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故事15篇(優(yōu)秀)
端午節(jié)的故事1
江蘇南通地區(qū)端午節(jié)除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之外,還有吃鰳魚,吃酒釀的習俗。每蓬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皆食鰳魚,端午節(jié)前后就是走親戚串門也要送上兩條鰳魚,只是端午節(jié)當日不許送禮,不知為啥。
原來吃鰳魚還有個美麗的.傳說:吃過鰳魚后,把鰳魚魚頭骨一根不漏的留下來,洗凈,然后用魚頭骨拼出一只鳥,每到下雨天時,這只鳥嘴就會下垂!據說這只魚頭鳥嘴預報的天氣跟如今的天氣預報一樣靈!
鰳魚,又稱鲞魚,力魚,南方又稱曹白魚,北方稱醫(yī)羅,因其盛產季節(jié)正值藤蘿開花,故又名藤香,體側扁,腹部扁薄,體為銀白色,背部黃綠色,背尾鰭淡黃色。又見《本草綱目》記載——鰳魚頭上有骨,合之如鶴喙形(魚頭骨的傳說有根據了!)吳人嗜食之。
相傳在吳王闔閭時期,當時的東海之中有若干沙洲被夷人侵占,是年夷兵進犯吳境,吳王闔閭親自點兵出征,夷人聞之喪膽而逃,吳王乘勝追擊至東海,與夷兵各據沙洲一隅對峙數月,忽起風暴,海上糧草無法補給,相峙兩軍均受斷糧之苦。
吳王于是焚香祈天,祈禱方罷,便見東風呼嘯,海上粼粼銀波滾滾而來,環(huán)繞吳軍四周,令人詫異,吳王命士兵撈起,卻是銀白色鮮魚即鰳魚。于是三軍饑勞頓解,而夷兵則片鱗無獲,因而大敗。
吳軍得勝回朝,吳王與群臣相見,敘述敗夷之奇遇,回想海魚之美味,即問手下,“東海所余之魚何在?”回稟:“余者曝干載歸。”吳王再嘗,方知干魚之美猶勝鮮魚,故稱為鲞.(鲞亦泛指為曝曬之干魚)。
端午節(jié)的故事2
端午節(jié)的來歷除了和祭祀有關之外,還與一位詩人有關,那就是屈原。屈原是楚國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也因此,到了現在,就有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的故事3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們中國人的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吧!端午節(jié),因為正好在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所以又稱“五五節(jié)”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jié)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jié)和農歷新年。
端午節(jié)還有稱為“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重午 ……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各個地方的過節(jié)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兩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草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等,當然賽龍舟也是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
今年端午節(jié)我也學了不少技能,在外婆家和媽媽一起學習包粽子,在媽媽的耐心指導下我終于也學會了包粽子哈哈,還有和外婆去拔了艾草,認識了艾草,拿回家了掛門上。還有奶奶把艾草拿去煮雞蛋,然后把雞蛋用一個蛋袋掛我脖子上。奶奶說這是我們老家的習俗。我和小妹妹、丹琪姐姐每個小朋友多有一個蛋袋把蛋掛在胸前,太好玩了。
端午節(jié)的故事4
以臨近端午節(jié)前夕,孩子們聽到要過節(jié)都高興的發(fā)出了歡快的笑聲,幼小的孩子們都等著大人們包粽子,講故事。而我們也將人世塵俗拋擲腦后,投入到節(jié)日的歡樂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節(jié),我很想念屈原前輩。屈原是誰你們可能不知道,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楚王時期有一個人叫屈原,那時他懷著才高八斗的智慧,向楚王自薦,可卻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絕和抹殺,最后,楚王因不耐煩將他逐到邊疆,后來,屈原覺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己一心鐘愛國家可沒人知道,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羅江。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他很偉大,為了紀念他,他們不想讓屈原的尸體被江里的魚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尸體,后來稱這一天為端午節(jié)。這一天便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你們聽了故事一定很感動吧!其實我也感動的一塌糊涂呢!
