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各代飲食文化介紹
中國的飲食文化與世界文化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zhì),而這恰恰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小編整理了中國各代飲食文化介紹,歡迎欣賞與借鑒。
先秦飲食
原始社會,飲食通過漁獵采集獲得。而到了新人時期,谷物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古人飯食主食和副食之分!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提到,五谷是主食,其他肉類、菜類都是副食。先秦吃的糧食統(tǒng)稱為五谷或六谷,具體品種說法不一。比較可信的說法是黍(黃米)、稷(小米)、麥、菽(豆子)、麻,六谷在加上稻子。
先秦時代蔬菜種類很少。《詩經(jīng)》里面提到的132種植物,能作為蔬菜的只有20余種。后來,其中的大部分都退出了蔬菜領(lǐng)域,成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類。這時候也沒有炒菜一說,都是煮熟了蘸醬吃。
先秦的肉食以牛、羊、豬最為重要,狗肉也常見。但庶人一般人吃不到牛肉。《禮記·王制》中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平民無故不食珍”。
先秦人主要是跪著吃飯。平民一天兩頓,貴族一天三頓,天子一天四頓。中國至遲在商代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筷子。古代的筷子叫箸,也稱作“梜”。不過在先秦,用不用筷子是有說法的!抖Y記曲禮》上說,“飯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意思是說筷子只用來夾菜,不用來吃飯食。
先秦時期,匕、柶的造型、功能類似現(xiàn)代的勺。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在磁山、河姆渡、大汶口、龍山等考古學(xué)文化的遺址中,都出土有骨匕,青銅匕最早見于商代晚期?脊虐l(fā)現(xiàn)匕常與鼎、鬲同出,應(yīng)該是用來舀粥湯,或者取食肉類的。
漢代飲食
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diào)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
淮南王劉安發(fā)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yǎng)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肴,1960年河南密縣發(fā)現(xiàn)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fā)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
漢代人就已經(jīng)吃上了面條。那時面食統(tǒng)稱為餅,因面條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早期的面條有片狀的、條狀的。片狀的是將面團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鍋而成。到了魏、晉、南北朝,面條的種類增多。著名的有《齊民要術(shù)》中收錄的“水引”,“水引”是將筷子般粗的面條壓成“韭葉”形狀;則是極薄的“滑美殊!钡拿嫫h代人吃飯大部分還是跪著吃。到底啥時候吃個飯才能不這么累?下面即將揭曉。
