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000字(通用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000字(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000字 篇1
初讀《萬歷十五年》,幸而,這顯然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歷史書,作者運用了平和的記敘手法,這點倒是讓我想起了曾十分愛看的《易中天》品三國,當然這本書更嚴肅一點,通俗易懂的文字將我們置身于明朝之殿,以及其錯綜復雜的利益爭斗,人情善惡,和讓萬歷及讀者都有些倍感無奈地政治體制,文官體制。
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但就像風暴前的平靜,又如同作者黃先生所說:“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萬歷皇帝10歲登基,在位長達48年,又有張居正這樣的能臣亦或是奸雄,這不禁讓我想起清朝一位流芳百世的英明神武的君主——康熙皇帝。同樣是幼年登基,在位時間冠絕該朝,同樣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卻為何命運迥異,一個被認為是明朝衰敗的根基所在,一個卻開創(chuàng)了康雍乾盛世。首先,不得不提對萬歷有著深遠影響的大學士張居正。
在萬歷年幼時,張居正在危難之際保全了皇室的安全,并進而成為首輔大臣,對于萬歷的種種事物牢記于心,他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是他首先意識到明高祖所建立的統(tǒng)治制度,隨著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流逝,越發(fā)顯得不合時宜,他力推改革,成就了萬歷即位以后第一個欣欣向榮的十年。但我認為,也正是他毀掉了萬歷,張居正權傾朝野,組建利益集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頗有鰲拜功高蓋主的味道,為積弊已久的朝堂埋下了隱患的種子。而萬歷皇帝呢?對于張居正他是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是懷有對前輩的尊敬,還是對他龐大的政治力量有所依賴,有所依仗,還是對于這位朝中具有無可比擬地位的大臣,心生恨意?張居正去世半年后,因為各種言論,彈劾對張居正的沖擊,讓這位親政不久的皇帝感到對他的信任簡直就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張居正和馮寶,萬歷年少時最為親近的兩人,后來都不得善終,這對萬歷的心理上覺得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和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
另一個讓萬歷變得不死朝政的原因就是讓他倍感無奈的政治體制——文官體制。身為九五之尊,也只能是一個“活著的祖宗”。長期以來,中國一直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思想,不僅是正統(tǒng)思想,更是統(tǒng)治思想,本來這是帝王用來喝令權臣,統(tǒng)治天下的思想利器,個人認為最能體現(xiàn)這一思想的便是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岳飛亦或是《水滸》里的悲情英雄宋江,都未能擺脫這一思想,但時至萬歷,已經變成了萬歷想勵精圖治的巨大障礙,沒有統(tǒng)治,只有約束。萬歷無能為力,只能以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朝政,對待群臣所謂的道德壓力,于是開始了不理朝政,不思進取的萬歷年代。
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但以秦國商鞅變法為先,統(tǒng)一全國,依法治國的效力可見一斑,但秦國又迅速地覆滅,秦王的橫征暴斂,濫用勞力,民不聊生,固然是一方面,但哪個朝代的后半期又不是這樣?我認為當時的人文思想沒有統(tǒng)一,沒有被君君臣臣的思想所束縛住,也是原因之一。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不僅僅是一種人文思想,更是一種統(tǒng)治文化,一種將天下士子的思想能集中統(tǒng)一的利器,是一種帝王之術。古代科舉制度的論題一般也以孔孟之道,四書五經之類為題,而一般不以時事政治,怎樣具體的治理國家為題,因而這種道德至上的風氣一直伴隨著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重德輕法的弊端便是許多行政,經濟,管理問題變得政治化,道德化,上綱上線,難以以統(tǒng)一的數(shù)字化標準來衡量好壞,造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
