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論語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論語讀書筆記精華(4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論語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論語讀書筆記1
讀了《論語》,儒家思想讓我倍受感觸。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我剛讀時就能領悟其中的含義: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書上記載:有一次,孔子在東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攔住了去路?鬃訌能囍刑匠鲱^來,問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訴他自己的身份。小孩聽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學的人——孔子。問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聽后大驚,羞愧得搖搖頭。小孩洋洋得意起來:“告訴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薦五谷,人有黑白兩根眉毛!笨鬃勇牶蟛坏貌慌宸,連忙下車行禮,對小孩說:“知識是無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笨梢姡粋人不論學問有多高,都要謙虛,知識是無止境的,世界上哪兒都是一種學問,千萬不可因為對方閱歷淺而嫌棄。因為孔子謙虛好學,所以他的學問不斷增大,尊敬他的人越來越多。
《論語》中也有這樣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話充分地表達了孔子好學、知趣與豁達大度的胸懷。對于我們來說,光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足夠讓我們?nèi)タ炭鄬W習?鬃拥钠返乱恢碧幱谑廊怂f的“最高境界”,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事父母幾諫”可謂是個經(jīng)典,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句話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zhuǎn)地勸阻。我們何嘗做到?我們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這您們做錯了。這不僅損害了和父母的`關系,還會使家庭氛圍緊張。我覺得這是孝敬父母的常規(guī)知識。
還有一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當今社會,“孝”的本義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輩侍奉長輩。每個當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有所成,過上繁榮的生活,但他們的內(nèi)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我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年邁的父親與女兒的對話,父親都說在家鄉(xiāng)過得很不錯,不用女兒回家陪他,其實,他的雙腿已經(jīng)不靈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醫(yī)藥費都壓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兒卻渾然不知。這則廣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會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于活的時間是否長久,而是在于這活的時間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沒有價值,有沒有讓自己后悔。做一個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讓自己活出精彩,活出價值,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讀論語讀書筆記2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如今,多少人知道《論語》,多少人會去研讀《論語》,更別說有人會去潛心研究和體會《論語》帶給我們的真理和境界。
于丹老師以其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yǎng)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fā)來解讀《論語》,讓我們有機會來到孔夫子身邊,聆聽人生的真諦。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庇诘ふf,“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薄啊墩撜Z》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的確,世間的真理不一定是束之高閣、高不可攀的,而應該是平淡的、樸素的、具有普適性的。就像《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而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緩和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子教學的態(tài)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tài)度。這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tài)度,是多么得令人敬佩啊!
這讓我聯(lián)想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時常提倡要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它不僅僅是小區(qū)里的和諧,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有人對自然的一種敬畏,人和社會的一種融合。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擁有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擁有孔夫子那樣的態(tài)度。
現(xiàn)如今社會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社會矛盾比較突出,許多人越來越覺得不平衡了,總是埋怨為什么別人可以住海天別墅,自己卻蝸居于簡陋的屋子之中,別人為什么可以開名車喝名酒,而自己卻還每天擠著公車上班。于丹老師說:“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nèi)來,無限深刻地去發(fā)現(xiàn)內(nèi)心。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子貢曾問孔子“貧而無陷,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境界:“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即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內(nèi)心能時常保持快樂,這種快樂,不會被貧困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nèi)心快樂的人。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zhì)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追蜃咏探o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那份安寧。
我想,這就是《論語》能給我們的現(xiàn)實啟示吧。
