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論語》讀書筆記

時間:2021-01-26 10:34:42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論語》讀書筆記(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書筆記(15篇)

《論語》讀書筆記1

  《論語》,一部中國人的圣經,一條古老而又永遠不朽的龍脈,一條浸透了中國人血脈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墩撜Z》讓我明白了做人可以平凡網,但不能平庸!

  在我初中學習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學習的過程,這些致使我學得不扎實,另外再加上各種教輔書籍上的學習方法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滿頭都是星星在轉。后來,我反復回味那《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話都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以前,我有做事沖動,有不經過大腦的過濾就忙著做事的壞習慣,自從讀了《論語》后,我總結出了——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讓最妙。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快樂任逍遙。哈哈!怎么樣,我這么長時間的努力沒白費吧!

  《論語》中倡導的是老實、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一定要反復學習舊的知識,從中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同在炎熱下品嘗那苦中略帶一絲清涼的檳榔!雖苦,但卻可以從中回味出沒有苦就沒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從苦中走出來的,苦代表著成長!

  還記得,小學剛畢業(yè),心里還有著對過往生活的一絲留戀,也曾因此流過淚。是《論語》把我從陰霾中拉出來,帶到一個光明的世界。我回味著《論語》給予我的所有。悟出了畢業(yè)就像一窗玻璃,我們遲早要撞碎它,擦著鋒利的碎片走過去,血肉模糊后,開始一個不同的生活!從此走向另外一個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過悲傷吧!

  回味那些曾經因為悲傷而打破的夢,從中品出本應散發(fā)著濃郁清香的歡樂語錄!你會走向一個不同于尋常的人生,慢慢成長起來!

  走過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著一本千萬中國人心中的圣經——《論語》,會讓你的人生更完美.

《論語》讀書筆記2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guī)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tǒng)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xiàn)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

  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xiàn)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yè)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里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于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后工業(yè)文明的社會里,于丹的論語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論語》,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xiàn)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論語》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讀書筆記3

  我不知古人所說的“半本《論語》治天下”是否用了夸張的手法,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論語》威力非同一般。它對我們的影響是那么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里還不小,因為《論語》的條條框框早就滲進了我們祖先的骨髓之中。

  還記得小學二年級時首次背《論語》中的內容,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皽毓识隆薄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當時僅限于背誦而已,要說有什么理解,當首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了,因為當時認為朋及親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里的親戚來,很多時候都會給我?guī)c零食或玩具什么的,這個當然要樂了。加之當時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認定它就是真理。對“溫故而知新”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當時您要是讓給說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從心底里真是不明白——一本語文書就那么幾個字,你再怎么翻,也不會蹦出一個新的生字來,怎么溫古,怎么知新啊?什么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當然隨著對通假字的認識,這個解釋就沒了,但理解嘛,還是用困難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賣弄,當時去父親跟前背誦,背完后順便賣弄了起來,把自己的理解大講特講,不料父親卻用我背的東西給我反講了起來。當然我是迷迷糊糊聽完的,因為我還是不理解。

  二八年級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語文書被詩詞給占了還是我忘了,腦中沒有《論語》的記憶。四年級一篇魯迅的《孔乙己》又讓它回到了我的視線。那時的影響是什么之乎者也的東西都出自于它,書呆子也出自于它。便從感情上有點小討厭孔子和《論語》了。

  對《論語》的感情,很對時候像對父母的感情,總在變化,而且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變化。小學時自我意識不是那么的強,所以對《論語》的感情也是隨著書本而變化。等上了初中,學了古代史算是對《論語》有了初步的認識,覺得一本書能被那么久的當做行為準則,的卻不易。加上初中語文書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論語》內容,對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點吧。但總得來說還是以做人出事準則為準。

  等到了高中,終于有機會讀了全本《論語》,由于高考的緣故,讀的不是很認真,所以讀完后能記住的還是那么幾句,也談不上有什么理解。

  本學期,相對于高中有了更多時間去看書,所以便又找到《論語》看了一下。

  《論語》整本書以孔子教導學生時對話的言語記錄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學生如顏回,曾參,子路等人的言語記錄。章節(jié)內容比較雜亂,每一篇不會固定講什么。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話而來,如“學而篇”就是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得來的。雖說章節(jié)雜亂,但在書中處處見仁,時時見禮,義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對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說“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如禮何?”“茍志于人矣,無惡也”。同時他對仁的講解,也有許多不同,這點主要是踐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對司馬牛和樊遲子宮就給出了不同的說法!墩撜Z》中關于仁和禮的研究實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實在沒法繼續(xù)說下去,所以這里我選了一個小點來說明一下——它就是《論語》中的情。

  子路在論語中和孔子的對話不少,雖然孔子對他的評價不如顏回他們好,如孔子說“由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但師徒之情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行。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老師落寞的時候還能跟著老師,而且能夠把心中不快當面告訴老師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讓顏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說了回是終日不違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畢竟子路實在老師落寞的時候去給老師發(fā)脾氣嘛!但后面他在老師發(fā)達的時候又去找老師麻煩了。書中這樣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當時衛(wèi)靈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見了她,子路就不高興了,因為他認為老師的行為與他的言行不符。當然,孔子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發(fā)誓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斷的說“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當?shù)脑捑妥屘靵碛憛捨野。今天我們是可以隨便發(fā)誓而不怕誓言兌現(xiàn),可孔子那個年代是怕的啊。這是多么好的師生關系。今天誰還敢去說

  自己的老師行為不當啊,至少為了可憐的學分也不會。又有幾個老師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對著一個自己的學生去做發(fā)誓那樣的是呢?當然,當著媒體他肯定會,作秀嘛。

  總之《論語》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很有我們值得作為一個經驗而避開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從大處著手,到此為止就行了。