作者也在書中評注道:“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
萬歷雖也曾有雄心壯志,但終究還是一個悲情皇帝,思想道德上的束縛成為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雖在位長達48年,但長期不理朝政的他還是留下的罵名與非議。當我們徘徊于王朝的興盛與沒落之間,我們是否能夠回歸歷史,正視歷史。本書留給我們的最大思考,便是道德與法律的關系,顯然萬歷的悲劇說明了以道德代替法律荒謬之極,但反觀當今社會,我們擁有了比那時健全的多的法律制度,名目繁多的法律多到直接催生了律師這一職業(yè),但顯然道德的缺失又成為了一大問題,道德問題無法通過規(guī)章條例來硬性規(guī)定,如同小悅悅事件的冷漠路人,他們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但如果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否也是一種悲哀?是否違背了以人為本的精神?那怎樣才能找回社會所應具備的基本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這又是一個當今社會繼續(xù)思考的問題。
當我們行走與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我們是否能以史為鑒,哀之鑒之。萬歷的悲劇我們不會重演,但我們應積極思考現(xiàn)代社會給我們帶來的問題,避免成為下一個悲劇。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000字 篇2
從沒想過歷史可以這樣寫。習慣了編年體的我們認為歷史只有那么一種固定寫法,突然面對這樣以點帶面,用某一年事件點破朝代命運的寫法時,開始竟然會不習慣。粗線條描述歷史并不難,能從小事著手講述歷史并引申出高人一等的論點則屬難得。每次看到章節(jié)后面長長的參考書目時不禁讓我在嘆服黃仁宇先生旁征博引的偉大之時又對他嚴謹刻苦的鉆研精神多了幾分崇敬之情。
前幾個禮拜看《大國崛起》,其中有一集是講關于英國如何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勵志圖強,銳意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英國如何通過光榮革命,逐漸走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文明的歷程敘述。而我的手中,正捧著一本《萬歷十五年》。
1587年,就在西班牙從海洋出兵準備攻打萌芽中渴望成長的英國的前一年。我們的泱泱帝國,大明王朝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fā)出腐爛的氣息。
1587年,沒有特別的大事,看起來無關緊要的一年,在作者看來卻隱含了很多后來諸多歷史事件的伏筆。
六個人,六個主要故事,多聲部手法,猶如歷史的長鏡頭,探討一個深刻而尖銳的問題:中國是如何從唐、宋強盛后,逐漸地失去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機會。是什么樣的體制和力量在從中作祟?又是什么樣的傳統(tǒng)慣性和現(xiàn)代科學的缺失,讓我們的帝國喪失掉革命的機遇?
作為皇帝的萬歷;兩位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申守時;古怪的模范官員海瑞;孤獨的將領戚繼光;和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他們是是歷史剖面,是一系列的象征。
雖然貴為皇帝,但當時的體制,皇帝也不過只是一個排位,萬歷從小即位,卻在母后、張首輔和宦官的包圍中成長。當他獨自執(zhí)掌朝綱時,他既不能擺脫不了煩人的經筵,也改變不了國家的運行機制。當他明白,事實上,他活在死去的祖宗的限制時,他對自己的地位迅速失去了興趣。他把自己的在位變成了漫長的怠政年代。
張居正為改變政府作風,增強效率,防止貪官污吏,不遺余力。但他沒有明白,他想改變的是落后的生產力和現(xiàn)實政治的平衡。在信息不發(fā)達和行政管理手段落后的前提下,只能通過抑制先進生產力,保護落后經濟的方式,來達到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綜觀中國歷史,這樣的歷史場景,不勝枚舉。在經歷了漫長的十年改革后,伴隨著張居正的去世,改革的努力最終化為烏有,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誹謗和復辟,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商業(yè)元素和經濟元素,最終覆滅在強大的文官體制中。
作為后來者,申守時使文官體制達到了控制國家運行軌跡的高處。文官們,不關心經濟發(fā)展,不關心國家前途,只關心利益團體。整個國家表面的穩(wěn)定,掩蓋了內部發(fā)展停止的事實,迅速地走向空心化的過程。向衰敗的深淵走去。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方式,即使是在清王朝取代明王朝后,相似的歷史選擇,再次重演。歷史既是分時的,又是共時的,何其讓人感嘆!
