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老評語民間故事
南開學!懂厴I(yè)同學錄》中,收錄有一則當年求學于此的周恩來畢業(yè)時的評語:“君性溫和誠實,最富于感情,摯于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君家貧,處境最艱,學費時不濟,而獨于萬苦千難中多才多藝”;“善演說,能文章,工行書”,“長于數學”,“畢業(yè)成績仍屬最優(yōu)”。
不知道這則評語的作者為誰,查了一些資料,有人說這是當時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先生的原創(chuàng)。其實是誰寫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則近一個世紀之前的老評語今天讀來很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與今天通行于各大中小學的學生評語相比,其最大特點就在于:這是在給一個“人”而不僅僅是給一個“學生”作評價。
首先,評語劈頭一個“君”字映入眼簾讓人心中頓生暖意。在中國這樣一個力倡師道尊嚴的國度里能見到這個稱謂殊為不易。在今天的校園里,校長、老師稱呼學生,認識的,直呼其名;不認識的,以一個“喂”字代替,而稱學生為“君”至少我沒有聽到過。不過書上倒是讀到過一些,魯迅在《朝花夕拾》一書中回憶當年求學東瀛時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就一直以“樹人君”來稱呼他。其實這一個“君”字絕不僅僅是一種尋常的客套,它體現出的是對學生作為一個平等的“人”的尊重。再看今天的學生評語,開頭大多是一個冷冰冰的“該生”,這種公文式的稱謂與那個“君”字相比,哪個更親切?
再看評語對學生的分析評價,重點放在了對其性格、情感、公益心的分析上。諸如“溫和誠實”、“富于感情”、“摯于友誼”、“公益盡力”,展示出的乃是學生作為一個“人”至為重要的品質。周恩來同志終其一生始終保持著這些可貴的品質,或者說正是這些可貴的品質成就了他輝煌的一生。還有一點就是反映在評語中的學校對學生全方位的了解、對學生哪怕是一點點細微的'長處的肯定,均令我嘆服。比如評語中對周恩來家境的熟悉和同情,對其逆境中練就的多才多藝的贊賞,對其“善演說,能文章,工行書”和“長于數學”的了解都令人感嘆。人是天地間最為復雜的動物,要教好學生,前提便是對學生的了解。學生的品性、情感、愛好、興趣、特長、家境以及弱點、不足……都應成為教育者所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一個學生畢業(yè)后走向高一級學府或是走向社會,教育者更需對他的長處、弱項以及各方面的情況做一個詳盡的總結,這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學生所去單位的負責。
寫一份評語并不難,難的是寫出一份切合學生實際、全方位反映學生狀況、有預判性甚至數十年后回頭來看仍不過時的評語。按此要求,南開給周恩來寫的這則評語堪稱典范。
【一則老評語民間故事】相關文章:
遼寧民間故事古漁雁民間故事01-10
清明節(jié)由來與傳說-民間故事12-06
二月二龍?zhí)ь^傳說-民間故事03-17
老裁縫的閱讀答案12-22
老教師的個人總結05-15
個人簡歷范文優(yōu)選一則08-03
怎樣處理老員工的問題05-07
年輕領導如何帶領老員工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