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京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說起北京春節(jié)的習俗,不妨看看老北京的民謠:“臘八粥喝幾天,轉眼就是廿三,廿三糖瓜粘,廿四掃房日,廿五炸了丸子炸豆腐,廿六燉鍋魚來燉鍋肉,廿七殺只鴨子、宰只雞,廿八把面發(fā),廿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京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北京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1、臘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稱“灶王爺”。祭灶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人們會為貼在廚房的灶王爺、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們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匯報。然后,把灶王爺、灶王奶奶燒掉,送灶神上天。
2、臘月二十四:掃房
古代把春節(jié)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后來逐漸演變?yōu)槟杲K的衛(wèi)生大掃除了。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歷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
3、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著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豆腐是介于肉與蔬菜之間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類。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fā)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
4、臘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yǎng)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yǎng)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fā)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jié)民間傳統(tǒng)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5、臘月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jié)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仿佛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6、臘月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痹谖覈汗(jié)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發(fā)好的白面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家家還要蒸棗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還要點上紅點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紅印,還喜歡把豆包做成刺狀(用綠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狀),寓意“招財進寶”。
7、年三十:吃餃子守歲
老北京人的年夜飯,主要就是吃餃子。包餃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財”的諧音。剁餡要全家輪流剁,邊剁,邊說“剁小人”。在除夕之夜,還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就從吃年夜飯開始,大家慢慢地吃,一邊暢談,一邊品嘗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點的鐘聲響起時,大家就會一起歡呼,吃餃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開始拜年,北京的廟會也都在這一天開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初一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現(xiàn)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時候,女兒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對拜年非常重視。接待的人家要準備食盒,里面放著各式干果,稱為“吉利果”。不論來多少撥兒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滿,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初二:拜財神借元寶
初二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煮餛飩吃,因為餛飩長得象元寶。初二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財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財神——關公。百姓家拜比干。因為百姓認為比干沒有心了,一定沒有私心,辦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廟里面借“元寶”,以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
10、大年初三:老鼠娶親的日子
據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燈熄了,還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給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頂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聽到頂棚上有老鼠跑來跑去,老奶奶就會說是老鼠要娶親了。
11、大年初四:逛廟會走親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除此之外,逛廟會從初一就開始逛,老北京人給親戚拜完年都會到廟會逛逛。
12、大年初五:伙計就怕老板夾包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店鋪里面的伙計最害怕這一天的晚飯,因為這一天的晚飯,如果老板給伙計夾了一個包子,那就意味著這個伙計吃完這頓飯就要卷鋪蓋卷兒回家了。
13、大年初六:買燈碗兒等待“順星”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商家在初六開始制作一種泥質的小燈碗兒,因為初八傳說是眾星下界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夠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會買小燈碗兒回家,在初八晚上要舉行“順星”儀式,祈求新年一切順利。
