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中庸》讀書筆記

時間:2020-12-29 08:02:52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中庸》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庸》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庸》讀書筆記

  《中庸》讀書筆記1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時候被朱熹從《禮記》中抽出來,和《論語》、《孟子》、《大學》合稱為“四書”,成為儒家推崇的必讀書目,可見它們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組成部分價值獨特,影響深遠。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處世,能調(diào)和各方面的關(guān)系。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diào)做人的藝術(shù)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guān)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quán)威觀點的挑戰(zhàn),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于接受?鬃用鎸Φ茏拥倪^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diào);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我們常說對人要一視同仁,不嫌貧愛富,不勢利偏見,這就是“中”;原則不變,公道人心不變,這就是“庸”。對自己來說做事能夠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是“庸”。

  以中庸之道教學,能更好地發(fā)揮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來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guān)鍵所在。

  “中不偏,庸不易。”語文教學的“中”就是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坝埂本褪且云匠P膶ΥZ文,把語文學習當作生活的常態(tài),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成為一個內(nèi)心充盈的人,從而真實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恪守語文教學的中庸之道就是堅守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腳踏實地地走緊密聯(lián)系生活、注重人文素養(yǎng)提高和語言能力訓練的大語文之路。

  構(gòu)建和諧社會是當今人們的普遍祈求,而和諧社會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體現(xiàn)。現(xiàn)在人們在物質(zhì)的侵蝕下,在多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容易行為失據(jù),離中庸?jié)u遠,以致于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絕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擺正,回到中庸上來,何嘗不是消除煩惱,贏得快樂的一種途徑。

  《中庸》讀書筆記2

  前一陣子一直在看(中庸),后來因為一些瑣事而擱置,再次捧起此書,才發(fā)現(xiàn):快要到期了。續(xù)借。

  看了這本書的一半,其中有兩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其一,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弊铍y者最高,就是因為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履行它。連大學者孔子都感慨中庸之道的曲高和寡,可見其難處。然而恰恰是這樣,才顯得它的難能可貴。

  我們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這種天性使我們不會僅僅滿足于吃得飽,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欲望,有更隊對于美好事物追求的沖動。然而,對于美好事物的欲望如果無節(jié)制地膨脹,就會變成貪婪的欲望,美好事物也會因此而變得丑陋不堪。記得有位同學跟我說過,人本身就是欲望的綜合體。說的不是一般的對!八疂M則溢,月滿則盈”的道理比比皆是,這也是中庸之道不易行的原因之一。

  人在社會群體中生活,是社會的一粒塵埃。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大市場,不平等的交易和意料之外的事時時有可能發(fā)生。誰都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誰都想要取得事業(yè)的成功,誰也不愿意經(jīng)受失敗的打擊,于是各種矛盾、挑戰(zhàn)、競爭、和沖突應運而生,無法避免。這時,中庸之道就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但是也正因為人們的本性,“民鮮能久矣”。

  其二,子曰:“人莫不飲食。鮮能只味也!笨鬃幽萌藗兤肺冻院葋肀扔髦杏怪啦槐灰话闳怂斫,通俗易懂。

  對于我們每天都要應對庸常生活,陳舊而又千篇一律,沒有新意,只是一個模式的復制,今天跟昨天一樣,明天也似乎與昨天沒什么不同,我們就是這樣一天天度日,每天都是吃飯,睡覺;睡覺而后又吃飯,只是捱著日月,推著時光,很少有人能夠真正體味出生活的滋味。

  人活著的唯一目標,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并非為了“生活好”而努力著。言而真正體悟到“生活的美好”的人卻沒有多少。誰能解其味?

