃瑲⒙舅钠鸩攀墙?jīng)常的事,而真正朝綱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幾次,就跟抽彩票一樣,幾乎指望不了。這個社會,就好像是一個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樣,其實從來都沒好過,但只要不沒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喪亂,民存者僅百之二三”,但只要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們又還可以繼續(xù)建立政權(quán),重復(fù)那些悲喜劇。儒家喜歡歌訟遠(yuǎn)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總說“世風(fēng)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鑒的記載足以讓這些童話破滅,世道幾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靈幾乎總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暫的治世也僅是差強人意而已,F(xiàn)實就是這樣殘酷,通鑒讓人敢于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而不是沉浸在對那些未曾有過的理想社會的歌頌中。誠然我們希望社會可以變得更理想,我們也應(yīng)該為此努力。但如果現(xiàn)在的社會還不夠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許應(yīng)該更心平氣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據(jù)說溫公當(dāng)編成此書后,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后溫公去世,對于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啊顿Y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xiàn)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xué)者不勝枚舉、數(shù)不勝數(shù)!比绻麥毓ナ篮蟛痪玫幕兆谥溃冀阅芡〞源藭,何至于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為虜?而千年后在華夏掀起大風(fēng)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為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dāng)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鑒》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為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jīng)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為后人所知,溫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yuǎn)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鑒的價值還會繼續(xù)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讀通鑒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fēng)采仍會有無數(shù)的后來人評說。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4
近周來,我閱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后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quán)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后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fēng)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著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15
這幾天,我利用暑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鑒》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zhì)。這是品質(zhì),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nèi)松飞纤豢扇鄙俚摹?/p>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zhàn)國是一個崇尚詭術(shù)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殺傷力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xiàn)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jù)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yè)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zhàn)國末期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xù)挑戰(zhàn)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yuǎn)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yuǎn)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xué)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暗萌苏吲d,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yīng)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yuǎn)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
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喂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jīng)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dāng)權(quán)者不知愛護百姓,當(dāng)頭頭的,不知關(guān)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xué)習(xí)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xué)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相關(guān)文章:
《資治通鑒》讀書筆記04-02
資治通鑒的學(xué)生讀書筆記01-27
資治通鑒的讀書筆記1000字03-21
《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讀書筆記10-06
讀資治通鑒的心得范文5篇03-17
讀《資治通鑒》有感04-28
讀資治通鑒有感06-07
資治通鑒經(jīng)典語錄09-05
《資治通鑒》的閱讀答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