《論語》讀書筆記4

  從前,《論語》對我來說就像站在諾大的圖書館里,在很高很遠的地方有著一種自己總也觸摸不到的,別有天地的古老神秘感。

  可是終有一天我們面面相覷。帶著小時候在語文課本“日積月累”那一板塊了解到的零星,再次進入孔子的世界。

  原來,它在神秘而古老的面紗背后藏住了這世上最簡單而深刻的故事,在宇宙的某個角落默默訴說著最質樸的“大道理”……其實《論語》在告訴我們,這個世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月亮總是會陰晴圓缺。

  它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說:“就是要學會像君子那樣的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不只一味地追求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

  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處在聯(lián)系之中的,每個人都與世界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君子就會保護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狀態(tài),保持謙和穩(wěn)定,但不會被同化,依然保持自己的閃光點和態(tài)度。就像每個班級里各種各樣的人雖然做著幾乎同樣的事情學習著同樣的知識,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運用都努力著出不一樣的彩,才會有五彩繽紛的情感和感動。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汲取自己的那一份光輝,這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光芒,又何樂而不為呢?學習這樣的道吧,和周邊的環(huán)境和諧相處,人與人也好人與自然也好,和而不同。幾千年的話語,我們今天不也在努力追求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理解,可其中的道理卻是相同的,和而不同啊!

  它說:“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說:“是啊是啊,語文課上老師才講過關于‘恕’的故事,原來在今天也可以是改變一生的道啊”。

  語文課上老師分享過一個關于饒恕“敵人”的故事,女主的經歷和做法令我久久感懷也不禁使我再次思考孔子的話: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于別人。可是感覺并不夠解釋“寬恕”,再想想,翻翻書,問問老師……噢,還有另外一種角度:自己想要得到一些事物的時候也要想想別人幫助別人達到他所想的。再看回來,現(xiàn)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故事中的女主角最終原諒了曾經自己心中最最痛恨的人,那個“永遠都不會原諒”的人……過程很艱難,像“割肉”一般煎熬,可換來的也是自己心靈上的寬慰與寧靜,多么偉大的一場“抗爭”啊。孔子教會我們,有時候,事情真的有很多種處理方法,就看這個人愿不愿意追尋并實踐。

  它還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

  我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會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遠近,沒有親疏,一切按道義行事”。

  這就又使我想起,當長沮、桀溺庸庸碌碌回避紛擾世俗的時候,孔子卻懷抱不滅的理想,面朝著相反的方向踏入這人間。有人問長沮桀溺的做法有合理之處嗎?回答當然。但那只是一味地逃離,囿于自我。而孔子理想主義的衣袂飄揚在亂世的風里,無論多少風雪,無論多少冷眼,也要遵從內心道義的指引,正是這心中的義,讓他成為歷史暗渠中一束驚人的光。

  正是孔子心中義的堅守,才給了他看到不同人情冷暖的反思與獨到的眼界。也正應了莊子的話:“井魚不可以語于冰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睕]錯,君子有了義便更加堅定了通往仁的腳步,才會有其獨立的思考和感悟,這也是道啊。

  落到實處的體驗才能是真理的發(fā)源地。

  然而歷史所銘記的,永遠不會是光線奪目的外在才華,而難以窺伺的道德與人格,方才似玲瓏剔透的琥珀,在人類精神的長空中熠熠生輝。

  端視我們所處的時代,正如一片波浪洶涌的汪洋,而我們不過是一鰭鰭小魚,想要乘風破浪談何容易。萬幸,孔子智慧的光輝在遠方指引著我們,他啟示我們:以仁義作尾,以謙遜作鰭,以平等為鱗,定能搏向那裂海颶風,沐浴蔚藍的光明!

《論語》讀書筆記5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從孔子的這段話中,人們提煉出了一句流行的口頭禪——朽木不可雕也。這句話常常是用來批那些沒有潛力、不懂道理或不可教化的人。這么說來,宰予就成了一段不可雕的朽木?墒牵子枋强鬃娱T徒中很有天賦的人,學習悟性很高,也很刻苦。自然,“朽木不可雕也”這句文中帶刺的罵人話就不該加在他身上。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边@句話的原意是:“腐爛的木頭不可能雕刻什么了,糞土一樣的土墻不可能粉刷了!笨吹竭@里,似乎孔子對宰予的怒氣已經促使他拋開作為君子刻守的禮儀,開始拄杖大罵了。于是,很多人就由此得出一句出自圣賢之口的辱人之言,斷章取義,遺落了后面半句話:“于予與何誅?”這句的意思是“對宰予,我還能責備什么呢?”由此可見,孔子其實是在拄杖嘆息。原來,宰予雖然是一塊學習的好料子,而且勤奮上進,頗入孔子法眼,但是天不作美,他的身體卻十分的虛弱,時常生病。我想,身體孱弱的宰予在白天學得太累了睡上一覺,確實是無可厚非的事。孔子不是在嘆息宰于做為讀書人白天睡大覺的表面現(xiàn)象,而是在感嘆宰予身體狀態(tài)之差,承受不起他奮起學習的決心。他是為學生的身體擔心啊!

  孔子說:“當初我看一個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xiàn)在看一個人,我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一下他的行為。這種情況,我是經過宰予的事情以后改變的。”孔子之所以能夠門徒三千人,培養(yǎng)出七十二位圣賢,就是基于他對于人的天賦與人的身體是很清楚,而對每一個學生又是有教無類的緣故。

  但是,現(xiàn)在的人們在文縐縐地罵著:“朽木不可雕也”時,又有幾人想到這一層?

  孔子是個很體諒學生的老師。

《論語》讀書筆記6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比阶优c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

  白話釋義: 子華出使到齊國去,冉子代他母親向孔子討要大米?鬃诱f:“給她一釜(約六斗)吧!”冉子請求多給點,孔子說:“那就增加一庾(約十六斗)吧!”但是冉子實際給了子華五秉(約九十斗)?鬃又篮笳f:“公西赤(即子華)這次去齊國,車前駕著肥馬,身上穿著輕柔的衣服。作為君子,應以資助有迫切困難的人而不是富人!