讀論語讀書筆記3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有關政治、社會、教育、交友、處事的說法的書。根據(jù)其重要性可分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自己的話,第二等是孔子跟第一流學生的對話?鬃拥膶W生大概可以分為四科,一般稱為“四科十哲”,這四個科目里面有十位哲學家。“哲”是指古代有學問的讀書人。具體分類為:德行科: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宰我、子貢;政事科:冉有、子路;文學科:子游、子夏。第一流學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語科。第二流學生從政事以下,第三等就是孔子跟第二流以下的學生對話。第四等是學生自己發(fā)表的言論。孔子有著溫和的理性主義、深刻的道德情懷、樂觀的人生理想三個思想特色。
論語全書共分“學習與人生成長”、“對生活的啟示”、“人性到底是什么”、“如何建設和諧的家庭與社會”、“提升心靈,超越自我”五輯,傅先生更是用其獨特的西方思維方式來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清晰理路與獨到詮釋,不僅使人更易深入體會孔子的.思想,導入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情境中,從學習、交友、為人、中庸、風度、生死等方面闡述人生。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讀到開篇的第一句便深有感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是古代對老師、長者的一種尊稱,讓做我老師的我備感榮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個“學”到底是學什么呢?一般人認為是學習古代的“五經(jīng)”、“六藝”,但是學“五經(jīng)”、“六藝”就好像現(xiàn)在的學生在學校上課一樣,你看見有幾個學生真正高興的?所以根據(jù)孔子整個思想來說,我認為是學做人處事的道理。在古代,“詩”代表文學——《詩經(jīng)》;“書”代表歷史——《尚書》;“禮”代表社會科學——《禮記》(有很多詳細的生活規(guī)范);“樂”代表藝術——《樂經(jīng)》;“易”代表哲學——《易經(jīng)》。古代的人文學科以及生活的基本規(guī)范就在這“五經(jīng)”里面!拔褰(jīng)”的“經(jīng)”即永恒的道理,學習五經(jīng)就是學習永恒的道理,也就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這句話也無不凸顯做人處事的道理,尤其是“時”——適當?shù)臅r機?鬃釉盟畞肀扔魅说纳腔,“智者樂水”,以水為樂,水就是能夠順著地形的各種狀況而調(diào)整,碰到山它就繞彎了,碰到低的地方就把它填滿,所以水代表智慧,能夠適應各種情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悅”跟“樂”有什么差別呢?其實差別不是很大,“悅”是內(nèi)在的一種高興,“樂”是外在顯示出來的笑哈哈、笑瞇瞇的快樂。 “東海有圣人,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边@是跟朱熹同一個時代的宋朝哲學家陸象山說的,所謂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都有圣人,心是一樣的,掌握的理也是一樣的,都是相通的。這應該是闡述了孔子對待交友的一種方式:志同道合絕不是黨同伐異,而是沒有任何特定的目的,只是純粹追求人生的理想。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明什么呢?說明一個人已經(jīng)學問有成,在社會上有很大的聲望,但是照樣不能為人所理解。誰不理解?當然是有權力的人。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為什么不生氣呢?因為求人不如求己,時機還不成熟,再有學問也不能代表這個時代都要照你的方式來做。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充斥的各種爾虞我詐,相互利用,各種不理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生氣保持君子風度呢?
《論語》的開篇就告訴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先是自己努力學習,其次朋友互相呼應,然后在學習有成而未受重視時,可以坦然自處。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翻閱了《論語300講》,但是覺得如果“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是真的,那么“半篇論語可以護一生”也是有效的命題。關鍵在于:如何確實把握其中的道理?
讀論語讀書筆記4
《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并稱“四書五經(jīng)”。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縱觀論語,其實孔子本人的言論不多,大多為門生的對話或?qū)﹂T生的評價,整個論語分為二十章,看似一個松散的論集,然而整個論語又通過對孔子思想的論述,緊密的形成了一個整體。
縱觀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敗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門下既有“不遷怒,不貳過”的顏淵,又有急公好義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子貢,又有習于文學的子游。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為萬世師表,通過他長期的教學實踐,提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強調(diào)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其內(nèi)心的.成長,正是外在能力的載體。
“有教無類”——在孔門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貢),然而大多數(shù)出生貧賤,特別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為食的子路等。可以說就是因為孔子有教無類這樣一個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關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性格、能力進行教學,如“柴也是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喻”。 諸如“由也果”、“賜也達 ”、“求也藝”(《雍也》),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断冗M》)。正是由于孔子實行因材施教,適應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使其各盡其才,培養(yǎng)出一批有專長的社會實用人才。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與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yǎng)目標與社會需要相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教育的社會價值?鬃拥膶W說并不是局限于他那個時代,我們在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都可以從中汲取到我們需要的知識,現(xiàn)今世上的各類譯注,讓我有機會讀儒家的各類經(jīng)典,我會努力尋找打開這個知識寶庫的鑰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識。
【讀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讀論語讀書筆記02-23
《論語》讀書筆記11-04
論語的讀書筆記02-22
關于論語讀書筆記06-15
論語優(yōu)秀讀書筆記12-04
《論語注譯》讀書筆記10-17
論語心得讀書筆記01-08
《論語譯注》的讀書筆記04-01
國學經(jīng)典論語讀書筆記02-21
詳細論語讀書筆記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