  其實,幸福就深蘊在這庸常的歲月之中,只有回過頭時,才有一絲的遺憾或回味。一種時過境遷的沒有很好把握的落寞。

  忽然覺得自己很老,經(jīng)常發(fā)出一些亂七八糟的感嘆。算了,無論如何,只要我們是真實而又努力地活著,也就足矣。因為生命并不需要我們可以地去怎樣做。

  《中庸》讀書筆記3

  我們80后這一代人,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低,以至于我們讀書的時候,只是一味死讀書,課外書基本上被列入閑書一類,是被禁止的。用父母的話說,就是閑書看多了分心,學好課本知識是最重要的,加上父母本身沒有文化,也不知道什么課外書適合孩子的成長,導致了很多文學經(jīng)典被錯過。

  最開始想到要去讀《大學·中庸》,是因為電視劇的影響。我是個很愛看古裝劇的人,但凡古裝劇有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經(jīng)常能聽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睍r間久了好奇感頓生,究竟是什么書,被一再引用,于是發(fā)現(xiàn)了《大學》。

  《大學》實為禮記中的一部分,重在教人明德、守禮。其中有一個重要論斷,即為“絜矩之道”:“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心孝;上長長而民心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钡簿涌梢砸陨碜鲃t,推己及人,民眾必會效仿。先修身,方可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為大學之道。

  未讀《中庸》之前,一直錯誤地認為,中庸不過就是保持中立,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更認為深諳中庸之道的人過于圓滑,不便相處。讀完《中庸》,慚愧不已,實是誤解了中庸之意這么多年。

  所謂中庸,并不是不管不顧,明哲保身,而是國有道之時,盡竭智謀,其言足以興成其國;國無道則韜光潛默,足以容其身,免于禍害。既明且哲,此乃大智慧也。

  難怪至古中庸就是一門很深的為官處世之學。素其位,能屈能伸,進可攻,退可守。不會太過,亦不會不及。此為中庸之道。

  古文句句精簡,卻也句句經(jīng)典,很遺憾少時錯過如此經(jīng)典之書,好在如今仍有機會補上。若將來有孩子承歡膝下,定不能再讓他們錯過此類百年流傳的經(jīng)典。

  《中庸》讀書筆記4

  我們對“中庸”這個詞的誤解很深。在我看來,“中庸”絕不是“犬儒”(現(xiàn)代對“犬儒”的理解已與古希臘原意大相徑庭)式的“明哲保身”(這個在原典中滿溢褒美之情的詞也演變出了點諷刺的意味),也不僅僅是老夫子們津津樂道的對至誠君子完美人格的形容;“中庸”可能更多的是對如何成為合格統(tǒng)治者的指導性定義,畢竟在那個周王室和周禮一同式微的年代,一些人很渴望這樣的傳統(tǒng)復歸。

  相傳《中庸》的作者是孔伋,孔伋是孔子的嫡孫,如果作者為真,那么《中庸》的寫作必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而且事實也是文中多次提及孔子的言論作為作者觀點的論證?鬃邮且粋有著熾熱的濟世情懷以及積極入世的戀政情結(jié)和政治抱負的人,雖然他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弟子們紛紛學習并貫徹著他所有或者某一方面的做人準則,他本人也開創(chuàng)了以“君臣父子”人倫思想為邏輯起點的儒家行政倫理思想的先河。這些在《中庸》這部書中都有所體現(xiàn)。

  《中庸》出自《禮記》,核心當然是周禮,而造成現(xiàn)代人誤讀的原因也依然是對周朝這個大環(huán)境的忽視!爸杏埂倍植辉撊绗F(xiàn)在一樣都讀陰平,應該皆讀去聲。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是一種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即使是“發(fā)”了也要“中節(jié)”,要正中節(jié)度;而“庸”即是“用”,是一種“不易”、不變的恒常狀態(tài)。《中庸》里提到孔子說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這種“執(zhí)其兩端”而“用其中”的方式,就是一種“中庸”,這種“中庸”是以舜的能力為基礎(chǔ)的,或者說,“中庸”本身就是這種能力。舜是一個“大孝大德”之人,這是他生來的品格,正是他這樣的品格使他受命于天,使其尊賢子民,以中庸之道來對待百姓,而他的智慧也在這過程中不斷增進。正如“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圣賢君子以其天性里的真誠去明白中庸的道理,再以中庸去強化自己的能力,做到至誠,這便是“中庸”作為一種人格品質(zhì)的發(fā)展的體現(xiàn)。并且,在孔子的心目中,文武周公是同堯舜一樣的圣王先賢,孔子選擇“從周”,也希望當時上到周天子下到卿士的統(tǒng)治者都可以向著成為堯舜的目標而努力,那么對統(tǒng)治者宣傳“中庸”的'思想就是必須的,這也是孔子極力想要復興周禮的原因。