在大多數(shù)關于好人和壞人的情景劇中,無論怎么說,清官海瑞,還有愛國將領戚繼光都是百姓喜歡的人物。但如果拋開忠孝節(jié)義的道德評判,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熱血沸騰的激情,而是冰冷的現(xiàn)實:
理想和期望的社會現(xiàn)實,跟真實的現(xiàn)實成反比:我們期望清官,就說明腐敗已經司空見慣;我們呼喚英雄,就說明這個時代真的缺失正義。
社會的道義,需要英雄來支持。但是,對于國家的強盛來說,則過于單薄,無濟于事。《萬歷十五年》是六個社會精英人物的命運和縮影:在理想和現(xiàn)實的沖突中掙扎、逃逸,飽受煎熬。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中,沒有人可以功德圓滿。
看《萬歷十五年》,讓你覺得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看:歷史是有延續(xù)性的,你不能把某個時間指定為封建社會,現(xiàn)在也是未來的歷史,歷史投射在我們的現(xiàn)實之中,根本無法剝離或回避。你也不能用唯一的道德審判來讓大家閉嘴,不妨讓我們放眼400年前,抽絲剝繭,從各個細節(jié)還原歷史的真實,這才是用歷史認識現(xiàn)實的價值。
《萬歷十五年》是黃宇仁先生“大歷史觀”的發(fā)軔之作。這本書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但可讀性極佳,隨處散發(fā)著神秘而溫和的氣息,恰如書中的主角-明代的官僚們。曾經看過這樣的一篇評論:《萬歷十五年》盡管是一部嚴謹?shù)膶W術作品,但卻具有卡夫卡小說《長城》那樣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夢幻色彩。后者是一篇好看而又令人傷感的小說。在那里,長城是分段建造的,傳說每段城墻之間都有遙不可及的距離。垂死的皇帝派出的使者雖然快馬加鞭,卻永遠也趕不到宮殿最外層的大門口。卡夫卡那位無名的敘述者說道:“以同樣的絕望和同樣的希望,我們的人民尊崇著皇帝?墒,他們并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在位,甚至對王朝的名稱也不確定。”
歸納《萬歷十五年》,黃先生的中心意思是要表達:萬歷年只是明朝建國以來矛盾沖突的爆發(fā)點,而王朝的根本矛盾則早已埋定。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因為這個癥結的存在,一切人在其中的角色都是悲劇。
讀書重在思考,從這本書里我們應該看到黃先生思想精髓之所在。我們讀史應該在充分掌握史料之后再來對史料進行整體把握、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而不能隨意的對史料節(jié)選、消減,更不能先入為主來讀史。本書重點不在于告訴我們從晚明來看中國如何在世界潮流沖突下如何發(fā)生變化,而是大歷史的角度下啟發(fā)我們思考中國為何而變化。他不受制于事件的前因后果,而追求最高層次的“哲學歷史”。
當然,這個結論有事后諸葛亮的意思。深處制度其中的人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悲劇角色,而只是后人在整理史料的時候作為旁觀者能獲取一個大致的認識,當然有牽強附會的嫌疑。
不過,這也正是歷史的意義,它提供一種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可能不正確,但起碼能幫助我們更主動的思考,預見很多即將來臨的危機。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000字 篇3
早就耳聞過《萬歷十五年》,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一本怎樣的好書呢!然而本人才識短淺,對中國古代的歷史又不甚感興趣,終日只做些個打發(fā)時間的無聊之事,并無意志能夠沉下心來拜讀大作。近日,機緣巧合,我終于有幸能夠跟著黃仁宇先生一起去走向那個年代,用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眼光來審視那段歷史和那段歷史中的人物。不覺一種相見恨晚之感油然而生,也然世之傳言--這著實是一本能夠并已經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影響的好書。
《萬歷十五年》,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正如作者自譯的這個名字一樣,1587,相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發(fā)生過無數(shù)大事件的國家來說,這一年真的太平靜了。然而作者卻憑借其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扎實的治學成果帶領我們從這個毫無大事可記的年份中發(fā)生的一些小事看起,去鳥瞰整個明王朝的衰敗的背影,進而分析整個中國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1587,始于萬歷皇帝要舉行午朝大典的一個謠傳,終于皇帝要對前宰輔張居正調查。期間作者洋洋灑灑數(shù)萬言,盡述萬歷皇帝的悲苦而又機械的一生。萬歷并非像我們原先想象中的一樣是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他也有理想,小時也很機敏,也想成為彪炳千古的一代明主,到最后都想做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然而那個急需一個明主的時代,卻恰恰是一個容不下明主的時代,于是萬歷終于從文官集團終日拿來教育人,管理社會的虛偽的封建道德禮教的枷鎖中心灰意冷下來,對朝事日趨冷淡,對人生日趨失去希望!當他最終在立儲這件事中屈服的時候,他也就成了真正的“活著的祖宗”。他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但是他又決斷不了任何大事。他悲劇的一生,他有似工具的一生告訴我們的是這個時代的帶給人的無盡的痛苦。
1587,距離首輔張居正過世已經五年了。雖然他早已不在人世,但圍繞他的風波并未隨他而去。此刻萬歷正在重新認識這個他昔日的老師,他絕對信任首輔!然而,在文官集團的集體操縱和誹謗下,現(xiàn)實告訴他的是,這個他絕對信任和尊敬的人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偽君子。從昔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擁有絕對權威的首輔到現(xiàn)在為“萬人唾棄”的偽君子,我們僅僅感嘆于世態(tài)滄桑似乎還不夠。張居正在位的時候,為國辦了不少好事,他想成為相管仲樂毅那樣的人物,他想匡扶社稷,拯救蒼生。他要輔佐8歲的皇帝成為新的彪炳史冊的賢主明君,開創(chuàng)“萬歷盛世”。但是他越是努力,卻越成為眾矢之的。他當然可以憑借其一時的權勢和萬歷的信任而暫時安穩(wěn),但是當其一旦失去這種權勢和信任的時候,他也就摔的越重。歷史的'發(fā)展趨勢是他所不能夠左右的,即使是生為人君的萬歷也無可奈何,因此他的這種抗爭也就成了一種痛苦的悲號!悲號過后,他也就隨著黃土一同走進了歷史,留與后人或是或非的評說!