漢代人的美食菜單!尔}鐵論》和《七發(fā)》記載了兩份當時的時尚菜單。枚乘在《七發(fā)》里列舉了當時九種至味:紅燜肥狗肉,夾著爽脆的石耳;云夢澤的香粳米,趕著松散的菰米飯;柔韌的熊掌,蘸著五香的鮮醬;叉燒鹿里脊,嫩滑甘香;鮮鯉魚片,燴溜黃熟的紫蘇;打過霜的菜苔,炒起來嫩綠甘脆;用蘭香酒來蕩滌齒頰,讓人食欲大動;清燉豹胎。
《鹽鐵論·散篇不足》列舉了西漢前期20種時尚美食:烤羊羔、烤乳豬、韭王炒蛋、片切醬狗肉、紅燒馬鞭、豉汁煎魚、白灼豬肝、臘羊肉、醬雞、酥油、酸馬奶、臘野豬腿、醬肚、燜羊羔、甜豆腐腦、清湯鮑脯、甘脆泡瓜、糯小米叉燒烘飯。
魏晉南北朝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面食的發(fā)酵技術(shù)更加成熟!洱R民要術(shù)》中記載的發(fā)酵方法是一種十分符合現(xiàn)代科學(xué)原理。由于掌握了發(fā)酵技術(shù),這時期面食的種類也日益豐富,其品種主要有:白餅、胡餅、面片、包子、髓餅、煎餅、膏餅、餃子、餛飩、饅頭等等,但多以餅稱之。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較為著名的面點品種在50種以上。饅頭的創(chuàng)始還與諸葛亮收服孟獲有關(guān)。這一點《三國演義》也有提及。不過,三國時的饅頭夾有牛、羊、豬肉餡,而且個頭很大,與頭相似。
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陸續(xù)從國外引進了一些新的蔬菜品種,如茄子、黃瓜、菠菜、扁豆、刀豆等。茄子原產(chǎn)印度,傳入我國晚些,初名叫胡瓜;菠菜是唐朝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由尼泊爾傳來的,最初叫波樓菜;扁豆原產(chǎn)爪哇國,南北朝時傳入我國。
關(guān)于炒菜在西漢的《鹽鐵論》中已有客店里販賣韭菜雞蛋的記載。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shù)》中的詳細記載了炒菜的炒作過程。魏晉南北朝之際,炒用于做菜的明確的文字記載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是中國乃至于世界菜肴史、烹任史上的大事。
魏晉南北朝,人們愛喝奶。當時大批西北游牧民族入居中原以及中原地區(qū)畜牧業(yè)的發(fā)展,使?jié)h族人民的這一飲食習(xí)慣發(fā)生了變化,乳制品也成為經(jīng)常性的食品,并直接影響到宮廷與貴族們的飲食。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人們已經(jīng)開始坐著吃飯了。最早,中國人的服飾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無論男女都穿裙子,裙子里面則不穿內(nèi)褲。商周時期,中國人學(xué)會了用袍子做內(nèi)衣(后來袍子變成外衣)。上衣下裳里面多了袍子,走光的風(fēng)險小了一些。春秋戰(zhàn)國時期,褲子終于普及,可是當時的褲子沒有褲襠,甚至連褲腰都沒有,一左一右套在兩條腿上,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狀態(tài)。褲襠的發(fā)明特別晚。從考古成果來看,至少東漢以前是沒有連襠褲的;所以,東漢以前的成年人在開會和聚餐的時候,必須雙腿并攏跪在地上,讓外衣垂下來,護住要害部位。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勢進餐的由來。因為東漢以后連襠褲才發(fā)明,并在魏晉南北朝廣泛推廣,所以,魏晉以后,有人就放棄跪坐進餐的方式。到了宋朝,所有吃貨的褲子都有了褲襠,人們習(xí)慣于坐在椅子上吃飯,再也不用擔(dān)心走光了。
