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佛陀傳記《故道白云》讀書筆記
導(dǎo)語:佛不是神,他只是個覺悟了的普通人,而我們?nèi)魏稳硕寄苡X悟,只要我們按照佛給出的方向走下去。
每個人都應(yīng)該避免走致兩條極端的路徑。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則是以異行和苦行來把身體的需要剝削。這兩種壓端行為都必然導(dǎo)致失敗。 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帶領(lǐng)我們達(dá)致了悟、解脫和自在。它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jìn)、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這八正道 而得證了悟、解脫和自在的。
世上有四種真理,它們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滅和導(dǎo)致痛苦得以消滅之道。我叫它們四圣諦。
第一圣諦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傷、憤恕、嫉妒、擔(dān)憂、惱慮、恐懼和哀愁等都是痛苦。與親愛的人分離是痛苦。與你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對五蘊(yùn)的執(zhí)著和欲望又是苦。
第二圣諦是痛苦的根源。由于無明,我們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因而往往被困在欲望、瞋怒、嫉妒、傷心、憂愁和恐懼之火焰中。
第三圣諦是苦的破滅。清楚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帶來每一種苦惱的歇止,繼而產(chǎn)生平和與喜悅。
第四圣諦是導(dǎo)致痛苦破滅之道。這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培養(yǎng)我們?nèi)チ粜牟煊X地生活。念念專注又可使我們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徹悟之后,我們便可以從苦痛中解脫出來而得到自在與安樂。
念念專注的生活就是精神修習(xí)的基礎(chǔ)。
五蘊(yùn)就是指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如果靜思五蘊(yùn),向內(nèi)反照,他們是應(yīng)該可以看到他們本身與宇宙息息相關(guān)的微妙關(guān)系的。
所有世法都在燃燒。什么在燃燒?六樣感官一眼、耳、鼻、舌、身、意一全部在燃燒著。六樣所感的塵境對象一色、聲、香、味、觸、法一一全都在燃燒著。六種意識 一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一全郁都在燃燒著。他們是被貪、瞋、癡之火焰燃燒。他們也是被生、老、病、死和痛苦、焦慮、煩躁、恐懼和絕望的火焰 燃燒著。每種感受,不論是甜是苦或非甜非苦,都在燃燒著。感受的產(chǎn)生是來自感官、感官的對象和感覺意識。感受是被貪、瞋、癡之火焰所燃燒。感受是被生、 老、病、死和痛苦、焦慮、煩躁、恐懼和絕望的火焰所燃燒。不要讓貪、瞋、癡的火焰把你們吞噬。清楚體會一切法的無常性和互依性,以免成為由感官、感官的對 象和感覺意識所形成的生死巨輪中的奴隸。
佛、法、僧三寶。 “佛陀是醒覺者。一個醒覺的人可以看到生命和宇宙的體性。因此,一個醒覺的人是不會被虛幻、恐懼、瞋怒和欲望所纏繞。一個醒覺的人是個自由的人,心里充滿 和平和喜悅,愛和諒解。我們的導(dǎo)師,喬答摩大師,就是一個全然醒覺的人。他引領(lǐng)我們在此生修正我們的不察,使我們也覺醒過來。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我們都 可以佛性。佛性就是覺醒和超越所有愚癡無明的本能。如果我們都修習(xí)察覺之道,我們的佛性便會一天比一天明亮起來?傆幸蝗,我們也可以得到自由、平和與喜 悅。我們必需在自己心內(nèi)尋找我們佛性。佛陀就是第一件至寶。 “佛法就是導(dǎo)致醒覺之六道。它就是佛陀所教的道理,幫助我們超越無明、瞋怒、恐懼和欲望等籠牢之道。它能導(dǎo)致自由、平和與喜悅,又能使我們?nèi)酆土私馑?的人和事。了解和愛是醒覺之道上的兩個最美麗的果實。佛法就是第二件至寶。 僧伽就是修行醒覺之道的群體,一起并肩同修佛道的人。如果你想修行以獲得解脫,群體共修是很重要的。獨修的人往往在修行上會遇到障礙而影響他達(dá)到醒覺。因 此無論是比丘或在家信眾,都應(yīng)該皈依僧伽。僧伽就是第三件至寶。