【2】北京春節(jié)舊俗
初一拜年僅限男人
大年初一相互拜年,討個吉祥,是中國人的老規(guī)矩。不過,拜年之前的序曲很重要,這就像是傳統(tǒng)京戲,一陣熱烈的開場鑼鼓之后,主角兒才會踩著點兒出來亮相。首先,要把壓歲的餃子吃完,大年初一的餃子一般是要吃素餡的;還要在大門上貼上對聯(lián)、門神,換上桃符,再在窗戶上貼上窗花。門神和桃符是可以請來的,但對聯(lián)一般是要自己寫,窗花是要自己剪的。過去民間還有植柏葉于門戶,插芝麻秸于檐楹,剪金紙作蝴蝶戴在孩子的頭上的傳統(tǒng),圖的都是吉利。然后,再放一通鞭炮,落得紅紅的紙屑滿地,這才能夠踩著如紅花的它們出門,去給親朋好友拜年。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樣,一層層地絮上絮厚,把拜年的氣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
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是不能空手去的,必須要備有禮物。過去老北京,別的可以少,但點心匣子和糙細雜拌兒,是分外講究,必不可少的。點心匣子,有錢的人家,送蒲包裝的,上面鋪一層油紙和紅紙,透著喜慶,里面裝的是大小八件,分兩包提著;沒錢的人家,送紙盒裝的,枕頭盒,里面哪怕裝的只是槽子糕呢,外面那一層紅紙是必要點綴上的,就像過年蒸的饅頭上點的那個紅點兒。糙雜拌兒指的是花生瓜子核桃粘之類的堅果,外加上金糕條和金絲蜜棗;細雜拌兒指的是北京蜜餞,講究的要送蜜餞溫桲、蜜餞櫻桃和炒紅果,用綠釉陶罐裝,如今,炒紅果還能夠見著,前兩樣,久未謀面了。
如果說出門拜年或迎客拜年之前所有的一切準備如同戲臺上烘托的氣氛,那么,提上這些有講頭的禮品,則是唱戲必備的道具。如此齊備了,拜年這出大戲方才可以正式開始。
不過,有一條,舊俗大年初一拜年,僅限于男人,女人要等到正月初六才可以出門拜年的。如果前去給別人家拜年,見到開門迎客的是女人,也會不吉利的。傳統(tǒng)社會里的男尊女卑,總是體現(xiàn)在各種禮節(jié)之中,拜年自然也首當其沖。
佛堂上供
老北京人家,幾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觀音、關圣、財神等。不過佛堂的規(guī)模相差懸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層小樓,或一間正廳,而貧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個小佛龕。不論佛堂規(guī)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數量,自然是隨著佛堂的規(guī)模而異的。供品最豐富者為“堂”,即9類供品,綜合起來有:豬頭、雄雞、羊肉、饅頭、蜜供、套餅、面鮮、水果、百果、花糕、年飯、素餃、素菜等。此外供桌前還要有照例的 “五供”,即一只香爐、一對燭臺、一對花瓶(筒)。燭臺上插素蠟,香爐內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擺齊,正午開燃蠟點香,俗稱“起香”。從此時起香火不可中斷,直到“破五”。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jié)才焚燒。
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tǒng)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于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祭祖
如果家內有祠堂,儀式就隆重得多。無祠堂之家,此時亦需將影像(或牌位)及遺物請出,在屋內西墻方位設供桌,擺供祭祖。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滿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臘、檀香等。蒙古旗人祭祖用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不忘祖宗是傳統(tǒng)美德,看來不應屬迷信范疇。郊區(qū)農民還有的在此夜到墳地請祖宗回家過年的習俗,直到初六,再焚燒錢錠,將祖宗送走。
接神
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
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后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后,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后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接神后,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
其它
舊俗中還有一條,到人家拜年,首先要沖著佛像、祖宗牌位和長輩三叩頭的。其他人,才是相互作揖拜年。倒不僅僅是禮多人不怪,而是在漫長的農業(yè)時代里我們的拜年這一儀式,最早可能出于對神的崇拜和祭祀,漸漸的形成了對世界與人生的一種祈求和寄托。在一年之首萬象更新之時,自然要先祭神祭祖。
過去老北京人,大年初一那一天,在大街上走,即使遇見的人素不相識,無論富貴貧賤,也要笑嘻嘻的拱手道一聲拜年的吉利話。清朝時有詩云:未語遇人先半笑,新年惟道百般宜。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景。那是過年的吉祥話,也是維系著中華民族根系的愿景。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說這天為佛祖得道之日。后人為紀念他,在每年臘月初八也用多種米、豆熬粥供佛。清代北京雍和宮內專備一口為皇室、列位王公大臣和宮內喇嘛熬臘八粥所用的大銅鍋。在民間,人們熬好臘八粥后,往往盛入食盒,親友相互饋贈。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兒”。這一天,家家戶戶要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灶儀式。過去多數人家廚房的北墻或東墻上都設一神龕,常年供奉灶君爺像。據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君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供玉皇賞罰。送灶時,人們在灶君像前擺設桌案,上供關東糖、清水和秣草。古時祭灶用黃羊、魚和豬頭等物。明清時才改用關東糖。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溫熱,使其融化,涂于灶君嘴上。唐代文獻《輦下歲時記》記載民間以酒糟涂于灶上,使灶神酒醉?梢姶祟愶L俗由來已久。二十三祭灶與正月有密切關連,傳說七天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與諸神同來人間過年,因之要舉行“接神”、“接灶”儀式,此后方可過節(jié)。
【3】春節(jié)的準備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這么一句話:送信兒的臘八粥。意思是說,每逢到了農歷十二月初八(民間又稱臘八),就要過年了。
“送信兒”的“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鍋“臘八粥”。除按傳說的紀念意義供奉外,還在親友鄰居之間互相饋贈,然后是自家享用(舉喪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雜豆、雜米和多種干果,意味著一年之中五谷豐登。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還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壇子,擱在暖室,為的是大年初一吃餃子用。據說食之可防瘟疫。