三國魏晉南北朝的飲食文化,給后世留下了極為豐富的遺產(chǎn)。(一)魚鮮。據(jù)傳東晉名將謝玄于軍務(wù)之余釣魚,自制成魚鮮,寄給遠方的妻子,遂被傳為風(fēng)流佳話。(二)五味脯。據(jù)《周禮》鄭玄注可知,該脯為五香干肉條(片)。(三)胡羹。西漢張賽通西域以后,中亞飲食之法漸有傳入漢室之中,胡羹便是其中之一。三國魏晉時,胡羹在民間廣為流行。(四)胡炮肉。胡炮肉是魏晉時由波斯傳入中國的名菜。(五)蒸豚即蒸小豬,這是魏晉時的席上珍品。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時期的飲食習(xí)俗,繼承了魏晉南北朝的傳統(tǒng),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興旺發(fā)達,成為中國飲食風(fēng)俗史上極富光彩的時期。
隋唐五代,粟、麥仍是北方人的主食,而南方人仍以稻米為主。由于南方稻米生產(chǎn)的長足進步,大量稻米運往北方,特別是中唐以后,稻米已成為人們的常食之物。唐代比較著名的飯食有“青精飯”、“團油飯”、“王母飯”、“荷包飯”和“餳粥”、“茗粥”等!扒嗑垺笔且环N用南燭樹葉的汁浸黑的米蒸成的飯,其色如青,故名青精飯或烏飯。據(jù)說久食此飯,可益精氣、強筋骨,延年益壽!皥F油飯”是用煎蝦、魚炙、鴨鵝、豬羊肉、雞子羹、蒸腸菜、姜桂、鹽鼓等合制而成,為富貴人家婦女產(chǎn)兒三日或滿月時食用。“王母飯”是皇家的主食之一,類似今日的蓋澆飯。“荷包飯”以香米雜魚肉等用荷葉蒸成。另外的“餳粥”也很有名,是加杏酪、麥芽糖制成的。李商隱《酬寄餳粥》詩云:“粥香餳白杏花天,省對流鶯坐綺筵!辟澝懒损h粥的芳香甜美!败唷眲t是摻茶葉煮的粥。
隋唐五代的面食更加豐富,僅餅的品種就有許多。有煮餅、蒸餅(又稱籠上牢丸)、湯餅(又稱湯中牢丸)、蝎餅、阿韓特餅、凡當餅、胡麻餅、雙拌方破餅、春餅、赍字五色餅、五福餅、(帶餡的餅)、丸餅等。隋、唐、五代時期,面條的品種更多,甚至出現(xiàn)了一種叫“冷淘”的涼面,風(fēng)味獨特,詩圣杜甫十分欣賞,稱贊“經(jīng)齒冷于雪”。
據(jù)說,唐朝最受女性青睞的甜點是奶酪澆鮮櫻桃;唐朝上流社會的宴席,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名叫"玉露團"的奶油冰激凌甜點和半透明的“透花糍”。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有面制糕點的風(fēng)化遺物,其中包括千層糕,也包括做成花形、葉形的點心。出土的寶相花紋月餅十分精美,花蕊和花瓣至今清晰可見,是我國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惟一一件月餅式點心;另外還有梅花式點心、菊花式點心、四棱式點心、四瓣花紋點心、八瓣花紋點心,以及葉形面點、筒形面卷等。阿斯塔那唐墓,還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餃子。
由于唐朝不僅皇家冰窖、官府冰窖發(fā)達,民間私營的商業(yè)性冰窖也不稀見,于是,甜食也隨著季節(jié)不同而相應(yīng)變化,到了夏季,便會有冰制或冰鎮(zhèn)的美味助人消暑。例如,逢到盛暑天氣,宮廷中會做一種"清風(fēng)飯",是用糯米飯、龍睛粉(可能是瓊脂)、龍腦細末與牛奶一起拌勻,垂到冰井深處加以充分地冷凍,形成一道清爽可口的祛暑冰點。民間則流行把冰塊敲碎,澆上蔗漿,制成類似刨冰的冷食。
最后提一句,現(xiàn)在已經(jīng)征服全世界的小吃臘汁肉夾饃,據(jù)說也是由唐代樊氏所創(chuàng)。
宋代飲食
宋代尚無玉米、白薯之類作物,因地制宜,北方人的糧食以粟麥為主,南方人的糧食以稻米為主。在宋代,餅作為一種主食,是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的餅并不像現(xiàn)在僅指經(jīng)過燒烤加工而成的一種圓形食品。凡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餅?局贫傻慕袩,與我們今天的無二。水瀹而成的稱為湯餅,在籠中蒸成的饅頭叫蒸餅!端疂G傳》中的武大郎在街頭叫賣時所喊的“炊餅”,指的就是饅頭。
