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今讀》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今讀》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今讀》讀后感1
對于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亦即,學習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就我的理解而言,此處的“學”應指掌握生活中事物運行的規(guī)律,它既囊括了我們課堂上學習到的物理、化學、音樂等科目的知識,也包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所聆聽到的教誨。由于經(jīng)過長期實踐的證明,它總是具有正確性與客觀性。因此,“學而不思則罔”里的“學”是屬于理性范疇的。反觀“思”,思考,應指個人的'對生活中事物的思考,與“學”相反,它是主觀而感性的,雖然它未必總是正確,但因為它是由每一個個體獨自進行的,因此它獨特并且真實可感,對個體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
光學習而不思考,則相當于盲目地接受知識。不經(jīng)過自己的一番考量,別人說它對,你就認為它對,別人說它錯,你就認為它錯,這樣所學習回來的知識,是不會在腦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對人造成多大影響的,因為它來自于表面的記憶而非深刻的理解,換句話說,學了就是白學,所以即使學習了,人還是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這艘大船是會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個方向前進,卻對前方的風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險的,要趨吉避兇,踏上正途,只能靠“學習”來當這艘大船指南針。
而在《論語今讀》中,李澤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話來闡述這種有關學習和思考的求知觀:“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的確如此。
《論語今讀》讀后感2
仔細讀了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李澤厚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它不是簡單地對經(jīng)典做出字面上的訓估與注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學”的對話體里分離出“宗教性道德”和“社會性道德”,前者成為個體的生活意義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創(chuàng)化性成為現(xiàn)代政體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視和把握個體命運之偶然的“文化重建”。
由此,我第一次了解物質(zhì)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zhì)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心靈幸福才是真正實在的。“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彼晕乙畔露嘈⿶,努力去接近幸福。“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幸福不光靠行動爭取,還需要正確的心理。
《論語今讀》讀后感3
作為對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現(xiàn)代闡釋,《論語今讀》表達了李澤厚和孔子的對話。一方面,李澤厚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對于本書的讀者來說,值得思考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
李澤厚認為,《論語》這本書所宣講、所傳布、所論證的那些“道理”、“規(guī)則”、主張、思想,已代代相傳,長久地滲透在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人們的行為、思想、諺語、活動中了。它已成為規(guī)范整個社會活動和人們行為的準則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僅極大地支配和影響了人們的思想、理解答認識,而且也作用于人們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關中國文化的某種“心魂”所在?鬃雍汀墩撜Z》所代表的儒學,在塑建、構造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首屈一指的嚴重作用。
因為重要,李澤厚重新譯注了《論語》,并圍繞今日如何讀《論語》這個中心,寫下了自己的評論、札記和解說,統(tǒng)稱為“記”。它們長短不一,品類不齊;或講本文,或談哲學;或發(fā)議論,或表牢騷;或就事論理,或借題發(fā)揮;并無定規(guī),不一而足。
【《論語今讀》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心得01-29
讀《論語》的心得05-17
讀論語的心得05-14
讀論語讀后感10-20
讀《論語》有感07-03
讀論語有感11-20
讀《論語》有感【精選】05-13
讀《論語》有感(精選)11-20
讀《論語》有感(經(jīng)典)09-07
《古對今》教學設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