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春節(jié)的賀詞
元旦開筆僅是春節(jié)文化的一種習俗,但作為一國之君,他的祈望反映的是其執(zhí)政思想和理念。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代皇帝春節(jié)的賀詞,歡迎閱讀。
清朝皇帝元旦開筆的內容,不像民間那樣僅僅寫兩句話,其開筆吉字,多者上百字,少者幾十字。祈望政權鞏固、國家安定和風調雨順、農業(yè)豐收是清朝每個皇帝開筆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兩項內容。如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在朱箋上分別寫下的吉字是“春韶介祉,開筆大吉”和“一入新年,萬事如意,五谷豐登,天下太平,民安樂業(yè),邊塵永息,大吉大吉”。
除江山社稷和農業(yè)收成外,針對上一年發(fā)生的大事難事,在清帝開筆中也有所祈求。如,雍正是經過一番兄弟相殘的'激烈爭奪當上的皇帝,他雖然用嚴厲手段逐漸剪除了異己勢力,但宮中并不安寧,所以雍正帝在位前8年中,有6年的元旦開筆他都祈求“一入新年……宮中清泰平安”“……宮中清吉和寧”等。雍正八年,皇帝得了一場大病,經過一場生死大劫后,在九年元旦開筆中他寫下“新年節(jié)令……無災無病,此吾之愿也”,期望的是自己身體健康。
乾隆帝初掌政權時,用的是雍正帝留下的老班子。這些雍正舊人,盡管都對這位新皇帝俯首帖耳,但乾隆帝使用起來并不得心應手,他深感缺少自己十分中意的人才,所以在乾隆二年至四年的元旦開筆中,每年都有“敷政寧人……賢才挺生”“賢才匯征,為邦家光”的祈望,表達了他迫切渴望多得人才的心情。
乾隆多年養(yǎng)成了習慣,每年元旦他都要親自書寫《心經》一遍。沐浴入寢前,老皇帝梳理了一下緊張繁忙的一天中發(fā)生的一切,種種情景歷歷在目。于是他寫下了《丙辰元旦》詩。詩尾兩句“雖云歸政仍訓政,兩字心傳業(yè)與兢。”與晨起時開筆詩中的“后茲歲月聽而已,那復勞勞計幾旬”相比較,多了許多的莊重與沉著。此時,紫禁城的另一端的毓慶宮中,新登基的嘉慶皇帝也正在創(chuàng)作一首贈題為《丙辰元旦》的詩:玉律先春豐茂宣靈臺重紀丙辰年乾隆建極億齡啟嘉慶承恩萬福延紫禁蔥蘢凝瑞霧金爐紛郁結祥煙渺躬寅荷蒼生祉欽若皇衷格上天。詩句中充滿了無盡的誠惶誠恐。
乾隆十二年至二十五年西南、西北戰(zhàn)事期間,皇帝開筆中年年都有“西海早靖”的祈愿。十四年開筆中寫道:“早平金川,奏凱班師,大吉。”二十年寫道:“天下太平,遠夷歸化……四海賓服,九州豐樂。”二十四年寫道:“平定回部,大吉大利……早開捷音,如期應愿!
拓展:【開筆儀式寓意:金甌永固玉燭常調】
清朝時期稱春節(jié)為元旦,元旦開筆,又叫“元旦舉筆”“元旦動筆”,本來是流行于民間的一種習俗,即元旦這天,人們在紅紙箋上寫兩句話,第一句話寫“元旦開筆”,第二句話寫自己當年最大的心愿,如“元旦開筆,百事大吉”“元旦開筆,讀書進益”等。清朝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仿民間習俗舉行元旦開筆,但是清帝的元旦開筆活動,較民間不僅增加了莊重的禮儀程序,而且在內容上賦予了更多的社會政治意義和思想內涵。
其開筆儀式具體是,皇帝大年初一起床洗漱后,須趕在子刻時分,到養(yǎng)心殿東暖閣研墨開筆。東暖閣窗紙通明,故曰“明窗”“取明目達聰之義”。是時,在紫檀長案上,先置一寓意大清疆土、政權永固的“金甌永固杯”盛入屠蘇酒,然后點燃一支蠟燭,再用朱漆雕云龍盤,中盛古銅八趾吉祥爐和兩個古銅香盤,將筆管先在爐上微熏,然后用這筆端曰“萬年青”、筆管鐫“萬年枝”的專用萬年枝筆,寫下對新一年的希望、期盼和要實現的主要目標。吉字寫在兩種紙上,一般先用紅筆在黃紙上寫數句,再用墨筆在紅紙上寫數句;或在黃紙上,先用紅筆書中行,再用墨筆書左右行。寫完后,皇帝親自把所用物件收拾好,交人收貯,備來年開筆時再用。寫好的吉字則放入專門的黃匣內封存,不許任何人拆看,等到第二年開筆,寫的吉字仍放入該匣。一直到這位皇帝去世,他所寫的元旦開筆吉字均完整地封存在內,甚至要求其子子孫孫,都“不許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