1587,此時正是首輔申時行當權的時代,他已在這個位置上面四年了!申時行和張居正一樣,也是萬歷的老師,深受萬歷的信任。他早年受張居正提拔而能位列大學士。但是他這個人極會為人,雖得張居正提拔,卻能夠在清算張居正的運動中免受牽連,最后還能身居首輔。由于親眼目睹了前幾任的種種結局,他深知當時文官集團的勢力之大。即使是人君萬歷尚且拿他們毫無辦法,更何況與他呢。于是,他就充當起了和事佬的角設,憑借其過人的眼光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去化解各種隱伏的危機,他要調;实叟c文臣的矛盾,他要調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他還要調解各文臣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和事佬,以至后人在歸結其功績的時候盡無事可記。要知道盡管是“被人唾罵”的其前任張居正都有不少讓人們不得不承認的功績啊!然而正是這種無功績恰是他的最大的功績,他很好的完成了在那中社會條件下一個首輔所能夠做的事情--調和矛盾!然而,生于那個時代,他即使有再高的能力,也免不了最后丟官歸家的命運!
1587,還有傳奇人物海瑞的辭世,孤獨將領戚繼光的離開,思想家哲學家李贄的剃度為僧。他們都免不了悲劇的命運。正如作者在書中末尾寫道的一樣:
“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讀到此,我們也就初步理解了作者所宣揚的“大歷史觀”了。正是作者以淵博的知識結構高屋建瓴的解讀那段歷史,為我們提供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看待歷史的眼光。他著眼事情雖小,但反映的時代和歷史卻很大。見微知著,處處體現(xiàn)著認識的智慧。
大歷史觀,需要我們跳出當前的視野局限,把目光放到更加廣闊的時代背景中去了解歷史,正視現(xiàn)實,開創(chuàng)未來。
初讀下來,已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了......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000字 篇4
除了文學,我最喜歡的書就是歷史類的。對于歷史本身,我也是頗有興趣的,但可惜的是,純粹的古人筆觸我也是看不進去的,于是乎,現(xiàn)當代的歷史著作變成了我的最愛。煙索重樓,月迷津渡,從書中走出來的一個個人物身上都有股子道骨仙風的氣質。這些人大部分或是王侯將相,或是富貴顯達,也有臭名昭著?傊軌虮挥涀〉娜松砩,總有那么基礎值得觀瞻的地方。茫茫人海,凡夫俗子,又有誰會被永久的銘記呢?記得張愛玲說過類似的話,一個人,無論是好名或者是惡名,總比不留名要強。讀歷史,就是讀那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就是讀那錯綜復雜的時間。讀歷史,是對人類的一次反省,又是對人類自身的一次升華。
讀歷史,不能錯過明朝史,因為明朝史漢族掌握政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而讀明史,就不能錯過《萬歷十五年》,相對而言,我更喜歡這本書的英文名字《16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譯是《1687:無關緊要的一年》。確實,萬歷十五年間沒有發(fā)生什么重大的歷史事件,但這些“細枝末節(jié)”恰恰是明朝衰落的關鍵。就歷史來講,有三個不可忽視的特點:一:學術性。黃仁宇本身就是一位大家,他的學術造詣是值得欽佩的。書中有著大量的歷史資料來佐證作者的觀點,且看附件中參照的文籍就可以懂得其中大意。在40年之前,有著一位雙鬢斑白的學者,帶著老花鏡,手拿放大鏡,在浩如煙海的古典文獻中收集所需要的資料。這份努力,本身就有股酸楚的味道。二:坦誠性:作家本身所擁有的大歷史觀注定了他對歷史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著相當?shù)牧私。書中也說過:“用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抹去這些事實,就是不忠于歷史;對一個英雄人物隱惡揚善,也并不是真正的推崇”。在這樣的歷史態(tài)度的引導下,《萬歷十五年》也顯露出更為深刻的坦誠。原本的講,對與錯本沒有什么界限,是與非也只在一念之間。所以,真實并且客觀的對待歷史就顯得尤為重要。哪個太監(jiān)被打了,哪個大臣的父母過世了,哪位夫人升為誥命了,哪位大臣又從江北調往江南了。也許每一天都發(fā)生的偶然就會一不小心撞上一種必然——轟,碩大的明王朝就此灰飛煙滅……三:個性化的表達。個性化不代表標新立異,黃老就屬于樸實的個性化表達。他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娓娓道來,艱澀復雜的歷史文獻就會豁然開朗,并且又增添了一種耐人尋味的厚重感,我們也更理解作者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感與書香氣。另外,本書適合各種各樣的人群欣賞,因為識字的人就能看得明白,但其中的奧秘又是不同層次的感受了。
