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除夕守歲習(xí)慣的由來
除夕,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除夕守歲習(xí)慣的由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熬年守歲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qū)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zāi)。這就是“除夕”節(jié)的由來。據(jù)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fēng)土記》等史籍。
守歲習(xí)慣的由來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xí)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xí)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zhǔn)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guān)口來過,稱作“年關(guān)”,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guān)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tuán)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xí)慣。
相關(guān)故事——
力行:年三十守歲,對大人容易,對小孩很難。這么漫長的時間怎么度過呢?大人自有他的辦法,給小孩講鬼故事,讓他們嚇得不敢睡覺。以下這兩個故事就是施立學(xué)老師小時候守歲時聽家里大人講的。雖都是被添枝加葉演繹過的,但大人講得有聲有色、有鼻子有眼的,就像真事一樣。施老師說,類似這樣的故事還聽過很多,不但沒給他壯膽,卻差點(diǎn)嚇破了他的膽。不過,這樣的故事對守歲還真管用,嚇得他一宿都不敢合眼。
老榆樹精的故事
我們村子的邊上就是伊通河,在秋天,人們有用大網(wǎng)截魚的習(xí)慣。為了看網(wǎng),截魚人晚上不回家,在河邊搭個撮羅子(撮羅子,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一種圓錐形建筑物,實(shí)際上是用松木桿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帳篷)。話說一天夜里,截魚人正在撮羅子里面用煙袋鍋?zhàn)游鼰,突然聽見門外傳來一陣呼哧呼哧的聲音,接著棉布簾子門一下子就被掀開了一道縫,只聽外面甕聲甕氣地說:“給我也來一袋(煙)!”隨即伸進(jìn)一只毛茸茸的大手來,這手有小簸箕那么大。關(guān)東人有句老話叫“煙酒不分家”,截魚人就把煙袋嘴沖著大手遞過去了。然后,截魚人就瞅著煙袋嘴上的火苗忽地一閃,一袋煙瞬間就沒了,一口就給吸掉了。這時,截魚人就聽外面挺貪婪地吧嗒吧嗒嘴,又伸進(jìn)手來要,截魚人趕緊又裝上一袋煙遞過去……一共要了三袋煙,一口一袋,走了。第二天,那家伙又來了,還是那個點(diǎn)兒,還是那個動作。第三天也是這樣。截魚人眼瞅著自己從家里帶來的一笸籮黃煙都被抽沒了,心想,這家伙不像個人,應(yīng)該是個怪物,我得想法子收拾它。到第四天,截魚人把早已準(zhǔn)備好的老洋炮裝上了沙子,當(dāng)外面說“給我也來一袋”時,他就把洋炮嘴遞過去了,同時咣的一聲摟動了扳機(jī),只見一條火線吱吱叫著就沒影兒了。這下消停了半個月,沒來。到第十六天的時候,這家伙又來了,大手伸進(jìn)來,說:“給我也來一袋!”緊接著又說:“可別來那一袋,太沖!”老洋炮都沒擋住,人家只是覺得太沖而已。截魚人就又給它一洋炮,打跑了。次日早晨,截魚人看見雪地上有一道雪跡,從窩棚前一直延伸到山坡上。雪跡的盡頭是山坡上那棵老榆樹,樹干上還粘著炮沙子呢。
“擋”的故事
我小的時候所住的村子是個山甕,叫甕圈村(施老師是滿族人,他的老家在伊通滿族自治縣伊丹鎮(zhèn)毯子大隊甕圈村,現(xiàn)在叫叢家村),全村一共有十六七戶人家。因人家少又在山甕跟前,所以鬼狐精怪的故事特別多。村子西邊就是一座山叫西嶺崗,老早太陽就落下去了。那時人窮吃不飽飯,村里有人晚上就出去打夜。什么是打夜?就是去地里偷莊稼。那天有六個婦女去打夜,當(dāng)她們把兩根繩子往垅溝里一鋪,放上掐好的高粱頭,打算捆起來背著走的時候,突然看見西嶺崗上下來一團(tuán)東西。什么東西?感覺是一所房子飄過來了。補(bǔ)充一下,原來這地方正挨著一處方園兩百米左右的墳地,我小時候經(jīng)常去墳地里割草、打柴,那里的草木長得特別茂盛。那所房子忽忽悠悠飄到她們跟前,啪地就把她們罩住了。她們就在里頭摸啊,卻怎么也摸不到能出去的門。第二天早晨,聽見村子傳來公雞叫聲的時候,這房子就升起來了,然后消失。再看這六個人的腳下,原先的垅溝都被她們踩平了,偷的高粱頭也被踩得光禿禿的一粒不剩,也不知道這一宿她們在里面轉(zhuǎn)了多少圈。據(jù)說這些人一回到家都不吃不喝的,倒在炕上大病了半個月。那飄著的房子是什么東西呢?村里的老人把這東西叫“擋”,還說遇到擋的話,只要你能蹲下來,擦著地皮往外爬,就能出去了!半x地三尺有神靈”,因擋不是神,屬于鬼狐精怪之類的,離地三尺它得給神靈讓出路來。擋不敢落到地上,這六位婦女沒經(jīng)驗(yàn),就被擋在里面了。村里的老人這樣解釋。
施立學(xué):這種故事雖然聽起來嚇人,但善良的人們都相信,他們點(diǎn)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一切的邪瘟病疫妖魔鬼怪都會被照跑驅(qū)走,新的一年一定會吉祥如意。
曹保明:古代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年!笔貧q的風(fēng)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貼春聯(lián)和門神
插話——
據(jù)說貼春聯(lián)的習(xí)俗,大約始于后蜀時期。此外,根據(jù)《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lián)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關(guān)于貼門神的習(xí)俗,東漢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歲旦,繪二神披甲持,貼于戶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壘,謂之門神!辟N門神的目的是為了辟邪除祟,抵御鬼魅,其中浸潤著濃郁的宗教祭祀色彩。
相關(guān)傳說——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dāng)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dāng)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rèn)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力行:貼春聯(lián)的習(xí)俗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
曹保明: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dá)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lián),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dá)人們祈求來年福運(yùn)的美好心愿。
力行:現(xiàn)在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xí)慣嗎?
