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又叫什么節(jié)
端午之名,最早見于晉·周處(242~297年)《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為什么該節(jié)被稱作端午?原來,“端”是始、初之意,“午”則通五,所以,端午不過是初五的換一種寫法。
端陽節(jié)、端五節(jié)、端節(jié)、重午節(jié)、重五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夏節(jié)、惡日節(jié)、采藥節(jié)、送藥節(jié)、艾節(jié)、菖節(jié)、蒲節(jié)、菖蒲節(jié)、沐蘭節(jié)、浴蘭節(jié)、浴蘭令節(jié)、斗草節(jié)、小兒節(jié)、娃娃節(jié)、香包節(jié)、龍舟節(jié)、龍船節(jié)、解粽節(jié)、粽子節(jié)、粽包節(jié)、苦瓜節(jié)、詩人節(jié)、衛(wèi)生節(jié)。
上述這些別稱,最好理解。如端陽這個稱呼,是因為“五”為陽數(shù)(單數(shù)為陽,雙數(shù)為陰),故端午又稱端陽。惡日、艾節(jié)、蒲節(jié)、浴蘭節(jié)、斗草節(jié)、小兒節(jié)的稱呼,則是因為在端午這一天,古代認為是毒月惡日,傳統(tǒng)民俗要求人們上山采藥,舉辦門上或堂中插艾葉、菖蒲等屬于藥物的植物,飲雄黃酒,用蘭花湯沐浴,兒童要佩香囊,以五色絲繩系在脖子、手或腳腕上(大人則系臂),為的是禳毒祛惡辟邪,并為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而舉行賽龍舟、吃粽子以及踏百草、蕩千秋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從節(jié)日基本內(nèi)容的介紹人們就可看出上述名稱的由來。
端午節(jié)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jié)
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jié)”。[1]
重午節(jié)
午,屬十二支,農(nóng)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jié)又名“重午節(jié)”或“重五節(jié)”,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jié)”。[1]
天中節(jié)
此名稱根據(jù)陰陽術數(shù)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jié)”,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jié)”。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jié)”,可能也是據(jù)天中節(jié)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1]
浴蘭節(jié)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fā)季節(jié),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1]
解粽節(jié)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jié)”之稱。[1]
女兒節(jié)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1]
端禮節(jié)
在湘南地區(qū)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jīng)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jié)。
菖蒲節(jié)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jié)也稱“菖蒲節(jié)”。
http://www.ardmore-hotel.com/【端午節(jié)又叫什么節(jié)】相關文章:
七夕又叫什么節(jié)07-21
中秋節(jié)又叫什么節(jié)?01-21
中秋節(jié)又叫什么節(jié)01-08
七夕節(jié)又叫什么節(jié)?01-27
七夕節(jié)又叫什么節(jié)07-12
七夕節(jié)又叫什么節(jié)日06-08
端午節(jié)為什么叫端午節(jié)05-21
端午節(jié)吃什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