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壯族過年風俗的寓意
壯年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nóng)歷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合家祭祖,聯(lián)寨拜社,喜迎新年。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壯族過年風俗的寓意,歡迎閱讀。
除夕
除夕 “除夕”壯家稱為“年三十晚”,是農(nóng)歷年的最后一天。這是南寧市壯族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月初就開始做好各種過年準備。除夕這天,壯家戶戶貼春聯(lián)、放鞭炮,合家歡聚,喜慶團圓。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等。
晚上,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設供桌,桌前掛一張美麗的壯錦或者刺繡的桌圍,桌上置擺大粽粑、年糕、米花糖及雞、鴨、魚、肉等貢品祭祀祖先。同時在家中火塘內(nèi)燃燒一根耐燒的大硬木,直到第二天都不會熄滅,以示子孫綿延久長、煙火不斷之意。
晚餐前,各家都以豬肉、雞、酒、米飯等作為祭品,祭拜祖先諸神靈;然后燒紙錢、燃放鞭炮。祭畢,便開始吃團圓飯。菜肴豐盛,大家開懷暢飲,以酬一年的艱辛和合家之樂,而且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即“壓年飯”,剩到第二天吃,象征著富裕。
守歲
家家都要守歲,人們等待著子時的到來:姑娘描花繡朵、孩童盼放煙火、老人傳授著新歌……子時一到,鞭炮齊鳴,往日寧靜的山村僻壤頓時沸騰起來。
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牛魂”(壯語叫“歐魂懷”),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暾谢貋,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罢信;辍遍_始,有的人家敲鑼打鼓,吹蕭吹笛,整個村寨洋溢著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壯家包粽子過年,但年三十晚絕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拂曉時,各家婦女競相奔向河邊井旁“搶新水”,同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象的石頭回家,以第一個汲挑新水為吉利。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便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保佑六畜興旺;氐郊,然后將新水倒入鍋里,與紅糖、竹葉、蔥花、生姜一同燒開,并以之先祭拜祖先,然后全家飲食。據(jù)說:這新年茶會使人萬事如意。老人喝了健康長壽、小孩喝了聰明能干、夫妻喝了會和和睦睦。
時近清晨,泉水清洌,姑娘們聚在泉邊輪流數(shù)星星,待數(shù)到天上只剩下一顆星星時,便開始喝新水。村中公認的“伶俐嫂”伴著姑娘們喝新水。大家認為喝伶俐嫂捧的水。就會聰明伶俐,故曰“伶俐水”。第一捧水要獎給第一個到泉邊的姑娘,第二捧水大家可以爭著喝,聰明的伶俐嫂捧著水將姑娘們逗得欲喝不能,欲罷也不能,她口中還說著許多逗樂的話,整個泉邊蕩漾著姑娘們的歡笑聲。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們向往未來的情感追求,誰不希望自己聰明伶俐呢?誰不想在新年里能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郎君呢?所以,這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們勢在必爭的。
正月初一,互不串門。早飯后,青少年們穿著盛裝,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參加各種娛樂活動。過去,南寧還有舉行迎春祭祀儀式,“府州縣排列彩亭,設土牛,迎春于東郊”;“儀仗甚盛,凡距縣城二十里內(nèi),男婦老幼,相競逐隊來觀,至為熱鬧”。鄉(xiāng)村中也流行舞獅、舞龍和舞春牛等活動的習慣。舞獅隊走村串巷,鑼鼓喧天,鞭炮陣陣;孩童追隨其后,其樂融融。獅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并互道賀語。初一不殺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大人給小孩壓歲錢。
當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認為開粽粑會引起田埂開裂漏水。并最忌爭吵,人人都求和氣、吉利。
汲新水
汲新水又稱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傳于桂西一帶。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著歌,到河邊或泉邊,將香插上,用紅紙包好的錢幣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新水。劉錫藩《嶺表紀蠻·節(jié)令》載:“元旦,提甕汲新水,沿路唱'牛羊雞豕、六畜魂來'一語。這"新水”,有的地方叫“伶俐水”或“靈巧水”。傳說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純、最吉利,喝了它,姑娘會聰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會健康成長;老人會祛病長壽;有的地方傳說聰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里投放智慧,誰要是先得新水,誰就會變得越聰明伶俐。
迎春牛對歌
“迎春!睘榱鱾饔趶V西靖西縣一帶的古俗。始于元明之際。春牛即土牛,古時用泥土塑制,現(xiàn)為紙扎的春牛,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按号!蔽枧H饲描尨蚬脑诖逯斜硌,鉆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后彎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jié)。舞春牛的人們?yōu)檗r(nóng)家?guī)砹斯?jié)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對農(nóng)家豐收、祥和的祝愿。迎春牛表示勸農(nóng)和開春伊始。這一天,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問答一年的節(jié)氣和農(nóng)事,向春牛投擲棉子,祝愿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他們藉此交朋結友,依歌擇配。