  除了呼吁統(tǒng)治者,孔子更多的貢獻在于對弟子們的政治教育?鬃拥恼紊目芍^失敗,但他的濟世熱情沒有熄滅,在春秋末那個動亂的時代,他仍然希望能夠有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孔子濟世精神的教導下,孔門弟子中不少人在從政這條路上有過成績!吨杏埂诽岬阶勇穯枏姡鬃訌木印昂投涣鳌、“中立而不倚”的角度回答,但背后的意思還是如何從政,如何用自身的剛強在政治的大環(huán)境下遵中庸之道而行;而“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更多的是一種心理安慰,畢竟“唯圣者能之”,否則孔子也不必不贊同長沮和桀溺的做法了。然而,在孔子極力提倡的等級制度的框架內(nèi),能夠承擔起“圣人”這個名號和相應責任的,也就只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而非出身卑微的庶民,因此即使是面對更廣泛的受眾去教授如何遵循“中庸之道”,也是為統(tǒng)治者儲備“治天下國家”的輔助性人才。

  總之,“中庸”的內(nèi)容其實是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統(tǒng)治者,如何匡世濟民!凹让髑艺,以保其身”,這樣的“中庸”也是要有“致廣大”、“盡精微”、“極高明”的誠心和能力作為前提條件的。而到了至誠至圣的境界,返歸真誠的天性,也就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了。

  《中庸》讀書筆記5

  學習了王老師主講的《中庸》的教育思想,我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第一、不素隱、不行怪。尤其我們學習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人,三五年的學習,都還只能說是入門階段,千萬不要素隱行怪,為了名利,去搞些稀奇古怪或者是華眾取寵的事。要真正地沉下心來,扎扎實實地練好基本功,幫助學生老老實實力行好《弟子規(guī)》,每件事都認認真真去落實,而各種各樣的花樣表演,做形式,都是要盡力避免的。我們做傳統(tǒng)文化,就特別容易流于形式,特別喜歡做面子工程,表面上看上去轟轟烈烈,實際上孩子們的德行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反而還長養(yǎng)了浮華,都是極不可取的。真正的傳統(tǒng)文化是體現(xiàn)在孩子們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一舉手一投足,都彰顯著孩子們的德行,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吸引別人的眼球,不是搞一些大型的活動去吸引新聞媒體的關(guān)注,給自己臉上貼金,而是讓孩子們的良好行為感染著每一個家長,讓家長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點贊,稱揚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而不知不覺地跟著學習,不斷地修身,給周圍的鄰居作出榜樣,為社會稱道并傳揚,這就達到了“化民成俗”,這才是真正地做傳統(tǒng)文化。

  第二、遵道而行,不忘初心。我們?nèi)魏我粋做傳統(tǒng)文化的都會面臨這樣的考驗。一開始參加培訓以后,內(nèi)心里充滿了感動、激動,滿腔熱血,要利國利民,準備回到單位大干一場。可是真正行動起來,真的千難萬難,因為不是每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都在同一個層面上,我們會聽到各種聲音,不理解、不認可、嘲笑、指責、非難,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們自身的根基還不是很牢固,我們的內(nèi)心里能不能承受住這樣的壓力,很多人都會在一年兩后就打退堂鼓,真正能勇猛精進,堅持到底的只在少數(shù)。這種退心的想法,我自己都有過若干回,但是,只要抱著對自己不放棄的態(tài)度,一直堅持努力修學,一遇到問題,就潛心學習,就能把自己定在道中,不會輕易退轉(zhuǎn)。其實越學就會越堅定,越學就會越覺得以前所遇到的困難其實不是困難,完完全全就是幫助我們歷事煉心專設(shè)的一個情境而已。這樣子,我們對任何境況都會充滿感激,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怨恨。的確任勞容易任怨難,如果不能任怨,就肯定會半途而廢,堅持不下去的。