開封食店出售的軟羊面、桐皮面、插肉面、桐皮熟膾面等,臨安面食店出售的豬羊庵生面、絲雞面、三鮮面、筍潑肉面等,都屬湯餅。南宋晚期,出現(xiàn)了“藥棋面”的掛面,“細僅一分,其薄如紙”。燒餅又稱胡餅,開封的胡餅店出售的燒餅有門油、菊花、寬焦、側(cè)厚、髓餅、滿麻等品種,有的燒餅無疑沾帶芝麻,油餅店則出售蒸餅、糖餅、裝合、引盤等品種,食店和夜市還出售白肉胡餅、豬胰胡餅、和菜餅之類。馓子又名環(huán)餅,蘇軾詩稱“碧油煎出嫩黃深”,無疑是油炸面食。臨安市內(nèi)出售各種面點,統(tǒng)稱“蒸作從食”。另有“酥蜜裹食,天下無比,入口便化”,估計也應(yīng)用米粉或面粉制成。
宋人面食中還有帶餡的包子、餛飩之類,如有王樓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餅、筍蕨餛飩、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肉油餅、糖肉饅頭、太學(xué)饅頭等名目。稻和粟主要用于煮飯和熬粥。臨安一帶的粥品有七寶素粥、五味肉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等。宋時南北方都有喝臘八粥的習(xí)俗。開封稱七寶五味粥,臨安稱五味粥。糯米食品還有栗粽、糍糕、豆團、麻團、湯團、水團、糖糕、蜜糕、栗糕、乳糕等。
宋代還有米面,時稱米纜或米線,謝枋得詩描寫“米線”說,“翕張化瑤線,弦直又可彎。湯鑊海沸騰”,“有味勝湯餅”。粽子“一名角黍”,宋時“市俗置米於新竹筒中,蒸食之”,稱“裝筒”或“筒粽”,其中或加棗、栗、胡桃等類,用於端午節(jié)。這種風(fēng)俗流傳至今。
炒菜是中國菜區(qū)別于其他菜肴的基本特征,中國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飪方法和現(xiàn)在的歐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并且,其初興時期,僅存于宋都汴京(今開封),而且是酒肆、飯館首屈一指的絕活。后來才慢慢普及。
下面列舉一些宋人記錄的美食:
紅絲水晶膾。膾就是切片,什么東西切成薄片是透明的呢?最后發(fā)現(xiàn)那應(yīng)該是肉皮凍。為了在熱天也吃上凍肉皮而且不讓肉皮變質(zhì),肉皮凍在制作中還會加入一些芒硝。切成了薄片的肉皮凍被叫做水晶膾。紅絲應(yīng)該不是現(xiàn)在的那種,而是紅姜的絲。
軟羊。軟羊就是酥軟的羊肉,F(xiàn)在普通話里的所謂的燉爛了的東西,在宋人嘴里還是煨軟了的。煨軟了的羊肉到處都受歡迎,所以東京到處都有賣軟羊。
旋炙豬皮肉。旋是切塊。炙和膾一樣是廣受喜愛的烹調(diào)方式,所謂膾炙人口這個詞就是這個意思。炙就是燒烤,將肉類放在小小的炭火上反復(fù)地翻滾而成。豬皮肉肥肉最多,這么一烤肥油就冒到皮上了。豬皮在豬油中被炙烤得異常香脆。上桌前用刀旋開,可以蘸些大蒜末和白醋的調(diào)料,或者用梅子醬,反正都是極好的下酒方式哈。
鲊脯。脯就是肉干,鲊就是腌制。將小鳥放在扁平的瓦罐內(nèi),鋪上酒糟、醋、鹽、香料,再鋪上箬葉封嚴實。過些天就可以吃了。也可以用魚肉的。不過最有名的是黃雀鲊。你們私下里互相傳播這樣的謠言:蔡太師是個喜歡吃黃雀鲊的,他老人家府上有三間房子堆滿了盛滿了黃雀鲊的瓦罐啊,從地上堆到屋頂?shù)娜箝g呢。
元代飲食
在進餐方式上,漢族與蒙古族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漢族一天兩餐比較普遍,唐宋時,一日三餐逐漸增多。到元代漢族中已普遍實行一日三餐,而蒙古族往往一日兩餐。