可是聽了這個故事,我雖然敬佩他,但我覺得,他不應該就這么結束自己,是個人就會有不足之點,他肯定也會有不足之點,他應該繼續(xù)學習和改正他的不足之點,從而改變的更好,而不應該因為一點挫折就當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這點而不去投江的話,他將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說道端午,不得不把故事放到一邊了,還是講講我家鄉(xiāng)的習俗吧!
我家鄉(xiāng)的習俗你可能還不知道,每當端午過節(jié),我們家鄉(xiāng)就要蕩秋千,我也不例外。今天,我也蕩了秋千,其實他的寓意是蕩掉所有的怨恨和煩惱。
最后還是要給大家說一聲“祝大家節(jié)日快樂!”
端午節(jié)作文:圣誕樹下的粽子
就像所有的河流歷經不同的'風景之后都要匯入海洋一樣,不同的文化在穿越了歷史的蒼茫之后開始碰撞,開始融合。從某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必然,然而有些中國人,面對來勢洶涌的西方文化卻茫然了。
端午節(jié)節(jié)日作文:有趣的傳統(tǒng)佳節(jié)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jié)。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要插艾枝,懸艾虎。
我家的端午節(jié)作文:又聞粽香
離端午節(jié)還有一段時日,各式各樣的粽子便隨著初夏的腳步迫不及待地閃亮登場了。其實,粽子現在隨時都可以吃到,而且不局限于紅棗的一種,八寶、豆沙、肉、胡蘿卜等各種陷的粽子,纏了不同顏色的絲線,躺在超市的冰柜里,或定點的被溫熱著...
20xx年以端午節(jié)為話題的作文:鄉(xiāng)村端午節(jié)300字
記得往日農村里的端午節(jié),我是感覺到很新鮮的,不僅要包粽子,外婆還會從哪兒摘來一些菖蒲還是什么藥草,折成一把劍的樣子(我感覺很像劍),掛在大門前兩個門神上。我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聽說是可以驅邪避諱的。
端午節(jié)的粽子
早晨,我一起床就聞到一股清香,我就連忙跑到廚房,一看原來是媽媽在包粽子。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媽媽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媽媽告訴我包粽子,首先要把棕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
端午節(jié)的故事5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就要到了,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你們知道為什么嗎?今天就讓我來給大家講一個動聽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雨季到來之前,所有的草都是棕色的,又干又澀,根本嚼不動,所有動物都又熱,又餓,又渴,只有壞脾氣的鱷魚除外。在干干的河邊,鱷魚整天躺在一棵孤零零的芒果樹的樹蔭里,吃著多汁甜美的'芒果,“嚓、嚓、嚓”,亮出尖利的大牙齒,所有的動物見此情景,都只能對芒果視而不見,乖乖地溜走了……
這年農歷五月初五,動物們實在熱得受不了了,于是猴子帶著大家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們七手八腳,用糯米做了一個米團,然后把米團塞到蘆葦葉里,再用繩子系起來,然后就丟去,給貪吃的鱷魚吃。鱷魚見了喜笑顏開,立刻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突然,鱷魚的牙齒動不了了。這時鱷魚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
以后,人們每年這天都會吃粽子,來紀念動物們的聰明。
端午節(jié)的故事6
今天是端午節(jié),在媽媽催促聲中起了床。媽媽端上了一盤茶葉蛋作早餐!盀槭裁囱剑 蔽覇柕,“今天早上怎么改吃雞蛋了?”媽媽笑著說:“端午節(jié)吃雞蛋可以祝福你逢兇化吉、平安無事。 薄笆锹!”我趕緊拿起一個雞蛋剝起來!拔倚r候外婆還把雞蛋染成紅色,用自己變得網兜裝著,掛在我胸口呢!”媽媽邊說邊回憶著。
在去外婆家路上,我看見處處洋溢著端午節(jié)氣氛。超市貼出了一張張關于端午節(jié)促銷活動大海報。很快到了外婆家,走上樓梯,看到外婆家大門上懸掛著幾簇綠色植物。只見這些植物有著細細莖桿,葉子長長!斑@是什么呀?”我問來開門外婆。“這是艾葉和菖蒲!蓖馄呕卮稹!盀槭裁匆阉旁陂T口呢?”“這樣可以防止蚊蟲進到家里,還可以避邪呢!”
