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小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的小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的小論文1
前不久看過這樣一篇報道:某省一位歷史老師向教育部門申請要求高中以前取消物理化學等科目,增加文藝、體育、道德素質等項目的課時,這個建議自然不會被采納,但這位老師的行為卻在網絡上引起一陣熱烈的爭論,圍繞的核心自然是人文與科學孰輕孰重的問題。
一些人認為人文要重于科學,在以后的發(fā)展中要側重人文。在他們看來,國家要強大,發(fā)展科學沒有錯,但不能舍本逐末,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還是不能放棄的,發(fā)展科技的問題不能讓利益泯滅了良知。在小悅悅事件以及跌倒老人不敢扶事件發(fā)生后,比殘酷的死亡更加抨擊人們心靈的是人們對自身的反省,究竟這個社會還有沒有良知存在?我們一直在倡導的科教興國真的`是對的嗎?是否應該在發(fā)展科技的同時遺落人文?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科學要重于人文,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由此可見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是道德高尚的基礎,小偷出現(xiàn)是由于物質的缺乏,他如果是個億萬富翁還會去偷別人的錢嗎?只有國家富了,人民富了,才會令道德素質更上一層,而這一切自然是要依靠科技的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暫時放放。
其實,在我看來,人文與科學是相輔相成的,誰也離不開誰,它們對生活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從小我們就背"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后來我們所謂的這些壞人的出現(xiàn)都是政治、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導致的結果,我們需要用愛來包容他們,而不是冷眼相對、冷嘲熱諷,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和諧,而只有社會和諧了我們才能更加團結,經濟才能發(fā)展的更快,我們更加專心地去探索科技領域。同樣的,在科技領域取得成就,像在醫(yī)學方面的發(fā)展則又利于人民的生活,從而使人們的心態(tài)更加積極向上,以此循環(huán)往復相互促進,失去人文素養(yǎng)的科學只會讓我們變成機器的奴隸,而失去科學的人文會使我們成為強國的奴隸。
總而言之,科學與人文必須同時發(fā)展,共同進步,共創(chuàng)我們美好的明天。
科學的小論文2
為了鼓勵廣大小學科學教師和教研員積極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研究,促進廣大小學科學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推動小學科學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經研究決定,舉辦20xx年小學科學教學論文和教學案例競賽。
一、教學論文類
1.針對科學課教材、教法撰寫的經驗總結性文章
2.成功的教研活動或教研工作的經驗和體會.
3.小學科學教學實驗設計與改進、自制教具和學具等。
二、教學案例類
1.課堂教學實錄與評析、教學片段分析。
2.教學設計(一個單元、一個課或一個課中的活動設計與分析)。
3.科學教育案例分析。
三、評選辦法
1.分教學論文類和教學案例類設獎,每類設一等獎(lO%)、二等獎(30%)、三等獎( 40%)。文章要求同繞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著力分析和解決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獲獎的特別優(yōu)秀的教學論文和教學案例,《科學課》雜志將擇優(yōu)發(fā)表。凡被證實抄襲的、教育觀念嚴重錯誤的、空話套話連篇的文章不予評獎。
2.本次競賽只接收電子稿件,歡迎各地教研室集中組織小學科學教師參賽,在初評的基礎上推薦優(yōu)秀作品參賽.每位科學教師限交1篇文章參賽,非小學科學教師或教研員的`文章不能參賽。教學論文和教學案例競賽投稿郵箱.
四、活動安排
1.本次競賽的起止日期為20xx年3月10日至20xx年II月30日,以收到郵件的時間為準。請務必在文題前注明“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文章所涉及的教材版本、冊數(shù),注明姓名、詳細通訊地址和郵政編碼,并附上作者手機號碼和電子信箱。
2.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每篇交評審費50元,評審費寄至: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qū)桂元路67號科學課編輯部陳文斌收(郵編:430079)。
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
科學的小論文3
問題的論證:
大熊貓應該只吃竹子吧!它們只吃竹子,但是,有的可能還吃胡蘿卜。他們吃的各式各樣,連肉也吃,比如說竹鼠,它們就吃一些死去的竹鼠,所以可以證明,他們是雜食類動物。
問題的結論:
根據(jù)上網查資料,我終于明白了,他們誰么都吃,這是我查的資料。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qū)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尸體,有時也吃竹鼠)。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shù)厝朔Q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yǎng),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yǎng),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只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yǎng)、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xù)狀態(tài)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qū)的大熊貓便面臨饑餓的威脅。
看,大熊貓的食物太特殊真要好好研究一下了。他們的食物太特別了。
問題的延伸:大熊貓的天敵是什么?它是怎樣防衛(wèi)自己的呢?
參考材料:《動物大百科》《動物世界》
科學的小論文4
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呵護和培養(yǎng)兒童的探索精神、探究能力是科學教師的崇高使命。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力所能及的科學探究活動。
一、參賽對象 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生,
二、征文內容
1.圍繞生活中的科學問題,通過自己的探究所獲得的發(fā)現(xiàn)、解釋。
2.對自然事物、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報告,
3.小發(fā)明、小制作,自己設計的小實驗.