漢族常見的主要食具有筷、匙、碗、碟、鍋等,蒙古族有匕(匙)、箸、叉、小刀等。小刀用于割肉食用。從內(nèi)容上看,漢族副食以蔬菜為主,加以肉類、果品;蒙古族則以肉食、乳品為主,菜蔬、果品處于次要地位。
元代飲食業(yè)也十分興旺。元都城大都茶樓、酒館林立,大都以外的城市及鄉(xiāng)鎮(zhèn),酒肆、茶坊、飯店(主要出售主食)也相當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的宴會之風(fēng)甚盛,這得益于元蒙統(tǒng)治者對宴會的重視。蒙古貴族、官僚的宴會最著名的莫過于“詐馬宴”。
元代稻米以江南最盛,當?shù)鼐用褚缘久诪橹魇,稻米在中原地區(qū)居民的飲食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大都的居民以稻米為主食。肉類中,羊肉最為重要。朝廷舉行宴會,主要供應(yīng)羊肉;民間食肉,也普遍食羊;送禮的佳品也以肥羊為上。豬肉占有一定的比例。元代對宰殺牛馬嚴加控制,因此牛肉、馬肉在人們的飲食結(jié)構(gòu)中比例不大。野生動物亦占有相當比例。
蔬菜比較常見的有20多種。果品南北普遍出品的有梨、桃、梨、梅、杏、棗、栗、柿、葡萄、西瓜等。面食中出現(xiàn)了“掛面”,起初主要在宮廷,后來普及于民間。
元代飲茶已成為各民族、各階層共同的嗜好。元代飲茶有“點”、“煎”之分,其中“煎”是宋代沒有的。
元代馬奶酒、葡萄酒盛行,但以漢族為主的廣大農(nóng)業(yè)區(qū)主要飲用的是糧食酒。蒙古語稱米酒為“答剌速”。在酒類中,元時還流行藥酒,可祛病強身,有滋補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從海外引進了蒸餾技術(shù),并應(yīng)用到釀酒工藝中,很快在全國傳播,當時稱這種制法的酒為燒酒、白酒,日后成為了中國酒的一個重要品種。和宋代一樣,元代湯飲也十分流行。在宮廷中有人參湯、四和湯、橘皮醒酲湯等。民間流行的有醒酲湯、熟梅湯、天香湯、須問湯等。飲湯成為元代食療的一種重要方法。
明代飲食
明朝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表現(xiàn)在美食上就是宮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雙峰并峙。
官宦菜的代表自然是宮廷菜,以明朝皇帝的飲食為主要代表,特別是萬歷皇帝朱翊鈞為代表;江湖菜的代表是《金瓶梅》記載的那些菜品,這也可以認為是當時流行的商務(wù)菜代表。
先說官宦菜。因為朱元璋出身安徽,開國將領(lǐng)中也多淮揚一帶的人,所以官場上流行的菜還是以淮揚風(fēng)味為主,比如太祖燒香菇、長壽菜、徽州毛豆腐都帶有濃郁的淮揚菜特色。明代中期以后,隨著經(jīng)濟的繁榮、烹飪技術(shù)的提高和原料的增多,菜式更加豐富,味道也在淮揚風(fēng)味為主的基礎(chǔ)上加以本地化。
在官宦菜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據(jù)《明大政紀》記載,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工部在京城(南京)建了10座大酒樓,具體經(jīng)營交給民間的商人,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用官方的投資來拉動內(nèi)需。這些酒樓非常豪華,里邊還設(shè)有劇場等娛樂場地,有些酒樓里甚至有水上流動餐位。酒樓的名字也很大氣,有想象力,比如鶴鳴、醉仙、謳歌、鼓腹、來賓、重澤等,后來又加蓋了5座酒樓,共15座,在當年的八月二十三日(農(nóng)歷)建成,接待四方來客。為了拉動消費,朱元璋又賞錢給文武百官官鈔(相當于現(xiàn)在為了應(yīng)對危機拉動內(nèi)需發(fā)放的消費券),讓他們到這些酒樓中去消費。有了皇帝和百官的帶領(lǐng),這些酒樓自然生意興隆,“日收十萬錢”。