  第三、立大志,行小事!熬又溃M而隱!痹俑呱畹木辰,也要從小處修煉。我們很多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人,往往學習上很精勤,每天在功課上花很多時間,卻沒有時間去處理一些繁瑣的小事情,也許他認為小事情沒有那么重要,還是學習傳統(tǒng)文化,搞清楚生命的意義比較重要?墒牵覀兯鶎W的東西其實樣樣都需要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去證得,不然那都只是知識,而算不上學問。比如,一心學習《中庸》之時,母親打電話來了,跟你說家里發(fā)生極其細小的事情,你會不會生煩惱?會不會不耐煩地打斷她?如果你這么做,你就已經(jīng)不孝了,你根本就不具備學習中庸之道的前提。另外,對待學生也是,有時處理一個學生的思想問題,會要花費好幾個小時的時間,一個半天,甚至一天就耗進去了,我一開始就會內(nèi)心里很焦急,生煩惱心。后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每處理完一件事情,就會增長一些智慧,而且每一次溝通,都是自己臨陣磨槍的好機會。一是考驗自己的耐心,二是考驗自己的慈悲心,三是考驗自己的智慧。所以再小的事情都不是小事,小事情中蘊含有大道理,舍不得彎下腰來,從小事入手,就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也不可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哪怕是從書本中學到一些知識,也只是學個皮毛,反而滋長傲慢之心。而那么越是道行深的人,反而行在低處,所以高人不露相,就是這樣的道理。

  《中庸》讀書筆記6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如此即可止至善。以上明白了然后可以談“誠意”,“誠意”即誠其意,意誠,亦如格物致知,格其不誠之意以復誠意,古之人亦可稱為真人,可見《黃帝內(nèi)經(jīng)·上古天真論》。當然這里所說真人與其有所差別;氐皆,所謂誠其意者,毋(不、勿)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自己滿足),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意誠然后心正,意誠方且是“意”“知識”“思想”“觀念”上的誠,而心正何解?

  所謂“心正”“正心”在下認為是自己與外物接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做到心正,正心,即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磨礪達到的效果,亦可稱為一種狀態(tài),所謂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正,正心。可看作是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知即行,行即知,達到“一”的境界。心正而后身修,何謂身修?身修在古代人看來是一種很完好的境界,是結(jié)合前“格物致知,意誠,心正,然后身修而結(jié)尾”,身修即概括了前者之總和。

  所謂“物格、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是有先后順序的,如一個一個階梯完成上去,先有物格完成然后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可平。修身即是“格物、誠、正心”這三個過程的不斷凝練,熟悉,持之以恒,學以致用而融匯己身的過程。如《大學》所謂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如是。而家齊、國治、天下平,卻是不宜多說。其有一首歌頌君子的詩很完善,就如頌一個“物格、意誠、心正、身修”的人。瞻波淇奧,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

  《大學》云: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害怕、恐懼)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在回到首段,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中庸》讀書筆記7

  一、中庸的釋義

  在讀《中庸》之前,我一直以為中庸就是不積極向上,以平庸為美德的意思,還懷疑以孔子的大智慧怎么會高度贊揚這種主張,也不明白為何人們常常對中庸之道掛在嘴邊。拜讀過《中庸》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以前的想法有多么愚昧,真是貽笑大方。

  “中庸”的“中”字是“執(zhí)兩用中”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選擇中間的那個,而是選擇合適的那個。對于“庸”字,我看到很多種解釋,有說“庸,平常也”,也有的說“不易之謂庸”,還有人說“庸”就是適合的意思。無論“庸”字到底怎么解釋,“中庸”的總體意思是不變的,概括起來就是以下三點:執(zhí)中守正、折中致和、因時制宜。

  執(zhí)中致和的意思就是要恪守中道,堅持原則。折中致和與執(zhí)兩用中差不多一個意思。因時制宜就是要會隨機應變?偟膩碚f就是要追求中正、中和、穩(wěn)定、和諧。

  二、主題思想與主要原則

  《中庸》在第一章中就提出了它的主題思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是在教育人們要重視自我修養(yǎng)與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己,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一個“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人。

  《中庸》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盡性。

  (一)慎獨自修

  慎獨自修對應了主題思想里那句“不可須臾離也”,是《中庸》中非常重要的論點,是指一種強有力的自我監(jiān)督精神: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別人都沒有加以關(guān)注,也要堅持自我約束。這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非常重要:在大學里,沒有

  人會監(jiān)督我們學習,但我們自已卻不能放松學習,否則我們將偏離“正道”越來越遠,等到別人開始關(guān)注你的時候,一切都已經(jīng)來不及了。

 。ǘ┲宜捜 《論語》中說道: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寬容要求人們推己及人、互相諒解、并行而不相悖,這在《中庸》的第十三章中有所體現(xiàn):“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瘓(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意思就是,一個人若能夠做到忠恕寬容,離大道也就相差不遠了。如果一個人在施行大道的時候排斥他人,那他施行的一定不是大道!