  原思當孔子的管家時,孔子給他九千斗米。原思覺得多了?鬃诱f:“不要客氣,多了可給你的父老鄉(xiāng)親!”

  解讀:這句話我們需要了解三個人物,一個是公西赤,一個是冉子(冉求),還有一個是原思。

  公西赤在前面章節(jié)出現(xiàn)過,孟武伯問“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可見,公西赤是孔子的弟子中善于外交,善于處事的人。難怪公西會赤出使齊國,而且當然應該享受魯國的俸祿。這是一個不錯的差事。不知道為什么公西赤為留守母親擔心糧食問題,也許是人在外接濟家里不方便,不像現(xiàn)在可以網購;也許是怕自己出去的時間長了,未雨綢繆,多做準備。連他也不好直接找老師要糧食,于是就請冉求出面。

  冉求在前面的章節(jié)也出現(xiàn)過,恰好與公西赤出現(xiàn)在同一句話里:孟武伯問: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冉求是一個很有經濟管理能力的人。公西赤找他出面,算是找對人了。一方面冉求掌管老師的糧食比較有便利,另一方面請選擇精打細算的人出面,便于說服,而且為母親要糧食,看在孝順的份兒上,孔子也不會拒絕。

  事實證明公西赤的想法很奏效。在孔子只答應給少量的米以后,冉求追問:能不能多給點?孔子沒怎么讓步以后,冉求直接利用職權,給公西赤多撥付了很多米。按理說,自己的學生違背老師指令,是極大的不敬,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沒想到孔子不僅沒有責備冉求,反而講出了不給那么多米的原因:把物資給真正匱乏的人,不匱乏的人,不給或少給。這是一種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法,打的是情感牌。以冉求的智商,在聽到這句話以后絕對無地自容。

  接下來孔子對原思的慷慨,就是截然不同了。法原思出身貧寒 ?鬃釉隰攪斔究(最高法院院長),俸祿比較高,原思既當他的學生也是他的家臣。孔子考慮他的家境,就給了很多米,原思不要,孔子堅持要給,還說,你不要可以給你的鄉(xiāng)親。

  公西赤的巧謀,冉求的算計,原思的貧困與不屈,孔子的寬容與大度和因材施教,真是精彩。

  但我們還應該看到孔子對待財富的技巧:不僅不排斥財富,反而講究用財富來平衡不同的需求,在其中貫穿著“仁”的財富觀,即:獲得或給予財富,都應當秉承仁的內核,財富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效用。在孔子眼中,金錢祇不過是實現(xiàn)仁愛思想的載體。

《論語》讀書筆記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shù)臅r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就是君子的風度嗎?

  “論語”,有些人念成“論(lùn)語”,也有念成“論(lún)語”,小時候上學時,老師教我們說,就應念第二聲“論(lún)語”而不就是第四聲“論(lùn)語”,其實,也不能這么絕對,念第四聲“論(lùn)語”時,“論”就是“討論”的意思,“語”就是“對話”的意思,念第二聲“論(lún)語”時,“論”就是修改,“語”就是對話,即把很多對話修改起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上學時,老師教我們的(當然課本上也就是這么寫的),這句話就應翻譯成“學習并且經常溫習,不也就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此刻想想,這翻譯的好扯喲,并且邏輯上也講不通啊,誰說溫習功課就是一件高興的事啊!其實“時”在古代很少當“經常”講,翻譯成“適當?shù)臅r機”更好,而“習”呢,翻譯成“印證練習”更好,而不就是“溫習”。所以,按傅佩榮的觀點,這句話應翻譯成“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shù)臅r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

  “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熬贝碣F族社會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領導,天子、諸侯、卿大夫,都稱為君。他們的子弟稱為“君子”。之后孔子把這個詞的詞義擴大了,指一種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種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間就把“子”當老師的稱謂了。

  “朋友”,同一師門為“朋”,志同道合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樣,志同道合才能稱之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階級敵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還有同性戀的意思,此刻很多詞都被用濫了。

《論語》讀書筆記8

  一陣妙語,既幽默風趣,又把對方問得啞口無言。既不辱自己的國家,又可以高揚我國的旗幟。

  周總理的一陣妙語,把美國來使反問得啞口無言,面對美國來使的種種刁難,本想欺辱我國,反而被周總理用妙語把問題丟了回去,讓美國來使難堪。美國來使首先看見了桌上的一支“派克”牌鋼筆,這是最好的鋼筆,還是美國制造的,于是,他傲慢地對周總理說:這支是我們美國制造的派克牌鋼筆,周總理也愛用?總理不緊不慢地說:“這是一位朋友送給我的,正是美國用這支筆簽的板門店投降書,我認為很有紀念價值,所以留下來了。”美國來使又問了幾題,都被周總理妙趣橫生地答住了。這潑“冷水”倒向美國頭上潑了。

  在歷史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事情。諸葛亮這個人大家很熟悉吧?“諸葛亮舌戰(zhàn)群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三分天下前,曹操曾率十分大軍進攻劉備三萬兵力的徐州,劉備大敗而歸,被迫投孫權?蓪O權很看不起劉備,處處刁難劉備,諸葛亮前去勸說。孫權安排眾多謀士,也想刁難諸葛亮。但諸葛亮以其人之道還致其人之身,憑三寸不爛之身,把謀士們搞得羞愧萬分,諸葛亮真是為國爭光!