因為社會物質(zhì)的豐富,文化的繁榮,到了明代,飲食在民間也逐漸走出了“吃”的局限,成為一種獨特的娛樂方式。這與宋代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水滸傳中經(jīng)常記載的還是吃飯,填肚子,酒樓的主要功能還是“吃飯”,而明代,去酒樓更多的是一種娛樂行為。
明代飲食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很多外來食材的出現(xiàn),大大豐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傳入中國的,特別是辣椒的傳入,對于中國飲食來說是革命性的。沒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無法形成。如今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的番茄雞蛋湯在明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
在明代的宮廷名菜菜譜中,當代發(fā)明的就有21道。分別是:燒香菇、蟠龍菜、炙蛤蜊、炒大蝦、田雞腿、筍雞脯、三事、烹火腿、酒糟虷、燒鹿肉、燎肚子、帶凍姜醋魚、生爨牛、花珍珠、烹虎肉、炙泥鰍、酢腐、水母匯、油煎雞、炙鴨、一捻針、水煠肉。
在烹飪技術(shù)上,明代與兩宋相比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更加規(guī)范,有燒、蒸、煮、煎、烤、鹵、攤、炸、爆、炒、炙等,查閱明代的史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至少有28道菜都是用獨立的烹飪方法做成的,比如火燎羊頭、水晶鵝、釀螃蟹、蒸龍肝、炮鳳肚、燒蘆花豬、糟鵝掌、燴通印子魚、煎雞、熬雞、酥雞、鹵烤鴨、攤雞蛋、火熏肉、腌螃蟹、王瓜拌金蝦、肉鲊燉雛雞、臘鵝、羊灌腸、餛飩雞、油炸燒骨、雞煎湯、蒸羊肉、榛松糖粥、鸞羹。
糟制菜是明代飲食的一大貢獻,糟即指原料酒糟,又是一種烹飪手法。糟是熱制冷吃菜的典型,在齊代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就有記載,這種做法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相比于官宦菜,明朝民間的美食更加豐富多彩,這在明代著名白話小說《金瓶梅》中有集中的體現(xiàn),并且深刻的影響了另一部小說巨著《紅樓夢》。下面列舉一些《金瓶梅》里的美食:
一根柴燒制紅燒豬頭。將豬頭放在盬子里,加入清水、花椒、大料、羊角蔥、黃酒,將水燒開,撇去浮沫,放入農(nóng)家大醬,封好以后,只用一根長長的柴火放在小灶內(nèi),不用兩個小時,油亮亮、香噴噴、又酥又爛的紅燒豬頭就可出鍋了。
羊角蔥汆炒核桃肉。將豬肉切成薄片,用花刀打出花紋來,和淀粉、蛋清、鹽拌勻后腌漬一會。雞湯燒開,把腌好的肉片用雞湯汆熟即為核桃肉,撈出,羊角蔥油鍋爆熟,再放入核桃肉就可食用。
奶罐子酥烙拌鴿子雛。先將鴿子用傳統(tǒng)方式鹵熟、晾涼,將鴿肉撕下用酥酪加上鹽拌好,因為酥酪有些酸味,使得此菜很開胃。
荷花餅(山東烙饃)。兩手抓住搟面杖的兩頭,用手一推,小餅自動在案板上轉(zhuǎn)動起來了。變魔術(shù)般,一張雪白的薄餅坯子就出來了。就勢用搟面杖將薄餅挑起,順手撂在旁邊的鏊子上。鏊子旁邊的那位連忙將餅攤好,攤勻,轉(zhuǎn)眼間薄餅起了小泡,冒起了蒸汽,立刻用小竹片將烙饃翻個個,稍微烤一下,一張烙饃就做好了,將它擱在旁邊的高粱排子上。
餛飩雞。依照《金瓶梅飲食譜》里頭的說法做的,餛飩雞那可是一道工夫菜。全雞收拾妥當,先放入砂鍋用中火燒沸,撇去浮沫,蓋嚴,然后移微火炆約二小時至爛。即文火加熱,寬湯慢煮!弊詈蟛偶尤腽Q飩和菜,“這樣菜中有點,點中有菜,珠聯(lián)的制作,令人回味無窮!