一走進房間,廚房里飄出粽香令人饞涎欲滴!
外公外婆正在熟練包著粽子,我也想來一試。便開始對外婆說:“讓我包一個粽子吧!”外婆擺擺手不肯,我又說:“我要試試看嘛!”這時外公發(fā)話了:“要包可以,不過先得告訴我們,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包粽子?”哈哈!正中下懷!我滔滔不絕講了起來:“這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末期大詩人屈原。他是春秋時期楚懷王大臣。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終不舍棄祖國,于五月五日,抱石跳進汨羅江自殺。屈原死后,百姓們哀痛異常,都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尸身。發(fā)展成劃龍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外婆說:“夠了夠了,過來吧!”
外婆教我包粽子了。先把粽葉卷成圓錐狀;把卷好粽葉卡在左手虎口,舀一勺泡好糯米倒入粽葉卷中,舀一小匙拌好肉餡放在米上,再蓋上一層米;將葉尾蓋下來,葉尾捏籠,將多余葉尾上卷,接著用葉絲系牢。最后,剪掉多余葉尾。!我終于包出了一只粽子,雖然沒有外婆那樣好看,可我還是覺得很好。
這個端午節(jié)過得真高興!我既學會了包粽子,又嘗到了美味,更關鍵是,小小粽子讓我感覺到了祖國博大、深遠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tǒng),我更為自己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端午節(jié)的故事7
初中一年級糕,初中二年級粽,初中三年級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部分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來。
家鄉(xiāng)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huán)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郁郁蔥蔥的枇杷樹邊,有著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xiāng)野村落,這就就是我的家鄉(xiāng),也就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xiāng)。每年端午節(jié)到來,大家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齊上山去采艾草,并配上石榴葉、枙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了解艾草會鎮(zhèn)邪辟災。當然在大家看來,只須聞一離那清爽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大家來講就就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所以每年大家都爭著到山上來,采下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母親會用“五味草”給大家煮上好多的鴨蛋,據了解孩子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大家孩子來講大家總就是拿著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母親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大家洗澡,真就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季都不長痱子呢……
在大家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去玩就就是吃。在端午節(jié)期間,大家除去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被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就是端午的保留節(jié)目之一。母親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就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后在母親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后,大家孩子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讀書才了解,包粽子的風俗和國內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此時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后,群眾為了不讓水里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如此魚兒有些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于就是,為了保護并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之后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大家村里沒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如此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大家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艷隨風飄揚,小伙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伴隨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fā),大伙齊心協(xié)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大家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jié)的故事8
據說,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習俗。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淹死在河里,幾天不見尸體。那時,孝女曹娥才14歲,日夜哭泣在河邊。十七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五天后撈出父親的遺體。傳為神話,后傳至縣衙知縣,命都尚為其立碑,并請其弟子邯鄲淳撰文贊揚。
端午節(jié)的故事9
年底是母親最忙的時候。日子再艱難,過年時母親也會把我們打扮得風風光光的。那盞昏暗的煤油燈,陪伴母親熬過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那個鐵紅的針線笸籮,裝載著母親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大年初一,母親便靜靜地躺在床上,大姐和二姐則輪流守候在她的病榻前。
小妹兩歲多的時候,瘦成一把骨頭。哭的聲音像小貓。母親擔心她活不下去,還拖著病體掙工分。一次生產隊派她撿種子,母親便隨身帶著她的針線笸籮,準備休息時抽空做活計。一天,母親回來后神色有些慌張,她讓我站在門口看著,然后從針線笸籮的碎布下面捧出幾捧豆子來。母親在鍋里把豆子炒熟搗碎,配上野菜做成菜糊糊。每天給小妹吃點,終于從死神手里撿回了小妹的一條性命。
我不知道善良正直的母親,為了她的子女不至于餓死,做這種事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那個油光發(fā)亮、鐵紅的針線笸籮里,該藏著她多少無奈和愧疚!她一定經過了劇烈的思想斗爭,在良心和生存的兩難抉擇中,她艱難地選擇了后者。陰森森的道德力量最終向母愛作了妥協(xié)。
生活的窘迫常常使暴躁的父親脾氣更加暴虐。母親一生都在默默地忍受著。10歲那年的冬天,我實在忍受不了父親的懲罰,決心一個人逃到無人知曉的地方,永遠不再回來。天漸漸暗了,烏鴉從遠處飛了回來,村子里冒起了縷縷炊煙,寒冷和恐懼襲上心頭。我沒有勇氣往前走了,又不敢回家,就在村子外徘徊。
“亞——子——”,寒風里卷著一聲聲呼叫從遠處傳來,綿長而飄忽,顫抖而凄然。那是母親的呼叫,是一個體弱多病的`母親對兒子聲嘶力竭的呼喚。這一聲聲帶血的呼喚,在我母親逝世后的20多年里,一直在我耳邊回蕩。
我被母親牽著手回到了家里。我覺得她的手微微打顫。母親從針線笸籮里取出一個布包,掏出了一沓毛票。那是她終日勞作的報酬,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救命錢。她取出一張兩角的,塞在我手里,說:“你,買點什么吧!
