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俗雜技踩高蹺
踩高蹺亦作“ 踩高蹻 ”,一種民間雜技。表演者裝扮戲劇或傳說中的人物,踩著有踏腳裝置的木棍,邊走邊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民俗雜技踩高蹺,歡迎閱讀收藏!
踩高蹺簡介:
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踩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jié)日里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在廣場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于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于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于活動舞臺,因此深受群眾喜愛! 〔雀哕E不但扮演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艷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折子,如《管甫送》、《鬧天宮》、《八仙過!、《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腳高達4尺,小沙彌2.5尺,魚兵蝦將因要翻滾起撲打,所以木腳只高1.5尺。
民間傳說
民間有一種傳說,說是以滑稽著稱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晏嬰,一次出使鄰國,鄰國國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裝一雙木腿,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那國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題發(fā)揮,把外國君臣挖苦一頓,使得他們還狼狽。據此,踩高蹺活動由此流傳民間。
另有一種傳說,是把踩高蹺與同貪官污吏作斗爭聯系在一起。從前,有座縣城叫兩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節(jié)都聯合辦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谷豐登。不料來個貪官,把這看作是一個發(fā)財的機會,就說,凡是進出城辦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城門,掛吊橋。但仍難不住聰明的人,他們就踩著高蹺。翻越城墻、過護城河,繼續(xù)歡度春節(jié),樂在其中。
關于起源
關于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見孫作云《說丹朱》);考古學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方起東《甲骨文中商代舞蹈》)兩者可互相印證。
踩高蹺
古文獻《山海經》中有關于“長股國”的記述,根據古人的注釋,可知“長股國”與踩蹺有關。從“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這一注釋中,我們不難想象出腳上綁扎著長木蹺,手持長木制成的原始捕魚工具在淺海中捕魚的形象。而更令人感興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廣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漁民,仍有踩著長木蹺在淺海撒網捕魚的風習。關于高蹺的起源,已故歷史學家孫作云(公元1912~1978)在他的《說丹朱——中國古代鶴氏族之研究——說高蹺戲出于圖騰跳舞》一文中,首次提出高蹺源于鶴圖騰崇拜的論點,并以《山海經》古文獻為據:“長股之國在雄常北,被發(fā),一曰長腳”。晉人郭璞注釋為:“或曰有喬國,今伎家喬人蓋象此身”,清人吳任臣注釋為:“喬人,雙木續(xù)足之戲,今曰xi(同屣)蹺”。兩種注釋都認為長股國人即用木蹺扎在腳上的長腳人!墩f丹朱》中認為:高蹺源于原始圖騰信仰、用于宗教祭祀儀式,又從雜技表演演變?yōu)榘缪輵蚯宋锏奈璧感问。堯舜時的丹朱是以鶴為圖騰的氏族,高蹺戲直接出于古代的鶴圖騰氏族的跳舞。近有學者認為,甲骨文中有一字可以解釋為“像一個人雙腳蹈矩棍而舞”,如果得以成立,至遲商代后期,民間獨特的這種踩高蹺舞蹈形式就已經問世。這又是源于圖騰崇拜的補充。不僅如此,非洲扎伊爾巧克威(tchokwe)部落宗教儀式中,也有踩蹺的表演,一名巫師的腿上綁扎著長木蹺,徐徐走動,兩手緩緩起舞。這當是“圖騰崇拜說”“宗教儀式說”的又一佐證。
藝術源于自然,其實踩高蹺是人類與自然條件斗爭下的產物。起源的勞動說,可依據晉人郭璞的另一條注釋:長臂國人在赤水之東,身體像常人,但臂長三丈!盎蛟,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庇纱寺撓氲,腳長是綁扎著木蹺,手長是手中拿著長木制作的捕魚工具,所描繪的酷似現今居住在廣西防城“京族三島”的京族漁民踩著木蹺在淺海中撒網捕魚的形象。另據1930年代《藝風》雜志記載:“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籠街,因地位低濕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當水淹時,差不多都踩著高蹺來往。這又是高蹺源于勞動生活記載。
高蹺集會
以前,每到農歷正月,一隊隊高蹺會,在腰鼓、小鐋鑼、大小釵的打擊樂中穿街而過。一撥兒高蹺人數不定,一般十幾人。身量高的踩低蹺,身量矮的踩高蹺。表演者是傳統戲裝打扮。由開路棍打頭兒,隨之便出現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藝術形象。由于詼諧有趣、粗獷喜人、聲情并茂、時有樂哏,一向為北京的人們所喜愛。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fā)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在過會時,沿途的大商號在門前設八仙桌,擺上茶水、點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勞。高蹺隊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謝。
高蹺的隊列在街頭行進中,一般采用一字長蛇陣的單列,在繁華擁擠地段采用雙人并列隊形。步子變換為走八字。在表演時有小旋風、花膀子、鷂子翻身、大劈叉等難險動作。
高蹺藝術在一些農村冬閑時,仍有組織排練的。在京城各處游園會、廟會中時有可見。
南北方踩高蹺的不同
高蹺表演者通常都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進行跳躍和舞劍的表演。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表演的人將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化裝成各種人物,一人或多人來往逗舞,由嗩吶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
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索縛于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而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各地豐富多彩的踩高蹺
我國各地正月踩高蹺的習俗熱鬧非凡,形式多樣,并且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高蹺在山西的延傳歷史悠久,在晉中一帶榆社縣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蹺、雜技的圖畫,雖然高蹺無文字記載,但最遲也應從北魏開始了。山西的高蹺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拘一格。這些高蹺的表演時間,一般都在農歷正月十五左右的鬧“紅火”活動中,高蹺是整個活動中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活動內容機動性大,行動比較自如,可以在大場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山東高蹺常疊起三層扮演戲曲人物,上層人踩在下層人的肩上照常行進;京津一帶的高蹺,演員常表演“單腳跳”、“劈叉”、“過障礙”等高難技巧,有的則用單腳表演從四張高桌上一躍而下等絕技;東北地區(qū)盛行高蹺,并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guī)范,開始時先要“搭象”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場變換隊形圖案,然后分組表演雙人對舞、“撲蝴蝶”、“漁翁釣魚”以及扮演民間小戲等。
【民俗雜技踩高蹺】相關文章:
四川雜技表演高臺獅子07-31
中秋賞月民俗10-26
山西民俗特色07-25
漢族民俗舞蹈文化07-28
潮汕“迎老爺”民俗01-04
東北民俗大秧歌09-15
苗族傳統民俗禁忌07-06
民俗節(jié)日火神節(jié)07-28
春節(jié)的民俗02-20
民俗調查報告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