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人生大事》有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人生大事》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人生大事》有感1
喜歡這段話:世人無數(shù)次書寫愛、謳歌愛,但如果說愛有形狀,“羈絆”一定是其中之一,像繩索一樣將我們彼此牽繞,讓愛意在其間傳輸與流動。
《人生大事》中,小文并不是莫三妹他們主觀上想要收養(yǎng)的孩子,只是小文沒有親爹親媽(后來才知道她的親媽只是暫時消失)。外婆去世后,舅舅想要把她帶到北京,卻被舅媽阻止。舅舅不得已才拜托莫三妹他們照顧幾天。沒想到幾天后舅舅回來,小文依然不受歡迎,舅舅只好央求莫三妹領養(yǎng)小文。而本身不符合領養(yǎng)條件的莫三妹因為看不慣小文勢利的舅媽那副欺負人的嘴臉,便和店里的伙計們一起克服困難領養(yǎng)了小文。從此,他們對小文就有了責任。
出場時的三哥抽著煙、嚼著口香糖、留著板寸頭,頸子上掛著條粗粗的金項鏈,儼然一副地痞流氓的模樣。但后來,他學著幫小文扎頭發(fā),幫她修補隨身攜帶的布老虎“豆角”,想方設法讓小文上學,還叼起了棒棒糖,陪她參加親子活動。小文誤食了彈丸,他和兩位小伙伴每天候著小文拉完粑粑,就立刻奔去廁所扒拉糞便,直到小文終于把那個“寶貝”拉了出來,他們喜極而泣。小文想外婆的時候,他會跟她說:“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用莫老爺子的話說:他也終于有了上心的事情了。
莫老爺子雖然表面上不看好莫三妹這個小兒子,兩人見面不是吵就是打,但老爺子又不著痕跡地教育和幫扶著這個“不爭氣”的'兒子,因為這是他的責任。他又如何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這種愛換了一個面貌出現(xiàn)罷了。
親生的也好,后天的緣分也罷,一旦人與人之間有了羈絆,有了責任,就有了愛!度松笫隆分,不止是莫三妹和小文的雙向奔赴令人感動,他們周圍的那些善良可愛的普通人在責任與道義面前所表露的脈脈溫情,也讓觀眾感受到人世間的美好和珍貴情義。
觀《人生大事》有感2
《人生大事》的導演劉江江談起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他說:“我逐漸意識到,原來葬禮是活人辦給活人看的。當所有人聚集在葬禮上緬懷逝者,回顧他的一生,講述自己和他的感情,為他入殮穿衣、守靈吊唁、燒紙出殯……原來葬禮上做的一切,其實都是在治愈活著的人。”原來他是想通過拍攝一部“死亡影片”,表達他對逝去親人的眷戀和對生命的珍愛啊。
《人生大事》,英文名Lighting up the stars。當鏡頭對準殯葬店的店名“上天堂”,當小文告訴老師她的家長是“種星星的`人”,當莫老爺子去世后他的骨灰化成滿天的星花與煙火在夜空中閃爍,我選擇相信:那些原本離開了我們的親人,其實都去了天堂,他們化作了漫天的繁星照耀著我們;所以,每當?shù)厣仙賯人,天上就會多顆星,而每一顆閃爍的星星,都是我們失去的親人在跟地上的我們說話,他們其實從來不曾遠離,只是換一個地點、換一種方式,繼續(xù)愛著我們。
同事孫老師說:這是一部講述死亡的電影,卻滿眼都是活著的珍貴。在今天這個“后疫情時代”,這樣的情緒彌足珍貴,它會讓我們想起多久沒有見過面的親人、多久沒有關心過的朋友。在乏善可陳了太久的電影院里,《人生大事》或許能夠為我們扮演短短兩個小時的“擺渡人”,載我們重新審視那些人間煙火,感悟生命的溫度。
一同觀影的閨蜜小雨說:笑中帶淚,淚中帶笑地看完整場電影。常把“以后”掛在嘴邊的我,多了一些身在當下的緊迫。貪生的我,也多了一點變成煙花的勇氣。盡管什么都留不住,可我還是喜歡這人間的喧鬧和悲喜。我想外婆了,也不知道哪一顆星星是外婆的眼睛。
從電影院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每一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一定接受了一場愛的洗禮,對人生、對死亡、對愛,會有一些新的理解吧。
觀《人生大事》有感3
十六年前我在美國做visiting teacher,期間經(jīng)歷過四個住家,四家中有兩家收養(yǎng)了中國孩子。同一個項目的其他老師接待家庭里也有不少收養(yǎng)中國孩子的。我們共同的感受是這些沒有血緣關系的父母子女親如一家,每一個家庭都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們他們從哪里來,并且都有過帶孩子回中國尋根的行動或是計劃。當時這一點對我們的觸動比較大。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別人家的孩子是“養(yǎng)不家”的,“家雞打了團團轉,野雞打了滿天飛”。就算是因為各種原因收養(yǎng)了別人家孩子,一般的中國家庭不僅不會告訴孩子真相,甚至還會努力阻隔任何與孩子的出生信息有關的消息。若是有知情人有意無意透露出這個消息,那主家很有可能會與之反目成仇。因為他們擔心,一旦孩子知道了自己不是親生的,就會和養(yǎng)父養(yǎng)母有隔閡了。在上個世紀執(zhí)行計劃生育政策前,也有一些原本沒有孩子的家庭在領養(yǎng)過一個孩子后又接著生了一個,從此,對領養(yǎng)的那一個也會區(qū)別對待。在傳統(tǒng)的中國人心里,沒有血緣關系的愛,不是不存在,但一定是打了折扣的.。
四年前的暑假,我看過一部日本電影《小偷家族》,那也是一個因為各種機緣巧合組合起來的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大家庭,但一大家子相親相愛,共同面對和克服了各種困難,賺足了觀眾的淚水。
而《人生大事》是我們自己拍攝的電影里很少見的反映沒有血緣關系的親情的電影。這一頭,朱一龍攝影的“三哥”莫三妹,一個從小不被父親待見,長大為女友打架蹲過監(jiān)牢的街頭混混,出獄后沒有工作只好“子承父業(yè)”做了一名殯葬師勉強度日,被女友拋棄后更加沒有了生活目標,更不用說思考人生的意義了。另一頭是一位可憐的小姑娘小文,外婆去世后小文成了一名孤兒,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哪吒”為了尋找死去的外婆而與莫三妹結緣,兩個陌生人“不打不成交”。后來,小文被莫三妹和殯葬店的兩位伙計共同領養(yǎng),成了沒有血緣關系的后天親人。他們從一開始的互相抵觸到后來的相依為命、難舍難分,無不讓熒幕前的觀眾動容。尤其是當小文被親媽領回去后又在深夜跑回殯葬店,莫三妹心疼地吼她“你跑丟了怎么辦?”小文哭著說:“我的爸爸叫莫三妹,我家住在延江路雨花區(qū)槐安路七十三號‘上天堂’(殯葬店地址),我不會丟!彪娪坝^眾們無不淚奔……雖說“血濃于水”,但這種沒有血緣關系的親情又如何不叫人更加感慨、更加珍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