端午節(jié)的故事10
端午節(jié)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據《荊楚歲史記》記載,因盛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為盛夏,正午正午,是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五月初五也稱“端陽”。節(jié)”。此外,端午節(jié)又稱“日節(jié)、五月節(jié)、端午節(jié)、浴蘭節(jié)”等。
端午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和其他國家漢字文化圈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端午節(jié)起源于中國。它原是古代百越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區(qū))崇拜龍圖騰的部落的節(jié)日。圖騰祭祀的習俗。
后來,戰(zhàn)國時期,楚國(今屬湖北)詩人屈原于這一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tǒng)治者為了樹立忠誠愛國的標簽,將端午節(jié)定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一些地區(qū)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說法。
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悲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上吊唁屈原。漁民們劃著小船,在江面上來回打撈著他的真身。一位漁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扔進江里,說魚、龍蝦、螃蟹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大夫的身體了。眾人見狀,紛紛效仿。一個老太醫(y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在河里,說是要讓那龍水獸暈過去,免得傷到曲大夫。后來,人們怕飯團被蛟龍吃掉,就想到了用楝樹葉包飯,用彩絲包好,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問候伍子胥
流傳于江浙一帶的第二個端午傳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國人,其父兄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密投奔明朝,前往吳國幫助吳國滅楚。五戰(zhàn)攻入楚國郢城。當時,楚平王死了,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下,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子胥建議滅越國,夫君不聽。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臨死前對四鄰說:“我死后挖出我的眼睛,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越軍入城滅吳!彼犃舜笈铝钤5月5日將子胥的`尸體用皮革包裹起來,扔進河里。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紀念曹娥
此言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東漢上虞人。他的父親在河里淹死了幾天,但沒有找到他的尸體。十七天后,也就是5月5日,也就是扔進河里五天后,父親的遺體被撈了出來。
端午節(jié)習俗
直到今天,端午節(jié)仍然是中國人民非常喜愛的盛大節(jié)日。慶祝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2000多年的傳統(tǒng)習俗。由于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故事傳說眾多,不僅有許多不同的節(jié)日名稱,而且各地的習俗也各不相同。其內容主要有:“女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午躲,立午葉符,掛菖蒲艾草,拜百病,戴香囊,備祭祀、賽龍舟、放風箏、斗毆、擊球、蕩秋千、苦麥子沐浴、施雄黃、飲雄黃酒、菖蒲酒、吃五度糕、咸蛋、粽子、時令鮮果等。
夏季本來是驅除瘟疫的季節(jié)。從這天基本的防病防疫活動,逐漸演變?yōu)槌贼兆、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熏白術、當歸、喝雄黃酒。從春秋時期到現在,端午節(jié)在民間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關于端午節(jié)的起源有多種說法。雖然各地的慶祝方式不盡相同,但包粽子、劃龍舟卻是家常便飯。
粽子的由來
粽子,又稱“角小米”或“角粽子”端午節(jié)的來歷故事屈原,是用粽葉包裹糯米蒸熟而成。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食品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最初是用來祭祀愛國詩人屈原的。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jié)的食品。