戒、定、慧就是導(dǎo)至解脫之道。持戒生定。定能生慧。慧能令我們更深入地持戒。持戒越深,定力越長。甚深的禪定,又可啟發(fā)更高的智慧。
要降伏欲念,必需修習(xí)觀想死尸。深深洞視身體腐爛的九個階段,從氣息停止至白骨化為塵土。 要降伏瞋怒,必需修習(xí)觀想慈悲。慈悲可以使我們明了自己心內(nèi)瞋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導(dǎo)致我們瞋怒的人。 要降伏貪欲,必需修習(xí)觀想無常。這樣的觀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萬象的真相。
要降伏散亂,必需修習(xí)觀想氣息的呼吸。 如果你能夠時常修習(xí)此四種觀想,你必定可以證得解脫和徹悟。
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境:色、聲、香、味、可碰觸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以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意識。佛陀教他們?nèi)绾?深入地觀察這十八個感受的境界。這些境界又稱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塵境、和六種感受意識或內(nèi)塵。人對事物的體會,全都是根塵相應(yīng)而產(chǎn)生的。十八界都 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們都沒有常性和獨立性。了解這個道理,便可以徹見萬法無自性的實相,隨而超越生死。
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yùn)之中,沒有任 何一蘊(yùn)是恒常和有獨立實體的。這個色身不是有個我。這個色身也不是屬于某個我的東西。所謂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謂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個對我我性的見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識都是我。這就是認(rèn)為‘蘊(yùn)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但當(dāng)我們說:‘蘊(yùn)非我’ 的時候,又墮入了第二個錯誤的見解,因為這便是相信我與蘊(yùn)實乃獨立存在,而蘊(yùn)只不過是我所擁有之物。這第二個錯誤見解,稱為‘蘊(yùn)異于我’。第三個錯誤見 解,就是相信蘊(yùn)中有我,我中有蘊(yùn)。這便是所謂‘蘊(yùn)我互存其間’。 修禪觀空,就是細(xì)觀五蘊(yùn),以能體悟它們非我、非屬于我、和非與我互存其間。一旦破除了這三個妄見,我們便可以體驗到‘萬法皆空’的實相真性。
