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儺文化
儺文化是一種遠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觀念的幫助來超越自我,龍的傳人以偉大的浪漫主義心性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巫儺文化。“儺”乃人避其難之謂,意為“驚驅疫厲之鬼”。巫儺活動在生命意識上滿足了廣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長期以來,巫儺之風的傳承與流布融入習俗之中,即使在現代,仍以傳統(tǒng)文化的形態(tài)存留于民間。江西儺被學術界譽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矚目,多次應邀遠赴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及香港、臺灣地區(qū)表演、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文化定義
巫儺活動在贛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經三千年的沿襲、發(fā)展,江西儺文化形成了歷史積淀豐厚、原始形態(tài)古樸、文化遺存眾多、文化體系完整等鮮明的特點;江西儺事活動分布廣泛,其中的許多民俗遺存和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據 1995 年調查統(tǒng)計,全省有 25 各縣(市)有儺事活動,保留的儺舞儺戲節(jié)目 247 各;貴州儺被學術界譽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矚目,多次應邀遠赴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及香港、臺灣地區(qū)表演、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誕生之地
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都處于北緯30度左右。中國的文明是農業(yè)文明,中國農業(yè)文明的核心文化是水稻文化。水稻是一種喜暖畏寒、宜水忌旱的農作物。因此,只有在北緯30度左右,具有平原和沼澤地貌的地區(qū)最適合水稻的生長。中國南方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大面積水域和它的水源地都有可能是水稻文化的發(fā)祥地。由于“儺文化”是農耕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它只能依附農耕文化才能生存。因此,它也應發(fā)祥于上述地區(qū)?脊虐l(fā)現,中國水稻文化的發(fā)祥地,應以中國第一大湖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流域為首選。洞庭湖地區(qū)正處于北緯30度的錦繡江南,延綿八百里的水域處處都有廣大的沼澤地,是生長野生稻的理想環(huán)境,有發(fā)展農耕的最佳條件。水稻文化的發(fā)祥地應該是具有萬古糧倉實力的湖湘地區(qū)。作為水稻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儺文化當然也應產生在這一地區(qū)。洞庭湖地區(qū)不但出現了9000年以前的彭頭山遺址,而且還有大批時代相近的文化遺址,猶如眾星拱月似的環(huán)繞著彭頭山遺址,連綿千余里,持續(xù)數千年。不像其他地區(qū),有的雖然有古老的歷史,但后繼乏力,沒有歷史相近的遺址來傳承它的文化,有的地方雖然遺址密布、文化發(fā)達,但歷史卻沒有洞庭湖地區(qū)悠久。更具體一點,中國最早的農耕定居點及儺文化藝術的發(fā)祥地,竟都集中在過去被人稱為蠻荒之地的湖南西部的古黔中地。
儺字介紹
要知道什么是儺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儺”。“儺”這一名稱,用的并不是漢族的`語言,用的是侗臺語族的語言。儺,音挪(nuo),在侗臺語族中,這一個音符只要變化聲調,就可以代表許多事物。侗臺語族稱稻、田、鳥、人、民族等為“儺”,故“儺”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鳥神、祖神等多種含義。中國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會意、記音三要素組合而成。它的意義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儺字的繁體字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亻”字表示它與人事有關,“堇”是記音,“隹”就是雀。因此,“儺”就是崇拜神雀的農耕民族所舉行的“神雀祭”。“儺文化”就是因祭祀神雀而產生出的一系列“神雀文化”。雀、鸞是一音之轉,因此,這種被中國人崇拜的神雀,也就是鸞鳥,在中國古籍上有雀、雒、鸞、丹雀、彩鸞、鸞鳳、丹鳳、鳳凰等種種稱謂。這就是我所說的,為什么“儺文化”就是“鸞文化”的原因。
分布領域
儺文化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qū)。中國的儺,琳瑯滿目,種類繁多,各有特點。以服務對象、演出對象和演出場所劃分,分為民間儺、宮廷儺、軍儺和寺院儺四種。土家、壯、侗、仡佬、苗等民族的儺戲屬民間儺;地戲、關索戲屬軍儺;藏族聚居區(qū)大寺院的跳鬼,包括北京雍和宮的正月跳鬼屬寺院儺。據有關專家調查表明,貴州是我國儺戲最多,品種較齊全的省份,因而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與興趣,美國、日本、法國、西德等10多個國家的專家多次專程前往考察。
【傳統(tǒng)文化儺文化】相關文章:
傳統(tǒng)文化書單02-10
傳統(tǒng)文化對聯精選01-12
傳統(tǒng)文化對聯09-17
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句子01-17
傳統(tǒng)文化習作評語01-27
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對聯08-29
弘揚傳統(tǒng)文化口號07-16
傳統(tǒng)文化公益口號01-12
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心得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