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氣候特點與養(yǎng)生
立冬節(jié)氣是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下半年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qū)的氣候規(guī)律基本吻合。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qū),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jié)氣前后才真正開始!
【立冬氣候特點】
天文學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按照氣候學劃分,我國要推遲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時節(jié),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我們所處的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于此時地表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還不會太冷,但氣溫逐漸下降。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
熱帶氣旋 強弩之末
根據統(tǒng)計,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個熱帶氣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氣旋,還有可能發(fā)展到臺風強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個熱帶氣旋在我國沿海登陸,登陸地點主要在臺灣、廣東和海南。如果當年中緯度盛行緯向環(huán)流,熱帶氣旋比較活躍,如果中緯度盛行經向環(huán)流,也就是冷空氣強,不容易有臺風。
華南秋夏兩季
立冬期間的華南北部,即便寒風掃過,氣溫會迅速回升,晴朗無風之時,常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之說。這里往往12月才會進入冬季。
華南南部、臺灣以及以南的海南島等島嶼地區(qū),11月尚未進入冬季。但11月的氣溫也不是很高,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強冷空氣的影響,出現強烈降溫的情況,只不過近些年來較少出現。
入冬深秋 易有霜霧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xù)出現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
11月的北方,隨著冷空氣的前鋒移出本地,鋒后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如果沒有后續(xù)的冷空氣補充,幾天之后,溫度雖回升了,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特別是大城市,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結合凝結后,形成煙霧或是濃霧,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交通運行。在我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氣溫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
華北初雪 降水多樣
11月以后,全國各地降水量明顯減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華北等地往往出現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較難預報,影響也大,往往需要特別關注。此時,降水的形式出現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也會下雪。
西南地區(qū)典型的華西連陰雨結束,但相對全國雨水基本都少的情況,它還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時間分布,11月進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點更加明顯。四川盆地、貴州東部、云南西南部,11月還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溫暖,雨天陰冷,流傳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說法。如果遇到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有暖濕氣流呼應,南方地區(qū)的過程雨量還會較大。此時,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qū)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qū)要少、不大,對于一年三熟的華南,11月的干旱,對作物生長仍有負面影響。
氣溫下降 變化明顯
隨著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溫,人們習以為常。從10月下旬開始,先后供暖,人們好在還有一個避寒之地。而對于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人們,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已結束,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畢竟大風過后,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溫回升較快。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qū)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并在11月底陸續(xù)入冬。
【立冬養(yǎng)生】
立冬后,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漢族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中,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吃餃子:
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當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東滕州一帶也有喝羊肉湯的習俗。
多吃主食,適當吃羊肉、鵪鶉和海參: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yǎng)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yōu)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
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huán)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fā)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動物肝臟、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fā)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滋補原則:
從立冬開始。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tǒng),以增加肌體的御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立冬時節(jié)的營養(yǎng)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季在飲食養(yǎng)生方面,中醫(yī)學認為應少食咸,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從祖國醫(yī)學五行理論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御過亢的腎水。正如《四時調攝箋》里所說:“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yǎng)心。”
中醫(yī)古訓:
飲食調養(yǎng)要遵循:“秋冬養(yǎng)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jié)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jié){、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這里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huán)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qū)于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qū)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qū)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qū)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qū),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guī)律,中醫(yī)養(yǎng)生原則,少年重養(yǎng),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立冬氣候特點與養(yǎng)生】相關文章:
立冬節(jié)氣氣候特點10-29
清明氣候特點01-27
驚蟄氣候特點01-28
立冬農事活動特點10-29
生命與氣候的閱讀答案03-26
立冬與入冬的區(qū)別10-29
英國留學獎學金類型與特點簡介01-25
工傷保險的特點與原則10-05
職稱英語出題特點與答題技巧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