四念處經(jīng):行者需要時刻覺察自己身體、感受、心、和心識所產(chǎn)生的物象,或法四個專念或覺察的處所。 首先,行者要觀察身體,他的氣息;他行、立、坐、臥的四個體態(tài);身體的活動,如前走、后退、看望、穿衣、吃喝、如廁、說話和洗衣等;身體的不同部份,如毛 發(fā)、牙齒、筋、骨、內(nèi)臟、髓、腸、涎和汗等;構(gòu)造身體的原素,如水份、空氣和熱能;以及身體從死去至骨駭成灰的壞滅過程。 觀身之際,行者會察覺到身體微細(xì)之處。例如,呼氣的時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吸入空氣;呼氣的時候,他又知道自己在呼出空氣令全身平和安定。步得時,行者知道 自己在步行。坐著的時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坐著。在作身體的活動,如穿衣喝水時,行者知道自己在穿衣喝衣。身體的觀想,并不只限于禪坐時才可以實行,而是整 天都可以,包括乞食、用食和洗缽時。 在感受的觀想上,行者要靜思感受的生起、發(fā)展和退滅,又或那些感受是悅意、不悅意和兩者都不是的。感受的來源,可以是身或心。當(dāng)他感到牙痛時,行者察覺到 他痛的感受,是從牙齒而來;當(dāng)他因為別人的贊美而高興時,行者知道他自己是因為得到別人的贊美,因而感到高興。行者需要以深切察視來平靜他的每種感受。之 后,他才可以洞悉每種感覺受的來源。感受的觀想,也不只是限于禪坐時才可能實行,而是隨時隨地都可能實行的。 在心的觀想上,行者靜思他精神境界的存在。貪求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在貪求;沒有貪求的時候,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在貪求。很激情或渴睡時,行者知道自己是很激 憤或想睡眠;不是很激憤或渴睡時,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很激憤或想睡眠。專注或散亂,他都知道自己是專注或散亂。不論他是心懷豁達(dá)、心胸狹窄、心性閉塞、心念 集中還是大徹大悟,行者都立刻知道。如果沒有體驗到這些境界,行者也立即知曉。行者每刻都察覺到和確認(rèn)到當(dāng)下此刻所生起的精神境界。 在心物或法的觀想上,行者先細(xì)觀五種妨礙解脫胎換骨的障蓋(欲念、瞋惡、渴睡、激動、懷疑)是否存在;合而為人的五蘊(yùn)(色身、感受、思想、行念、意識); 六根和六塵;七種導(dǎo)致正覺的因素(專念觀想、審察正法、勇猛精進(jìn)、喜獲法益、心輕自在、集中正定、舍離妄法);四圣諦(苦的存在、集而成苦的原因、苦的破 滅、滅苦之道)。這些全都是心識產(chǎn)生的物象,亦即萬法之本。
緣生法的連鎖關(guān)系有很多層次,大致可以為四類,主因之正緣、增上之助緣、相續(xù)無間之行緣、和心生物象之攀緣。
“ 主因是世法現(xiàn)象生起的必需要條件。例如,一粒米,就是一棵稻米的主因。幫助增加這粒米生長成稻的種種因素,就是助緣。在這個例子里,這些助緣包括了陽光、 雨水、泥土等。” “相續(xù)無間的行緣,是導(dǎo)致物象生起的過程中,潛伏進(jìn)行著每刻微細(xì)因緣相續(xù)的因素。沒有這不斷進(jìn)行著的過程,又或過程中受到干擾而中斷的話,稻便生不成了。 所有提及的物象世法,都其實是心識所產(chǎn)生的所也就是世法生起的基本因素之一。”
十二因緣就是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
一般人很容易墮入四種陷井。第一種是對感官之欲的執(zhí)取不舍。第二種是對狹見的執(zhí)著。第三種是對正法的懷疑。第四種是有‘我’之妄見。覺悟之道幫助我們不墮入這些陷井。
緣起之法可以幫助解決每一種障礙。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應(yīng)該時刻觀照身體、感受、心、和心生之物象的互依互緣之性。
觀照地、水、火、風(fēng)以培養(yǎng)他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如果那浮木沒有被河岸阻頓下來、沒有下沉、沒有遇到沙洲、沒有被拾起來、沒有墮入渦流或從內(nèi)里枯爛,它便可以一直流入海里。這與你們在修行道上一樣。如果你 們不被河岸阻頓下來、不下沉、不遇到沙洲、不被拾起來、不墮入渦流或從內(nèi)里枯爛,你們也肯定能達(dá)到覺悟解脫的大海。被河岸阻頓,就是被六根六塵糾纏。如果 你們精進(jìn)修行,便不會為六根六塵互相接觸所產(chǎn)生的感受而纏縛了。下沉的意思,就是成了欲念和貪求的奴隸。它們會剝奪你應(yīng)該用在修行上的精力。為沙洲所阻 礙,就是為了私欲而憂慮,永遠(yuǎn)只顧追逐名利而忘卻了以覺悟為目標(biāo)。被人拾起來的意思,就是迷失自己于散亂之中,與損友虛度時光而不事修行。墮入渦流,就是 為五欲所困。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從內(nèi)里枯爛的意思,就是過著虛偽的生活,欺騙僧伽而同時以正法來達(dá)到自己的欲望。
