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方戲曲蒲劇
蒲劇在山西境內流傳到晉中、晉北,分別形成了山西中路梆子和山西北路梆子。在長期的發(fā)展中,晉南的蒲劇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南路一派,西路一派。南路的蒲劇比較文雅,而西路的則顯火爆激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西地方戲曲蒲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山西地方戲曲蒲劇
我們知道,晉南地區(qū)戲劇活動歷史悠久,而在這其中,蒲劇更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獨特風格的劇種。蒲劇,俗稱"亂彈"(或"亂臺"——熱鬧之意),澠池、義馬、陜縣東鄉(xiāng)稱"西戲",是陜縣一帶最為流行的大劇種,據說明末嘉靖年間已經出現。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于表現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又善于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
蒲劇的地理形成
蒲。ㄆ阎莅鹱樱┦巧轿魉拇蟀鹱又凶罟爬系囊环N,約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間。蒲州地處黃河中游,其大慶關渡口毗連山西、陜西,最古代南方絲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業(yè)興隆,經濟文化繁榮,為戲曲的發(fā)展、交流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金元時期,這里金院本、元雜劇的演出極為盛行;明清以來,又是梆子、亂彈活動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戲曲之鄉(xiāng)”之稱。
蒲劇的音樂與唱腔
蒲劇的音樂音域寬廣,旋律跳躍幅度大,演唱時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起調高,唱腔高昂,樸實奔放,擅長表現慷慨激昂、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它的音樂屬板腔體,唱腔部分以板式變化為主,有花腔和雜腔兩種。其板式有:慢板、二性、小送板、折板、流水、間板、滾白、導板、大送板等;ㄇ话ǎ菏秊场⒍羟、三倒腔等;雜腔包括:靠山、一串鈴、娃娃、釘缸等。伴奏樂器分文、場武。文場伴奏樂器包括:呼胡(主奏)、笛子、二股弦、二胡、三弦、大嗩吶、小嗩吶等;武場伴奏樂器包括:鼓板、雌板、梆子、馬鑼、鐃鈸、戰(zhàn)鼓、碰鈴、道鑼、木魚、小鑼、鉸子、堂鼓、云鑼、京鑼等。
蒲劇的傳統劇目
蒲劇傳統劇目有本戲、折戲500多個,題材上至遠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風格多樣。傳統劇目有《薛剛反朝》、《三家店》、《竇娥冤》、《意中緣》、《燕燕》、《西廂記》、《趙氏孤兒》等,新編歷史劇有《白溝河》、《港口驛》,現代戲有《小二黑結婚》等。其中《竇娥冤》已攝制成影片。
在梆子腔劇種體系中,蒲州梆子,也就是蒲劇,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誕生最早的一種,它與陜西梆子之間存在著淵源關系,是考察中國地方戲曲傳承演變軌跡的活資料,同時對于山西地域文化的研究也同晉劇一樣,在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商業(yè)大潮的沖擊下,蒲劇正陷于危機之中,處在了觀眾大量流失,演員隊伍青黃不接的局面中,這種局面需要盡快得到扭轉。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蒲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山西省臨汾市蒲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京劇的練聲方法