清代飲食
清代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封建社會的特定的政治經(jīng)濟決定了其飲食文化,其中皇宴文化最具代表性和特殊性。
清代皇帝一日只吃兩餐。早膳多在早6時開始,有時也會推遲到早8時。晚膳多在12點至午后2點。用現(xiàn)代觀念看,這應(yīng)算是午餐。兩次正餐之后,如果餓了各加一頓小吃。
清宮御膳主要由三種地方風(fēng)味及菜系組成。滿族菜是從小吃慣了的民族口味,各種肉類及野味、粘食餑餑、蘸醬菜等都是皇帝后妃難舍的美食;入主中原后,清宮沿襲了明代宮廷飲食特色,膳食逐漸以山東風(fēng)味為主;到了乾隆年間,由于數(shù)次南巡,蘇杭菜點受到賞識并在宮中流行起來。
清代帝后們飲食喜好各異。例如:乾隆皇帝的膳食粗細搭配、糧菜互補、十分合理;光緒皇帝喜食海味菜,魚翅、海參、海蜇、海帶等原料烹制的菜肴每餐必備;慈禧喜食的菜肴有燒豬肉皮、清燉鴨舌和鴨掌、西瓜盅等,還喜食小窩頭、炸三角等點心;溥儀對西餐頗感興趣,曾在紫禁城內(nèi)設(shè)置西餐廚房。
清宮筵宴名目繁多,從年初吃到年尾。除元旦、萬壽(皇帝生日)、冬至三大節(jié)日筵宴之外,還有慶祝征戰(zhàn)勝利的凱旋宴、籠絡(luò)臣民的千叟宴、皇帝大婚宴、公主下嫁宴、招待朝鮮使臣和西藏貢使及蒙古王公等的除夕宴、皇太后圣壽宴、皇后千秋宴、各嬪妃的生辰筵宴、皇子皇孫的成婚禮宴、宗室家宴。此外還有各種節(jié)令宴等。
中國飲食文化,到清朝已經(jīng)進入成熟期,菜品種類相對穩(wěn)定。當時,洛陽不翻(餅)、焦炸丸已遠近聞名,火鍋深受各階層熱捧,“百鳥朝鳳”、“紫酥肉”等宮廷美食傳入民間,扎根河洛大地。飲食名著《隨園食單》此時成書問世。清末民初,多元文化并存,飲食選材、制法均有創(chuàng)新,人們的日常飲食習(xí)慣深受影響。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風(fēng)味就表現(xiàn)出差異。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到了宋代,北咸南甜的格局形成。發(fā)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gòu)成漢民族飲食的“八大菜系”。
清朝末年,外來勢力侵入肆虐,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發(fā)生著一些變化,飲食也受到不小的影響。讓我們通過幾道美食,感受中西交融在餐飲發(fā)展方面的精彩演繹。
拓展:飲食文化發(fā)展歷史
1.燧人氏:鉆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diào)方法:①炮,即鉆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燒;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2.伏羲氏:在飲食上,結(jié)網(wǎng)罟以教佃漁,養(yǎng)犧牲以充庖廚。
3.神農(nóng)氏:"耕而陶",是中國農(nóng)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嘗百草,開創(chuàng)古醫(yī)藥學(xué),發(fā)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制作發(fā)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4.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黃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jié)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diào)方法區(qū)別食品,蒸鍋發(fā)明了,叫甑。蒸鹽業(yè)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fā)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diào),有益人的健康。
5.商朝末年是藥膳最為雛形的時期,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太公望(別名:姜子牙,姜太公)所創(chuàng)制,在《姜太公傳略》有相關(guān)記載,代表作品:太公望紅燜雞,源由營丘之戰(zhàn),起源并傳承于今日照市。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谷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自產(chǎn)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jié)構(gòu)與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周秦時期早田作業(yè)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谷子,長時期占主導(dǎo)地位,為五谷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于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來脫粒。
7.春秋齊桓公時期國力富庶強盛時期,人們?yōu)閭鞒刑惋嬑幕,并深得傳統(tǒng)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nèi)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香草藥料,完美結(jié)合,創(chuàng)制出了鹵煮雞雜這道傳統(tǒng)膳食。
8.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于漢代飲食文化的交流。淮南王劉安發(fā)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yǎng)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肴,1960年河南密縣發(fā)現(xiàn)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fā)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9.新莽時期呂母“今日照人,歷史上第一位農(nóng)民起義的女領(lǐng)袖”,在起義的初期創(chuàng)制了傳統(tǒng)膳食雞絲湯,對商周與春秋藥膳文化起到了延續(xù),為晉唐時期的藥膳食的成形堅定了基礎(chǔ);至今傳承在日照市。
10.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11.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飲食結(jié)構(gòu)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肴,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guī)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肴。肉類:人工畜養(yǎng)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
【中國各代飲食文化介紹】相關(guān)文章:
中國的飲食文化介紹03-04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介紹11-18
中國飲食文化心得04-18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07-19
介紹中國飲食文化史和演變史12-05
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08-06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03-16
中國飲食文化解讀11-26
中國飲食文化之湯文化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