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精】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論語》有感1
論語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寫,它不似同時期名著道德經有老子為其編著的邏輯和寫作結構,徑直由平常與弟子的對話而組成,在字里行間中透露著生活,人生,行為,政治的哲理,較之于道德經所需的文學素養(yǎng)論語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較于老子的“個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為之過。
想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實屬事出有因,畢竟法家過于嚴酷,墨家過于功利,道家過于仙風道骨。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奔;“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贝藶榭鬃又⒌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此為孔子之學道。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贝藶榭鬃又挥延^。
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贝藶榭鬃又松^。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過,肆意,流逝!吧仙迫羲K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幾于道,謂圣人。
讀《論語》有感2
初識《論語》,還是小學五年級時,正值童年到少年的過渡時期。緣由是我聽了一個臺灣學者的講座,他說儒家文化能影響人的一生,從小背誦四書的孩子會與眾不同。年幼的我相信了,于是我開始讀一則,背一則。坦誠地說,到現(xiàn)在也只背了一半,但我想并不必急于去求速,因為這一半,離吃透還很遠。
讀一本書,是要與它一起成長的。在我看來,課本上的講解永遠也不能充分解釋《論語》的含義,它不是一個“仁”字可以概括的,因為它本身就涵蓋了人如何更好地立足于天地之間、獲得幸福的大問題。這樣的問題是從孔子的人生經歷中提煉出的,而我們也只有把它放到我們的人生經歷中,才能明白其中的智慧。
這些年來,也時常拿出《論語》誦讀,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其中有些文字越發(fā)像陳年老酒,歷久彌香;新讀的文字也不時映射在我生活的各個角落。感謝《論語》從那個時候就開始融入我的精神世界,在我心中無形地生根發(fā)芽!墩撜Z》已經成為我的精神支撐。
下面選印象最深的兩點談談我自己的體悟。
《論語》中記錄很多人向孔子“問孝”,孔子的回答大多強調的是尊敬。世人所謂的孝,首先看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所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然而物質層面的孝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甚至“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這種盡心奉養(yǎng)也絕對達不到孝的標準。因為只有“敬”,才能讓那些年邁的老人擁有對自我價值的自信,擁有精神上的愉悅,擁有對一生奉獻的無怨無悔。若干年前,我覺得孔子的“敬”不過是把長輩地位放在兒女之上,但如今,我認為這是孔子對于長輩精神需求的一種體會。
當然“敬”并非一味順從,可以指出父母的錯誤,但孔子認為要“幾諫”,如果父母不聽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一點雖然不能適合所有的情形,但對于中年人贍養(yǎng)年邁的父母確實是很好的一個標準。當父母日益衰老,與社會脫離,很多事情上,他們的認識跟不上社會的節(jié)奏,也難以去改變一些固有的習慣和觀念?鬃拥脑捊o了我們啟示,對于父母的缺點要包容,不要過分與他們爭出個是非,更不要因為他們改變自己就失去了孝心。
在當今時代,“敬”應當包含更多的內容,總而言之,我們缺乏的更多是對老人精神上的關懷。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許多人能夠給父母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也確實做了,但父母是否真的感覺到幸福了?今年春天去一個老年關懷中心看望那里的老人,一個年近90的老奶奶握著我們的手,告訴我們她的五個女兒除了最小的女兒還來看她,其余都不管她?纯此〉牡胤剑缘臇|西,身邊的陪護,也許物質上真的不缺什么,也許女兒們做了很多,但老人的心卻未能因這些而溫暖,她所需要的是親人的陪伴,是女兒的溫度。
謙
從“人不知而不慍”開始,《論語》處處教導人要謙遜,而這是修身立足的根本。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孔子看來,認識別人比讓別人認識自己更為重要。在任職求官上,孔子也欣賞“吾斯之未能信”的謹慎。
謙遜本身自然是高尚的,但人們又不想因此而不為人所知,放棄施展才華的機會。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處理這種矛盾是更難的一件事情。個人認為,自信與自我才能的展示是必要的,但前提是自己先具備了這種才能。在習得一種才能的過程中,需要的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即便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了,仍能“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那便是極高的境界。所謂“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穩(wěn)重之中也包含了謙遜的心境。
孔子曾提到和顏回終日交談時,顏回總是“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姑且不說顏回的學習方法是否可取,他的確具有一種不顯山、不漏水的秉性,而孔子不愧為圣人,他能夠從各個方面考察一個人,因而顏回終究是低調還是愚蠢,這些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這啟示我們,有時刻意表現(xiàn)雖能瞞過普通人,卻未必瞞得過高人。同時,我們在認識一個人的時候,也要對其全面地考察,“聽其言而觀其行”,而非“聽其言而信其行”。極端一點,那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恐怕他的真實面目也就難以掩藏了。于是,謙遜未必喪失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相反,一味表現(xiàn)搶眼而無真才實德的人,經過時間的檢驗,也必然暴露真實的自己。