4.小學生的奇思妙想。
三、注意事項
學生自愿參加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競賽。由老師集中組織進行電子投稿,清老師將所有參賽作品按中年級和高年級兩個組分類,將學生姓名、作品名稱、初評結果制作成小論文競賽初評表(在表后注明指導教師姓名、詳細通訊地址、郵政編碼、手機號碼和電子信箱),和小論文一起發(fā)到小關于舉辦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競賽的.通知 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呵護和培養(yǎng)兒童的探索精神、探究能力是科學教師的崇高使命。
科學的小論文5
剛接觸物理,覺得并沒有什么的,可由淺到深地進入物理的世界,我發(fā)現(xiàn)物理的趣味。漸漸地對物理產生很大的好奇心。因此,對于物理研究與實驗,我也想不斷地去嘗試與探究,尋根問底,獲取更多的知識。
通過學了時間的測量后,我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其實許多東西是可以用來測量時間。甚至是路程、重量……那么下面我就實驗舉例給你們看吧:
實驗器材:細沙、兩個一模一樣的413ml的小水瓶,瓶口直徑為2。5cm。兩個比這兩個更大容積的大水瓶,瓶口直徑也是2。5cm。
實驗過程:
實驗一:首先,在一個小水瓶中裝進500克的細沙,然后,與另一個小水瓶的瓶口相接,做成一個漏斗似的形狀。接著,我經過許多次實驗,測出了結果:500克的細沙,在一個容量431ml,瓶口直徑是2。5cm的小水瓶中,流完一次需要約3。75秒。
實驗二:根據(jù)上面的實驗。這次,我把沙子增加到1000克。以相同方法,相同步驟去實驗得出的結果是:1000克的沙子,以與實驗一相同的條件、方法與步驟,流完一次約用7。52秒。
實驗三:最后,我換了小水瓶,用大水瓶來實驗,以相同的沙量,瓶口直徑相同,方法、步驟相同,結果是基本一致的。
最后,我計算在具備以上條件時,每秒流沙量約133。33克。因此,若有8000克的沙,在通過一個直徑2。5cm的`瓶口,約需1分鐘。而且,從實驗三可以得知,容量的大小不影響每秒的流沙量。只要瓶口直徑大小不變,每秒的流沙量基本相同。
另外,我還發(fā)現(xiàn)可以粗略測量時間的東西。如:
(1)人的脈搏與心臟的跳動。當脈搏或心臟跳了七十幾下時,那么就等于過了一分鐘左右。
(2)走路也可測量時間與路程。假如我每秒約走一步,每步約0。5m。則一分鐘約走了60步,走了約30米。
(3)呼吸,一個呼吸完成約需要4秒左右。因此一分鐘約呼吸15次。
其實,只要我們平時肯發(fā)現(xiàn),物理有趣的現(xiàn)象也會時常伴隨我們,幫助我們,使我們解決一些科學問題。
前路茫茫,物理趣事間不斷,讓我們一起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去追求更多的知識,更多的趣味,為社會作更多的貢獻!
科學的小論文6
這個星期六,阿姨從錢江市場買回了兩只烏龜,一只大,一只小。阿姨告訴我,大的是雌龜,小的是雄龜。我和弟弟趴在玻璃缸上,仔細觀察這兩只烏龜。
兩只烏龜長得可像啊,背上駝著個橢圓形的大盔甲!翱住敝虚g高,兩邊低,像個小山包。上面有十三塊近似菱形的格子,最中央的三塊比較大,排列也比較整齊,其余的十塊均勻地分布在四周。
兩只烏龜長著像蛇頭一樣的小腦袋。小腦袋大約占了身體全長的六分之一,兩只圓溜溜的“黑豆”似的小眼睛長在腦袋的兩側,一眨一眨的,特別機靈;正前方是嘴,嘴上方是兩個針孔大小的`鼻孔。
產生疑問:小的是雄龜還是雌龜?