  我們遇到別人刁難自己,一定要盡量化解困難,把問題巧妙解決。

《論語》讀書筆記9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此話雖有夸大之嫌,但是證明了《論語》在我國諸子百家著作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論仍被世人視為真理,不但在中國影響深遠,而且名揚四海,被譽為東方的圣經。

  在《衛(wèi)靈公》里,他說道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時,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鬃诱J為他的生死觀就是將“仁”作為最高標準的。生命是寶貴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仁”。殺身成仁自古以來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在《憲問》中,孔子講到了言論與道德,勇敢與仁德之間的關系?鬃诱J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個方面,二者不能劃等號。因此,一個人除了要勇之外,還應該修養(yǎng)其他的各種品德,從而變?yōu)橛械赖碌娜。孔子鄙視物理和權力,崇尚樸素和道德。所以他周游列國,宣揚自己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可惜并未受各國國君接納。

  在《子路》里,孔子闡述了自己對于“士”的理解?鬃诱J為,“士”首先是有知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擔負一定的國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現(xiàn)在的當政者,都是氣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雖然孔子的認識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認他敢于質疑統(tǒng)治者的精神?鬃友劾铮y(tǒng)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國后才稱的上是“士”。

  在《先進》中,孔子極力提倡“慎言”,不該說的話絕對不說。因為,白玉被玷污了,還可以把它磨去,而說錯了的話,則無法挽回,希望人們言語要謹慎。

  在《季氏》里孔子談到,交朋友要結交那些正直、誠信、見聞廣博的人,而不要結交那些逢迎獻媚、花言巧語的'人,要用禮樂調節(jié)自己,多多地稱道別人的額好處,與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隱瞞等等,這些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顏淵》中,孔子談到了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于迷惑之中。他認為要提高道德修養(yǎng)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利益;然后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別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沖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別迷惑。

  總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規(guī)范人們的舉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論語》讀書筆記10

  讀了《論語》,儒家思想讓我倍受感觸。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句話我剛讀時就能領悟其中的含義: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書上記載:有一次,孔子在東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攔住了去路?鬃訌能囍刑匠鲱^來,問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訴他自己的身份。小孩聽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學的人——孔子。問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聽后大驚,羞愧得搖搖頭。小孩洋洋得意起來:“告訴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薦五谷,人有黑白兩根眉毛!笨鬃勇牶蟛坏貌慌宸,連忙下車行禮,對小孩說:“知識是無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笨梢姡粋人不論學問有多高,都要謙虛,知識是無止境的,世界上哪兒都是一種學問,千萬不可因為對方閱歷淺而嫌棄。因為孔子謙虛好學,所以他的學問不斷增大,尊敬他的人越來越多。

  《論語》中也有這樣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話充分地表達了孔子好學、知趣與豁達大度的胸懷。對于我們來說,光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足夠讓我們去刻苦學習?鬃拥钠返乱恢碧幱谑廊怂f的“最高境界”,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事父母幾諫”可謂是個經典,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句話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阻。我們何嘗做到?我們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這您們做錯了。這不僅損害了和父母的關系,還會使家庭氛圍緊張。我覺得這是孝敬父母的常規(guī)知識。

  還有一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當今社會,“孝”的本義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輩侍奉長輩。每個當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有所成,過上繁榮的生活,但他們的內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我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年邁的父親與女兒的對話,父親都說在家鄉(xiāng)過得很不錯,不用女兒回家陪他,其實,他的雙腿已經不靈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醫(yī)藥費都壓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兒卻渾然不知。這則廣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會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于活的時間是否長久,而是在于這活的時間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沒有價值,有沒有讓自己后悔。做一個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讓自己活出精彩,活出價值,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論語》讀書筆記11

  自從200X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紀》全文以來,得到眾多朋友的支持。許多朋友更是參與討論,其中的許多問題也引發(fā)了我進一步的思考。原本沒有計劃再續(xù)寫一些內容,但是這段時間與眾多朋友的交流所引發(fā)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于是,就以附錄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主要是因為這之中所牽扯的題目可能與“道紀”的論述沒有必然的關聯(lián),而這之中的內容又是“道紀”的延伸。

  關于“道紀”如何來指導生活是經常被提及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只要多讀一讀《老子》、《論語》就可以了。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中所說的那樣:“孔子思想與絕對光速宇宙觀的符合使我們有了一個完整而豐滿的思想用來替代與絕對時間宇宙觀一起退到歷史背景中的哲學”;“將‘孔老’思想組合在一起,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維之路。在宇宙觀轉換的時候,在我們揮手告別哲學的時候,‘孔老’思想使我們有信心走向前方!钡,通過前面對孔老思想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兩千多年的傳承已經將其中的很多思想改變得面目全非了,因此與其回答如何用道紀來指導生活這個問題,不如將《論語》之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紀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來,《論語》就可以方便地指導我們的生活了。

  學而時習之

  雖然在第八章中給出了我對“學而時習之”的理解,但我還是認為有必要在此處重提。作為《論語》的第一句話,它實在是太重要了。對這句話理解的誤差,會直接影響我們對《論語》的整體看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第一章。

  這幾句話太過熟悉,特別是前兩句,熟的讓人從來不想其中的含義,習以為常自然地認為完全理解。還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一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與思想無關,他們認為一個如此平常的現(xiàn)象,孔子有必要這樣大呼小叫“不亦悅乎”、“不亦樂乎”嗎。但是我們真的理解了嗎?