。ㄒ唬┚﹦≈械┙堑囊ё、吐字技巧
如果說吐字既要清楚又要悅耳,那么就要在口腔里找到每一個字的特定發(fā)音部位。首先要把一個字固定在一定的部位而這個部位又要能使嗓音既寬且亮;其次由于唱腔有抑揚頓挫,用氣就要迂回曲折,要有運轉吐納的技巧,說得簡單些,就是要有收有放。咬字的清楚與否,是發(fā)音與嘴型的問題。雖然總的共鳴要求在一個固定的部位,但由于字的限制這里面還要分出共振的主要部位和次要部位,不考慮這些,把每一個字用相同的方法唱(不唱在完全適當的部位)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對吐字來說,拼音的問題是很重要的,因為任何字都不外乎由聲母和韻母拼成。因為京劇總是要拖長唱的,所以韻母在這里就格外地重要了。有時由于用氣口型及部位的關系,嘴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因此韻母也就變了,這樣就會感到字不準和不歸韻了。以下是咬字、吐字的幾個練習方法:
1、字頭一出來,就要把音立住。發(fā)音時嘴型要張圓,上腭與軟腭同時上抬,下腭不用力(由側面看去是上腭往前,下腭略往后縮的姿勢),舌頭放松不要堵住咽門,聲音呈弧形的曲線。以“天”字為例,先出梯(ti音,圈住i音,把字音立住,再過渡到淹ian)。字的勁在出口之前就要彈出來,字無阻,則無力,字阻彈則音立。咬字、吐字,嘴的動作要快、要玲瓏、敏捷;嘴不可張得過大,口形要美,這點對旦角更為重要。字出來后,中間有一過渡音,即字腹。由此中間音過渡到字尾,叫作過氣接脈。由字腹轉字尾,才有歸韻。例如:歌曲《梅蘭芳》“看城堞”的“城”字找cha(查)音,而后慢慢歸韻到en(嗯)音上,即所謂“字有所出,必有所歸” 。
2、養(yǎng)成在一開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時輕輕呼氣的習慣,使聲音由輕到重,這一辦法也可以收到鍛煉橫膈膜呼吸的效果,呼吸輕就必須使橫膈膜的動作緩慢,因而有助于達到上述(1)項中的目的。另一方面,聲音由輕到重,不傷嗓子,使它經累持久。這辦法練久了即使不用主觀控制、有意識地向口腔外呼氣,也能得到較響的聲音,起初練時宜慢,熟練以后,掌握了由輕到響的聲音,呼吸過程縮短,就不會影響唱快速度的音調。
。ǘ┚﹦≈械┙堑暮粑
京劇旦角的呼吸其實就是用到“氣”,即所謂丹田之氣。氣息的運用在京劇演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京劇演唱的動力和支持力,氣息的合理運用更是達到“聲要圓熟,腔要徹滿”的關鍵。京劇演唱不能僅聲帶用力,還要氣沉丹田,使聲音有彈性,方能持久,這是中國古代聲樂藝術的傳統,而氣息之丹田說法,實際指“用橫膈膜來控制呼吸的方法”。呼吸進行時要慢而且長,呼吸能夠運轉自如,用最少的氣來發(fā)音,在鍛煉中提高肺活量,唱起來顯得氣長。在唱歌的過程中,經常會感覺氣不夠用,所以聲音會漸漸變得緊而尖,用橫膈膜呼吸,丹田發(fā)力,氣息會源源不斷的往上輸送,這樣在唱歌的過程中,就會很自如的控制呼吸?偟恼f來,所要達到的一個共同目的就是能自如地控制住向口腔送氣:要多即多,要少即少。這樣便能找到發(fā)出某一個音時所需要的最適合的送氣量,不會無計劃地把氣全部用光,或是由于呼氣的不能控制而緊張,乃至影響到聲帶近處的肌肉緊張,因而不能發(fā)出完好的'聲音。
。ㄈ┚﹦≈械┙堑墓缠Q位量
