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時間:2024-06-09 13:53:0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熱)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

  帶著好奇讀完這本書,讀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簡直就要被書名埋沒了,非常值得一讀,沒有所謂尬吹,有的是滿滿的分享。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學家對方對話的講述方式,一層層鋪展開問題,將阿德勒錯綜復雜的心理學與實際相結合,通俗的講解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很多困惑,有些觀點是相當棒的,打通了我原本閉塞的思路,心靈思緒也變得敞亮起來了。

  我們經(jīng)常說活著好難,世界好復雜。但事實上有可能是我們看到的并非世界原有的樣子。如果我們覺得世界復雜,完全是因為我們把世界看得復雜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活在客觀的世界里,而只會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世界上的種種東西都是與我們有關聯(lián)才有其價值的)。如果感覺目前眼前的世界是無比復雜的一團亂麻,我們其實是有可能改變自身讓世界恢復其簡單的樣子的。因為根本不在于這個世界怎么樣,而在于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就如同書中所提到的,同樣是18度的井水,在夏天感覺是清涼,在冬天卻感覺是溫熱一樣,水的溫度并沒變,改變的只是我們的主觀感受。

  我們總會覺得很累,到了年齡就要考慮買車、買房、結婚、生娃、養(yǎng)娃等種種問題。特別是這個社會競爭越來越大,有很多城市里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從胎兒的時候就開始了雞娃的一生。我們?yōu)槭裁丛絹碓嚼哿,社會在前進,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便捷了,可為什么我們會越來越累了,不光我們累,孩子貌似也比幾十年的孩子更累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

  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課題分離,我們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課題就可以了,即“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怎么理解這個課題呢,我的理解是可以跟義務掛鉤吧,把每個人應負責的課題分離開來,每個人都只關注屬于自己的',這樣我們就能輕松很多,我們覺得很難,往往是被別人干涉了自己的課題,或者自己干涉了別人的課題。而怎么區(qū)分是誰的課題呢,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活在當下絕不是享樂注意的享受現(xiàn)在,而是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

  讀完這本書最核心的收獲是:人的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系。

  從時間軸上來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個不停連續(xù)的點構成(我理解為隨著時間流動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就像自由跳舞一樣,只要跳動就會離開原位置,但是剛開始跳舞的時候我們是不明確最后會停在那個點上的,不知道未來會遇到誰,發(fā)到什么故事。這也是人生未知的魅力所在。我們要聚焦的、能把握的就是每一個此時此刻。

  人是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最終會變化成什么樣子,起決定因素的是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我們的現(xiàn)在就是曾經(jīng)每一個選擇的疊加結果。換句話說,幸運是我們的選擇,不幸也是我們的選擇。——“人是會改變的”是本書論述的前提。

  社會的最小單位是2個人,所以說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自存活。譬如你生下來沒有人喂食,你活不下去的。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就要處理人際關系。性格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思想、是行為的傾向性、是生活方式的體現(xiàn)。處理問題的方式又和我們的性格有關,可以說,性格與人際關系相輔相成。

  性格里,有些人自卑,有些人自信,有些人自負,這些都是人追求優(yōu)越感天性過程中產生的。不管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因為無法達成理想中的自己,又不能接受自己的無能的行為表現(xiàn)。自卑感是對自己的價值判斷低,有“我做不到”的意識?梢詮耐瓿尚∧繕碎_始來增強對自己的了解,建立“我可以”的自信心。如果是自卑情結,思維邏輯是“因為我……所以做不了……”,強行給事件建立因果關系,以此作為不愿意改變現(xiàn)狀的借口。表現(xiàn)的目的是為了將人際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沒有意識到是在不斷的對自己撒謊,在對他人撒謊,這種情況是很難改變的。

  自負是放大自己的能力,是達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又想顯示自己特別性的一種手段,以此營造出虛假的優(yōu)越感。生活中也有夸耀不幸的`,用不幸的事件或過去作為支配對方的武器,比如有些人會拿原生家庭作為自己行為不當?shù)慕杩,本質上也是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用不幸顯示自己的特別,在弱勢的情況下仍然要掌控主動權,以達到避免傷害的目的。老話說,缺什么就炫耀什么。

  那如何恰到好處地獲得幸福呢?作者認為幸福不是為了獲得別人認可的優(yōu)越性,幸福是追求在人際關系中解放出來的自由。而自由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所以,幸福是獲得人際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要活得自由,就要達成兩方面的人生目標——行為層面的自立和與社會和諧相處,心理層面對應的是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我認為完成這兩個人生目標的過程也可以是建立自信的過程。

  自卑、自信、自負是源于人追求優(yōu)越感天性,自卑和自負是在追求優(yōu)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沒得到什么”上,產生了“我無能”的意識。自信是在追求優(yōu)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給予了什么”上,產生了可以“我可以做更多”的意識。自卑自負是以自己為中心,他人都是需要發(fā)動戰(zhàn)爭攻勢的敵人,戰(zhàn)勝了就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戰(zhàn)敗了也要找借口說服自己沒有輸。自信是以他人為中心,他人都是可以信賴的伙伴,想的是我可以為這個人、這個團體付出什么,在貢獻中收獲價值感。自信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行(普通),并將關注點轉向可以努力改進的地方,最終形成“我有能力”的心理意識。