  讓我們試著解釋一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進而采用道紀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體驗加以印證。上小學時,老師將其解釋成:學習而經常復習,不是很快樂嗎?不知道你快樂不快樂,反正我不快樂,每次為復習而復習,總會使我打瞌睡。后來我又得到了這樣的解釋:學習而后經常實踐不是很快樂嗎?試想,如果你學得一門技藝,而后就不停的實踐,最后你不煩我都煩了,這快樂從何而來呢。起初我以為孔子所說的快樂也許不是我們能夠簡單體會到的,但是讀了幾遍《論語》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孔子在用最為簡單的語言闡述生活、社會中的種種道理,如此一來,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孔子對生活的體驗同我們有著這么大的差別呢?如果這是因為我們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別,那為什么在讀到后面類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觀點的時候又覺得孔子同我們的體驗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許我們將這個“學而時習之”給誤讀了!這句話位于《論語》的開篇,如此之簡單,簡單到了成為我們學習《論語》的障礙。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對“學而時習之”的解釋,看來主要的問題出在“時”字上面。中關村圖書大廈里有一面書架擺著眾多版本的《論語》注釋,從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國學的火熱程度,可這眼花繚亂出版物對于一個想挑一本來學習的讀者來說,不能不說是。

  一種挑戰(zhàn)。不過這樣的狀況對于我來說到是方便得很,因為可以很快地翻閱不同版本對同一句話的解釋,從而對關于這句話的認識情況有一個總體了解,而更好的是還不必買任何一本書。于是,我看到了對“學而時習之”總體認識情況。這些解釋通通 將“時”解釋為時時、時常、經常,只有一個版本將“時”解釋成時代。如果我們追根循源,最后會追蹤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論語集注》中是這樣寫的:“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心中喜悅!焙髞淼娜藗儾患铀妓鞯慕邮芰酥祆涞倪@個注解。但如果查《辭源》,“時”具有“時時”這個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說明“學習而后經常實踐”的意思,他應該用“!弊,而不是“時”字。其實最好的方法是用《論語》來學習《論語》,我們可以找一找“時”字出現(xiàn)在《論語》中其他地方所具備的含義。就在同一章,三個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時”字:“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而那個時的解釋是時節(jié),時機!如此一來,問題就明了了,這個“學而時習之”的“時”也應該也解釋成時機!由此,它的解釋就變成了:“學習到的東西,在適當?shù)臅r機,被用上了,不是很快樂嗎?”當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理解的時候,其震驚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紀的方法,回顧自己人生中的快樂之事時,都是學習,時機,實踐三者遇到一起時產生的,孔子的人生體驗一霎那間與我們接得如此之近。不僅如此,“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下就變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僅在描述學習,時機,實踐與快樂的關系,而且一語道破了人生的真諦,孔子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快樂人生”這一個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題,“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實際上是人生觀。如此一來,它出現(xiàn)在《論語》的最開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來,《論語》給我們的感覺就完全改變了。

  孔子告訴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精彩紛呈的快樂人生?鬃硬粌H要闡述快樂人生的主題,而且一語中的,指出人生為何而樂,原來樂在學、時、習的交匯,這三者中的任何一項來得過于容易,都會使快樂大打折扣。學、時、習與快樂之間似乎有某種乘積關系。在這三者之中,學和習是人主觀可以把握的,而時機不僅要靠天時,還要靠我們發(fā)現(xiàn)的眼睛,即洞察力。但這三者之中“學”是基礎,只有具備一定素質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時機,付諸實踐?鬃映姓J在這個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學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強調“學”的重要性,強調“好學”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貫穿《論語》全篇關于學習的論述。

  我們不僅面臨一個精彩紛呈的快樂人生,還面臨一個色彩斑斕的快樂社會,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以前在讀到這個句子的時候,腦子里反映的實際上是“友朋自遠方來”。難怪每當我們接待遠方賓客的時候,喜歡脫口而出的總是這句話,但這恰恰是對這句話的誤讀。同“學而時習之”一樣,“有朋自遠方來”也可以分為三個要素:“有朋”、“遠方”、“來”,三者和一,不亦樂乎!坝信蟆北硎救松杏兄就篮系娜,這個“有”字格外重要,也許我們會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顯得格外珍貴。同時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鄰”中的“有”,孔子告訴我們這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而“遠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遠,才能有個人的空間,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遠”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遠,在信息,通訊發(fā)達的今天,長久不聯(lián)系即是“遠”。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沒有了創(chuàng)造不同領悟的各自不同的環(huán)境,那交流的樂趣也會打折扣。最后的“來”也很重要,來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場合、時機都會給相聚的快樂帶來影響。因此,同“學而時習之”一樣,“有朋”、“遠方”、“來”與快樂之間也存在著某種乘積關系。而“有朋自遠方來”所帶來的快樂是交流的快樂,是人與人互動的快樂,是快樂社會。因此,出現(xiàn)在《論語》中的這個第二句話是社會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講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為君子是貫穿《論語》的一個主題,而在這里孔子提出了一個簡明扼要的方法去觀察君

  子,讓我們馬上有一個對君子感官上的認識。

  以人生觀、社會觀、做人為開始的《論語》,就是用這樣簡單的語言展開了我們通常為之困惑一生的問題。因此,“學而時習之”這一段作為《論語》的開篇當之無愧,“學而時習之”這一段有著與“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山梁雌雉,時哉時哉!

  在《道紀》的第五章,我提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觀點,那就是“《論語》不僅僅是一部言論集”,我認為《論語》是孔子用對話體來寫的議論文。于是,許多朋友質疑我的這種判斷。當然,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從考古的角度都可以得出“《論語》是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編纂而成”這樣的結論。但是,我想換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雖然《論語》最終定稿于諸弟子之手,但是誰又能夠保證,這本書的結構不是孔子在世時就已經存在了呢?要搞清這樣的問題實在很傷腦筋,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在歷史問題上兜圈子,如果我們就把《論語》當作一篇邏輯清晰,有明確的前后關系的議論文來學習,是不是會產生效果呢?這個出現(xiàn)在《論語》第十章最后的“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論語》第十章中的言論以討論各式各樣的禮儀為主,除去這最后一句,其余的段落基本上是一種模式。我們可以先試舉幾例,好對這第十章有個初步了解:

  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

  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在這一章中,孔子的言論不多,主要是孔子的各種行為規(guī)范。然而,奇怪的是在這一章的最后出現(xiàn)了與上述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一段話:

  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這段話并不難解,奇怪的是它為什么出現(xiàn)在這里,有什么意義。先看看這段話說了些什么:飛鳥展開翅膀飛了起來,盤旋了一陣就落下集中?鬃诱f:“山梁上的雌雉鳥,時哉時哉!”隨后與子路一起,作了個儀式。這個儀式是“三嗅”,好象是嗅了三次鼻子。我們且不管孔子和子路作了什么儀式,只看這段話的整體內容就很奇怪,不知道它要說什么。首先它和第十章中其他的段落很不一樣,即使歷來將《論語》看成是言論集,但這言論集中還是將相近的言論放到了一起。其次,這段話所描述的內容似乎與思想毫無關聯(lián),這也與《論語》的決大部分內容的風格不相符。倒是有些像日記,記載了莫種奇遇。而且,孔子和子路和行為也很怪異,他們走到山中看到一群鳥,孔子大喊:“山梁雌雉,時哉時哉!”然后和子路一起嗅了三次鼻子。要是我遇到了這樣的情景,肯定以為是丁春秋的星宿派在搞什么活動。 果然,關于這段話的解釋就變的五花八門了。大部分的解釋認為這是筆誤,將別的地方的言論錯抄在這里,或是根本不應該記錄到《論語》里的奇聞逸事誤記在這里。在我們搞不清含義的時候,就開始懷疑古人的能力和智慧。況且,孔子不會喜歡記載什么奇聞逸事的,因為《論語》第七章中就有,子不語:怪、力、亂、神。

  再看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里是怎么說的:

  野雞站在山崗上面,顯得很神氣,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場的雞籠旁邊,你說它的后

  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崗上,就大有鳳凰之象。正如晉代左思的詩:“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一幅大自然的畫面,上是千仞崗,下是長江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這就是得時、得位?鬃又钢巧綅徤厦利惖拇骑魧ψ勇氛f:“時哉!時哉!”意思就是說,你看,那只雌雉正在這個時候飛起來,然后又降落在那么一個好地方,這一幕活動的畫面,影射了人生處世之理。孔子周游列國,要想救這個時代,救這個世界,救這個歷史文化,但卻深感回天乏術。他藉著這一幕景致對子路表達這個意思,而不從正面講,好像釋迦牟尼拈花微笑的手法。不用語言,就用目前這個事實指示給子路,你要懂得這個,要立足,要站穩(wěn),要站得好,早一點站到你的好位置!皶r哉!時哉!”要把握時機。子路這時候拱手:“是!”三嗅是子路聽懂以后,恍然領悟而生感嘆的反應。

  南懷瑾先生在試圖賦予這段話一些思想意義,但還是沒有解決這段話與第十章其他言論毫不相干的問題,況且將“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解釋成“子路聽懂以后,恍然領悟而生感嘆的反應”也有些牽強。而子路的反應想象上去還是有些怪異。

  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這段話,會不會是另一番景象呢?現(xiàn)在,我們假設《論語》不是一部言論集,而是一部議論文。那么在第十章的全部論述結束的時候,應該出現(xiàn)的是這一章的結論,結論與論述過程在形式上的不統(tǒng)一是很常見的。于是,我們有必要仔細審視一下第十章的內容。正象前面講的,這一章中孔子的言論不多,幾乎看不到“子曰”。這一章中的內容主要是孔子的各種行為規(guī)范,從穿衣到吃飯,從走路到睡覺,從上班到休閑,如何站立、如何行走、如何坐、如何臥,別人送禮應如何回應,遇到了緊急情況如何處理等等,事件具體而且瑣碎。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寢不尸,居不容”這樣的語句就出現(xiàn)在第十章。這與《論語》其他章節(jié)中那些談天論地,談古論今的言論完全不同,就像是孔子在諄諄教導著一群學子,就像是孔子在上一堂行為規(guī)范的課程。于是,我們就找到答案了:這完全是一組關于人在社會中交流時所需的素質教育的課程。如果我們用這第十章的內容和現(xiàn)今國際流行的素質教育(Liber-Arch)作比較的話,會發(fā)現(xiàn)許多相似之處。如果第十章的內容是素質教育的課程,那么在第十章結尾出現(xiàn)的這段話就應該是畢業(yè)典禮了。飛鳥寓意的是即將畢業(yè)的年輕人,盤旋了一陣就落下集中,老師孔子發(fā)表講話:“準備好了的年輕人,學業(yè)已經完成,以后就要看你們如何把握時機了!”這里的“時”當然是“學而時習之”的“時”。然后老師孔子和助教子路一齊行禮,以表祝福、勉勵之意。關鍵的是這個“三嗅”作何解釋,我查了《辭源》,沒有找到“三嗅”,卻找到了“三揖”,《辭源》上說“三揖”是古時候的一種拱手禮,據此,我推測,“三嗅”也是這樣的拱手禮。于是,我對著鏡子試了一下,發(fā)現(xiàn)作拱手禮時,雙手抱拳恰恰位于鼻子之下。當然,你也可以雙手抱拳舉得高一些,甚至高過頭頂,然而,你馬上可以感覺到,不同的高度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而舉到鼻子之下的拱手禮恰恰反映的是送別的祝福和勉勵。最后,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孔子為什么一定要用飛鳥來寓意即將畢業(yè)的年輕人,搞得后來的人胡亂猜測。前不久,同《與霍金對話——中國自然哲學之于新宇宙學》的作者天河水先生交流對“學而時習之”看法,天河水先生完全同意我對其中“時”字的解釋,并提出了一個佐證:“‘時習’符合《周易》乾卦精神,也就是待時而飛”。而這個待時而飛用在這里,用于解釋“山梁雌雉,時哉時哉!”也非常合適。原來孔子和子路所行的這個“三嗅”之禮,不僅包含了對躊躇滿志的學子的祝福和勉勵,還包含了對待時而飛的青春的禮贊!

