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冬至是什么意思呀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xí)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guān)于該節(jié)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解惑:北京冬至吃什么?
在中國首都北京匯集了四面八方的目光,這里是我國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中心,從全國各地的人們在這里落地生根,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地方文化,最終融入到北京的本地文化當中。今天我們就要探索冬至北京的飲食有什么特點。
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lǐng),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據(jù)《燕京歲時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這天,京師人家多食餛飩。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掃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餛飩發(fā)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shù)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香,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各地有不少特色的。
安徽人冬至吃什么?
節(jié)氣冬至那天是我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節(jié)”。古人認為這天是當中天地陽氣開始由弱變強,是下一個循環(huán)的開始又大吉的意思。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文化特色的習(xí)俗來歡度這一天。在風景秀麗的安徽都有著什么冬至的飲食風俗呢?
一、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在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jié)氣、氣候、農(nóng)事有關(guān)。冬至過后即是數(shù)九寒天,每隔九天數(shù)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二、喝老母雞湯
冬至宣告寒冬的真正來臨。除了吃冬至面,喝老母雞湯也是多少年傳下來的習(xí)慣,因為中國有冬至進補的習(xí)慣,老雞湯則一直被大家認為營養(yǎng)豐富,不過現(xiàn)在條件好了,老母雞湯也不再是冬至才能喝上的稀罕東西。但合肥人還是保留著冬至喝老母雞湯的習(xí)慣。
三、吃南瓜粑粑
南瓜粑粑的做法很簡單,將南瓜去皮去瓤后洗凈切塊;再放入鍋內(nèi),加水少許,煮熟后搗爛成泥狀;將南瓜泥內(nèi)加入蔥妻末、精鹽、米粉,拌勻;手上沾點水,用右手掌平伸挖一坨南瓜泥,然后左手配合;把南瓜泥捏成手掌大小約3厘米厚的粑粑狀,入籠旺火蒸熟……
四、餃子
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這種說法來源于醫(yī)圣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面包了驅(qū)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今天冬至吃餃子不再是為了治凍耳朵,不過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餃子成為了一種營養(yǎng)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卜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五、羊肉湯
一說起冬令進補,羊肉肯定是主角。南方北方都有過冬吃羊肉、喝羊肉湯的習(xí)俗,據(jù)說有些地方還有“冬至吃羊肉,暖和一冬天”的說法。但因為羊肉屬于熱性的食物,容易上火,所以吃時最好配些涼性、平性的蔬菜。
【冬至是什么意思呀】相關(guān)文章:
冬至日是什么意思12-23
冬至是什么意思呢12-22
冬至的至是什么意思呢09-23
冬至到底是什么意思09-21
立冬冬至是什么意思啊11-07
冬至大過年是什么意思12-08
跳槽的意思是什么12-08
hdmi是什么意思09-25
平郵是什么意思09-20
寒露是什么意思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