  自立的人有貢獻,有貢獻的人能與社會和諧相處,能和諧相處的人有價值感,有價值感的人有自信。自信的人能接納自己的不足,能變得更好。

  此外,作者還提到在人際關系中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即這件事的結果該由誰承擔?我們處理人際關系就好比可以將馬兒帶到河邊,可以鼓勵它,可以提供援助,但喝不喝水我們不能強行逼迫。就像孩子學不學,我們可以引導但不能用武力等讓他屈服,這樣會讓親子關系僵化,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關于課題分離,作者提到的“回報思想”對我也是很有啟發(fā)——無論別人做什么,最終決定如何做的都是自己。比如有些人就是很喜歡請客請來請去的,喜歡AA制干脆利落的人就會很困擾,覺得不回請又欠著別人什么。這時候區(qū)分請是別人想請的,你可以拒絕,也可以選擇不回請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把握此時此刻、自立、與社會和諧相處、自我接納、信賴他人、為他人貢獻獲得價值感、課題分離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氣,這就是我全部的收獲。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3

  你相信,世界是簡單的嗎?

  你相信,所有的人際關系是簡單的嗎?

  你相信,我們面臨的很多不幸只是因為自己缺乏勇氣嗎?

  如果你對以上三個問題存疑,那么不妨來看一看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呈現(xiàn)方式是以對話的方式展開,一位青年去聽聞哲人的觀念很不理解,認為他是一派胡言,就跑去人家的府邸揚言我一定要把你辯論倒,哲人表示樂意奉陪......在坐而論道的五個日夜后,青年醍醐灌頂表示了對此種心理學的認同與尊敬,感謝后離開。

  從結構上看就像是三流影片強行happy ending一樣,但也是正是這個原因才讓我在讀這種心理學偏哲學性的看似虛無縹緲的書時還津津有味,一氣呵成。大概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tài),總想看看哲人是如何扳倒青年。

  哲人全書傳遞的都是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去買《阿德勒心理學經(jīng)典》拜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02月0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jīng)癥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關于因果

  我對很多“我現(xiàn)在過得不好是因為以前怎樣怎樣的句式”很反感。還有之前大熱的“原生家庭論”,好像有了原生家庭這個萬能公式,你所有自認為性格上的社恐、自卑、敏感等都有所依托,所有犯下的罪過也都有理由被寬恕一樣。但每次一聽到這種抱怨的時候,我又不知道如何反駁。在他們有理有據(jù)邏輯嚴謹?shù)暮臀覂A訴人生的不幸,我能做的可能就只有安慰而已。

  好在這本書的主邏輯也與我的想法一致,也讓我找到了反駁他們的依據(jù)。那就是阿德勒否定“原因論”,改為“目的論”。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

  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書中舉了一個很好理解的例子。你在餐廳吃飯時,服務員不小心把菜湯灑到你的衣服上,你大發(fā)雷霆。但事實上,你并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fā)雷霆”,完全是“為了大發(fā)雷霆而制造怒氣”。也就是說,為了大發(fā)雷霆這個目的而制造出憤怒的感情。

  因為在你轉頭和朋友吃飯時,你憤怒的表情是會消失的'。這說明人的情緒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的,你把“憤怒”這個情緒單拿出來對服務員,不是因為菜湯弄臟了你的衣服,就僅僅是你想對他發(fā)火而已。

  在我過去的人生中經(jīng)歷過的,也都讓我更加堅信“目的論”。比如爸媽正在吵架突然有叔叔阿姨來家里串門;或者初中班主任正在訓我們班的時候突然接到了一個家里的電話;再或者遇到有人插隊義正嚴辭的指責之后,也會有種有驚無險的感覺。為什么“情緒管理”漸漸地被拿出來當話題,就是因為情緒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它甚至就是本能根本不需要教,要學的只是如何意識到自己是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這件事。

  關于自卑

  我們一般會因為什么樣的事情感到自卑?因為自己不夠漂亮,不夠圓滑世故,不夠有能力......

  我最強烈的且持續(xù)很久的自卑情緒是因為我長得很高。作為一個身高177cm的女生,從小到大都是班里的隊尾;和女生朋友在一起總會聽到他們說如果找男朋友是你這么高就好了;家里人也會時常把你當男孩子指使,好像柔弱與你扯不上什么關系,扛幾個大箱子完全不是事;陌生人會問你為什么不去打籃球這種話。我一直覺得這是我遇到喜歡的男生會自卑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太高了對方一定更喜歡小鳥依人的類型,所以就連試探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

  這個情緒不太經(jīng)常出現(xiàn)是在去澳洲讀研期間,那兩年多是我最閃閃發(fā)光的階段,它改變了我很多。比如身邊比你優(yōu)秀的人劇增,對英語的態(tài)度也不再只是單單把它看成一門考試而是太想和別人聊天的必備工具,還有,就是緩解了我對身高的自卑。

  一方面是外國的大環(huán)境真的不太在意你的高矮胖瘦,另外身邊的朋友你會聽到的擇偶觀也不是只有自己以為的一種樣子,矮個的妹子們一樣會煩惱自己矮。這個自卑和焦慮在漸少人提及的大環(huán)境下慢慢消失了。

  而在這本書里,剛好看到一段,讓我完全放下了這種所謂的自卑感。他說:

  身高的高矮,

  并不是客觀上的“劣等性”,

  而是主觀上的“自卑感”。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

  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是我自己預設了自卑的前提,而不是真的被動遭受了什么心理創(chuàng)傷。

  關于獎懲

  在我小學的那個時代,全球風靡一本親子教育類的書籍,名叫《告訴孩子你真棒》(盧勤)。我爸媽在這本書的影響下教育我變得特別矛盾。每次想訓我的時候,就是那種明明覺得我也不怎么棒,但是又想依靠這種夸贊式的教育方式來引導我走上人生巔峰的表情,很滑稽。

  后來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實操難度太大,就放棄了這樣的教育理念。也幸好是這樣,可以讓我在家形成了完整的獨立人格。他們告訴我做選擇就要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而不是強迫我一定要按照他們給我選的路走。會給我分析利弊,但我自己的事情,決定權都在我。

  而在這本書中,阿德勒也是同樣反對獎懲制度。書里的哲人這樣說:

  “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類的話,

  表揚孩子的母親無意之中就營造一種上下級關系

  --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

  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看到這段的時候覺得自己真是幸運,歪打正著的沒經(jīng)歷過這些馴獸師心態(tài)的家庭教育。而且阿德勒主張,化“夸獎”為“鼓勵”,在該表達感謝的時候感謝,將縱向的“夸獎”變成橫向的“鼓勵”。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介紹了非常完善的哲學架構,如“課題分類”、“人生謊言”“活在當下”等等觀點,都非常實用且易懂。

  我認為,心理學不該只是在你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時才試圖找一本書改善自己的狀況,而是應該在每一次你對人的心理產生好奇時,拿起這本書。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4

  我很開心能夠借此作業(yè)來對我最喜歡的書《被討厭的勇氣》寫一份讀后感,可以說這本書是在我讀過的書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書。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但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并非是阿德勒他自己寫的,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擅長對話體寫作的自由作家古賀史健共同寫作!侗挥憛挼挠職狻凡捎玫氖且粋青年與一個哲人對話的方式寫的。整本書就是一位缺乏自信,并且充滿煩惱的青年帶著一肚子的抱怨和疑惑,來到了哲人的面前,經(jīng)過5個夜晚,5次深入的對話,最終讓青年豁然開朗的故事。

  《被討厭的勇氣》思維導圖

  說實話,一開始讀這本書是出于我的功利心,想要去了解心理學的知識。而當我真正深入閱讀后,完全是立足我的需求了,每一頁都有能擊碎我的文字被我勾畫出來,每一頁都被我滿滿的作上了標記。我真正的用心去求知去體會這本書中的內容,于是我仿佛成為了書中困惑的青年,從而尋找到了幸福的真諦。

  《被討厭的勇氣》摘錄

  書中的哲人說:世界很簡單,它之所以看上去復雜是因為“我”的主觀作用。世界從來都不是復雜混亂的,是我們自己把世界看復雜了。我們并非住在客觀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你所看到的世界與我看到的不同,與任何人看到的`都不同。讀到這里,深深被哲人的觀點所震撼。

  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也會因一些事而感到煩惱,甚至埋怨這個世界的不公。我明白了哲人的話,原來問題從來都不在于世界,而只在于我自己。也許,我是在透過墨鏡看世界,所看到的當然變暗。我要做的是摘掉眼鏡,而不是去抱怨黑暗。哲人的這個觀點無疑是指導了我更加積極的看待生活,讓我的世界一下變得簡單又美好。

  這本書還有一個觀點對我觸動很大,就是阿德勒提出的我們應該立足于目的論而不是原因論;即不可以從過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創(chuàng)傷,人不是受過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采取行動的。對此,哲人放出了一句狠話他說:“現(xiàn)在的你之所以感到不幸,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并不是因為你生來不幸。”

  我的身高只有158,我一度因為個子矮而感到自卑?僧斘易x到《被討厭的勇氣》的目的論后,我明白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個子矮確實是我客觀的劣勢,但是是悲觀還是樂觀的對待它,把它看成是對我們永遠的傷害,還是賦予前進的力量,都是現(xiàn)在我自己的選擇。我沒有必要立足原因論,去埋怨父母沒有給我一個好的身高,我應該立足目的論,積極的去看待這件事。就算我們一味的關注自己父母的財富不如王健林,關注自己的相貌不如吳彥祖,抱怨這些生來就不幸的事情,這對于改變現(xiàn)實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們已經(jīng)成為了今天的樣子,高矮胖瘦美丑,在幸;蛘卟恍业募彝ブ谐砷L至今,這些都沒有關系。因為重要的不是我們被命運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好好的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5

  在假期中我閱讀了《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一書,在書中我讀到了很多關于親子關系、共同體感覺、自我接納等觀點,啟發(fā)了我對教學工作、人際關系、自我價值的思考。

  首先,書中有幾個章節(jié)在教學工作中具有一定參考意義——“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一、走在后面也沒有關系