“臘八”過后,各家各戶開始忙著置辦年貨。除去準備吃的以外,就是要買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還要蒸年糕、做炸食準備過年吃。
“廿三糖瓜兒粘”
到了臘月廿三,家家戶戶開始大忙。進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說法:廿三糖瓜兒粘;廿四掃房日;廿五糊窗戶;廿六燉大肉;廿七殺公雞;廿八把面發(fā);廿九蒸饅頭;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兒粘”是過去講廿三那天要祭灶王,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糖瓜、關東糖供著,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說之心。北京有這么一句歇后語:“灶王爺升天——好話多講”。
“廿四掃房日”
“掃房日”實際指搞衛(wèi)生。擦拭家具,掃墻頂灰網,撕掉舊年畫,粉刷裱糊,貼新畫等等。
“廿五糊窗戶”
“糊窗戶”是過年時要重新買些高麗紙,把窗戶糊得白白凈凈,再貼上春聯(lián)、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圖案的掛簽兒(剪紙),過年的氣氛就特別濃了。
其他就是把過年吃的大菜都做出來,過年的幾天是不再做飯的。
【4】春節(jié)的文化內涵
北京春節(jié)是一系列節(jié)日的組合,習俗多樣,包括各種飲食活動、空間裝飾活動、社會交往活動、信俗活動等。這些活動以辭舊迎新為主題,強調家庭團圓,表達人們在新舊年轉換時的期待與祝福。希望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時,能夠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諧,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更新
過春節(jié)就是新年對舊年的取代,是時間的更新。北京人強調順天應時,隨時而動,根據時間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行為。當時間進行更新的時候,人事也要進行相應的更新,即“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更新了的環(huán)境里,穿著全新的衣服,說著“新年大吉”的吉祥語來迎接并確認著新時間的到來。
2.祈吉
祈吉,實際上包含著驅除兇邪和祈求吉祥兩個方面。
過年時的裝飾具有驅兇祈吉的含意。張貼大紅的“!弊侄贩交蚋鞣N吉祥畫兒、春聯(lián)、門神以及明顯帶有吉祥意味的合體字,都具有明顯的祈吉內涵。
3.迎春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痹谥袊说男哪恐,春天是播種的季節(jié),是充滿希望的季節(jié)。正月初一既是一年的第一天,也是春季的第一天,因此,春節(jié)具有迎春的內涵。春節(jié)期間張貼的對聯(lián)有專門的名稱叫做春聯(lián),很多春聯(lián)確實春意飽滿,比如“百花迎春香滿地,萬事如意喜臨門”“迎春迎喜迎富貴,接財接福接平安”等。
4.團圓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奔,在過年期間幾乎成為所有中國人的情感指向和歸屬。團圓內涵,不僅指生者之間的團圓,也指生者與逝去的親人之間的團圓。祭祖儀式上,將最好的食品最先獻給他們,用最莊重的禮節(jié)跪拜禮向他們致敬,這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重要體現(xiàn)。
5.和諧
和諧是宇宙萬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處的理想狀態(tài)。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時,力爭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諧,是人們春節(jié)期間的美好訴求。祭祖儀式,拜年儀式,走親戚看朋友的社會交往,以及各種娛樂活動等,都有助于和諧。
豐富的文化內涵賦予北京春節(jié)不斷傳承發(fā)展的精神動力。今天傳承春節(jié),也要傳承好它豐富的文化內涵。
【5】老北京春節(jié)“破五”的習俗
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一年中最為熱鬧的時刻。而在春節(jié)的最后一天,“破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個習俗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破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祖儀式。古人認為,新年的第一個五日,是祖先從天界歸來,一家人團聚的日子。而在祭祖儀式之后,春節(jié)正式結束,接下來便是忙碌的農耕生活。因此,“破五”就是標志著新的一年的開始,意味著萬物復蘇,新的循環(huán)開始。
“破五”的講究非常多。首先,這一天要放鞭炮,以驅趕邪佞、晦氣。其次,要將所有的垃圾扔出窗外,寓意送走一切污穢的東西,迎來新的一年好運和福氣。最重要的是,要清掃房屋,把一切陳舊的、不吉利的元素掃除,為新的一年營造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此外,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餃子形狀像元寶,寓意招財進寶,同時也是對北方人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傳承。
那么,“破五”為什么要吃餃子呢?這與餃子的形狀和名字有關。在古代,人們認為“餃”與“交”諧音,所以吃餃子就意味著“交子”,即新的一年的開始。此外,餃子餡也很有講究,一般會包入錢幣,吃到的人會被認為有福氣。這種習俗如今雖然已經不再包錢幣在餃子餡里了,但人們仍然保持著這一傳統(tǒng),因為吃餃子本身就是一種團圓、幸福的表現(xiàn)。
當然,“破五”也有一些忌諱。首先,這一天不能掃地,因為“掃”與“送”諧音,會把財運送走。其次,不能打碎器物,因為這寓意著歲歲平安。此外,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因為這是送走舊歲的意思。這些忌諱雖然看似迷信,但它們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總的來說,“破五”是老北京春節(jié)的一個重要習俗,它代表著新的一年的開始,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人們通過各種方式慶祝這一節(jié)日,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同時,“破五”也提醒著我們,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好每一個新的開始。
【北京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相關文章:
過年傳統(tǒng)習俗拜年11-07
《北京的春節(jié)》教案02-03
北京的春節(jié)反思06-13
《北京的春節(jié)》 教案03-03
北京的春節(jié)教案03-08
老舍:北京的春節(jié)12-21
北京春節(jié)的資料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