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議論文作文3篇
現(xiàn)如今,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議論文作文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議論文作文 篇1
山有峰,海遇岸,生不可太盛。位高而不戀;權(quán)重而不倚;財多而不迷。知進而退,退而思進,來回往復,王者自現(xiàn)。 知進而退,司馬遷他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像周瑜,很早出道,結(jié)果就是遇上了諸葛亮赤壁一役之后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可悲哉!司馬遷則不然。曹操早在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前就多次請司馬遷出山。但是他都沒有答應。這是為什么呢?這是他在觀察形勢,不敢輕舉妄動而事實證明這是對的,他的不出山使他避開了諸葛亮和周瑜的聯(lián)合對抗,避開殺頭的厄運,避開了荀彧的下場。我們現(xiàn)在不是也應該這樣嘛。知進而退,這是智者的做法。在某些事中太過依戀進步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
退而思進,這是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一個基本思想,劉備在三足鼎立的局勢形成之前是劉備,曹操,孫權(quán),這三個人中勢力最小的,早期還比不過劉表,張魯?shù)热。但是,他退而思進就唯才是舉,發(fā)現(xiàn)了徐庶,從而得知臥龍和鳳雛二人。接著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從曹操處收留了不受重用的鳳雛。又發(fā)跡了馬超等武將,以形成鼎立之勢。現(xiàn)在我們也是這樣成績落后了要想著往前進。
比爾。蓋茨是財多而不迷的典型代表,他身為世界首富,但是他卻不像其他富豪一樣小氣,他每年都要捐很多錢給慈善機構(gòu)而他還保持世界首富的位置這才是最令人佩服的一點。它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財多而不迷的榜樣。
知進,知退,這是我們的行事的原則。
議論文作文 篇2
一位姑娘被玻璃片扎了鞋,滿懷感概地說一聲:“唉,中國人的公德心呀……”然而她自己卻也是全然不理那扎人的玻璃碴兒,指袖而去,這真是應了一句古語:“君子動口不動手”。我不由想到:動手比動口更為重要。
誠然,動口總還是必要的,然而光動口不去動手干,是很難解決什么實際問題的。有人在評價聞一多先生時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動的高標!边@正是將動口與動手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了。如果聞一多先生只是“口的巨人”,那他也不可能成為民盟的領(lǐng)袖人物,就是能成為領(lǐng)袖也不會有突出的業(yè)績。
動口總是無濟大事,真正成事還靠動手。玻璃扎了鞋,不動手掃開它,它仍會扎鞋;樹上的果子你不去摘它,它不會自動跑進筐子里,這是很明白的道理。愛因斯坦成功的“公式”中就有“少說空話”這一條。
多動手去干,這對于我們現(xiàn)在來說尤為重要。改革光憑口是“改不出來”的;全國人民的“小康”,也不是光憑口說出來的。要改革,要發(fā)展社會主義經(jīng)濟,要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在“動口”的同時,尤其注意“動手”,真抓實干,堅持到底。
議論文作文 篇3
節(jié),亦管“過年” 。轉(zhuǎn)眼間,新春佳節(jié)就要來臨了!澳昴隁q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除了知道自己的年輪又多了一個圈外,似乎感覺不到這個年與以往過得有何不同。
應該說,春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目中最大的`節(jié)日,有其深遠的意義。它是維系親情的重要紐帶,是應酬交際的黃金時段。過年還是要回家看看,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即便在今天,在外的游子們?nèi)怨淌刂丶疫^年這一傳統(tǒng)。
每每憶起小時候,最向往就是過年了。
過年的第一大好處就是不必上學讀書。那時沒有這么多人,也沒這么多車,從大年二十七到元宵節(jié),大人們總是忙里忙外,小孩子們盡可以玩得很瘋。第二大好處便是有新衣服可穿。每快到過年,媽媽便會帶我到商場,在有限的衣服式樣中,挑選自己喜愛的衣服。然后總盼著日子能快過些,好能穿上新衣服。第三大好處就是有吃的。那是,“過年”是一年一度難得改善生活的機會,即便是平時非常節(jié)儉的人,也會在這個時候吃上豐盛的飯菜,能過足饞癮是小孩子心中的美事。
記憶中,伴隨過年的,是同伴們的一起玩耍,放煙花、燃爆竹。在滿天的煙花和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感受新年的氣息;是吃不完的零食和那花不完的壓歲錢。于是過年成了孩子們心中最向往的節(jié)日。過年曾一度給我們帶來無以倫比的幸福感,物質(zhì)和精神在那幾天都“極大富足”。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過慣了衣食無憂的好日子,便不再盼望過年。過年使繁忙工作了一年的人們放了平常沒放夠的假,睡了平常沒睡夠的覺,感受了幾代人同坐一屋檐下的那種溫馨、祥和而又久違了的親情。
隨著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的日趨提高,更覺得過年只是一個消費的藉口。當今社會,覺得自己貧窮的人因為節(jié)日愈顯自己貧窮而討厭過年,富有的人因為消費的隨意而對過年無動于衷,于是過年便失去了期待,人們都在追求著消費的隨意性。
無論如何,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過年的文化形式也正在改變,但其深厚、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卻在逐漸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