“看看非常像,比一比不一樣!蔽野l(fā)現(xiàn)兩只烏龜背部的顏色不一樣。大的烏龜,顏色是黑褐色的,小的烏龜是棕黃色的。咦?我忽然記起,一次在書上看到,可以根據(jù)烏龜背部的顏色來分辨哪只是雄的,哪只是雌的。我清楚地記得,顏色黑褐色的才是雄的,顏色棕黃色的是雌的。難道阿姨說的這只小的烏龜是雌的,大的才是雄的?難道它們不同歲嗎?如果不同歲,那我們就不能簡單地根據(jù)它們的大小來辨別哪只是雄龜,哪只是雌龜了?我的心中出現(xiàn)了一連串的問號……
查閱資料:辨別雄龜和雌龜?shù)姆椒?/p>
我馬上把自己的疑惑告訴阿姨,阿姨聽我這么一說,也覺得有道理。到底兩只烏龜是不是同歲,我們無法找到確切的答案。既然不能確定是不是同齡龜,我們就不能肯定地說,個兒小的是雄龜,個兒大的是雌龜。對,查查資料。我和阿姨一起上網查找了有關辨別雄龜和雌龜?shù)姆椒,結果正如我想的那樣,如果根據(jù)顏色來辨別,那只大的是雄龜,小的才是雌龜。為了進一步證實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我們又對照了另外幾種辨別雄龜和雌龜?shù)姆椒,如雄龜(shù)奈脖、尾長,雌龜?shù)奈脖帧⑽捕,雄龜有特殊的臭味,雌龜無異味等等。又如雄龜?shù)母辜茁詾榘枷,正好可以卡住雌龜突起的背殼;但是雌龜就不需要這種構造,因此腹甲是平的。所以只要把烏龜翻過身來,用手指觸摸腹甲的幅度,就能很快分辨出雌雄了。我根據(jù)搜集的資料,制作了一張雄龜和雌龜?shù)膶Ρ缺怼?/p>
真相大白:小的是雌龜大的是雄龜
我們一邊觀察,一邊把這些辨別的方法進行一一比較,得出結論:果然不出我所料,這只小的是雌龜,大的才是雄龜。原來這兩只烏龜不是同齡龜,所以我們不能根據(jù)它的體形大小來分辨雌雄。因為只有對于同年的成年龜,我們才可以根據(jù)它們的體形大小來辨別:雄龜體形較薄而;雌龜體形圓厚且大。
科學的小論文7
前段時間,在我家陽臺澆花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我發(fā)現(xiàn)它們總是向著有光的地方生長。我很好奇,于是就查了書,原來這種現(xiàn)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我為了更好的了解向光性,做了一個實驗,叫做“會走迷宮的豆苗”。
實驗材料如下:豆苗一盆,紙箱。步驟如下:一 在紙箱左面(或右面)開一個圓洞;二 把豆苗放在紙箱里面,蓋好。過幾天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豆苗的頭深處洞頭了。這個實驗是我在一本書上發(fā)現(xiàn)的,我對這個實驗很感興趣,于是就按照書上的方法做了這個實驗。我拿了一盆豆苗,和一個大小合適的紙箱,在紙箱的左面開了一個洞,然后把豆苗放進箱子里蓋好。沒想到,才過了兩三天,豆苗就從洞里探出頭來了!我真是好高興啊,因為實驗順利成功了,耶!
通過實驗,我知道了,原來植物大多數(shù)都是向著有光的地方生長,這種特殊現(xiàn)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通過實驗,讓我明白植物如果一旦失去陽光,就會四,所以家里的植物要多曬太陽哦!
科學的小論文8
摘 要: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了12道拓展提升的思考題,這些思考題涉及面較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與開發(fā)這些思考題的有效資源,指導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拓展題;巧解
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了12道拓展提升的思考題,這些思考題涉及面較廣,有計算方法與技巧、簡單的實際問題和數(shù)學規(guī)律、簡單的推理和數(shù)學小制作等多方面的內容。
一、數(shù)形結合,明確思路
小學生的思維是形象、具體的,直觀圖是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對于一些稍有難度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畫圖的方法來分析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巧用數(shù)形結合,激勵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索,明確解題的思路與方法,促進思維的發(fā)展。例如教材第45頁的思考題,只讓三年級學生靠多讀幾遍題來理解題意是不夠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線段圖來表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借助線段圖來分析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在學生認真審題初試畫圖時,教師應適當指引畫圖方法:首先用一條線段表示誰的年齡?媽媽的年齡又該怎樣畫?你是怎么想到要畫4份小芳年齡長的線段表示媽媽的年齡的?圖中哪一部分表示的是“媽媽比小芳大27歲”?在學生完成線段圖后,教師還應組織學生述說線段圖每一部分的意思,以突現(xiàn)思考過程,有利于學生形成有效的分析和思考。接下來再放手讓學生借助直觀圖自主分析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媽媽比小芳大27歲相當于小芳年齡的3倍),探索出解題思路。在集體反饋時,著重讓學生結合線段圖說出思考過程,教師及時反問:“媽媽比小芳大27歲”在線段圖中指的是哪一部分?相當于幾個小芳的年齡?算出媽媽和小芳的年齡后,還應組織學生反思驗證:36÷9=4,36-9=27(歲),看看算出的答案是否符合題意。教學中,教師啟發(fā)學生根據(jù)兩人的年齡差及其倍數(shù)關系,分別求出兩人的年齡,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畫圖方法的價值,培養(yǎng)簡單的分析與推理能力。
解決數(shù)量關系稍復雜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有時候借助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能有效分散題目中的難點,突顯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索出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提升靈活解題的能力,有效發(fā)展思維的靈動性與敏捷性。
二、列舉分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教材第85頁有這樣一道思考題:湖濱種著一排柳樹,每兩棵樹之間相距5米,小明從第1棵樹跑到第200棵樹,一共跑了多少米?在教學時,教師提出問題:你是怎樣理解“每兩棵樹之間相距5米”的。學生想到了一個很實際的看法,即以班級學生為例(假如一個學生看作一棵樹的話),前后同學之間間隔的長度就是5米,學生身臨其境,不難理解。教師以此為素材,啟發(fā)學生思考:從第1棵樹到第2棵樹之間是1個5米,那么從第1棵樹到第3棵樹之間有幾個5米呢?到第4棵樹之間呢?到第5棵、第6棵、……第10棵樹之間相距幾個5米呢?猜一猜,從第1棵樹到第100棵樹之間相距多少個5米呢?根據(jù)學生回答逐步列表板書(如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思考:
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明白樹的棵數(shù)與之間間隔幾個5米的關系,從而發(fā)現(xiàn)其中蘊藏的規(guī)律,即:間隔的個數(shù)比樹的棵數(shù)少1個。接著教師啟發(fā)學生運用規(guī)律思考:小明從第1棵樹跑到第200棵樹究竟跑了多少個5米?發(fā)現(xiàn)解題的關鍵。學生在列舉分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應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數(shù)學思維得到逐層的提升與發(fā)展,經歷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幾個層次的剖析與探討,學生的思維愈發(fā)活躍,解題思路逐漸清晰,問題慢慢便迎刃而解了。讓學生經歷列舉分析的解題過程,有利于學生體會乘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為今后學習相關“找規(guī)律”的知識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
三、操作體驗,獲取結論
教科書第95頁的思考題是讓學生按要求設計轉盤:做一個轉盤,使指針轉動后偶爾落在綠色區(qū)域,落在紅色和黃色區(qū)域的次數(shù)差不多。教師可讓學生課前準備好圓片和彩筆、小棒和硬紙,由于之前學生在學習統(tǒng)計與可能性的.知識時已具備了一定的操作經驗與體會,這里教師可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小組交流討論后同桌合作制作出轉盤(教師指導做法),再根據(jù)自己的思路按要求涂出顏色。轉盤做好后,同桌合作親自實驗,轉動轉盤30次,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結果,并整理填寫在如下的表中。實驗后,引導學生分析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反思做出的轉盤使用后是否符合要求。在學生親自操作體驗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重點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涂色的思考過程,結合實驗過程及結果充分發(fā)表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引領學生反思:實驗結果是否與你預期的效果一樣,如果不一樣,問題出在哪兒?最后還應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大家的涂色方法是多樣的,但要怎樣涂色就符合書中的要求呢?為什么?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將已有的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思考。在學生切身成功體驗后,還可以指導學生及時應用:蘇果超市為慶祝元旦,要制作一個幸運大轉盤,如果要使指針經常落在三等獎區(qū)域,偶爾落在二等獎和一等獎區(qū)域,又該怎樣設計呢?讓學生用準備的圓片自主設計后匯報說明。通過有效的操作與實踐練習,讓學生學會細膩分析,靈動思維,巧妙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的小論文9
當今世界,水資源日益短缺,飲水問題成了現(xiàn)在人們討論的熱點:今后我們上哪取水?哪里的水人類才能飲用?……
據(jù)水文地理學家的估算,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約為13.8億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13.45億立方公里)。淡水只占2.5%,其中絕大部分為極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適宜人類享用的僅為0.01%。
20世紀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劇增長,工業(yè)發(fā)展迅速。一方面,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以驚人的速度擴大;另一方面,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蠶食大量可供消費的水資源。本屆世界水論壇提供的聯(lián)合國水資源世界評估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天約有200噸垃圾倒進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廢水會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經亞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國40%的水資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廢料、金屬、肥料和殺蟲劑污染;歐洲55條河流中僅有5條水質差強人意。
20世紀,世界人口增加了兩倍,而人類用水增加了5倍。世界上許多國家正面臨水資源危機:12億人用水短缺,30億人缺乏用水衛(wèi)生設施,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于和水有關的疾病。到20xx年,水危機將蔓延到48個國家,35億人為水所困。水資源危機帶來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也將嚴重威脅人類生存。
中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鄢y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qū)的地下水資源后,中國現(xiàn)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jù)監(jiān)測,目前全國多數(shù)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所以,鑒于這個問題我想發(fā)明一個海水淡化器,適用于家庭,是將來能喝上較為干凈的水。
這個裝置其實很簡單:用一個廢舊的飲料瓶,把瓶口處剪掉用砂紙打磨光滑(防止傷到手)。瓶子內由上至下分別放上:鵝卵石、石英砂、活性炭,再把飲料瓶的底部扎個洞用導管將水引入燒杯中進行過濾,將過濾后的水進行煮沸得到純水,就可以飲用了。
科學的小論文10
今年暑假,我們一家來到日本旅游時,發(fā)現(xiàn)日本人竟然直接就喝水龍頭里流出來的自來水,感到很奇怪,不是老說,不能喝生水嗎?頓時,我腦子里浮來了一串問號。因此,我對自來水進行了一番調查。
一、自來水的分類(硬水和軟水)
有一天,我滿懷好奇地望著媽媽,問:“為什么日本人可以直接喝水龍頭里流出來的自來水呢?”“因為日本的.自來水都是軟水,而中國大多地方的都是硬水。”媽媽面帶微笑地回答道。
二、硬水和軟水的物質
據(jù)說,我們人喝得都是軟水,硬水喝了對我們身體是不好的,但,這是為什么呢?我查了資料,才恍然大悟。原來,硬水里含有大量的鈣、鎂等離子,我們喝了,會對身體有害,造成腸胃功能紊亂,即所謂的“水土不服”。但只要將硬水經過煮沸之后,水里的鈣、鎂等離子就會被沉淀成水垢,變成我們能喝的軟水。而軟水中的鈣、鎂等離子就很少了,我們喝了就會比較健康。記得我小時候的一次淘氣,喝了一杯生水,結果,肚子疼了好一會兒;而喝了日本的自來水,一點兒也沒事兒,喝了好多呢!