5月5日,楚國愛國詩人、楚醫(yī)屈原面對亡國之痛,悲憤地向汨羅江投擲一塊大石。為了不讓魚蝦傷到自己的身體,人們把裝在竹筒里的稻谷陸續(xù)放入河里,以吸引魚蝦進食。后來家庭教育,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尊重和懷念,在這一天,人們將稻米裝在竹筒中端午節(jié)的來歷故事屈原,放入祭品中。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的由來——“筒粽”。
為什么后來用艾葉、蘆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心》中有這樣的記載:漢建武年間,長沙人夜里夢見一人,自稱三祿大夫(屈原本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河中蛟龍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葉包起來,用五彩絲線系起來,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于是人們“用茭白葉包裹小米”,制成“角小米”。代代相傳,逐漸發(fā)展成為我國端午節(jié)的食品。
當然還有其他的說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傳聞
賽龍舟的歷史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源于古楚人依依不舍投江而死的賢臣屈原。許多人劃著小船去追救他。他們爭先恐后,追到洞庭湖就不見了。此后,每年5月5日劃龍舟以示紀念。用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吳、越、楚盛行賽馬。
其實,龍舟賽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雕刻成龍造型的獨木舟,伴隨著急促的鼓聲,賽舟娛樂神靈,是祭祀活動中半宗教、半娛樂的節(jié)目。后來,除了紀念屈原,賽龍舟還被各地的人們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端午節(jié)的故事11
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秴问洗呵铩分小吨傧挠洝芬徽乱(guī)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的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親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認為這個孩子會危害父母?v觀歷史,此類事件記載很多。
東晉大將王鎮(zhèn)惡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zhèn)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便被寄養(yǎng)在宮外?梢,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從先秦以后,這個日子都被認為是不吉之日,為了趨吉避兇,人們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
端午節(jié)的故事8
過個別樣端午節(jié),一直是我期盼,沒想到今年就夢想成真了,大家隨我來看看吧。
早上一起來,便是美妙讀書會,主持人就是程世龍。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好書介紹,大家都是開開心心地介紹好書。我比較感興趣,是小升升介紹《大森林與小木屋》。聽著小升升講說,我也不禁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這本書。我介紹書,就是《紅脖頸林中悲歌》。書中紅脖頸十分感人,臨死前也沒有忘記兒女。在講時候,我特意突出了愛與奉獻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陣子緊張:“一定要堅持住啊。”除了最后結尾稍有倉促,我這次介紹還是很成功。
接下來又是介紹端午節(jié)的故事,大家紛紛發(fā)言。當然了,都離不開屈原。其實端午節(jié)應該是南方少數民族先開始過節(jié)日。但是,這次關于端午節(jié)小故事介紹還是令我大開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事。第三環(huán)節(jié),自然是重頭戲——才藝表演。我之前也沒有準備,一到這個環(huán)節(jié),腿肚子可有點轉筋。好不容易想起來一個好辦才藝——講評書。因為平時天天聽評書,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記住了,就給大家說了一點百年風云開頭,還真獲得了成功。
讀書會結束后,就是瘋吃開始了。先是兩盤開胃西瓜、后是程世龍媽媽包粽子、然后可樂雞翅,大家吃到興頭上,大人們包餃子也熱騰騰出鍋了,又是對著餃子一頓風卷殘云,摸摸舒服極了肚子,不由得感嘆道:“真乃美味耶!憋埡缶烷_始玩了。快樂一心給大家一人發(fā)了一根五彩線,戴在胳膊上,還別說,真有端午節(jié)味道。程世龍最夠意思,成功當了主持人不說,還給大家準備了不少筆,拿在手里,更是美得合不攏嘴。
玩了一會兒,我們決定學一段英語,內容當然是關于端午節(jié)知識了。還是表姐想周到,在網上找到了一篇美國日報關于端午節(jié)報道,給大家一人打印了一份。我、丁一笑、小升升、吳泳翔、周昱、程世龍等人都開始學習這篇文章。經過表姐認真講解,半個小時左右,大家都學會了這篇文章。王子衿姐姐自然是最厲害,幾乎過目能誦,真是令我們自行慚愧。大家都只好以“她比我們多學一年”理由安慰自己。
怎么樣,這個端午是不是很充實,既吃美,又玩開心,最重要是還學到端午節(jié)很多知識,真是別樣端午節(jié)啊!