  在后文中又有說道:“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這句話一直是我的人生格言,犯了錯誤一定要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才能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如果一味地責怪他人,那永遠都得不到成長。真正的大道就像第三十章中所說:“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只有互利共生才能成就大道。

 。ㄈ┲琳\盡性

  至誠盡性也是《中庸》中的重要原則,從第二十二章講到第二十六章!拔ㄌ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边@里面將至誠至性提高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可見其重要性。后文中又說道“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這里把至誠說得有點過分夸張,居然能預知未來,有點接近迷信,但也從中體現(xiàn)出了古人對這一優(yōu)良品格的格外推崇。

  在第二十五章中說“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告訴我們真誠不光是要完善自我,還要完善事物,否則仁而不智。也就是說,如果別人犯了錯誤,要及時糾正。

  自我反省固然是一個人的優(yōu)良品格,但若只知自省而不去省人,就不能說具有大智慧。

  三、五達道、三達德、九經(jīng) 《中庸》之中有三個概念廣為人知,分別是五達道、三達德、九經(jīng)。它們都出現(xiàn)在《中庸》的第20章:“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逼渲械摹拔暹_道”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種人際關(guān)系,這五種人際關(guān)系幾乎囊括了世間所有的人際關(guān)系,如果能夠處理好這五種人際關(guān)系,那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網(wǎng)上有解讀者說:《中庸》第十二章詳細論述了夫婦的人際關(guān)系,將夫婦關(guān)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我卻不以為然,第十二章中講到:“君子之遇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彪m然提到了“夫婦”二字,但指的“匹夫匹婦”,也就是普通男女的意思,整章大義應該是說君子之道,落到小處,平常男女也可以做到,但論及高深的地方,連圣人也不一定做得到。因此天下正道具備普遍性和提高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手容易,精通難。而那位解讀者居然認為這章在講夫妻間的關(guān)系,真是誤人子弟。 三達德指的是智、仁、勇。這是天下通行的品德,可以用來處理“五達道”中提到的人際關(guān)系。關(guān)于三達德,有一句話是廣為人知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睆倪@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具備了三達德,我們才能修身治國。

  九經(jīng)是治理天下國家的九個秘訣:“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翻譯過來就是:修養(yǎng)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yōu)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如果一個君主可以做到這九條,那他必然可以治理好天下國家。

  四、《中庸》與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連我們的考試題目都與其有關(guān)。“天人合一”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人與天地如同一體,和諧發(fā)展而生生不息!吨杏埂肥加凇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在講君子行正道的時候總是拿天地來作比喻,認為人至圣則可與天地相提并論,這就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第二十二章中更是明確的指出了這一點:“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笨梢姟疤烊撕弦弧币彩恰吨杏埂分械囊淮笾匾枷。其實不光是《中庸》,中國的經(jīng)典古籍中大多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

  五、總結(jié)

  本來以為《中庸》很長,且言語晦澀不易讀懂,沒想到只有三十三章,并且每一章都很短。文中用語大多簡明易懂,不懂的地方看翻譯也能明白,不像有些古籍,翻譯之后都讓人不明所以。總的來說,《中庸》作為四書之一絕非浪得虛名,看過之后讓人受益匪淺。對我來說,讓我受益最大的地方莫過于“慎獨”這一理論,這將成為我在大學生活中的指明燈。

【《中庸》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大學中庸讀書筆記04-01

《大學中庸》讀書筆記04-01

挫折讀書筆記04-11

孝經(jīng)讀書筆記04-08

《孔乙己》讀書筆記04-03

生命讀書筆記04-03

《亡羊補牢》讀書筆記04-02

《蝎子》讀書筆記04-02

《珍珠》讀書筆記03-31

《刺》讀書筆記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