所以說,日本的自來水都已經用硬水凈化成軟水了,而中國也只是把河流里的水凈化成了硬水而已。真希望,中國也能像日本一樣,把硬水凈化成軟水,這樣,我們喝起水來就方便多了!
科學的小論文11
每當我洗手的時候,打完肥皂之后。我總愛玩肥皂沫。用幾根手指圍成一個框,就會產生一層奇妙的薄膜。
我輕輕的一吹,它就凹下去。但等我停止吹的時候,它就恢復了原來的狀態(tài)。它有五光十色的'色彩,那色彩的變化非常奇妙,它好像總是在流動似的。
為什么輕輕吹肥皂膜,那個薄薄的膜不會破,反而停止吹的時候又會來回原形呢?經過我仔細的察找,關于科學的圖書,才知道。原來是因為肥皂膜很薄,膜內的分子稀疏,分子間呈現(xiàn)為引力,稱表面張力。表面張力 有 使 肥皂膜收縮到小表面的趨勢。當向肥皂膜表面使勁吹氣時,在氣流作用下肥皂膜變形,面積變大。停止吹氣后,由于表面張力作用,膜仍收縮成原來的最小表面。
之所以有美麗的顏色,是由于光的干涉。白光照在肥皂膜上,經前后兩個表面的反射后疊加就出現(xiàn)了這種奇妙的現(xiàn)象。
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生活中點點滴滴都包含著科學。正如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所以,我們以后就應該多觀察多發(fā)現(xiàn),身邊的科學。
科學的小論文12
今天上課的時候,老師帶來了幾個空空的礦泉水瓶子。我們所有人都覺得奇怪,老師要拿這些空瓶子做什么呢?
“誰能不借助任何外力,就能讓這些瓶子變癟呢?”老師神秘地說。同學們紛紛舉手出主意,有的說:“把瓶蓋打開,抽出里面的空氣。”有的說:“用氣功把它壓癟!薄蠋煱盐覀兊姆桨敢粋個的都否定了,我們傻眼了,撓著頭再也想不出任何辦法了。這時老師說:“我們先來做個實驗,你們馬上就會知道答案了!
實驗開始了,老師先用礦泉水瓶在飲水機里接了一些熱水,然后蓋上瓶蓋,過了一會兒。她又把瓶子里的水都倒進紙杯,然后迅速的蓋上瓶蓋。我們眼睛瞪得大大地看著那個瓶子,只見瓶子里先是慢慢起了一層霧,接著發(fā)出“咯吱咯吱”的響聲,就好像有一個隱身人在用力壓瓶子,只一會功夫,瓶子就已經扁扁的了。天啊,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呀!瓶子竟然奇跡般的`癟了,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經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其實它的原理很簡單:老師往瓶子里裝熱水,其實是讓瓶子里的空氣變熱,使它的壓力降低。然后老師倒掉熱水迅速蓋緊瓶蓋,這樣瓶子外的空氣壓力就會比瓶子里的空氣壓力大。原來那個隱身人就是看不見的大氣壓力,是它把瓶子壓癟的呀。
老師看見我們興趣很高,就又問我們:“你能用什么方法把癟了的瓶子復原呢?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試一試吧!
真有意思!通過這個實驗,我發(fā)現(xiàn)科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我回家后一定要繼續(xù)我的科學實驗。
科學的小論文13
日食是月球繞地球旋轉到太陽與地球中間時,太陽、月球、地球三個星球排成一條直線,月球擋住了太陽射到地球的太陽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就會形成“日食”現(xiàn)象。
日食又分為日全食,日環(huán)食與日偏食。日全食的發(fā)生是因為太陽靠近月球軌道與地球軌道的的一個交點,而同時月球在距此點的最近的點上。
7月22日上午9時35分,在我國人口稠密的長江流域地區(qū)上空,將上演一場百年難遇的`日全食。這將是我國可見日全食持續(xù)時間最長、可觀測人數(shù)最多、景色最為壯觀的一次。
在上午8:30~10:30我與奧數(shù)班的同學們在操場上觀測著500年一遇的最為壯觀的日全食,漸漸的,漸漸的,日全食來了,我立即取出日食觀測鏡對著太陽,只見在黑色的背影中有一輪火紅的太陽,然后象是天狗食月一樣的,太陽上方有一個個被牙齒咬的裂痕,1分鐘過去了,在看太陽正在一點點的消失,當月亮把太陽全部擋住的時候,天一下子就黑了,我就看到了鉆石環(huán),漸漸的,天又亮了,我看到了最美麗的貝利珠……
啊,我可真幸運,看見了從來都沒見過的日全食。
科學的小論文14
人類早期的活動能力、也就是破壞自然的能力很弱,最多只能引起局部地區(qū)小氣候的改變,所以幾百萬年間人與自然還能相安無事。但是工業(yè)革命以來情況發(fā)生爭劇變化。工業(yè)化意味著大量燃燒煤和石油,意味著向地球大氣排放巨量的廢氣。其中二氧化碳氣體造成大氣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極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烴氣體能破壞高空臭氧層,造成南極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層變薄。此外,工業(yè)化排放的污染氣體也使人類聚居的城市成了濃度特高的大氣污染島……人類在發(fā)展經濟、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闖下了彌天大禍。不少災害看起來似乎是天災,而實際上卻往往是屬于人類自己造成的人禍。被破壞的地球大氣正在對人類進行可怕的報復,大自然是絕不會因為人類的無知而原諒人類的。
1992年6月,世界各國元首、政府首腦云集巴西里約熱內廬,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上簽字。為什么氣候變化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科學問題,會變得如此令人關注?