《論語》的智慧可以作為理想的準則,又可以真正地拿來與生活相結合。從古到今,不管時代怎樣變革,《論語》一直可以指導中國人的成長、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當然,其中思想并非一成不變,但那種古典文化中很容易啟發(fā)我們如何在一個現(xiàn)代社會生活。這便是它的神圣之處。也許是性格使然,天生就特別喜歡《論語》以及儒家文化的安分和寧靜,也許是《論語》促進了這種性格的發(fā)展。時常覺得自己在喧囂的世界里找不到位置,想起《論語》中的“德不孤,必有鄰”,竟有熱淚盈眶的沖動,那種知己的感覺,恐別處再也尋不到了。也許是因為這種別樣的感情,讓我竟不能很理智地去評價《論語》了。
當然讀《論語》的一大障礙就是語言上的隔閡。多樣化的解釋、無窮的爭議恐怕永遠都存在,但這也許是件好事,每個人的生活體悟、文化層次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與其盡信某種解釋,倒不如自己通過生活去歸納,去尋找與古人的共鳴。
讀《論語》有感3
最近,我讀了《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結,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經典之一。其內容為做人之道,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孔子“仁”和“禮”的思想,是一部惠澤后世的禮儀之書,仁義之書?鬃邮谴呵飼r期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論語》是“四書”之一,是古代讀書人必讀的書籍。隨著儒家思想受到歷朝君主的推崇,逐步成為正統(tǒng)和主流,孔子和他的論述對思想界,對知識分子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都發(fā)揮越來越深的影響,人們也將孔子稱為“圣人”。孔子所提倡的“仁義”,所主張的修身之道,以及他的智慧哲學有著許多積極的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論語》中所蘊涵的道理數不勝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溫是溫習。復習的意思,故則是以前學的知識見聞,新是新的體會。發(fā)現(xiàn)。認識,總的意思就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的時候,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可以當老師了!
我不禁想到“溫故而知新”是孔子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了新的知識后,要經常溫習,因為學習是個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復溫習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才能進行思考,舉一反三。
《論語》,當你每次“溫故”時都會“知新”。
讀《論語》有感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聽!這是我們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課。
說起我的家庭成員,我得向大家介紹介紹了。我媽媽是小學教師,爸爸是體育教師,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媽媽崇尚儒家學說,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絲”了。平時,說話總時不時蹦出幾句“之乎者也”來;而爸爸呢,就只有“婦唱夫隨”了,也跟著“吾呀爾呀的”;我當然也在他們的熏陶下,對這些難學的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我們家庭的《論語》之旅就出發(fā)了。先從稱呼開始吧!古時候不是都把有學問的人尊為“子”嗎,于是,我尊爸爸為“老子”;爸爸尊稱媽媽為“妻子”;我就被爸爸媽媽尊為“孩子”。哈哈!我們三個都帶“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開始晨練,節(jié)奏由“一二三四”變成了《論語》名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薄爸疄橹薄形顼堊郎希蠇尪松舷銍妵姷牟耍骸按四思t燒雞也,趁熱快吃矣!”于是,我們便在這“熱騰騰”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飯。晚上,我們全家人就沉浸在《論語》中,“老子”問,“孩子”答,可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妻子”讀,“孩子”誦,可謂“溫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時也為了孔子的學說爭得面紅耳赤;“孩子”有時也為了這難記的古文而垂頭喪氣;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為我們的學習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沒想到,難學的《論語》竟給我們家?guī)砹诉@么多的歡聲笑語,我真得感謝你呀——經典《論語》。
讀《論語》有感5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愛護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之后,如果還有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墒怯幸恍┤藢ψ约旱母改冈趺礃幽兀课揖筒坏枚。我只知道新聞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養(yǎng)育了幾十年的兒女們逐出門外,讓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討為生?吹米哉J為冷酷的我都動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遠都不會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們拼命盡自己的所能呵護你這棵幼苗。卻不知道等這棵幼苗長大之后又是那么庸俗不堪,喪盡天良,不盡自己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甚至將老人逐出家門。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還有道德仁義。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見過一則新聞:有一個中學女生因為自己的學習不好而傷心欲絕至跳樓自殺。我想: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可以出來引導那個女生幾句,勸慰幾句;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中有一個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來叫那些圍觀者不要以激將的方式鼓勵那個女生跳樓,事情就不會那么糟糕了。但是事情總是那么不盡人愿,反而讓人有一種弄巧成拙的錯覺。
