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廣西三月三的手抄報版面設計內容資料

時間:2022-08-16 19:57:14 手抄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16廣西三月三的手抄報版面設計內容資料

  壯族傳統(tǒng)歌節(jié)。又叫“三月三”、“歌圩節(jié)”、歌圩,狀語交“窩埠坡”、“雙龍洞”。

2016廣西三月三的手抄報版面設計內容資料

  壯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時,方圓數(shù)千里的男女青年,都開開心心地穿上盛裝來參加,少則幾百人,多多則數(shù)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響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則佳偶,別有風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的答應;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即編即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男女青年經(jīng)過對歌接觸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約下一次歌圩再會。

  在歌圩上還有碰蛋的習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此外,還有搶花炮、演壯戲、耍雜技、舞彩龍、無彩鳳、武術表演、唱桂劇等,整個山鄉(xiāng)沉浸在節(jié)目的氣氛中。

  廣西“三月三”不僅是歌節(jié),也是壯族祭祖掃墓節(jié)。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縣的壯族同胞各家各戶都舉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掃墓。所謂掃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集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墳墓。桂西南壯語稱掃墓為“參墳”,或 “碑墳”。掃墓節(jié)是壯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莊嚴的節(jié)日,人們認為農歷三月三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在遠方的人們都會回到家鄉(xiāng)掃墓,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壯族流傳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飯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飯,分我一二團,拿去拜墳山。”這便是壯族三月三掃墓習俗的記錄。壯族掃墓,內容十分豐富。通常是老少帶著祭品來到墓地,其儀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燒香上墳,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燒錢物,插標掛錢,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當掃墓節(jié),桂西大地滿山遍野,墓頭掛錢飄揚,鞭炮聲聲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會祭祖,也是開春踏青。

  五色糯米飯是壯鄉(xiāng)人們在三月三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飯的來歷,傳說有四:一是源于壯族“掘尾龍”傳說中那條化成龍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所以人們?yōu)榱思o念這條小花蛇的孝心之舉,就在三月三時用楓葉等各種植物將糯米飯染成黑、紅、黃、紫連同白色的糯米飯一起組成五色糯米飯祭祀先人。二是紀念壯族英雄韋達桂。韋達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后,壯民常拿糯米飯到其墳前參拜,有一天,參拜時忽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墳上各種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飯中將其染成五顏六色,韋達桂從墳中破土而出,化為巨龍騰空而去。三是有個孝順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時都背著殘疾老母親以便照顧,無奈山上的猴子總是搶走青年為母親準備的飯團,為了不讓母親挨餓,青年想出辦法用楓葉將飯團染黑,飯團從此不被猴子搶走,后來人們就用各種植物染飯團。四是一對年輕的夫妻聽到籮筐內的各種谷物抱怨說各種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谷的顏色又單調又難看,于是采摘各種植物于三月三蒸煮糯米飯討好谷物之神,從此以后連年豐收。從這四則傳說來看,其主題分別是感念先輩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糧食豐收,這些主題是壯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內容,故五色糯米飯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有關三月三祭祖掃墓節(jié)的來歷,有學者歸納為兩種:一是壯族蛇圖騰的祭日。有關這方面的考證,丘振聲先生在《壯鄉(xiāng)蛇故事考》一文中作了論述,他認為“壯族的三月初三祀奉的實際是蛇神,來自蛇圖騰的祭祀日”。筆者考察發(fā)現(xiàn),在左江一帶和大明山一帶都有“三月三,龍拜山”的說法。有這樣兩個壯族民間故事:古時有一個叫桑卡寨的村子,住著一位叫黎體實的壯族老漢,靠挖山打獵為生。他含辛茹苦養(yǎng)著一條白花蛇。后來,白花蛇長大了,脫了一層皮,變成一條大龍,便離開了老漢。老漢病故時,大青龍飛回來吊喪,直至老漢的靈柩埋葬后,才騰空而去。以后每年三月三,大青龍都飛回來給老漢掃墓。鄉(xiāng)親們也來陪伴它,“三月三,龍拜山”就這樣一代代相傳下來。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說一位孤寡老媽媽養(yǎng)了一條斷尾五花蛇(壯語叫特屈,意為短尾人)作伴。她去世那天,特屈刮起一陣狂風把老人遺體送到山巖中安葬。以后,特屈每年三月初三都來掃墓。實際上這是蛇圖騰的祭祀日。二是祭雷神。三月三來自祭雷神。如龍勝壯族三月初三有殺豬祭祀神農氏習俗;云南省文山壯族則在這一天祭祀雷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故又叫祭雷神節(jié);左右江一帶也有一些鄉(xiāng)村有祭神求雨的傳統(tǒng)習俗。有關祭雷神也在布洛陀中有記載。

  為什么同是三月三,廣西一些壯族地區(qū)是歌圩節(jié),而部分壯族地區(qū)則是掃墓節(jié)?丘振聲先生的觀點是:由于人們蛇圖騰意識的淡化,三月三蛇圖騰的祭祀日就逐漸地變成舉行歌圩的日子,以致使后人根本忘記了它最初是蛇圖騰的祭祀日。中央民族大學梁庭望教授也認為,“歌圩實際起源于祭拜祖先的三月三。”筆者認為,三月三掃墓節(jié)的“根”既源于壯族民間信仰的蛇圖騰祭祀日,也吸收了中華孝文化的精華。我國三月三上巳節(jié)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寒食、清明、上巳三節(jié)呈現(xiàn)合并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清明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地位顯赫,外在表現(xiàn)為祭祖掃墓,內里卻依舊是求偶、試婚、求子的上巳內容。在歷代文化傳承中,桂中、桂北部分壯族卻保留了三月三上巳節(jié)“依歌擇偶”等文化元素內容,使三月三成為了歌節(jié);而桂西部分市縣卻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三月三上巳節(jié)的“祭掃、踏青”文化元素,從而使三月三成為祭掃日。

  壯族:吃五色糯米飯。趕歌圩,搭歌棚。祭祖、掃墓、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漢族:吃地(薺)菜煮雞蛋,祭祀、男女相會、河畔嬉戲、插柳賞花等。民間還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及開歌會等活動。主要流行在臺灣、福建等地。

  侗族:吃黃糯米飯,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亦稱“花炮節(jié)”。

  瑤族:稱為“干巴節(jié)”,是集體漁獵的節(jié)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然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jié)。

  畬族:吃烏米飯。祭祀祖先、集會對歌。篝火會、趕舞場,火把舞、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民間競技。

  黎族:稱之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jié)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之為“談愛日”。

  土家族:情人節(jié)。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布依族:殺豬祭社神、山神,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tǒng)的“三月三”節(jié)日習俗。

【廣西三月三的手抄報版面設計內容資料】相關文章:

廣西農歷三月三的手抄報內容09-08

2016廣西壯族三月三歌圩節(jié)手抄報內容資料08-16

三月三手抄報內容資料04-19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內容資料04-18

2016廣西壯族三月三手抄報內容(精選)08-16

2016年廣西壯族三月三手抄報版面設計圖08-16

讀書手抄報資料內容07-31

漢字手抄報資料內容08-22

青春手抄報內容資料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