原來,工業(yè)革命以來,由于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和毀滅森林,使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在百年內增加了25%。如果按目前CO2濃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氣中CO2含量將增加一倍。據(jù)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評估報告,那時全球平均氣溫會比現(xiàn)在上升1.0~3.5℃,這將引起極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從而淹沒大片經濟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還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嚴重問題。世界各國政府開始重視這種狀況及其危害后果,共同商討削減CO2排放量的問題。
什么叫溫室效應
全球的地面平均溫度約為15℃。如果沒有大氣覆蓋,根據(jù)地球獲得的太陽熱量和地球向宇宙空間放出的熱量相等的原理,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地面年均溫度為-18℃。這33℃的溫差就是大氣像被子一樣保護地球造成的。這就是溫室效應。
宇宙中任何物體都輻射電磁波。物體溫度越高,輻射的波長越短。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K,它發(fā)射的電磁波的波長很短,稱為太陽短波輻射(其中包括從紫到紅的可見光)。地面在接受太陽短波輻射而增溫的同時,也時時刻刻向外輻射電磁波而冷卻下來。地球發(fā)射的電磁波因溫度較低而具有較長的波長,稱為地面長波輻射。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在經過地球大氣時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來說幾乎是透明的,而它卻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它自己也向外輻射波長更長的長波輻射(因為大氣的溫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達地面的部分稱為逆輻射。地面接受逆輻射后就會升溫,這也可以說是大氣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這就是大氣溫室效應的原理。
地球大氣的這種保溫作用,很類似于種植花卉的暖房頂上的玻璃(溫室效應也可稱為暖房效應或花房效應),因為玻璃也具有透過太陽短波輻射和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保溫功能。
溫室效應源自溫室氣體
我們知道,并不是大氣中的每種氣體都會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里昂以及水汽等。它們幾乎吸收地面發(fā)出的所有波長的長波輻射,只有一個很窄的區(qū)段吸收很少,這個區(qū)段被稱為“盲區(qū)”。地球主要通過這個盲區(qū)把從太陽獲得的熱量中的70%又以長波輻射形式返還宇宙空間,從而維持地面溫度不變。我們所說的溫室效應,主要是指由于人類活動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數(shù)量和品種,使這盲區(qū)即能返回宇宙空間的70%的熱量的數(shù)值下降,使留下的余熱增多而使地球變暖的情況。
不過,CO2等溫室氣體雖然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但它們在大氣中的數(shù)量卻極少。如果把壓力為一個大氣壓、溫度為0℃的大氣狀態(tài)稱為標準狀態(tài),那么把地球整個大氣層壓縮到這個標準狀態(tài),它的厚度是8000米。目前大氣中CO2的含量是355ppm即百萬分之355(ppm為百萬分之一),把它換算到標準狀態(tài),就是2.8米厚。在8000米厚的大氣中就占這2.8米厚的`這一點點。甲烷含量是1.7ppm,相應是1.4厘米厚。臭氧濃度是400ppb(ppb為ppm的千分之一)換算后只有3毫米厚。一氧化二氮是310ppb,2.5毫米。氟里昂有許多種,但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氟里昂12也只有400ppt(ppt是ppb的千分之一),換算到標準狀態(tài)只有3微米。由此可見大氣中溫室氣體是極少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人為釋放的溫室氣體如不加限制,很容易引起全球迅速變暖。
早在1938年,英國氣象學家卡林達在分析了19世紀末世界各地零星的CO2觀測資料后,指出當時CO2濃度已比世紀初上升了6%,并指出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中葉全球存在變暖傾向,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響。為此,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凱林于1958年在夏威夷的冒納羅、亞山海拔3400米的地方建立起了觀測所,開始了大氣中CO2含量的精密觀測。夏威夷位于北太平洋中部,幾乎未受陸地大氣污染的影響,觀測結果有相當高的可靠性。
從冒納羅亞山觀測到的1958年4月到1991年6月大氣中CO2濃度的變化曲線可以看出1958年時大氣中CO2含量不過315ppm左右,而1991年已經達到了355ppm。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人類每年燃燒55億噸化石燃料(每噸約產生4噸CO2)中,大約只有一米進入了大氣,其余一米主要被海洋和陸地植物所吸收。一旦海洋中CO2達到飽和,大氣中CO2含量將成倍上升。從圖上還可發(fā)現(xiàn)CO2含量還有季節(jié)變化,冬夏可以相差6ppm。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廣闊大陸上植被冬枯夏榮的影響,因為植物在夏季大量吸收CO2因而使大氣中CO2濃度相對降低。