共鳴是“擴大聲響、調節(jié)聲區(qū)、變化字音、美化音色的關鍵和樞紐”,其結果是產生充分的泛音,作用是擴大和美化聲音,效果是歌聲獲得美好的音色而悅耳動聽。發(fā)音的關鍵雖然主要在于聲音的變化,但人的口腔及周圍的各部分是一個天然的共鳴腔,這對發(fā)音的響亮、寬窄、厚落也起著一定的影響。以“腦后音”為例,“腦后音”指的是一種高音區(qū)的唱法。其唱時“使喉頭穩(wěn)定,打開后咽壁,提高軟腭,將聲音送入頭腔”。其實質就體現了唱法與共鳴相輔相成的關系。為了追求特定的共鳴或聲音效果,就會產生使之呈現的歌唱方法;反之,唱法的運用,就是為了追求某種共鳴效果。方才講的用氣基本上已為這個共振的部位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果再加上整個口腔的肌肉松馳就容易找到這個位置了。這個位置如果找到了以后,就會使自己整個上頭腔和鼻咽腔都同時振動著的感覺,即所謂整體共鳴了。這里要注意,有一個唯一不能同時振動的地方就是喉頭。最好的振動位置是在上腭和咽腔處,發(fā)出來的聲音松脆、圓潤,也就是梅派最準確的發(fā)音。
以上三種技巧是相輔相成,并且有它們的統一性的。因為用氣不對就會影響到肌肉緊張,也會影響到嘴型。嘴型不對,韻母必定要改變。反過來說,如果嘴型不對,或者韻母找不到它應有的部位,也說明了肌肉的控制或者用氣存在問題。
京劇的練聲方法:京劇和歌唱發(fā)聲的異同
1、從用氣方面分析,唱戲和唱歌的最大共同點就是都不允許用上胸呼吸,都要求把氣吸得深一點,都反對氣浮上胸。唱戲講“氣沉丹田”,唱歌說氣要吸在橫膈膜,兩種唱法都要求氣在下面。唱戲吸氣要離開上胸把氣吸得深一點,但是不一定像唱歌那樣深。因為氣吸得太深了,成為一個固定體型,兩條腿不能動就無法進行表演了,而且會影響京劇的拔高唱。
唱京劇向下沉氣的目的,力度方法和唱歌是不完全相同的。唱歌時氣息往下撐,不但唱高音費力,而且由于失去了靈活性,就不能適應京劇的潤腔特點。此外送氣的量也不同。演唱京劇送氣息的多少要隨時調節(jié),并不斷變化以便耍小腔,這種變化是相當頻繁的。唱歌的呼吸也不一樣,是一句一口氣,而京劇需要用很多氣口,因此在力度上也要有所變化。
2、在共鳴方面唱京劇和唱歌都需要使用整體共鳴,并根據行當和聲部的不同,要有所變化和。而京劇的變化比唱歌更大。京劇本身同一行當所使用的共鳴也不盡相同,因為京劇還有個流派的問題。歌唱演員演唱京劇時除了調門不夠以外,還不太適應使用交替共鳴。因為京劇需要隨時甩掉共鳴的本領,比如唱高音的時候。而唱低音和蒼老音是就需要掛上胸腔共鳴。因為唱歌的聲樂理論是非常系統和科學的,所以在使用共鳴方面,京劇還是要學習和借鑒唱歌的分析方法和啟發(fā)的手段。因為唱京劇和唱歌一樣都要用頭腔、鼻咽腔、口腔、胸腔等各種共鳴以及他們的混合。有好多方法盡管不同,但是內容卻是很接近甚至完全相同的。
因此能夠學習一點唱歌的共鳴,特別是它的訓練方法和理論上的分析,對學習京劇和演唱京劇是有好處的。
(1)咬字吐字方面的不同
大家都覺得京劇對咬字特別考究,唱歌卻不那么嚴格。其實說京劇的咬字有獨到之處或者很考究是可以的,但是唱歌也非常注重字的研究。京劇的咬字無非是個切音的問題,也就是把字頭咬得有力些,延續(xù)的時間長一些,音素轉換時咬得緊一些慢一些,尾巴上歸韻時重一些。而唱歌無可爭辯的是對聲音的要求比唱京劇考究的多。
事實上無論唱戲或者唱歌,好的演員盡管各有注重,但就咬字、吐字的方面而言都是非常講究的。真正的差別在于京劇從字頭經過字腹到字尾的轉換時間慢些長些,停留在前部分音素的時間多一些。而唱歌吐字的總過程不但轉換較快,在較短的瞬間就把字的全過程唱完,給人以一個字的完整的感覺。所以聽歌可以不用字幕,而看京劇必須有字幕。
。2)潤腔和裝飾音的不同
唱戲和唱歌在潤腔和裝飾音方面一個最大的不同時顫音。這個差別已經為大家所知。要分清楚京劇的顫音和唱歌的顫音有什么不同。(見視頻)簡言之,唱戲的顫音比較平穩(wěn),頻率稍慢,而唱歌的顫音比較激昂,頻率比較快,京劇里雖然也有快顫音,但是不持久。
其次就是京劇里無論什么行當,腔在音程進行時大部分以圓滑為主,演唱時沒有明顯的棱角。所以京劇的的視唱不是階梯式的,而像舞美燈光中的變阻器,他的過渡很小并且非常均勻。而歌唱就必須把每個音(除非有符號記錄的特殊唱法)都唱得有棱角而不顯得圓滑。
【山西地方戲曲蒲劇】相關文章:
上海地方戲曲淮劇02-01
地方戲曲劇種呂劇01-28
山西地方劇耍孩兒02-05
河北地方戲曲哈哈腔02-03
去山西有哪些好玩的地方01-14
山西超好玩的地方有哪些01-18
山西旅游不可錯過的地方06-17
古老地方戲曲山東梆子01-28
山西旅游地方哪里好玩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