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手抄報

時間:2022-07-27 06:51:06 手抄報 我要投稿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手抄報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古代的空調房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手抄報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手抄報

  在赤日炎炎的夏日,現代人有空調可以降溫,那么,古人采取何種辦法度夏呢?

  我們的祖先除了用扇子,還不斷研究出降溫設施。在漢代,能工巧匠已經研制出“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其取涼效果非?捎^。《西京雜記》卷一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xù),一人運之,滿堂寒戰(zhàn)”。這段文字過于簡練,我們無法得知這種“葉輪撥風”的詳情,想象中它的撥風原理應該是利用葉輪的旋轉形成風源,即在巨輪上安上七個葉片,一人搖動手柄,七個葉輪飛速旋轉,空氣被攪動起來產生涼風。當然這種大型設備一般人消費不起,皇家貴族才享用得了。

  到唐代,長安等地出現一種供人們消暑的“涼屋”。這“涼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環(huán)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猶如民間的水車),將水中涼氣緩緩送入屋中;蛘呃脵C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唐詩人張仲素有《雜曲歌辭·宮中樂》一詩詠:“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說的就是這種利用“水循環(huán)”建成的“涼屋”,此“涼屋”堪稱既綠色又環(huán)保,但該詩名曰“宮中樂”,可見與老百姓是無緣的。

  宋代,在開封出現的“涼殿”比唐朝的“涼屋”更豪華。“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還在蓄水池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其降溫效果之好猶如進入冬天——當然,這種“涼殿”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享受。一些地方權貴也紛紛仿效,建立起私家“涼殿”,或在宅院里造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使酷暑時節(jié)倍感涼爽。

  科學不斷進步,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當時納涼有精彩的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明代人的消暑又進了一步,而且巧妙利用地理優(yōu)勢,也不乏科學道理。想來,古代的“涼屋”、“涼殿”和“霍都別墅”比起如今密不透風的“空調房”來,降溫效果更好、空氣更清新、也更符合環(huán)保理念哩!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度量衡

  日常生活離不開物件的計量,其中,長度、體積和重量是最常用到的計量項目,中國古代分別稱為度、量、衡。度量衡的計量取決于它們所依據的標準單位,因此,中國古代計量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不斷制訂和統一度量衡標準的歷史。

  早在商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度量衡體系。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770—前221),隨著封建生產關系及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度量衡體系越來越完善,但因分裂割據,各諸侯國的度量衡制度并不統一。

  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統一中國后,隨即頒布詔令,統一度量衡制度。今天,全國很多地方都發(fā)現了秦代的量器和衡量,表明秦代統一度量衡的政令得到了有效實施。

  西漢末年,在著名學者劉(約前53—23)主持下,重新修訂度量衡。劉以黃鐘律管和糧食作物黍為標準,重新校定各級度量衡指標。劉定所用黃鐘律管長度為9寸,中等大小的黍,90粒依次排列正好與律管等長。以這種大小的黍為標準,100粒黍的.長度就定為1尺。將這種黍倒入律管中,填滿時正好 1200粒。這1200粒黍的體積就定為1(yuè),1200粒黍的總重量就定為12(半兩)。在今天看來,劉所用的標準器物可能非常粗陋,但從中體現出來的標準化思想卻與今天完全相同。這一事件也成為中國古代計量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此后歷代,基本度量單位時有盈縮。雖也不時提出一些新的計量標準,但影響都不及西漢時期。1903年,清政府規(guī)定以尺、升、兩為度量衡的基本單位。1908年,又委托當時的國際權度局以鉑銥合金制作中國的計量標準器。這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次統一度量衡的活動。

  綜觀中國歷史,度量衡制度從來都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還與政府的權威和合法性密切相關。歷朝歷代,每當新政府上臺,必然要推出自己的度量衡體系。在紫禁城太和殿前就有二件極具象征性的物品,一為象征授時的日晷,另一個就是象征度量衡的嘉量。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蘇州胭脂揚州粉

  “蘇州胭脂揚州粉”久負盛名。

  清朝,揚州戴春林香粉曾進獻宮闈,名為貢粉。

  而謝春經營的老式香粉,在揚城昔日除戴春林外,沒有其他店鋪能及。自戴春林歇業(yè)后,謝春即成為首屈一指的揚州香粉名鋪。主要是由于用料考究,研制精致。過去,謝春選用廣東生產的鉛粉和江都邵伯湖專為謝春加工的漂懸浮石粉,以及優(yōu)質米粉和豆粉。在生產工序上較為繁復,結合節(jié)令花期,制成母粉儲存。母粉有白蘭、茉莉、珠蘭以及玫瑰等。當時揚州北郊和南郊均盛產鮮花,至今仍有此風。

  謝春制作母粉時,先將花農清晨采集送來的花朵,用銀皮紙包裹置于粉內,外面再用裱心紙或毛邊紙包裹,每包凈粉為三斤,鮮花約三兩,用燃著的炭箕置于缸內,覆以炭灰,不能窺見明火,缸口嵌入鐵絲網絡,將包裹的粉體鋪于絡內熏染,掌握火候,不時注意翻覆,使鮮花的香氣盡被粉體熏透。除去殘花,將粉置于瓷壇內,納滿瓶口,蓋緊瓶蓋,再用銀皮紙涂刷糊,層層疊封,放于陰涼處,儲存?zhèn)溆谩?/p>

  在制作塊狀香粉時,先將篩細的粉體加水,將雞蛋去黃,純用蛋清,以及研成細末的冰片、麝香一并摻入,揉成稠狀,入銅圈內,直徑約6.5厘米,厚約1厘米,用手心輕輕拍平,提放在光整的平磚之上,讓其吸去部分水分,再將粉逐一移在竹篩上,置于陰涼處,待三五天后晾干,取出置于絹篩上,磨平光整,逐一置于盒內包裝,名為上等冰麝香粉。中等者是將粉體僅加少量蛋清,如上法炮制,待粉體干后,用銅錢邊緣(磨成薄口)旋轉粉體中間,形成圓窠狀,再將事先備制的冰麝母粉,入窠穴內,用手心磨平,用絹篩磨抹光整,逐一裝盒包封。

  制作珠狀粉和雀狀粉時,則事先將各種粉料稱好,投入蛋清,將研細的冰片、麝香,拌入粉內,通過三次篩磨,再加水揉捏,用手工器具制成珠狀、粒狀,置于陰處晾干,即為成品,再行分裝;質量好者,每盒再加放鮮花母粉即成。

  制作粉狀香粉,則采用瓶裝,置于錦盒或紙盒內,最好直接將粉置于錫盒內。蛋清和鮮花母粉以及麝香等,均較其他香粉量多,通過絹篩篩磨,均勻即成。

  瓶裝香粉使用者多半愛倒在掌心滴以清水,涂抹面部,也可以直接撲面,隨其嗜好,確有甜香滿頰之感。過去人們婚嫁禮物中,往往樂于購買此物。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手抄報】相關文章: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07-27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資料07-27

中國人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07-31

2015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07-27

2015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資料07-26

2015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內容07-27

小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07-27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小暑節(jié)氣的由來08-05

中國夢手抄報的資料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