根據(jù)對南極和格陵蘭大陸冰蓋中密封的氣泡中空氣的CO2濃度測定,古代大氣中CO2含量一直比較穩(wěn)定,大體是280ppm左右。只是從18世紀中葉,即工業(yè)革命前后開始逐步上升。人類用了240年時間,使大氣中CO2濃度從280ppm上升到355ppm。
甲烷是僅次于CO2的重要溫室氣體。它在大氣中的濃度雖比CO2少得多,但增長率卻大得多。據(jù)聯(lián)合國政府的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1996年發(fā)表的第二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資料(簡稱《報告》),從1750~1990年共240年間CO2增加了30%,而同期甲烷卻增加了145%。甲烷也稱沼氣,是缺氧條件下有機物腐爛時產生的,例如水田、堆肥和畜糞等都會產生沼氣。一氧化二氮又稱笑氣,因為呼入一定濃度的這種氣體后會引起面部肌肉痙攣,看上去像在發(fā)笑一樣。它主要是由于使用化肥、燃燒化石燃料和由生物體所產生的。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在平流層中雖有減少,但在對流層中是增加的。氟里昂氣體是氯、氟和碳的化合物,它在自然界里本不存在,完全是人類制造出來的。由于它的溶點和沸點都比較低,不燃、不爆、無臭、無害、穩(wěn)定性極好,廣泛用來生產制冷劑、發(fā)泡劑和清潔劑等。地球大氣中濃度最高的氟里昂12和氟里昂11含量雖都極少,但這些年增長率卻很高,均達到年增5%。根據(jù)1987年國際《蒙特利爾議定書》,它在大氣中的濃度將在21世紀初開始逐漸減少。
應當說明,CO2以外的其他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雖比CO2小得多,有的要小好幾個量級,但它們的溫室效應作用卻比CO2強得多,它們對大氣溫室效應的作用,根據(jù)IPCC第二次《報告》,都只比CO2低一個量級。這是值得注意的。
溫室效應的后果
如前所述,工業(yè)革命前大氣中CO2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長的速度,到2100年將增加到550ppm,即幾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許多氣象學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后,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氣溫會增高多少?
目前采用的具體辦法是,根據(jù)大氣運動規(guī)律和物理狀態(tài)變化規(guī)律,設計成數(shù)值模式進行計算。但由于人們對大氣運動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還不夠完善,采取的簡化設計辦法也不同,因而各個模式的計算結果常相差很大。為此80年代美國科學院組織了評估委員會,對這些模式的結果進行研究和綜合評詁,最終得出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1.5~4.5℃。這就是對本問題最有權威的組織——聯(lián)合國IPCC第一次《報告》中采用的數(shù)字。
近年來,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有了重大改進,這主要是考慮了大氣中氣溶膠(空氣中懸浮的微小顆粒)的作用。因為在燃燒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時也釋放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氣溶膠。這種氣溶膠顆粒會遮擋部分陽光使之無法到達地面,使地面氣溫降低,起到冷卻作用。其數(shù)值據(jù)IPCC估計可達-0.5瓦/平方米,即相當于CO2增溫效應(+1.56瓦/平方米)的1/3,比甲烷的增溫效應(+0.47瓦/平方米)還略大。主要根據(jù)這個改進,IPCC1996年公布的第二個《報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氣溫的升溫值從1.5~4.5℃,修改為1.0~3.5℃。評估報告中還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熱慣性,到2100年這個增溫值中大約只有50~90%得以實現(xiàn)。
模式計算結果還說明,全球平均增溫1.0~3.5℃并不均勻分布于世界各地。赤道和熱帶地區(qū)不升溫或幾乎不升溫,升溫主要集中在高緯度地區(qū),數(shù)量可達6~8℃甚至更大。這一來引起另一嚴重后果,即兩極和格陵蘭的冰蓋會發(fā)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緯度大陸的凍土帶也會融化或變薄,引起大范圍地區(qū)沼澤化。還有,海洋變暖后海水體積膨脹也會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評詁報告中預計海平面上升20~140厘米(相應升溫1.5~4.5℃),第二次評估報告中修改為15~95厘米(相應升溫1.0~3.5℃),最可能值為50厘米。即比第一次評估結果降低了約25%。IPCC的第二次評詁報告還指出,從19世紀末以來的百年間,由于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0.6℃,全球海平面相應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直接淹沒人口密集、工農業(yè)發(fā)達的大陸沿海低地地區(qū),后果十分嚴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開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次會議上,44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lián)盟,為他們的生存權而呼吁。
此外,研究結果還指出,CO2增加不僅使全球變暖,還將造成全球大氣環(huán)流調整和氣候帶向極地擴展。包括我國北方在內的中緯度地區(qū)降水將減少,加上升溫使蒸發(fā)加大,氣候將趨于干旱化。大氣環(huán)流的調整,除了中緯度地區(qū)干旱化之外,還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qū)氣候異常和一些災害,例如低緯度臺風強度將增強,臺風源地將向北擴展等。氣溫升高還會引起或加劇一些傳染病流行。以疾為例,過去5年中世界痰疾發(fā)病率已翻一兩番,現(xiàn)在全世界每年約有5億人得痰疾,其中200多萬人死亡。