  在以往學習中,學生們經(jīng)常要面對“比賽”,尤其是在體育課堂。學生們會感受到體育競技中的“先后快慢”,有時會因為取得優(yōu)勝而激動喜悅,有時會因為落后而郁悶沮喪。但體育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們堅定向前、突破阻礙的進取精神,也要教會學生們調整心態(tài)、保持自信的平常心。書中寫道“假設你對周圍的人都抱有‘競爭’意識。但是,競爭就會有勝者和敗者。如果意識到競爭或勝負,那么勢必就會產生自卑感!钡拇_,很多時候我們的沮喪和煩惱就是由于過于強調與他人的競爭勝負而產生的,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到并及時調整,就會影響自信心。

  那么如何正確看待我們身邊的勝負呢?“人生不是競爭。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后面都沒有關系,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睍腥缡钦f道。我們需要讓學生們意識到,我們需要超越的可能并非身旁的同學,而是自我。只有將突破自我、取得進步作為目標,才能在良性競爭中與同學們一起獲得提升,激發(fā)自我潛能。在學習中,學生們也需要意識到老師和同學都是求學途中的伙伴,而不是競爭者或對抗者。

  二、鞋帶要自己系才學得會

  在我們教導學生們認真學習時,也需要引導學生們對學習這件事抱有正確態(tài)度。書中說道“孩子學不學習或者跟不跟朋友玩,這原本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蔽覍Υ说睦斫馐,孩子的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在未來由孩子來承擔,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學校與家長是護航者,因此激發(fā)孩子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凹词垢改冈僭趺幢池摵⒆拥恼n題,孩子依然是獨立的個人,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學習、工作……哪怕是日常行為舉止都不會完全按照父母所想!睍羞@句話讓我不禁思考,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那教師應當在課堂中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呢?教師需要調整角度,不應做居高臨下的命令者,不應做說一不二的權威者,不應做事無巨細的督促者。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們的守護者、解惑者、引領者,在他們學習路上保駕護航,但不可將孩子自主學習的權力奪走,始終保留著“我能學、我想學、我要學”的空間給每一位學生,將釣魚的魚竿傳到學生手中,而不是把一籮筐的魚倒進學生的筐里。正如書中說道“例如孩子總是系不上鞋帶,對繁忙的母親而言,直接幫孩子系上要比等著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這種行為時一種干涉,是在剝奪孩子的課題。而且反復干涉的結果會是孩子什么也學不到,最終還會失去面對人生課題的勇氣!蔽蚁耄阒⒆幼咚x擇的羊腸小道,讓孩子直面自己的困難,比直接指明一條光明大道更重要。

  除了對教學工作的啟發(fā),書中還有講述到面對人際關系的疑惑時,我們該如何自處。

  三、世界不是平面地圖而是地球儀

  面對人際關系的'終點為何,書中給出這樣一個結論——“共同體感覺”。何為共同體感覺:“如果他人是伙伴,我們生活在伙伴中間,那就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還可以認為自己在伙伴們——也就是共同體——做著貢獻!蔽覀兠鎸θ穗H交往需求時,認為為他人付出一些東西,就會收獲好感。然而我們從書中讀出,我們不該去關注收獲了什么,而是在能為他人付出時認可自己的價值就夠了。要產生共同體感覺,就要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笆苓@種認可欲求束縛的人看似在看著他人,但實際上眼里卻只有自己。……你正因為不想被他人認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視線。這不是對他人的關心,而是對自己的執(zhí)著。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生活方式!笨吹竭@句話時我表示很吃驚,我們常常認為付出型的人是丟失了自我而把他人的感受放在前面的人,書中觀點卻認為過于需要他人認可的人是以自我為中心,帶著疑惑我看到書里接下來對于“共同體感覺”的進一步闡釋。

  書中運用地圖和地球儀的區(qū)別來解釋“共同體感覺”,在不同國家的地圖中,其他國家的位置都會在邊緣和角落,但在地球儀中,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時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世界并不是被切割成平面的地圖而是像地球儀一樣的球體!盁o論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一步去面對人際關系課題。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蹦敲础肮餐w感覺”在人際關系中起到的作用是何體現(xiàn)呢?書中希望我們能關注到還有更多別的共同體,特別是還有更大的共同體!叭绻私饬耸澜缰螅蜁靼住艿目嘀徊贿^是‘杯中風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微風!睍杏^點是希望我們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我們之所以會放大人際關系的所有不愉快,正是因為我們把共同體看得太小,一切都是“杯中風暴”,我們可以追求更平等更多元的關系。

  這本書也激發(fā)了我對自我價值的思考。

  四、誠實地接受還未滿分的自己

  書中一個章節(jié)名稱叫做“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這二者的區(qū)別其實非常大,在我以往的認知中,肯定自我才能抵消自身不足帶來的自卑感,但其實接納自我才能真正地面對不足和修正不足!白晕铱隙ㄊ敲髅髯霾坏降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優(yōu)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晕医蛹{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笨吹竭@里我很受震撼,積極的心理暗示有時候能為我們面對困難提供支持,但有時候也成了我們找到問題根源的阻礙。肯定自我和接納自我是我們在面對挫折時的不同反應,書中提到:對得到及格的自己說只是運氣不好,真正的自己可以得滿分,這是自我肯定;而誠實地接受得到及格的自己,在這基礎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滿分,這是自我接納。這么看來,自我接納并不是“擺爛”,而是更為誠實更為直接地面對自己的不足,相較而言,這是一種更具備勇氣的反應。

