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
匆匆地讀過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端頗多,如今看過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然的。這書里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鐘。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并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無論什么墳,都標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蛟S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
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睕]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xiàn)實更高的殿堂,繼續(xù)新的輪回。
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xiàn)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xiàn)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生死間的事,沒有人說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徑是可以改變的。死可以逆轉(zhuǎn)嗎?若有一智者活過百旬,他會做什么?若一個庸人活過百旬,他又會做些什么來?至于一個惡人就更不用說了。推而廣之,人口必會猛增,地球要超載了!若這個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減,就太缺乏趣味了,沒有推陳出新的人,這個地球豈不停止轉(zhuǎn)動了。我想那些墳應(yīng)該有其特殊含義。尤其在墳前一種靜穆的氣氛追憶或沉痛?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縈繞在心頭。古人的墳,秦王陵聞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為風流,多少也給旅游業(yè)帶來不少收益。
而那些把古代婦女置于水深火熱的貞節(jié)牌坊,也不知走過它時應(yīng)該嘆息還是贊嘆? “白云飄過來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飄走的。晚霞升起來了,紅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還高,黑陰陰的,像要壓下來。閉一閉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變成長長的腳,有扁長的頭,有狹狹的嘴。一骨碌爬起身來,奔逃回家!彼跁羞@樣寫道。從某種程度上,那時人們的封建思想愚昧、守舊,卻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無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踐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個時代已離我們遠去。盡管“生”不算很美,要考慮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的偉人們讓他們的人生終結(jié)在那一剎那,凈化了悲劇,同時給人以更深的思索,這樣的離別或許更深刻吧。關(guān)于墳的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就讓余先生繼續(xù)寫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體驗我遠遠還沒有體驗完的人生。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2
散文集《文化苦旅》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在《流放者的土地》中,作者從山清水秀的江南一踏上廣袤的東北大地,他寫道“這里的天空藍得特別深,因此把白云襯托的銀亮而富有立體感。藍天白云下面全是植物,有莊稼,也有自生自滅的花草。與大西北相比,這里一點也不荒瘠,但與江南相比,這里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溫馨而精致的曲曲彎彎,透著點兒蒼涼和好漢!边@是余秋雨剛接觸東北這片遼闊的土地的初步印象和感受。東北的天藍地廣瓜香一掃作者心中的荒涼之感,但抹不去這片土地上那凝重的流放的歷史!皩幑潘鼻宕鷮λ^的犯人的流放之地。清朝的許多大案都以它作為句號,因此“寧古塔”三個再平常不過的字,成了全國官員和文士最不吉利的符咒,而“寧古塔”所在地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市寧安縣。我生于斯,長于斯,四年的大學生活又在荒地東京城度過。在這片浸透流放文化的古老土地上,歷史的痕跡在我心中,只不過是渤海古寺廟中那座古樸的唐代石燈塔,至于“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這種被流人充斥的文化,我是知之甚少。
那日,游雪堡,參觀大型雪雕“流放文化”。只見三個清代裝扮得文化人,兩人對坐一方桌兩側(cè),一人站立中間,目視前方。三人左旁邊利者的巨大雪墻上,龍飛鳳舞寫著一句話。可惜我不識書法。不能完全看懂,只是看一“吳”字,可能是一姓吳的文人,被流放于此,感于冰天雪地,感于罪人之身,感于妻離子散的依據(jù)感嘆之言吧!回家后,我仔細翻閱余的散文,終于證實了自己的想法:吳兆騫,清代康熙時期的人士,被流放寧古塔,而其好友顧貞觀緊所能,傾囊而出救出吳兆騫。余氏查閱大量的史料,得出結(jié)論: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感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深刻關(guān)聯(lián)。
我不知道他的結(jié)論是否準確,但總是隱隱感覺歷史的遺風總有它一脈相承的道理吧。在靈動的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生命傳承的力量。雖然我對流放的土地不甚了解,雖然我對流放的文人不甚了解,但是我懂得這片土地的博大,它總是敞開胸襟,接納一切投奔而來的人們,無論他們是被迫的,還是被生活所迫的。
今天的東北,問起人們的籍貫,你總能得到豐富多彩的答案。誰能否認蠻荒之地的熱情呢?踏上這片土地,你會感受到那款款深情的。東北風刮過文壇,不正是以東北人的幽默浩清征服國人的嗎?這就是我讀余秋雨的《流放的土地》一點感悟。耳畔縈繞著《我愛你塞北的雪那動人的旋律,我知道我生于這片多情的土地,盡管它還落后,但它永遠是古老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