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立體交流激起共鳴效應論文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課文作恰如其分而又引人入勝的分析,確實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好語 文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鑒賞作品能力的關鍵。而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確存在著不容忽視的誤區(qū):誤區(qū)之一是照本宣科唱獨腳;誤區(qū)之二是教法程式老一套。筆者認為,中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不能 迅速而有效地提高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教師。試想:機械乏味的語文課,學生能“來勁”嗎?長此下去或許學生僅有的一點興趣也不復存在了。
為此,筆者想:就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而言,縱然教無定法,然而必有得法之“法”。這個“法”應該是提 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行之有效的“金鑰匙”。十年來,筆者邊孜孜執(zhí)教,邊潛心探索,就“建立‘立體交流’網(wǎng)絡、實施全息透視、加強大容量思維訓練”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此冒昧贅述,還望大方之家不吝賜教。
一、更新教學方法,加強“立體交流”
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也隨之而變。同時,教學思想與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制約著教 學方法論的一系列變革,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先決條件。那么,我們依據(jù)什么來衡量一位教師的教法是否得法?主要應看其能否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達此目的,我們 必須做到“三個堅持”:堅持“為‘學’而教”;堅持“為提高‘學’的能力而教”;堅持“為全體學生而教 ”。
“注入式”(也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之所以存在嚴重的弊端而要予以廢除,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信息 傳遞是單向的,僅僅是“教師→學生”。它不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也不能給學生以新異刺激,更無法誘發(fā)學生的探究心理和欲望,因而“教”得不到及時調(diào)節(jié);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是被動的,活動是靜態(tài)的,因而學的 積極性是被抑制的。“問答式”(非真正意義上的“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優(yōu)于前者,它開辟了“教師=學生 ”之間的雙向傳遞通道,但獲得的反饋信息是有限的,僅來自于少數(shù)或部分學生;由于學生在課堂中處于開腦 候問、被動應答的地位,因而,“學”的積極性仍得不到充分調(diào)動。
與上述兩者相比,“立體交流式”(真正意義上的“啟發(fā)式”)就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優(yōu)越性,它不僅有“ 教師=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而且有“學生=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它有作用于教學雙方的反饋信息,它能使學生被動、靜態(tài)而富于強烈的參與意識,從而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這種“立體交流”的反饋信息網(wǎng)絡的形成,有賴于:
1.教師的設問要有藝術(shù)性,具有誘發(fā)作用。“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這是顏淵對自己教師孔子教學方法的稱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明朗領域的設問固然需要,但針對模糊領域的設問更富有誘發(fā)作用和“開發(fā)” 意義。如“假如于勒真的發(fā)財回來了,那會出現(xiàn)什么情景呢?”“如果把這段文字刪去,你認為行嗎?”…… 這類“假如”式的虛擬設問,就將學生置于悱憤的問題情境之中,很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往往是 一問下去,全班頓時七嘴八舌,出現(xiàn)高潮即“共鳴效應”。
2.情感的媒介作用。這是教育有別于其他科學的最顯著的特點,因為教育不是“人——機”系統(tǒng),更不是 “機——機”系統(tǒng),而“人是——人”系統(tǒng)。教師親切和藹的語態(tài),對學生的尊重、肯定和鼓勵,會使整個課 堂處于和諧狀態(tài),減少信息流通障礙。
上述兩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否則“立體交流”就要卡喉,甚至無法進行。
建立“立體交流”反饋信息網(wǎng)絡,是為了對整課堂的教學作“全息透視”,以獲得足夠的來自多方全位的 反饋信息。只有這樣,教學雙方的活動才能得到不斷地調(diào)節(jié),整個課堂教學才具有控制效能,教學目標才能實現(xiàn)。
二、增加課堂容量,挖掘思維素材
在課堂里,增加教學容量,挖掘思維素材,講究實效,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筆者也?吹竭@樣的課例:課堂教學猶如“蜻蜓點水”,一掠而過,接二連三擴展篇目,遷移面廣量多,思維不足。這種一味追求數(shù)量的課堂教學,忽略了閱讀的本質(zhì)。
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優(yōu)劣,決定了閱讀能力的高低。從這個意義上講,提高學生思維的速度、深度、準確度、 靈活度,是增加課堂容量的內(nèi)涵。課堂教學只有著眼于大容量的思維訓練,才有可能使學生真正具備遷移能力,把教學內(nèi)容融會貫通。
恩格斯說過:“人類思維著的精神開出了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倍季S永遠始于問題,問題可以推動人們 去進行積極地思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這個道理。思維素材,是思維訓練的物質(zhì)基礎。針對教學目標,盡可能多地挖掘思維素材,是進行大容量思維訓練的前提。一句話,引導學生在思維點上訓練,在訓練 點上思維。
筆者在教《孔雀東南飛》一課時,為使學生深刻認識劉蘭芝這一藝術(shù)形象,就“新婦起嚴妝”一節(jié)進行了 深入挖掘。短短一節(jié),十二句六十字,學生往往一讀而過。筆者有意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認真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這一節(jié)突出地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特點?試作小析。
2.這一節(jié)能否突出劉蘭芝的性格?表現(xiàn)出她的哪些性格特點?