  五、要看得見眼前的樂曲

  除了要做到自我接納,書里也討論了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對我們人生影響的觀點。本書的觀點認為過去并不能對現(xiàn)在產生直接干擾,而未來也不是現(xiàn)在所能計劃,可以說這本書的大部分觀點都是在沖擊著讀者主流的認知。書中認為“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把人生的遠大目標比作登山時的山頂,假如人生只是為了到達山頂?shù)牡巧,那么人生的大半時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說,“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頂?shù)臅r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臨時的我”走過的“臨時的人生”。而把人生當做登山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一條“線”,并且會把人生的大半時光當作“在路上”。但阿德勒心理學立場與此不同:請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要理解成點的連續(xù)。也就是說“人生是連續(xù)的剎那”。

  對此書里也講到一個例子,夢想著成為小提琴手的人也許總是只看見眼前的樂曲,將注意力集中于這一首曲子、這一小節(jié)、這一個音上面。是啊,如果我們總是看著未來的目標,卻看不見“眼前的樂曲”,是不是達成目標就成了空談呢?“把過程本身也看作結果的運動”才是現(xiàn)實性運動。“跨出家門的那一瞬間,‘旅行’已經(jīng)開始。朝著目的地出發(fā)途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比绻巧降哪康牟皇堑琼敹堑巧奖旧恚敲次覀冊竭^再小的坎,邁開再小的步,都是值得欣喜的事,都能帶來生命的觸動。

  說完幾段感悟,我希望在新的學期里,我的教學工作能取得更多的進步,關注自己腳下的每一小步,既激勵學生們勇敢翻山越嶺,也提醒學生們欣賞春暖花開!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

  高曉松在《奇葩說》中提到一個說法,人要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不能在要自由的時候就拿出西方的價值觀,要錢的時候就拿出東方的價值觀。用一個高級的說法就是邏輯自洽,自己說的話,所遵守的原則不能互相矛盾。簡單的說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絕對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學家康德的理解中,權利是一個關于與他人外在關系的概念。每個人的權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須要承認他人的自由并能與之并存,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則,是一種通用的道德律令。

  那么自由就是最高的道德是怎么說的呢?首先,道德是什么?在我一個學法律的朋友的口中是公序良俗,也就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那么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又是怎么形成的,而自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嗎?

  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面上包括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紅燈禁止通行,孝敬長輩等等,是立法的一個依據(jù)。那么自由為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來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個人欲求的`驅使而去做一件事,是無目的的,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么東西,是自由意志的產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于他人的欲求還是自己的欲求的行為。簡單來說,這件事不是我應該做或者被期許這樣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是否等于被討厭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這一點,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義一樣,無目的地做事,為了被討厭來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其實應該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討厭,在社會中,我們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會有人反對,討厭我們的做法,原因是個人期許的不同,然而做這件事是我們的課題,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這個就是阿德勒哲學的一個重要方法,課題分離,為什么要進行課題分離呢,因為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能夠分離課題,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間畫了一條線,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課題,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課題。

  建筑學家貝聿銘說過,我一直沉浸在怎么解決自己的問題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筑也是自由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7

  終于看完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chuàng)新的?吹胶髞聿虐l(fā)現(xiàn),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并找到答案,因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說的關于人際關系的觀點,就是關于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系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并不是我們愿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板問我:你覺得什么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所以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板對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為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是作為團體里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么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所以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xiàn)在的樣子行為,并不是歸咎于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里有某種目的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比如說我現(xiàn)在在熬夜寫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于我們怎么總結經(jīng)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并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fā)生,但是總結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所以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并不是因為過去的影響,而是對于現(xiàn)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shù)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說物體都是有無數(shù)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xiàn)在的瞬間,那么這一生就可以無愧于心了。

  我們過得這么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為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為總結改善才有進步,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給自己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8

  可以說是對于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因為里面談及的好多問題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決了。

  自我承認是一個內心戲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總會考慮到很多東西沒有意義的事情,例如說我好久沒有給朋友圈的人點贊了,如果我給她點了贊,另外一個人看到我之前沒有點贊怎么辦,還有如果我在某個人發(fā)的朋友圈評論了,她不回我怎么辦會有點尷尬。

  然后總會給自身設置不同的未知困難,例如我想轉租房子房東不同意,我又只能自身轉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廣州,然后房東不給我押金咋辦。用一個朋友的話說,你們女生真是醉了,事情還沒有發(fā)生,就預想著有個困難在那里,我跨不過去怎么辦呀?欸欸,就是這么事多,我自身看著這些小九九都心煩,太累了。

  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學的書,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而是目的論。原因論是發(fā)生事情導致結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以過去發(fā)生一些難受的事情為因,導致現(xiàn)在的”我“有不開心的癥狀或者說是抑郁癥。而目的論,是”我“遭遇了悲傷的事情,我需要悲傷的情緒來使我堅持我下去,正是因為我需要才有選擇悲傷或者抑郁。而事實是,我可以選擇這次事情作為一次經(jīng)驗,我選擇去面對它挑戰(zhàn)它,我至少戰(zhàn)勝了它,是一個勇敢的人。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之前總是找借口,我現(xiàn)在這種軟弱的性格,就是因為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也沒有得到過肯定。其實這也是我自身選擇的,不能因為童年沒有陪伴,我就選擇自暴自棄就埋怨自身,正如不能因為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夸獎而自我否定。