  通過這樣基于《論語》不是一部言論集假設的分析,我們很好地解決了第十章最后一段話與全篇的關系。不僅如此,我們還得到了一個副產品。社會上似乎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孔子思想中有很多繁文縟節(jié),限制了人的激情與創(chuàng)造,而大家所認為的那些繁文縟節(jié)基本都出于第十章,F(xiàn)在,我們明白了,這個第十章,原來是一組素質教育的課程。而如何使用這里學到的行為規(guī)范,就要看每個人在生活中如何靈活運用了。就像是武功,師傅教的是死招,臨戰(zhàn)操練的是活用。

  《論語》的第四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這段話看上去并不難解,原本以為可以一帶而過的,沒料到稍稍停留片刻,深入地想了一下,卻引發(fā)了一連串復雜的思考活動。先看一看對這句話目前流行的解釋:“能以禮讓治國嗎,這有何難;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要禮有何用。”乍一看,這解釋得很合理,沒有什么可以深糾的地方。但我總覺得哪里有些別扭,將譯文和原文對照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別扭的地方是將“何有”解釋成“有何難”了,如果是“有何難”的意思難道孔子不會使用“難”字嗎?顯然不是,《論語》中曾多次出現(xiàn)“難”字。翻一翻眾多的版本,幾乎眾口一詞都是這樣解釋的,再翻看《論語集注》,發(fā)現(xiàn)這樣的解釋也是源于朱熹:“何有,言不難也”。

  雖然大家都選擇了朱熹的解釋,但我還是感覺不太對。首先,將“何有”解釋成“有何難”或“不難”,用口語的話講,就是有點兒愣。其次,“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要禮有何用”這樣的語氣不太像孔子的風格?鬃又鲝垺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怨天,不尤人”。而按照上面的解釋,“能以禮讓治國嗎,這有何難”好象沒說清楚,沒有說明禮讓治國如何不難。而“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要禮有何用”又有些怨天尤人的意思。如果我們認可這樣的解釋,那么這段話所能帶給我們的信息非常少,只有“應該以禮讓治國”這樣一個信息,如此一來,在惜字如金的《論語》里就應該寫成:子曰:“以禮讓為國!辈粌H如此,“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從邏輯上講也有缺陷,它為什么不說:“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如讓何?”怎樣才能解開這一系列的疑問呢?看來“何有”是個突破口。如果我們先不管前后文,就說這個“何有”,恐怕有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是“哪有?”的意思。采取用《論語》學習《論語》的方法,我們在《論語》里找找其他地方的“何有”: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第七章。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第九章。

  從第七章和第九章出現(xiàn)的“何有”來看,它就是“哪有”的意思,連朱熹也在這兩處將“何有”解釋成“哪有” 的意思。現(xiàn)在將這樣的解釋帶回到我們正在研究的句子里:“能以禮讓治國嗎,哪有?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毕炔还苓@段話的意思,上面的解釋從邏輯上講除了“如禮何”翻譯不出來,其他三段是說得通的。于是,我們需要按照這個思路,考慮一下“如禮何”怎么解釋。當然,將“如禮何”解釋成“要禮有何用”是不能帶入我們剛剛做的那個句子里的,況且這樣的解釋似乎也不太準確。如果我們將“如禮何”之中的禮字去掉,就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熟悉的詞:“如何”?瓷先タ鬃拥倪@段話是一個商量的口氣,是提了一個建議。好象問題出在對“如”字的解釋上,但這并不難,只要查一查《新華詞典》,“如”字的第一種解釋是:依照、順從。好了,我們將這樣的解釋帶入:“能以禮讓治國嗎,哪有?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依照禮怎么樣?”這實在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難道孔子認為不能以禮讓治國嗎?但不必心急,且看一看它與我們的體驗是否相符。

《論語》讀書筆記12

  相比第一篇《學而》而言,《為政》的主要談為政之道,但從文本章節(jié)而看,多有為講孝,講君子,講道義的內容。為政之道,孔夫子為什么需要談論這些點呢?

  先說孝,孔子思想以“仁”為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表現(xiàn)!稙檎分,有四個人問孔子“孝”,問題大體相同,但孔子的回答卻各不相同,從某些方面體現(xiàn)出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孟懿子和孟武子為魯國大夫,孔子則基于當時的禮崩樂壞的情況回答他們。孔子以禮相答,說孝應是禮制相符。人為萬物之靈,平民百姓會盡力侍奉自己的父母,他們樸素、孝順,沒有貴族的華貴,但用心敬父母。可見,人再無情,在父母面前,都需要有誠敬之心。

  再說君子,君子是一種什么樣的人,可以從多方面解答。首先,君子一言九鼎。言而無信,如大車無輗,而小車無軏是走不遠的。再者,君子之為,以言地教民,唯有講道義,才可得民心。

  綜上可見,孔子所述,在于為政,而言君子、孝心、道義,類比之送也。

《論語》讀書筆記13

  我閱讀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論語,創(chuàng)編它的意義就是在于教人們如何做人。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季褪牵旱茏觽冊诟改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

  論語里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

  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yè)。我在做作業(yè)時寫一會兒就干干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fā)現(xiàn)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里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讀書筆記14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墩撜Z》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jié)出現(xiàn)。 現(xiàn)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墩撜Z》在漢代有《魯論語》、《齊論語》與《古論語》等不同本子流傳,后來統(tǒng)一于鄭玄。現(xiàn)存舊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論語注疏》、宋朱熹《論語集注》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

  我所看的《論語》是被后人分為二十章的。并且以每一章頭兩個字命名。比如第一章“學而”,就是本章第一句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實,我細讀《論語》也是初次,粗讀有些時候了,但是畢竟自己沒有文科的功底,只是泛泛的看看,這次的任務卻是又一次讓我捧起了《論語》,由于要記筆記,并且要進行交流,所以逼著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細讀。想要說明的是,既然是《讀書筆記》,里面會有好多的東西不是我的而被我利用,只是偶爾加上點心得而已,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ǘ⿲W而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學習過的東西,要經常復習,那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有遠方的朋友來拜訪,不也是很高興的一件事嗎?當別人對自己不了解時,自己也不會生氣,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種品質嗎?