3.這一節(jié)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起什么作用?可否略去?說出理由。
通過討論(筆者適時適當點撥),學生明確:這是一段細致的鋪陳,著意寫蘭芝的妝束,衣履佩飾,姿態(tài) 容顏,盡善盡美。學生進一步明確:這是種橫向的鋪陳——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貫夸張的鋪陳,意在表現(xiàn)蘭芝被逐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zhèn)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同時,這是 一種無聲的反抗,表現(xiàn)了蘭芝的堅強。這既是對蘭芝的贊美,也是對扼殺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制度的譴責。
通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這一節(jié)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顯然不可略去。因為蘭芝晨起嚴妝,將離焦家與下文 緊密聯(lián)系:有禮有節(jié)、舉止得體辭別婆婆,自謙而內(nèi)含激憤之語;府君求婚,蘭芝不為財勢所動等。
在討論中,有少數(shù)學生聯(lián)系影視作品及現(xiàn)實生活中人(特別是女子)尋求短見前注重裝束的表現(xiàn),認定蘭 芝將要殉情。一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學生請求明斷,顯然,少數(shù)學生的思維出現(xiàn)了偏向,筆者沒有批評,更沒有挖苦他們,而是先對他們積極的思考給予充分的肯定(維護學生的自尊),繼而引導學生在 后文中捕捉蘭芝已萌死念句“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死意已決句“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殉情句“攬裙脫絲履,舉自赴清池。”這樣,把蘭芝“準備死→決定死→死”的思路一梳理,原來認為蘭芝將去死 的學生確實感到自己體味不當,這時,筆者抓住“火候”,趁熱打鐵,聯(lián)系本單元知識短文《語言和語境》,要求學生體察語境要切實注意以下三點:一、對上下文中有關語句的含義要善于理解;二、對上下文內(nèi)容要形 成整體認識,不可斷章取義;三、要熟悉與作品相關的背景材料,忌游離作品信息憑空理解。
三、捕捉信息切入,講究提問藝術(shù)
眾所周知,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好的提問,可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學 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強課堂教學中的抽象思維訓練而帶動其他各項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訓練,教師就必須在問題發(fā)現(xiàn)和設計上大作文章。
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己讀課文發(fā)現(xiàn)問題,無疑是一種強化思維訓練和各種語文能力訓練的很好的教 學形式。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問題”這個概念,也是具有多層次的內(nèi)涵,“是不是?——是(或不是)!”“ 對不對?——對(或不對)!”這都是很淺層次的問題,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學生,這樣的提問他們是樂于回答 的,有時也有必要。但對于中學生來說,這樣的問題是無需多思甚至感到毫無意義的。課堂上若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哪些不同的思路?”學生的思維活動自然就會往深處和高處去拓展 了。
故而,提高“問”的質(zhì)量,研究“問”的藝術(shù),乃是提高思維訓練質(zhì)量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途徑,因此,教 師的備課就要善于捕捉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并精心地設計問題,以便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具體說來,筆者認為可在以下方面進行問題設計。
(一)力求啟發(fā)性
筆者認為,教師所提的問題,必須聯(lián)系學生實際,激起學生思維上的波瀾,引起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分析 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紀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講這節(jié)課時,緊抓這兩句話向?qū)W生發(fā)問:又是“我的'學生”,又“不是我的學生”,這樣肯定又否定,不是矛盾嗎?學生各抒己見,終于弄清了魯迅先生正是在“是”與“不是”這一相互矛盾的語句中,熱情贊頌了劉和珍“ 是為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表示了自己對劉和珍烈士無比崇敬的心情,含義極為深刻。
這樣一問,既加深了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又收到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維的效果。
(二)以中心為支點
筆者認為,問題的設計還應根據(jù)課文的實際,突破程式。有時,以文章中心為支點切入設問,可以刪除枝 蔓,突出主干,把握要點。
教《崇高的理想》一課,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筆者單刀直入:課文在哪個段落里提出中心論點?接著,引導學生研讀第七段,然后再討論:前六段的論述和中心論點有什么關系?課文在論述方法上的特點是什么?這樣問,增加了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教學容量,促使學生始終積極思維,保證了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這樣 教,全文只用了一個課時,達到了長文短教的目的。
。ㄈ┲_階上坡
在課堂教學中,常有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原因往往是難度大,坡度陡。遇到這種情形,教師必須 象泥瓦匠那樣設法在“陡峭布滿苔鮮的山坡上”筑上一些臺階,讓學生經(jīng)過一番努力,從臺階上一級級走上去,攀登知識的高峰。
小說《項鏈》是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名篇。筆者在引導學生賞析時,曾這樣扣問:“作者莫泊?虅潿 蒂爾德(路瓦栽夫人)在當時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此題一出,學生默然。這時,筆者通過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又問:“她是怎樣一個人?”學生很快回答:“是一個追求享受,夢想過豪華生活的小資產(chǎn)階級婦女形象! 筆者再設一問:“法國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是怎樣的?”學生答:“當時的法國在工業(yè)革命后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慕豪華、求奢侈、講排場、愛虛榮之風日盛!