讀史是一種很暢快的情感,從中受益的過程更顯得酣暢淋漓。而讀《萬歷十五年》,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明白了一個為人處世的道理:要在拿得住的范圍有所突破。拿海瑞和戚繼光來對比:一文一武,在文人當?shù)赖拿鞒,似乎海瑞更應該吃得開,然而事實呢?“海瑞的一生體現(xiàn)了一個有教養(yǎng)的讀書人服務于公務而犧牲自我精神,但這種精神的實際作用卻至為微薄”。海瑞用他對律法的絕對忠誠,對自己要求的絕對嚴苛,對清廉正義的絕對奉行,使自己成為了茅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天下讀書人,對他只能是又敬又畏,也只有當他死后,才會讓人大舒一口氣。與此不同,戚繼光處處受挾制,但卻終究成功的成為一名抗倭名將,帶領他的戚家軍傲視群雄。戚繼光作為官員,有很多不好的習慣,例如腐敗。但是他成功了,原因何在?正是那份妥協(xié)。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不是憑借一己之力就能夠有所變動的,在有把握的范圍內施展自己的才華,使矛盾暫時擱下,不予激化,避重就輕,相信會有更能接受的結果。
接下來就得談談張居正了,也讀了不少有關張居正的書了,光是感想就寫了許多篇。但是這一次,通過《萬歷十五年》,我更理解在一個矛盾的王朝,張居正的矛盾有多深刻。張居正的宏圖霸業(yè)自不必多言,但他身上先進與落后的地方,糾結又說不通的地方,又實在是吸引人!皬埦诱诶碚撋险也坏礁玫膶W說,只能以自己的一身挺立于合理與合法之間,經受來自兩方的壓力”。于是,不難理解,張居正的成就與改革是一個歷史特定的產物,他的性格,與萬歷皇帝的年幼成就了他得以施加相權的條件。因此,一旦他的前提滅亡或者是皇帝的年長,就會很容易改變他的改革。說白了,他的理想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座空中樓閣,是隨時可以坍塌的,是沒有經濟或政治的因素作為強大后盾。所以,如煙花般壯烈的悲壯也就在所難免了。張居正自身又是“無數(shù)因果關系中的一個幻影”,因為萬歷,有了張居正,有了張居正,有了延伸的大名五十年光景。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000字 篇5
記得上大學時“國學”興盛,有一次在圖書館無意中翻到《萬歷十五年》時就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借萬歷十五年這發(fā)生的看似瑣碎的事情作為線索展開敘述,全面展示了明代萬歷年間從皇帝到官員國家暗藏的癥結,顯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無論怎樣的個人,身處何等位置,做出怎樣的努力,無論是他個人,還是他所想改變和擺脫的社會環(huán)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錮著,讓個人成為了這制度的犧牲品。個人已無法做出任何改變,這制度讓中國幾乎停滯不前,甚至無法跟上白山黑水邊上一個游牧民族的節(jié)奏,明王朝已走到沉沒的邊緣,落日余輝,敗落已經是無可逆轉的事了。
作者選擇的人物很具代表性,他們看起來都認識到了帝國前進與滯后的碰撞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曾滿腔熱情試圖扭轉帝國的命運。但無論是堅持道德的力量維持傳統(tǒng),亦或是某種程度追求自由和變革,結果對于個人命運或者追求來說都是失敗的。因為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對抗制度,每個人都是制度鏈條中的一分子,當他想改變這鏈條時,他無疑會被鏈條上的其他人所殘酷打壓,維持守舊平衡的集體力量是強大的,而想阻擋時代的前進也是個人辦不到的。因此即使某個人意識到了現(xiàn)實與社會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無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際,只能感受著社會的暗流涌動而束手無策。