解脫之三門是緣起性空、無明無作、無愿無求。
世法的空,意指空無恒常與不變的自性。這就是一切法皆空的意思。你們知道一切法都落在變化散滅之中。因此,它們便不可以說是有獨立個別的自體。‘空’的意思,是空無自性。
五蘊(yùn)之中,沒有任何一蘊(yùn)是具有恒常不變之性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識,都全沒有自性。它們沒有恒常不變之性。有自性,必需要具備恒常不變之性。去觀想以能見到恒常不變之性的不存在,便是觀空。
一切法都是互相依賴以生死存亡。一法的存在,代表著所有法的存在。一切法的存在,代表著一法的存在。這就是相互之間切入和相互之間存在的原理。
個別獨立的自性又是什么?它是全不倚靠其他原素而可以獨立存在的自體。沒有一法是不倚靠其他法而存在的。沒有一法具備著獨立的自體。這就是‘空’的義理。‘空’是指空無自性。
人的基本原素是五蘊(yùn)。色相不含藏自體。因為色相不能獨立存在。色相之內(nèi),有受、想、行、識、感受也是同樣一個道理。感受沒有自體,因為它不能獨自存在。感受中有色、想、行、識。其他三蘊(yùn),也是同一原理。沒有一蘊(yùn)是具有個別自體的。五蘊(yùn)互依互存。因此,五蘊(yùn)皆空。
一切法都無生無死。生與死都只是心識意念。一切法都非空非滿、非成非壞、非垢非凈、非增非減、非來非去、非一非多。這所有都只是意念。觀照萬法的空性,我們才可以超越所有分別的意念,而體證萬物的真性。
有父母健在,其實是最大的幸福。雙親是子女快樂的泉源。兒女應(yīng)該珍惜父母在生的時候,盡量去了解他們和令他們快樂。
當(dāng)你認(rèn)識一個人不夠深刻的時候,是沒法了解他的智慧、德行和果行的高低。
要在大道上有進(jìn)展,兩個必要的條件,就謙卑與開明的心懷。
正如海洋藏有珊瑚玳瑁和珍寶,正法含藏著無上尊貴奇珍的教理,如四圣諦、四正勤、五蘊(yùn)、五力、七正覺因和八正道等。
佛法有三法印。他們就是空、無相、和無愿無求。此三特點也就是導(dǎo)致解脫的三門通道。因此,三法印又可稱為三解脫門。
第一法印是‘空’。‘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沒有東西可以獨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無獨立的自性個體。你們都知道,‘存在’和‘非存在’的 兩種信念都是有偏差的。一切法因緣而生。此是因為彼是,此非因為彼非;此生因為彼生,此滅因為彼滅。因此,‘空’的性體就是互依。
第二法印是‘無 相’。‘無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識的分別。所有心智的概念,如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滅、去、垢、凈、增、減等,都只是思想上的分別心所形成 的。從無為的絕對角度而言,實相的真象是不能只限于這些概念的范疇之內(nèi)。因此,一切法都是無相的。你們要這樣觀想,來破除所有有關(guān)存在、不存在、生、死、 一、多、起、滅、來、去、垢、凈、增和減等念頭。這樣,你們才能獲得解脫。‘無相’就是第二解脫門。
第三法印是‘無愿無求’ 。‘無愿無求’的意思,是不去追逐任何的事物。觀想‘無愿無求’才能徹底消除所有的追逐和逃避。世間的一切,包括涅槃與解脫,都是離不開你的心意識而成立 的。別再往別處尋找了。心意識所產(chǎn)生的物象,是離不開心想意識而存的。不要再追逐任何的法,包括婆羅門、涅槃和解脫。這就是‘無愿無求’的意思。你們自 己,就是你們要找的東西。‘無愿無求’這妙門,可以帶領(lǐng)你們達(dá)支自由。這就是第三解脫門。這些概念的范疇之內(nèi)。
不要追逐過去。 不要迷失于未來。 過去的不再。 未來的未來。 徹視生命的當(dāng)下 此時此處, 行此道者 安穩(wěn)自主。 我們必需今天精進(jìn)。
明天已太遲。 死亡隨時將至。 那有商討之宜? 智者稱贊那些 日與夜 專注生活的人 為‘更殊勝之獨處者’。