這樣,這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ㄋ模┮瞾睃c“煽情”
港臺一些影視作品及文學作品比較擅長“煽情”。無論是《世上只有媽媽好》,還是《汪洋中的一條船》 ,觀眾幾乎無不為之動情、流淚,他們的情緒被劇情充分激發(fā)。
筆者想:我們可否也學點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設法通過恰當“煽情”來激發(fā)學生的情緒呢?我們都知道,課堂教學是師生間共同進行的活動。教師要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活 躍的思維,就得學會掌握激發(fā)學生情緒的最佳點,用提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并充分運用語言的可感性,去維持這種注意力。因此從這個要求上看,“煽情”可行,但要注意“煽”得恰到好處。
去年春天,筆者聆聽了一位女教師的《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課,頗感她導入新課與眾不同,耐人尋味 ;她先不介紹詩歌,也不要學生朗讀,而是講了一則故事——十多年前,我國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法國唱了一首歌,轟動了整個巴黎。因為他不僅唱出了我國人民的心聲,而且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聲。你們知道這首歌 的歌詞是什么嗎?當學生知道這歌詞就是今天要學的新課時,情緒立刻高漲起來。于是她進而提問:“為什么這歌詞如此扣人心弦呢?”在學生陷入沉思時,教師才抓住了詩中的一個“找”字,引導學生和作者一起去尋 找,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到課文學習中來了,真是匠心獨運。
(五)與生活掛鉤
提問能不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就在于問題是不是切合學生的實際。
一位教師在教《大自然的語言》一文時,為使學生掌握生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特點,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 ,設問:“最近,你們紛紛要求班主任組織全班出去春游,你們怎么知道春天已經(jīng)來了?”學生舉出生活中的許多說明春天已來到的跡象,諸如冰雪融化、布谷鳥叫、樹草吐綠、眠蛇出動等。教師又問:課文第一段是怎 樣描述春天來臨的?我們的說法跟課文有哪些區(qū)別?經(jīng)過對比,學生體會到,課文從花、鳥、蟲等各個角度具體準確地概括了春天的物候現(xiàn)象,而自己敘述的內(nèi)容卻是零零碎碎的,語言也不夠準確生動,這樣,學生自然 地產(chǎn)生了學習課文的愿望。
由于學生要求春游,聽到教師一提到春游就能一呼而應,從而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也使學生 從中懂得了生活離不開科學的道理,使他們增強熱愛科學的感情,激發(fā)鉆研科學的興趣。
綜上所述,建立“立體交流”網(wǎng)絡,進行全息透視,從而激起課堂“共鳴效應”,明顯提高教學質(zhì)量,這 無疑是課堂教學的成功走向。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xiàn)在切實根據(jù)學生實際、根據(jù)課堂教學實際演好自身角色上(或演員或?qū)а莼虿邉澔蚣嫒危,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fā)每位學生的潛能,發(fā)展他們的個性,突出他們的主體作用。
【加強立體交流激起共鳴效應論文】相關文章:
測測怎樣才能激起你的斗志01-12
工傷保險新條例的實施效應分析論文08-08
什么樣的招聘信息能夠激起求職興趣08-09
HR管理七效應11-18
破車效應閱讀答案02-23
《破車效應》閱讀答案01-02
加強小練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論文01-01
關于《破車效應》閱讀答案01-10
立體彩虹簡歷封面11-01
白色立體雕花簡歷封面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