  其實有些事情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有人說過,”任何事情只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是好處還是壞處,取決于你自身的想法,事情的好壞取決于主觀的看法。

  文中主要觀點之首先是學會課題的分離,如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從理性上分析,別人怎么想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再說了沒有人比自身更在意自身,總是放大自身身邊的小事情,陷入一種過度思考的情況。這里課題分離我只講了一小部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書哦~~

  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身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說的,“我想一輩子做個釣魚人,像個白癡一樣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魚的心情了。”其實往往是自身傷害自身,因此,也想對那些抑郁的人說,不要和自身糾結也不要責怪自身,你沒有錯。

  文中還提到人生的意義,這完全是一個主觀問題沒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現(xiàn)在有了答案,也會隨著時間自身的三觀改變而改變,人生的意義是自身賦予它意義,你想有它有什么意義就有什么意義。

  最后,要關注于當下,不要執(zhí)著于過去,也不要過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來,當下才是進行時才是最可靠的。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但,我們可以做的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很多逃避現(xiàn)實的事情沒有意義,改變不了任何東西,立足當下看未來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堪稱為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有“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9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應該屬于一本心理學的書籍,用對話的形式闡述阿德勒心理學觀點,書中的大部分觀點都跟我們的常識認知相反,讓人難理解和被說服,總之讀完后以現(xiàn)階段的我,還不太能全面地理解里面所闡述的一些東西。我想后續(xù)我一定會再拿起這本書反復地研讀。

  書中的觀點是以目的'論為導向,而不是我們正常理解的原因論。它說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不是由于過去的經(jīng)歷導致的,而在于我們自己決定的(這個觀點著實讓我震驚,也夾雜一些難以被說服的心理和一些豁然開朗的情緒,總之它讓我的思緒有一點混亂,但不得不說,慢慢去思考這些觀點,換個角度想問題,原來困擾自己的事情會得到緩解);

  你簡單了,世界就簡單了,改變自己就改變了世界(這個觀點讓我真正理解了“境由心生”這個詞,嘗試讓自己拋掉一切外在的枷鎖。)

  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不與任何人競爭,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與“理想的自己”比較。所有的人都是“雖然不同但是平等”的,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決定我們生活方式或者說人生狀態(tài)的,只有我們自己。)

  人生的意義是被自己賦予的,人生是由點連接起來的,是每個瞬間連接起來的,過好此時此刻(活在當下,如果每一個當下都過好了,那未來怎么會不好呢?)

  課題分離(區(qū)分哪些事情是別人的,哪些是自己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別人的由他自己去負責,不要過多干涉只是協(xié)助他。這個方法真的很好用,能消除很多煩惱和焦慮)

  他者幸福等等,很多觀點我還不能完全理解,但讀到最后還是收獲頗多,一定會對以后的生活產生影響。

  接受被別人討厭,過好每一個當下,不要過多以未來為目的,執(zhí)著于未來什么樣,未來是張白紙,看不見,不要去想,不要糾結于過去。這樣想來,世界好像真的變得簡單了,就是做好屬于自己的課題,不去干涉憂慮屬于別人的課題,活在當下,感受自己的價值,不執(zhí)念未知的未來,不糾結已逝的過去,一切就變得簡單又自由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

  今天我們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第八頁“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存在”。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中哲人說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在我看來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一筆財富。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shù)次被自身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而那些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人是我們優(yōu)秀的老師。因為失敗,我們學會了拼搏;因為情傷,我們學會了愛;因為當眾出丑,我們學會了處理尷尬。因為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為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人生的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碰到一次苦難,我們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種災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堅強,因此我們應該直面困難、勇往無前。

  受過傷的.人一定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chuàng)傷,對我們成長都有益處。但關鍵在于我們自身對創(chuàng)傷的處理方式,你讓他成為創(chuàng)傷,他就是創(chuàng)傷;你讓他成為經(jīng)驗,他就幫助你成長。魯迅先生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沒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們必須經(jīng)歷。因此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勇士,因為我們敢于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xiàn)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諦,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沒必要的碰壁、更少了傷心欲絕。慢慢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放開腳步走向未來。

  記住我們要讓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成為一種成熟的階梯。即使是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們應該跌倒了馬上爬起來,而不是所謂的憧憬、幻想奇跡的出現(xiàn)。

  最后我還想說,余生還很長,不要過度的活在失敗的過去和龐大的負債陰影中,過錯只是暫時的磨難,而沉淪卻是永遠的遺憾,走過去了才會發(fā)現(xiàn)更加優(yōu)秀的自身。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

  這本書是以對話的方式來探討生命中的一些道理,它并沒有像普通的哲學書那樣晦澀難懂,而是以簡單易理解的文字向讀者傳達著它想表達的一切。其實我不得不承認,哲學家的思想確實有些難以接受,他們的觀點有些絕對化,有時我也會和書中的青年一起產生不認同的觀點,但哲學家的闡述有時又不得不令我信服,我的思維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變化。

  就像書中所說的“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其實不然,在現(xiàn)實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現(xiàn)象。記得高中時期,我和要好的朋友因為一件小事意見不一而大吵起來,我氣憤地轉身離開,那是我第一次對別人發(fā)那么大的火,出于一種不甘示弱的心里。事后很是懊惱,當我們再次聚到,把自己對想法說出來時,也覺得并沒有什么了,事情也得到了化解。