那天洗腳時, 我見細(xì)流水 重回大地里。 我問:“水將歸到那兒去?” 靜默里觀想, 身心專念中, 以壯馬疾奔之神 我徹視六塵之性。 凝望油燈心, 我集中我的心。 時間速逝。 油燈續(xù)明。 我拿起一支針 按下油燈心。 按下頓滅, 一片黑暗。 火雖熄滅, 心靈亮照。 正當(dāng)晨星出現(xiàn) 心中萬障解消。
欲樂就是火坑。它只會給有病的人帶來快樂。一個健康的人是會退避欲欲之火的。
真正快樂的來源,是自由與自在,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經(jīng)驗到生命的美妙?鞓肪褪遣煊X著現(xiàn)刻發(fā)生的一切,而同時絕無執(zhí)著和憂懼。
叩拜是一種可以為現(xiàn)在和未來增長快樂的修行。向東方叩拜的時候,可以觀想對父母親的感恩。他向南方叩拜時,可以觀想對師長的感恩。向西方時,可以觀想對妻兒的愛護(hù)。向北明,可以觀想對朋友的關(guān)懷。向下方時,可以觀想對同事們的感謝。向上方時,他可以觀想對所有圣賢的景仰。
真正的快樂,可以在此生實現(xiàn),尤其是當(dāng)你們奉行以下幾點:
1、與賢德的善者結(jié)交以及避免跌入墮落之途。
2、在對修行有幫助的環(huán)境中生活,以建立良好的品格。
3、培養(yǎng)機(jī)會讓自己多學(xué)習(xí)正法、戒律、以及你自己的行業(yè)。
4、騰出時間來關(guān)心父母和妻兒。
5、與別人分享時間、資源和快樂。
6、盡量找機(jī)會去培養(yǎng)美德。不要嗜酒和賭博。
7、學(xué)習(xí)謙遜、感因和簡樸的生活。
8、找機(jī)會親近比丘,以研習(xí)大道。
9、一生的生活,都以四圣諦為基本。
10、學(xué)習(xí)禪修以能消解苦惱憂慮。
八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穿帶華衣寶飾、不坐臥高軟大床、以及不用金錢。
矩 吒唐特經(jīng):要多替周圍的人創(chuàng)造快樂。佛陀鼓勵他把國家的法制與經(jīng)濟(jì)改革。他說體罰酷刑與判監(jiān)處死,都不是撲滅罪行的最有效方法。罪惡與暴行,是饑餓與貧困 的結(jié)果。要使人民感到安穩(wěn),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健全的經(jīng)濟(jì)環(huán)境。給貧困農(nóng)民配給食物與種植的原料,使他們可以做到自給自足,是很有需要的政策之一。 政府應(yīng)該給小商戶借貸,給工人儲退休金,和給窮苦的家庭免除稅收。對勞工的欺壓必需停止。人人都應(yīng)該有自由去選擇職業(yè)。國家應(yīng)該提供足夠的訓(xùn)練機(jī)會給技 工,以使他們精于自己的行業(yè)。佛陀說,一個正確的經(jīng)濟(jì)政策,是應(yīng)該基于自發(fā)性的參與的。
觀察六根以能降服心性的五種障礙,貪欲、瞋恨、癡迷、怠隋、懷疑。他專注地觀察呼吸以能創(chuàng)造滋養(yǎng)身心的喜悅。這能幫助他在開悟之道上有所進(jìn)展。
修行的果實:1,一個人的尊嚴(yán);2,比一般人容易實踐心里上較自在的生活;3,了無憂慮的自由;4,無拘無束的自在;5,禪修的悅樂;6,解脫的悅樂;7,救渡眾生的悅樂。
‘七不退行’:會聚商討、團(tuán)結(jié)合作、奉守法紀(jì)、尊賢敬能、不暴不淫、保存宗寺和尊師重道。
不要浪費時間于無聊的閑話、過份的睡眠、追逐名聞利養(yǎng)、貪求欲望、興敗德劣品的人在一起、以及自滿于對教理的淺見。
在修行道上必需要注意的七正覺因,忖念、研法、精進(jìn)、喜得法要、輕安自在、禪定和喜舍放下。
【佛陀傳記《故道白云》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名人傳記讀書筆記11-06
名人傳記讀書筆記11篇11-10
譚嗣同傳記電影08-10
電影傳記沙皇07-24
吳仁寶傳記電影介紹11-17
傳記電影影子大地07-24
胡雪巖人物傳記09-22
傳記電影政客杰克07-24
傳記電影左拉傳07-24
傳記電影我的左腳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