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渴的眼睛閱讀答案
來到這里才分外感到視力原來是有限的。站在任何一個地方,向任何方向望去,目之所及都是那條灰黃色的地平線;被阻斷的只有西側,可當視線沿著壁立千仞的祁連雪峰升上去的時候,又被溶進了無限深遠的幽幽藍天。據(jù)說,語言盡頭是音樂,那視線呢?視線的盡頭是什么?為了延長自己的視線,人類發(fā)明了望遠鏡;為探測宇宙,現(xiàn)代科學又產(chǎn)生了射電望遠鏡。然而不管望到多遠,也不管人類多么想看個究竟,那視線終不能窮極太空。于是,視線之外的世界只好留給想象。于是,在視線的盡頭人類有了哲學。
真奇怪,人們偏要給這目不可測的巨大空間起這么一個“狹窄”的名字——河西走廊。這赤地千里的“走廊”大概是過分的長了。它東起烏鞘嶺谷底的古浪峽口,西止疏勒河下游的玉門關,綿延兩千多華里。在這兒,太陽似乎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盡興的場所,每天每日都將這兩千里赤地一寸一寸的細細燒烤一遍。當白熾無情的星球退去之后,留下的是干渴的荒山,干渴的戈壁,干渴的駱駝刺、芨芨草……
在河西走廊的旅途上,你常常會看到一幅這樣的圖畫:一個農(nóng)人、一匹駱駝、一輛小小的板車,在一條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路上踽踽走著,落日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那農(nóng)人裸露在烈日下的臉和手都是黑的,而且深深地皸裂著,周身蒙了一層灰黃的沙塵,黑白異常分明的眼珠在干澀的眼窩里緩緩移挪,眼神是呆滯的但也是渴望的。他們就這樣,在這一派灰黃的鴻蒙之中不知何來亦不知所去地走著走著,就這樣從生命的開始走到最后一息。車上收獲了什么?前方將到達何處?他似乎都不曾想到,只知道兩腳不停地頑強地走。由于降生在這樣一個巨大的空間里,他眼中已無所謂“大”;由于成長在這塊滅絕生跡的土地上,他心中已無所謂“無”。視線所及的這一側早已司空見慣,視線所不及的那一側早已心領神會。他知道留給自己的命運唯有一個:要想活下去,只有和大自然搏斗,只有向河西大地抗爭。
可是,只要注意,你會發(fā)現(xiàn):凡是見到這駱駝草的地方,綠洲也就不遠了。那堅韌不拔的農(nóng)人其實是從綠洲當中走出來的,是從河西走廊的夢境中走出來的,是從河西子孫的理想之中走到灰黃的現(xiàn)實中來的。那無數(shù)雙干渴的眼睛,便是他們照亮艱險行程的微燈。
武威、張掖、酒泉,河西走廊焦渴腹中的三塊最大的綠洲。三個沙海石流中的島嶼;三只永不瞑合的頑強的眼睛;三張永遠詛咒旱魃的憤怒的嘴;三個戈壁和沙漠不共戴天的仇人!不知有多少個世世代代了,黃沙、飛石一次次兇惡地逼近,綠色枯黃了,水源干涸了,死神的獰笑震顫大地。又不知有多少個世世代代,綠色和水一次次發(fā)起反攻,綠洲擴大了,河流延長了,生命的和弦盤旋回蕩。這場戰(zhàn)爭雖不聽槍炮轟鳴,雖不見刀光劍影,但慘烈的場面卻歷歷在目:荒漠戈壁上隨處可以看見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敗草,那便是沖鋒者的尸體。有時也會見到綠色獲勝的戰(zhàn)場:一粒駱駝草粒被風刮上戈壁,發(fā)芽生根,風又刮來黃沙但沒有埋死它,只好躺在草的身下,第二年,一棵草變做一叢草,一捧沙變作一堆沙,如是往復,戈壁灘上就出現(xiàn)了一座連一座的綠色墳墓,起伏連綿,一望無邊,而黃沙被駱駝草死死地壓在身子下邊,只好在黑暗中窒息。
河西走廊的農(nóng)民們就這樣,在這片生與死決戰(zhàn)的.土地上世代生息。在沙丘掩埋了老人,在土屋中接生了嬰兒;死去的軀體肥沃了窮薄的土地,新生的生命壯大了綠色的隊伍。也許我們根本就理解錯了,他們無光的眼睛、皴裂的皮膚并不是被烈日、風沙所榨干,而是他們把生命之泉無聲地注進了自己干渴的土地。無聲地注進了沉重的命運長河…… (選自《新銳散文選》)
。1)文中描寫的河西走廊有什么特征?請簡要概括。(5分)
答:
。2)解釋下面兩個句子在文中的含意。(8分)
、儆谑窃谝暰的盡頭人類有了哲學。
、谀菬o數(shù)雙干渴的眼睛,便是他們照亮艱險行程的微燈。
(3)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有何作用?(6分)
(4)“河西走廊的農(nóng)民們”具有怎樣的思想性格特征?請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1.(25分)
。1)(5分)
河西走廊的特征:遼闊(無邊無際);熾熱干燥;荒蕪(了無生機)。(答對1點得1分,答對2點得3分,答對3點給5分)
。2)(8分)
①自然是博大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有限的,當我們對自然的認知有限時,就需要借助想象和思考,在精神層面做進一步探索。
、诨哪瓯谏献匀蝗f物對水的渴望,對生的渴望,農(nóng)民對未來的希望,成為農(nóng)民們?nèi)?zhàn)勝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兩小題各占4分,意思對即可)
(3)(6分)
、龠\用對比手法:一是人類視力有限與宇宙無限對比,二是河西走廊大得目不可測與這個巨大空間卻起了一個“狹窄”的名字對比,三是河西走廊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與沙漠中出現(xiàn)的三塊綠洲、倔強生活著的農(nóng)民對比。這幾組對比突出了人類要認識自然、探索自然奧秘以及農(nóng)民戰(zhàn)勝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頑強斗志的文章主旨。
、谶\用象征手法。用“干渴的眼睛”象征荒漠戈壁上艱難生長的萬物對水的渴望,對生的渴望,及農(nóng)民們對未來的希望,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河西農(nóng)民與惡劣環(huán)境抗爭的頑強意志與信心,豐富了文章的意蘊。(每點3分,寫作手法1分,分析作用2分,意思對即可)
。4)(6分)
這些農(nóng)民的思想性格特征是:他們對生活沒有太多的奢求,安于在這片“生與死決戰(zhàn)的土地上世代生息”;雖然生活在這滅絕生跡的土地上,卻勇于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搏斗、抗爭;他們熱愛家園,在這貧瘠的土地上世代生息,用自己生命之泉去滋潤干渴的土地,創(chuàng)造美好的家園。(關鍵詞是“安于”“勇于”“熱愛、創(chuàng)造”,答對1點給2分,意思對即可)
【干渴的眼睛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拂曉的眼睛閱讀答案02-28
《完美的眼睛》的閱讀答案02-28
人體的精密相機眼睛閱讀答案03-13
鋤柄上的眼睛閱讀答案03-30
《完美的眼睛》記敘文閱讀答案02-09
夾竹桃的閱讀答案04-05
中國的閱讀答案03-29
學費的閱讀答案03-29
放學的閱讀答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