全書第一章從皇帝自小被安排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聰穎好學寫起,他卻最終清算了自己的老師和首輔張居正,想獲得自主的權力,最后發(fā)現(xiàn)皇帝只不過是一切祖訓和舊制度的執(zhí)行者而已,并不能決定國家的方向。第二章,繼任首輔申時行努力在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折中勸和,小心謹慎地維持文官集團內部的平衡,使國家機構能夠正常運轉,這種過于保守的施政策略使國家發(fā)展陷于停滯。第三章,皇帝為立儲一事與群臣互不相讓,在認識到無法實現(xiàn)個人意志后,對朝廷官員采取疏遠、消極應付的態(tài)度,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義,也采取消極敷衍的做事態(tài)度。第四章進一步借內外政的大事表明了皇帝不能以個人意志做出決定而實際決定于群臣,活著的皇帝個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沒什么區(qū)別。第五章清官海瑞希望恢復洪武皇帝時的制度和風氣,然而這樣做無疑與社會時代相悖離,雖然道德值得敬佩但無法真正施行。第六章從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角度敘述了明朝武官處于被文官壓制的境地,而無法有所作為。第六章社會名人李贄的思想與社會的沖突,其實是儒家內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學與傳統(tǒng)朱熹理學的對立,然而李贄的思想雖然批判時弊,但并不能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故而本質上無法改變社會反而顯得自相矛盾。
作者認為,封建王朝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作者在書中末段指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弊髡咭徽Z點出明朝晚期的癥結所在,這正是大明王朝乃至所有的封建王朝晚期需要改革的地方。制度已然極為落后,財政與官僚組織松散,導致國家實力空虛,而微薄的薪水又導致文官陽為道德,陰為私利,實際主導國家的文官集團都處在此種陰陽沖突之中不能自拔,任何企圖的改變都遭到了強烈的攻擊和反對。皇帝、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文官海瑞、武官戚繼光、思想家李贄從個人的角度面對混亂的現(xiàn)狀希望有所突破和改變,或者憑借道德的力量恢復平衡,但種種努力在對抗現(xiàn)實的龐大群體時都顯得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既然無法改變制度,就無法避免的遭到來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擊,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無法推行,小心謹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國家此時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問題只是時間而已。
讀完全書,有種深深的壓抑感,我唯一得到的結論是:精神解放重于一切,革新才能引導潮流,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今天,國家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政治改革、醫(yī)療教育、廉政建設等等,有人得過且過,有人按部就班,有人在扯淡,正如xxx說“改革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十八大號召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理念,求真務實,勤儉節(jié)約,不說空話,勵志創(chuàng)新,在中西文化的交匯下,重塑一種既不同于傳統(tǒng)又不是西方簡單照搬,而是一個自信自強開放創(chuàng)新的新文化。這文化,產生于對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的不斷改革中,產生于對民生問題的不斷解決中,或許,這就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努力方向。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000字(通用5篇)】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的讀書筆記10-22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02-09
十五年后的我作文范文12-30
社保十五年能領多少錢05-03
影視十五年等候留鳥經典臺詞08-12
拔苗助長讀后感(通用15篇)04-09
黑駿馬讀后感(通用15篇)04-09
非常女生讀后感通用15篇04-08
《梅花魂》讀后感(通用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