  憤怒并不能解決事情,也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用一種心平氣和的口吻進行交談,說不定事情就完美地解決了。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說是一個小孩因為成績不好,他的媽媽對他大發(fā)雷霆,當在訓斥過程中電話突然想起,他的媽媽瞬間改變了語氣和態(tài)度,對電話中的人物表現(xiàn)得恭恭敬敬,電話結束后,他的媽媽又開始對他進行一番說教。這個例子是在提出“因為大發(fā)雷霆而制造憤怒”后舉出的。說實話,我在看到這個觀點時很不贊同,難道說別人濺了你一身咖啡,你真的不會生氣嗎?但看到這個生動的例子再想想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確實不無道理。想象對方是我們領導、父母或者親密的朋友,我們真的會對他們發(fā)火嗎?或許他們給我們道歉,我們還要微笑著說一句“沒關系”吧。這樣看來,脾氣確實是自己可以控制住的,亂發(fā)脾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發(fā)脾氣無非是想讓對方對某件事情引起重視,那心平氣和地商量不是更好?

  書中還提到了如何看待過去的經(jīng)歷。我想,如果我們一味地活在過去,那么我們必然不會得到進步和成長。過去如果是成功的,我們會因為陷入其中而目中無人,毫無進;過去如果是失敗的,我們會長久被其束縛,整天萎靡不振,灰頭喪氣。所以當前才是我們最應該把握的,接受當下的自己并為之努力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紀伯倫曾經(jīng)說過:“回憶是一種重逢,忘卻是一種自由”,回憶有時并不是美好的,但關鍵在于我們怎么看待它,遵循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所束縛才是我們給自己的幸福!

  “無論過去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取決于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這句話讀完,我深有感悟,一件事情本身是一個陳述句,但是因為當事人的情感賦予在了它的身上,他才會變成了感嘆句,疑問句亦或是省略句。一個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它由很多件發(fā)生的事情組成。在此看來,人生不是由一條線組成,而是由許許多多的點組成,每個點都是獨一無二的且都是不可重復發(fā)生的,而只有我們當事人才能決定它的大小、形狀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賦予它的意義!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逼鋵崿F(xiàn)在很多人活在別人的.言論中。這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一般來講,它也并不可恥。畢竟孔圣人也說過“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我們根據(jù)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從而做出相對應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們的某些表現(xiàn)力而獲得進步。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我們過分地關注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只會讓自己深受折磨,困于言論的枷鎖無法獲得自由。不管何時我們都要明白,無論對方做什么,最后的決定權在我們手中,決定怎么做的都是我們說了算;反之,當別人做某些決定時,我們也應當尊重他們,不應該對他們指指點點,不去干涉別人的人生課題也是換來我們自由的前提。況且,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誰比誰更有經(jīng)驗?

  對于我們自己的人生課題,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好,至于別人怎么看待我們,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無論是喜歡也好,討厭也罷,我們無法左右。如果我們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那將會是我們最大的缺點吧!

  再來談談自卑,其實我認為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重之別。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在公司里,領導下發(fā)了一個任務,很多人會自信大方地向領導推薦自己,但有些人因為自我感覺能力不足而畏畏縮縮;班級里,一群男生們在比較著自己的球鞋,“我的球鞋多少多少錢買的”等等,這時卻有一名男生低著頭看看自己普普通通的鞋子,繼而把腳縮了回去……這些都是自卑情結在作怪。

  我想那一刻他們是不幸福的,他們因為自卑不快樂。但是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yōu)榱苏l而活?為了別人嗎?肯定不是的,當然是為了我們自己。畢竟,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給我們自己的。況且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接納,那誰還會接納我們?獲取幸福的第一步就應該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哪怕我們有些小自卑,有些小缺點,但是都是可以去改變的!

  《被討厭的勇氣》,它乍一看像是有毒的心靈雞湯,但是細細品讀可以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雞湯,文中的某些描述或許會讓我們產生不快,但是確有醍醐灌頂?shù)淖饔。它給我們帶來重拾信心的勇氣,勇敢的做自己;勇敢的接受平凡的自己;敢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有限的一生中,保持一份勇氣,找到自由,找到幸福。做的每件事情,不為取悅別人,只為悅納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

  初看《被討厭的勇氣》的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就是一個噱頭,就像很多雞湯式的暢銷書,給你羅列很多觀點,卻對于生活的改變并沒有什么意義。還好,最近在一次咨詢中被推薦了這本書,認真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種觀點也在腦子里混作一團,通過以下文字作簡單的梳理。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基本情況,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見合著的,內容以青年和哲人對話形式呈現(xiàn)。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心理學三巨頭。

