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服飾傳統(tǒng)
漢族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人數(shù)最多的民族。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輝煌燦爛。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qū),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dǎo)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fēng)貌性格,明顯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xiàn),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xué),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shù)。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guān)于“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 ;而成書于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后稍參諸戎風(fēng)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余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過漢朝依據(jù)四書五經(jīng)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shè)教的一部分。因此后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征。
五種正色
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后,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quán)貴才能穿用。
神秘的中國術(shù)
服飾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棉布、毛呢、皮革等。漢族的染織工藝,以其歷史悠久、技術(shù)先進、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享有盛譽。古代染織,特別是絲織方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是世界上獨有的。古代的染色技術(shù)也極為卓越和先進,不僅顏色種類多,色澤艷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譽為神秘的"中國術(shù)"。其方法大體可分為織花、印染、刺繡、書花四大類。
由抽像到寫實的衣服圖案
漢族服飾的裝飾紋樣上,多采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圖案的表現(xiàn)方式,大致經(jīng)歷了抽像、規(guī)范到寫實等幾個階段。商周以前的圖案,與原始的漢字一樣,比較簡煉、概括,抽像性強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時期,圖案日趨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紋樣布局嚴密。明清時期,已注重于寫實手法,各種動物、植物,往往被刻畫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擷于現(xiàn)實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處理,充分顯示了漢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漢族服飾傳統(tǒng)】相關(guān)文章:
藏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11-28
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天穿節(jié)11-29
中國傳統(tǒng)民俗服飾“旗袍”08-30
漢族風(fēng)俗習(xí)慣10-28
漢族民俗生旺火10-30
漢族過年風(fēng)俗簡單03-06
漢族的過年風(fēng)俗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