但是,溫室效應也并非全是壞事。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qū)增溫最大,農業(yè)區(qū)將向極地大幅度推進。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機物質產量。還有的專家指出,在我國和世界歷史上溫暖期多是降水較多、干旱區(qū)退縮的繁榮時期。
在大氣溫室效應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有些科學家認為:目前數(shù)值模式還不成熟,計算結果過于夸大;百年升高0.3~0.6℃屬于正常氣候變化,不能證明是大氣溫室效應所造成。這是少數(shù)人的意見。
盡管如此,對于目前大氣中CO2濃度和全球溫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溫室氣體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的原理,都是沒有爭論的事實。我們如果等到問題已發(fā)展到了可以明顯感知的水平,就往往難以逆轉。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便采取對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huán)境。
全球對策
大氣溫室效應造成的全球變暖,對策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減少目前大氣中的CO2。最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廣泛植樹造林、加強綠化、停止濫伐森林;用太陽光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CO2。還有利用化學反應來吸收CO2的辦法,但在技術上都不成熟,經濟上更難大規(guī)模實行。
第二方面是適應。這是無論如何必須考慮的問題。例如除了建設海岸防護堤壩等工程技術措施以防止海水入侵外,有計劃地逐步改變當?shù)剞r作物的種類和品種,以適應逐步變化的氣候。日本北部因為夏季過涼,過去并不種植物稻,即使種了產量也很低。由于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種,現(xiàn)在即使在最北的北海道也不僅能長水稻,而且產量還很高。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氣候變化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只要能及早預測出氣候變化趨勢,我們是能找到適應對策并順利實施的。
第三方面是削減CO2的排放量。這是在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世界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上,各國領導人共同簽署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主要目的(框架是指比較原則,有待進一步具體化的意思)。公約要求在20xx年發(fā)達國家應把CO2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水平,并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轉讓技術,以幫助發(fā)展中國家減少CO2的排放量。近百年來全球大氣中CO2濃度的迅速升高,絕大部分是發(fā)達國家排放造成的。發(fā)展中國家首先是要脫貧、要發(fā)展,發(fā)達國家有義務這樣做。
由于公約是框架性的,并沒有約束力。而削減CO2排放量直接影響到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因此有的發(fā)達國家不僅沒有減排,還在增排,現(xiàn)在看來,20xx年根本不可能降到1990年水平。在1997年12月11日結束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3次大會(日本京都會議)上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展開了尖銳緊張的斗爭。最后,發(fā)達國家作出讓步,難產的《京都議定書》終于得到通過。議定書規(guī)定,所有發(fā)達國家應在20xx年把6種溫室氣體(CO2、一氧化二氮、甲烷和3種氯氟烴)的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減少5.2%。這雖與發(fā)展中國家的要求的到20xx年減少15%和到20xx年減少20%的目標相差很大,但畢竟這是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xié)議。
科學的小論文15
一天我把涂改液用完了,我就想到涂改液里面那個東西是什么?我就打開來看,呀!怎么有個鐵塊呀!難道這就是涂改液的奧秘,我想:怎么會是鐵塊?我一定要弄明白!
首先我去問科學老師,可科學老師給我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磕慊厝パ芯垦芯,可能是跟鐵塊接觸有什么關系,回來告訴我!边@個迷我一定要搞清楚。放學了,我就回家問爸爸。我說:“爸爸,爸爸,你知道涂改液里面是什么嗎?”爸爸說:“你是不是把涂改液打開了?”我興奮地說:“是的,為什么是個鐵塊?”爸爸說:“因為涂改液會凝固,所以才會放一個鐵塊,才能充分攪拌!蔽矣悬c不相信就自己做實驗。我用一個瓶子在瓶子里面放入涂改液然后,再放入鐵塊,幾天后我看了看瓶子發(fā)現(xiàn)果然有點凝固。我再搖了搖,果然真的充分攪拌了!這下我相信爸爸說的是對的。知道了以后我告訴科學老師。
知道了涂改液的奧秘,我又多了一個科學知識,我非常地高興,因為終于解了這個迷,涂改液的奧秘我知道了!
【科學的小論文】相關文章:
科學小論文01-02
科學小論文(必備)02-20
科學小論文作文02-16
科學小論文作文06-01
科學小論文寫作格式11-01
科學小論文作文(必備)06-30
科學小論文作文(通用)06-30
科學小論文作文(優(yōu))07-01
科學小論文初一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