曹保明: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xí)慣。據(jù)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rèn)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lǐng)。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zé)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yuǎn)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tǒng)的武器,隨時準(zhǔn)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zhàn)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吃年夜飯和放鞭炮
力行:除夕這一天對中國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zhǔn)備除舊迎新,要放鞭炮和吃團(tuán)圓飯。
施立學(xué):年夜飯也叫團(tuán)圓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千香百美,必須有魚,取“年年有余”、“吉慶有余”之意。年夜飯的特點(diǎn)是家人要齊,這是全家人大團(tuán)圓的宴會,如果屆時有人外出未歸,對全家來說是一個憾事,對父母來說是一件心事,餐桌上要給未歸的人留一個空位,擺一副碗筷,以示全家團(tuán)聚。
曹保明:年夜飯又稱“分歲”,因?yàn)檫@頓飯以后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年了。據(jù)說這頓飯還有逐疫、驅(qū)邪、健身的作用!俺粤四觑埻」聿桓易病,正因?yàn)槟暌癸埲绱酥匾,所以才有“說一千,道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的說法。
插話——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據(jù)東漢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xí)俗。
相關(guān)故事——
力行: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dāng)天掌廚做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說起除夕的刀砧聲和除夕的鞭炮聲,曹老師講了兩個十分凄涼、讓人心酸的故事。
除夕的刀砧聲
這是個老故事,說的是真人真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guān)。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diǎn),不知丈夫能否拿點(diǎn)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
“傻子”放炮尖子聽
這個故事說的是我自己的事。年三十一到,許多生活的記憶便會不知不覺地涌上心頭。記得小時候我家挺窮,窮到什么程度呢?根本買不起炮仗(鞭炮)。每到年三十這天下午,聽外面各家都開始放炮仗了,于是小孩子的心就癢癢,眼神里也顯露出渴望放炮仗的神情。我七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母親領(lǐng)著我和四個姐姐艱難度日,過年甚至連頓餃子都吃不上,哪還有余錢買炮仗呢?我就不敢向母親提買炮仗的事,但母親肯定已看出了我的心思。記得母親對我說:“傻子放炮尖子聽,炮仗那玩意兒就是圖個響……”母親的話“提醒”了我,也安慰了我。于是一聽到外邊有鞭炮聲,我就急著出去“聽”,后來,我竟然發(fā)現(xiàn)有人放的“小鞭”(小的鞭炮)捻兒掉了沒響,人家也不要了,被三十晚上的雪覆蓋著,心里非常高興。見人家走了,我就扒開雪,像找到了寶貝似的把那些被雪打濕了的小鞭一個一個地揀起來,揀了一小捧,連蹦帶跳地跑回家對母親說:“看!這么多!”記得母親看了一眼,就扭過臉去了。
我把這些小鞭放在炕頭上“烘干”,因不帶捻,我就把它們從中間折斷,當(dāng)嗤花放。那樣的年三十,我也過得十分充實(shí)。后來,我漸漸長大了,母親也過世了?墒悄耆棵柯牭奖夼诼暎揖蜁谛牡咨钌畹厮寄钅赣H。母親那句善意的謊言,使我度過了多少美麗和幸福的年啊!
力行:老話說“編筐窩簍,全在收口”,還有一句,叫“萬事開頭難”,老百姓長期形成的習(xí)慣認(rèn)為,大年三十過得好,才會神鬼不驚、邪惡不侵,可得一歲乃至歲歲平安。
大年三十的故事和習(xí)俗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在這一夜要張燈結(jié)彩,掛大紅燈籠,這其中的說道,我們在下期“與年與關(guān)的重要日子——元宵節(jié)”中再接著講。還有幾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提前祝讀者朋友節(jié)日快樂,萬事如意。力行
嘉賓:曹保明先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施立學(xué)先生(吉林省民俗學(xué)會理事長)
除夕守歲習(xí)俗是什么?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xí)慣。大年夜燈火通明,全家人圍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晉朝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fēng)土記》說蜀人“至除夕達(dá)旦不眠,謂之守歲”!笆貧q”顧名思義是守候新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守歲的習(xí)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從古至今,“守歲”都包含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意思。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闭湎耆A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除夕是春節(jié)的前夜,又叫年三十。除夕是農(nóng)歷年臘月的最末一日,春節(jié)的前夜。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在我國民間普遍重視次日,被成為“年關(guān)”。舊日,工商業(yè)者視端午、中秋、除夕為一年中之三大節(jié)關(guān),每個節(jié)關(guān)都要結(jié)算帳目,而以除夕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來往帳,核實(shí)盈虧,規(guī)劃來年,中國傳統(tǒng)風(fēng)俗,除夕與春節(jié),時相接,俗相類,實(shí)為一個傳統(tǒng)佳節(jié)。“除夕”,義謂舊歲至此而除夕,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布新之吉兆。
守歲的意思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
守歲的習(xí)俗由來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xí)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xí)俗。守歲的習(xí)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闭湎耆A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yuǎn)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zāi)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yōu)榱硕惚苣戢F,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guān)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diǎn)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zhuǎn)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在《詩經(jīng)·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jié)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墒怯械牡胤,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qū)⑺鼡舻,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守歲的寓意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fēng)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tuán)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diǎn)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xí)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fēng)”。直到今天,人們還習(xí)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