  這里的第一句是告訴大家一個學習方法。單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學”就要時時的溫習,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換個思路想過來,這個“習”是不是還可以理解為“實踐”或者“應用”、“體會”的意思。就是說要懂得去印證你所學的東西。比如說你今天學到的東西,真正應用到生活當中了,并且應用之后回過頭來看你所學到的理論是正確的,這個時候你感覺得到學有所用了,學習的時間沒有白白的浪費,你才確實感到是件很高興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說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國不愧為禮儀之邦。換個思路再去理解,先看“遠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間上的或時間上的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還可以理解成思想或者其他領域的“遠方”呢?比如,是那些原先對你有成見、對你不認可或者對你有誤解的人,經過了解而認可了你,從思想的遠方和你拉近了距離,而成為了好朋友,那不也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這個時候再回過頭來看這個“有朋”的“朋”,那就是雖說你們思想上有隔閡和距離,但你卻是一直以“朋”來看待的才行,不然,你一直以敵對的態(tài)度,那是不會“有朋”又自“遠方”而來的。

  再來看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說的是君子之道,在這里我想還是按照自己的一己之見打破常規(guī)來說。我們再回過頭來先看前兩

  句。第一句,學而??你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增加了自身的閱歷以及修養(yǎng),然后有朋??就從“遠方”來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之后就到了第三句,人不知??到了這個時候,還是有人不能理解你,說你裝腔作勢,如何如何??而這個時候呢,你也不生氣,必定人們的思想不可能都一樣。必然要有分歧。你也能給予理解。并且還當他是‘朋’。這樣你在學而??慢慢他也會從‘遠方’來到你的身邊的。到那時難道不是‘不亦樂乎’的一件事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這句的意思:一個做人非常講究孝悌的,則很少有犯上的了,不好犯上的人,而喜歡作亂那是從來都沒有的。要成為君子,則要從根本出發(f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修來。孝悌是什么,他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弟,這個‘弟’是‘悌’。從字眼上理解,孝講的是對長輩的感情(不單單是父母),悌是兄弟間的感情。這句話雖然容易理解,但是要讀懂這句話就必須深究。

  有子(孔子的學生)稱‘孝弟’是‘為人之本’。就是說,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而事實上中國人在幾千前年的潛移默化當中也確實把他作為自身修養(yǎng)根本,做人的根本了。我們現(xiàn)在的人交朋友,不也是要先看看這個人孝順不孝順嗎?如果一個人不孝順,大概也沒什么可做朋友的地方了。連和自己最親近的人都沒有什么感情更別提什么‘外人’了。所以,只要一個人“孝悌”了,那么“本”就立了,這個人在外就不會亂惹事了,不會亂惹事的人就不會做出謀反叛亂、投敵賣國的勾當,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我認為,這句話對現(xiàn)今社會還是很有用處的,“孝”之本身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我們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和“忠孝必出于孝子之門”之說,那么,既然孝是做人的根本,那么我們不都應該檢點自己并認真地按照去做嗎?如果大家都這樣去做了,我們的尊老愛幼不就成為一種良好的風氣了嗎,我們的社會不就和諧了嗎。

  3、學而的第四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嫡傳了孔子的事業(yè),著了《大學》,然后孔子的孫子子思又傳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傳道于孟子。四個人雖然同出一門,但思想卻是有所不同的,性格與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

  第四句話容易理解,不過大家不要小看了曾子好象隨便說說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三件小事,既給人辦事進不進心那,對別人有沒有講信用啊,今天是否學到了東西,有沒有仔細體會啊。雖說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我認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認認真真的作到了,那也就與圣人也相差不遠了。所以,我讀這句話的體會是:最偉大的事往往在最平凡當中,只是注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而已。

《論語》讀書筆記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曰:“是禮也。”

  意思就是孔子去了太廟,每件事都問,有人說:“誰說叔梁紇的那個兒子識禮?他到太廟什么都問!

  孔子聽后,說:“這樣才有禮貌。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事情:有一次上語文課,我實在是不懂一道題,可是我又怕問了有人會嘲笑我,說我連這個都不會!所以我就沒有問。后來一次語文考試,有道題就是我不懂的那道,所以沒寫。試卷發(fā)下來后,我只拿了92分。回家后,媽媽看了試卷,問了我那道題,我說:“我……我不懂!”“你不懂?”媽媽說,“不懂就要問!”“我沒敢問,怕同學笑我!蔽一卮!斑@有什么好笑的,人人都有不懂的時候,不懂就要問,老師遇到不懂的也要搞懂!”

  有了媽媽的支持后,我去找了老師問問題!芭,原來你不懂這道題。槭裁床辉鐔柲?這道題是這樣的……”老師講完后,我就懂了,

  也從那時候我就開始學會問問題了。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就要問,不要不懂裝懂,要不然吃虧的是自己!

【《論語》讀書筆記(15篇)】相關文章:

《論語譯注》的讀書筆記04-01

論語讀書筆記15篇03-21

論語讀書筆記匯編15篇04-08

論語讀書筆記集合15篇04-06

論語讀書筆記(通用15篇)03-28

《論語譯注》的讀書筆記8篇04-01

論語教師心得04-29

《論語》節(jié)選閱讀答案02-27

《論語節(jié)選》閱讀答案10-21

《論語》中的名言警句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