端午節(jié)的故事12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寫下憂國憂民《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真身。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身體。
端午節(jié)的故事13
It’s a legend that after He Lu ,the king of Wu died , the prince Fuchai ascended the throne,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Yue and won. Goujian ,the king of Yue please reconciliation , Fuchai didn’t listen but agreed treacherous official and judged Wu Zixu commit suicide. And jumped his body into river on May 5, since then people commemorated him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后,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主張和,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并于于五月五日將尸體投入江中,此后人們于端午節(jié)祭祀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故事14
端午節(jié)來源于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采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
當地的漁夫得知這個消息后,劃著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后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那就是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jié)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真的`好香好香。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jié)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
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然后先放一個棗,接著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后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后,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jié)除了要吃粽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著槳,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著。“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fā)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tǒng)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的故事15
秋瑾簡介
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光緒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 另1916年修的湘鄉(xiāng)《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誥封夫人,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浙江
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子麒為嗣。女,桂芳。”
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鄉(xiāng)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鎮(zhèn)神沖王廷鈞為妻。1896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住在湘潭,也;氐狡偶摇
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后來3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杰”。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個孩子王沅德。[9-10]
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zhàn)亂,又回到家鄉(xiāng)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
1904年7月,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沖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xiāng)會集會,登臺演說革命救國和女權道理。 秋瑾除在校學習外,還廣交留學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樹人(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在此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曾與陳擷芬發(fā)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創(chuàng)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
在日本主編《白話》月刊過程中,孫中山建議她可“依據此特長,利用宣傳工具,報告時事,解決實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秋瑾一貫以提倡女權為己任,她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當有學問,求自立,不當事事仰給男子”, “仿歐美新聞紙之例,以俚俗語為文,……以為婦人孺子之先導”。她以“鑒湖女俠”等筆名,在雜志上發(fā)表了《演說的好處》、《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擊封建制度丑惡,宣傳女權主義,號召救國。她寫道:“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總要求己為是。當初那些腐儒說什么‘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夫為妻綱’這些胡說,我們女子要是有志氣的,就應當號召同志與它反對。”“但是從此以后,我還望我們姐妹們,把從前的事情,一概擱開,把以后的事情,盡力去做,……我們自己要不振作,到國亡的時候,那就遲了!弊掷镄虚g,充滿了女權解放的激情。 秋,繼入青山實踐女校,并在橫濱加入了馮自由等組織的三合會。
在日語講習所畢業(yè)后,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范專修科,隨即回國籌措繼續(xù)留學費用。1905年,秋瑾歸國,春夏間,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并由徐介紹參加光復會。徐錫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復會后,國內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fā)展。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革命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薄稗諏⑹f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guī)則,憤而回國,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公學。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3月,往浙江湖州南潯鎮(zhèn)潯溪女校任教,發(fā)展該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尹銳志、陳伯平等以“銳進學社”為名,聯系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準備起義。萍瀏醴起義發(fā)生后,她與同盟會會員楊卓林、胡瑛、寧調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響應,并擔任浙江方面的發(fā)動工作。到杭州后,與將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fā)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fā)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復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
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chuàng)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并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借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chuàng)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權,宣傳革命。[10] 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并為他日創(chuàng)設中國婦人協(xié)會之基礎為宗旨”。并為該報寫了《發(fā)刊詞》,號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
旋因母喪回紹興,秋瑾又先后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這時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點,繼續(xù)派人到浙省各處聯絡會黨,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準備起義。她秘密編制了光復軍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響應,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后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如不克,則回紹興,再經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呼應。原定1907年7月6日起義,后改為19日。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端午紀念女詩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jié)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jié)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的故事】相關文章:
端午節(jié)的故事(精選)07-11
端午節(jié)的故事06-12
端午節(jié)故事05-26
(經典)端午節(jié)的故事10-26
端午節(jié)的故事(實用)07-04
端午節(jié)的故事(必備)07-11
端午節(jié)的故事[必備]07-12
(熱門)端午節(jié)的故事07-12
[優(yōu)]端午節(jié)的故事07-12
端午節(jié)的故事(推薦)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