  下面,我就分別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一章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這里介紹了阿德勒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否認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提出如何認識現(xiàn)在的“目的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我,即某種生活方式——狹義上稱為性格,廣義上是世界觀或人生觀,但是我們了解到生活方式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選擇繼續(xù)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人在無論什么時候都是可以改變的,之所以不能改變是我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huán)境影響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章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系,這里探討了自卑感、追求優(yōu)越、自卑情結和優(yōu)越情結,自卑感是感覺目前有所欠缺的狀態(tài),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和努力工作;追求優(yōu)越則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一等;自卑情結則是因為我沒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種逃避和借口,而優(yōu)越情結則是表現(xiàn)的好像自己很優(yōu)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為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為方面——自立、與社會共處,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們要通過克服工作、交友、愛著三大課題去實現(xiàn)。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使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們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這里主要介紹了課題分離——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你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念,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隊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念出發(fā),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如何判定誰的課題?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阿德勒否定追求認可,“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獲得幸福的勇氣包括“被討厭的勇氣”——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他人認可。“人際關系卡”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問題在于我有沒有下定決心。

  第四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談論了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系的以及我們應該與他人締結怎樣的人際關系。上一章的課題分離是人際關系的出發(fā)點,終點在于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要理解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從“我和你”為起點,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僅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積極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就是積極主動去面對工作、交友和愛的課題。課題分離帶來了良好的關系,而“橫向關系”則是形成互相協(xié)調與合作的關系。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只有在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橫向關系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樣求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第五章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進一步闡釋 “共同體感覺”,進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這一主題。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等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信賴是無條件的相信;他者貢獻是體驗到我的存在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幸福就是“貢獻感”。如果你能夠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拒絕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無能”,普通并不等于無能,我悶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yōu)越性。人生實際是點的連續(xù)、是連續(xù)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要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能夠賦予你人生意義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貢獻為引導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即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在于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如果我改變了世界也會改變。

  最后,讀完此書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脈絡一樣生硬甚至不成邏輯,但是確實是思想上的一個沖擊,以后我還會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夠擁有這份簡單的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3

  在《被討厭的勇氣》(以下簡稱《勇氣》)這本書中,一方面,作者提到了這樣的觀點:人的性格或秉性是自己選擇的結果。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說:無論什么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做惡而去干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在的“相應理由”,即在“利己”這一意義的善。我們選擇了“不幸”,恰恰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對自己是一種善。包括我們選擇不改變,也是因為我們覺得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不改變還是要輕松一些。

  在我看來,這種善本身就反映出了人本質上幾乎不可改變的特征,和每個人天生的秉性密切相關。譬如對有些人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對自己的善事,就是說光是學習本身就能給他正向的反饋,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刺激,因而學習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也很快樂。然而如果是違背秉性的事,那么就事倍功半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4

  20xx年的第一天,我有幸閱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是一本勇氣心理學,探討自我的枷鎖和解放。我們常常會迷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怎樣才能更加幸福?讀完后有種醐醍灌頂?shù)母杏X。

  一、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讀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書,我們會認為一切不幸的源頭來自于原生家庭,不幸的童年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使我們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因為再怎么找原因,也無法改變一個人,而改變的第一步是理解。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你的人生應該取決于當下,而非過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二、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追求優(yōu)越性是人的天性,但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越自負的人越自卑。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問題在于我們怎么看待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所謂的自由,就是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

  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健全的自卑感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做好人生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和愛的課題。

  人生的課題,行為目標:

  1、自立:我有能力、有價值,就有勇氣。

  2、與社會和諧共處: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找到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著伙伴,并從中感到“自己的位置”。意識上的平等,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把自己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表揚或批評,是有能力者對無能力者的評價。把所有人際關系看著“橫向關系”,不是“縱向關系”。獲得幸福的勇氣是鼓勵,不是批評或表揚。

  三、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賴”;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貢獻”。有甘于平凡的勇氣,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人生的意義,由你決定。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5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讀書,又一次凌晨四點入睡。只因為,今天下午的讀書會,群主要求我分享還未讀完的《被討厭的勇氣》,于是為了這一安排和對讀書會的期待和喜悅,我做出了應允的勇氣,所以開夜車一氣讀完。下面是本人對這本書的淺薄認識,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興趣的朋友也拿起這本書,以便我們更多更順暢的`交流體會和收獲。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哲學思想的心理叢書,是由兩位日本作家及哲學家編著,他們分別叫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倆人以一位年輕人和一位禪師即哲人的五個晚上的對話形式,對阿德勒“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奔右苑治,里面告訴人們: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而人際關系的起點是客體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他用家長怎么對待那些不愛寫作業(yè)、不愛學習的孩子來闡釋客體分離,用“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的諺語告訴家長,學習、工作甚至結婚生子都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和全部,所以家長不能強加干涉。他還強調孩子既不應該批評也不應該表揚,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產生的結果都是在操縱孩子。

  而他還說: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伙伴,并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人生課題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而這些課題里,強調“我為別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要求別人為我做了什么”!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中。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讓我們不停的舞動人生,活出精彩。讀后感·最后,阿德勒哲學論對人生的意義做了解釋,他說: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義是:我是個凡人,我活著的意義就是被需要,說白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娘說,生我那天早晨,生產隊分谷子,雖然我剛降生,也給家人分了一份,所以,我覺得,為家人奉獻,是我的最大享受,這樣挺好!

  這本書,建議作為案頭書閱讀,因為里面的道理不是一遍倆遍,一天倆天明白的,專家說,從現(xiàn)在起,要再用你歲數(shù)的一半才能參透悟懂,因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義是什么呢?你有思考過嗎?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1-02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5篇12-13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精選17篇)12-13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4篇)12-05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4篇11-26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15篇)12-13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18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3-07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21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