應此,我們要牢記:“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話。因為它是指引我們通往人生財富的指明燈,而財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質。
讀《論語》有感6
兩個孤獨的生命面臨著危險的境地,它們如果放棄的話,將立刻腐爛變?yōu)橥寥,不再擁有那充滿活力迎接陽光的生命了。甲種子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它說:“我們已經被運送到了這無光的地方,不會有生存的希望了,認命吧,比現(xiàn)在在這兒掙扎好受一些的。”而乙種子卻說:“雖然我們生來是默默無聞的種子,但我們應該努力實現(xiàn)自己作為種子的價值,讓我們的生命多姿多彩,雖然現(xiàn)在身陷絕境,我相信,一定會有機會見到陽光的!焙髞,甲種子消融在泥土里。
運貨的車來了,把乙種子運到了戶外,乙種子便成長了。長出了油綠的葉子,開出了滿樹的繁花,引來了成群的蜂蝶。這個故事讓我聯(lián)想到了自己,雖然我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不是很優(yōu)秀,老師曾說過;無論在多么寒冷的冬天,與嚴寒抗爭到底的永遠只有松柏,它們的堅強和堅持讓它們成為冬天里唯一的綠色,是金子,最終會發(fā)光。我相信只要我自己拼搏向上,也一定會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的。
蠟燭雖然生命短暫,但它的一生卻因追求而發(fā)光,為人類提供了光明,力爭使自己著的更亮,甚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停止,這與乙種子的精神多像!乙種子的精神讓我心動,更加值得我學習。我相信追求不斷,成功則會不斷,我將堅持到最后一刻!
讀《論語》有感7
人的生命是一個過程。人從出生到衰亡,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發(fā)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身體和心理經歷著不間斷的由低級向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發(fā)展。在人生發(fā)展的不同時段內,其身心的表現(xiàn)具有不同的特點。這種“在人生發(fā)展的不同時段內”所表現(xiàn)出來的身心上的不同特點,就反映出了人生的階段性。比如你十歲了,就不再是嬰幼兒了。階段性是一個客觀存在,是人的生命“由低級向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所以,古往今來的教育家、哲學家研究人生,也往往對人生階段有所思考,并劃分出不同的人生階段。在我國,最早劃分人生階段并對各個階段進行科學、系統(tǒng)論述的人,就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在《論語》中兩次劃分人生階段:
第一次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這里,孔子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即少年、壯年、老年。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情要避免,要戒絕。他以人的血氣盈虛為依據,指出一個人在這三個階段上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三戒”,即“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先說“戒之在色”。古人結婚較早,差不多十四五、十六七歲就完婚了。比如《孔雀東南飛》“十七為君婦,心中?啾薄_@樣的記載非常之多。在這個年齡段,男女的身心發(fā)育都還不健全。此時男歡女愛,好色縱欲,必傷身體,危及性命。歷代皇帝大多不長壽,這與他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肯定是有關系的。
再說“戒之在斗”。人到中年,“血氣方剛”,常常會爭強好勝,會斗起來。如果是斗字當頭,不論怎么斗,其結果都不美妙:你斗贏了,就多了一個或幾個對手;不輸不贏,就兩敗俱傷;你斗輸了,就會更慘。所以,孔子說人在壯年,戒之在斗,確實是金玉良言。“斗”的反面是“和”?鬃犹岢昂蜑橘F”,這是應當遵守的金科玉律。
最后說“戒之在得”。過了壯年,人很快就老了。這時,有些人就心里不平衡,覺得此生不劃算,于是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已經得到的不想失去。得則喜,失則悲。這就給人生帶來了極大的負擔,輕則心情郁悶,重則生病住院,再重就要了性命。所以孔子說老年“戒得”,切中要害!暗谩钡姆疵媸恰吧帷。舍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撒得開,放得下,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計較。這樣才能度過一個平常、平安、平靜的老年。
孔子立足于人生的三個階段而提出來的“三戒”,是他對無數人的生命精密觀察、深入研究的結果,也是對自己一生經歷審慎思考、認真總結的結果,對每一個人都具有巨大的指導價值。
第二次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這里,孔子現(xiàn)身說法,敘述自己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所達到的不同境界。李澤厚《論語今讀》說:“由年歲來描述個體成熟的不同階段,是很有意思的!币话阄恼?lián)税讶松譃榱鶄階段,其實十五歲以前也應當算一個階段。