搶頭鴨
搶頭鴨廣西凌云縣泗城一帶壯族春節(jié)習俗。年初一晚十二點一過,當在人爭先宰殺雞鴨,重煮粽粑,并按規(guī)矩放于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雞全鴨置臺中央,粽子剝開置兩側,其外兩側各置放一把夾有豬頭肉或豬尾并貼有紅紙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后逐一祭灶王、門神、豬圈、牛欄等。祭祀完畢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為搶得"頭鴨",認為搶得“頭鴨”,便會交好運。
抬紙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伙子抬著用紙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戶燒炮竹迎新。這是壯族古代崇拜狗的遺俗。
打春堂
打春堂平果一帶的壯族民間春節(jié)流行的一種娛樂活動。"打春堂"即用搗米之杵敲擊木槽。在一些地方改為以扁擔敲擊板凳形式,故又稱“打扁擔”,或根據(jù)其聲響而直稱“打虜烈”。小規(guī)模特郎一般在村內(nèi)或院子、廳堂里舉行,二三對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擔,排于春堂或長板凳兩側,以類似搗米的動作,有節(jié)奏地互相敲擊,間或敲打春堂或板凳,發(fā)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聲響,較大規(guī)模的特郎則在村邊空曠地舉行,數(shù)十人排在臨時搭起的長凳兩側,在鑼鼓的伴奏下有節(jié)奏敲擊,成百上千圍觀者則不時喝彩肋威,場面熱烈而壯觀。較大規(guī)模的特郎通常還表演了種植水稻由耙田插秧、戽水耘田到收割打場和舂米嘗新的全過程,頗具勞作豐收的喜慶色彩。
吃母粽
吃母粽桂西一帶元霄習俗,每年除夕起,即把一個用約十斤至二十斤糯米包成的特大粽粑"母粽"和若干個小粽粑擺在案臺上敬祭祖先。直到元霄節(jié),再次隆堪祭祀祖先后,才把供品撤掉,此為"散年"。"散年"時,即由家中長女攙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長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后剝開"母粽",按家中年齡長幼依次分發(fā),各人則須恭敬接受并將其食完,此為吃"指名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攜帶粽子香火,到村口叉路邊或溪河畔,邊焚香肅立念"避邪訣"或唱"避邪歌",邊拋撒粽葉,此謂之"賣疥瘡"、"賣咳喘"和"送兇禍"。當?shù)厝苏J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康,順遂吉祥。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制成,挾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稱一絕。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用當?shù)靥禺a(chǎn)的大粽葉,將十斤糯米、二斤豬肉、三斤綠豆、包扎成大年粽,放在大鐵鍋中燒煮三天三夜。這種十多斤重的粽粑,并不是最大的,廣西邕寧縣的壯族村寨過去在有人中舉后,全村要籌集糯米、豬腳等物,包扎巨型粽粑。
祭蛙婆
祭蛙婆 也稱"螞蟲另節(jié)"、"孝螞蟲另",是紅水河中上游的東蘭、天峨、南丹、鳳山等地壯族民間最隆重、最古老和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舞雞
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云南壯族年節(jié)
吉節(jié)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準備活動從進入臘月就開始了。家家戶戶縫新衣,做新鞋,載年豬,備辦年貨。臘月十五后,一切農(nóng)活都停止了,忙著做年糕,包粽粑,制扁米花,舂粑粑,理發(fā)洗澡,打掃衛(wèi)生,一切為了豐豐盛盛過吉節(jié)。
除夕年飯,不僅要品種多,而且要數(shù)量充足,吃飯后要每樣飯菜都有剩余,祝愿來年糧足菜豐、有剩有余。年飯后,各家各戶燈火通明,一家人圍著火塘而坐,徹夜不眠,說說笑笑,開始守歲,一直守到金雞高唱、草木凝露時分。
這時,青年男子爭先恐后到河邊燒香,燃放鞭炮。他們手里拎著雞籠、鵝籠,在河邊撿鵝卵石,家里養(yǎng)了幾種家禽就要撿幾個鵝卵石,裝在籠子里;丶衣飞,還要模仿家禽聲音學家禽叫,直到把裝滿鵝卵石的籠子放在家禽棲息的地方為止,祝愿來年家禽興旺。
在男青年撿鵝卵石的同時,姑娘們則爭先恐后的挑著水桶,到水井邊搶“新水”。誰先搶到“新水”最為吉利,所以姑娘門一個比一個跑得快,生怕落在人后!靶滤睋丶液,家里每個人都得喝“新水”,祈愿新得一年中避邪驅(qū)惡,身體強壯。
青年人撿回鵝卵石、挑回新水之后,就在家門口燃放十二枚特別制作的大鞭炮,表示新春進門。十二枚鞭炮象征新一年十二個月,如果依次點燃的鞭炮個個炸響,表示月月平安。十二響大鞭炮炸響后,已是天色微明,此時壯家村寨,炮竹聲聲,此起彼伏,連續(xù)不斷,一派新春氣象。以后的十多天里,人們都沉浸在歌舞的海洋里。
邱北地區(qū)壯族 邱北地區(qū)壯家在大年三十晚上,每家的火塘都燒著大火,通宵不熄,叫“迎新火”。它表示來年溫暖、興旺、吉祥。最隆重的是大年初一,雞叫頭遍,男女老少便點燒火把,大人擔水桶,小孩牽“木年”高喊“勒勒──勒”,到龍井取回新年的第一桶水。據(jù)說,來得早,新年的莊稼就長得好,熟得早。因此,人人爭第一桶水,整個山寨,“勒”聲四起,炮竹震天,熱鬧非凡。天剛亮,人們吃著碗口大、甚至簸箕大的糯米粑。吃了飯,個個換上新裝,走出家門,互相祝賀新年快樂,五谷豐登。
邱北地區(qū)壯族
吃立節(jié),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jié)日!俺粤ⅰ眽颜Z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jié)的傳統(tǒng)。但在1894年春節(jié)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wèi)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xiāng)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jié)。從此以后逐漸形成吃立節(jié)。節(jié)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