十五歲以前。古者八歲入小學,學習的內容為禮(禮儀)、樂(歌舞)、射(射箭)、御(駕車)、書(語文)、數(算術),學制是七年。這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小學階段。經過七年的學習,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就已經具有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基本的知識儲備,開始對人生有所思考了。所以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那時不設中學,小學畢業(yè),有的人就進入大學(即太學)。大學的學制是九年。大學沒有具體課目,只提考核要求,大致是離經辨志,廣博學習,尊師樂友,通達知識類別,立場堅強穩(wěn)定等。能這樣,就叫做“大成”。大學畢業(yè),人就二十四歲了,就完全地進入社會了。
“十有五而志于學”。什么是“志”?《說文》云“心之所之也”,意思是心向往的地方。志,不是空穴來風,不是心血來潮,是經過認真思考而定下來的人生目標!爸居趯W”,就是有志于學問。既然“志于學”,那就要多讀書,多請教,多思考,多研究。讀書筆記摘抄,這些,孔子都做到了。孔子年輕時就博覽群書、博學多聞,各國的國君、大夫、學者常常向孔子問政、問仁、問孝、問禮等。有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也來問孔子!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季桓子挖井得一物,像羊,問孔子時卻故意說“得狗”?鬃诱f,這是土里的怪物,應該叫做“墳羊”?鬃拥膶W問博大精深,晚年整理古代文獻,刪定《詩經》、作《春秋》《書傳》《禮記》《易·序卦》等。這都是他“十有五而志于學”的結果。
“三十而立”,是說三十歲的時候,能夠在社會上站穩(wěn)腳跟。一個人到了三十歲,人格成熟了,確立了自己的品格和修養(yǎng);有了比較固定的職業(yè)和賴以生存的技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三十歲的人,已經完全融入社會,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已經擔在肩上,應當踏著穩(wěn)健的步伐,積極去進取美好的人生。
“四十而不惑”,是說四十歲的時候,遇事不迷惑。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已經經歷了許多的人物和事件、經歷了許多的坦途和坎坷、經歷了許多的勝利和失敗,已經品嘗了人生的甘美和苦澀。有了這樣的經歷,他就會更理智地觀察社會和人生,少了些激情,多了些沉靜,遇事沉穩(wěn),三思而行。四十歲,人生過半,不能也不應該出現(xiàn)重大的失誤和過錯了。
孔子很重視“四十”這個年齡。對這個年齡,他還有論述:
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陽貨》)
后生可畏,焉知來之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被人憎惡,還沒有一點名望,這輩子也就算完了。
“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的時候,就知道天命了。古人認為上天有意志,一個人的壽夭、窮通是上天安排的。那種在冥冥之中決定著人生走向和結局的東西,通常被認為是“命”或“天命”。其實,天命是沒有的。所謂命運,那是一個人通過無數次的選擇、無數次的作為而編定的。俗話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你前面有什么樣的作為,后面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自己的人生,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不能怨天,不能尤人。人到五十歲,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了。
“六十而耳順”,是說六十歲的時候,順耳的話、逆耳的話就都能聽得進去了。人活到這個歲數,成功者的輝煌,失敗者的落魄,已然成為事實。因此,聽了贊美的話不再歡欣,聽了批評的話也不再憤怒,都能恬然面對,安之若素。六十歲,是人生的夕陽,是一段美好的時光。喬羽的歌說,“最美不過夕陽紅”啊。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七十歲的時候,能隨心所欲,又不逾越法度。七十歲,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個人的修養(yǎng)和社會的規(guī)則已經合而為一了,所以無論怎樣行動都合情合理合法,都不會逾越法度。“人生七十古來稀”。人能活到這個歲數已屬不易,那就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吧。
論語讀后感:以上是孔子根據自己所處時代的人的壽命而劃分的人生階段,F(xiàn)代人的壽命要長得多,所謂“七十小弟弟,八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百歲亦可期”?鬃訉θ松A段的劃分,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xiàn)代人。但是,孔子這樣的劃分,對研究社會、研究人生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學習這些論述,正確認識人生的階段性,并且在不同的階段合理安排適當的任務、有效管控人生,那一定會使每個人的人生少走彎路、不走邪路,一定會使每個人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輝煌。文/吳慶峰
讀《論語》有感8
今天,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春秋時期的孔丘寫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學》合稱“四書”。
這本書主要寫了孔子對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問題的看法,也寫了孔子的一些習慣。后面還有學生與孔子的對話。從而寫出了許許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幾十章。
在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學而》篇第一章。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知識后,能按時反復地溫習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個有修養(yǎng)的人嗎?讀完了這一段話,我明白了,要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就要好好學習,多學一些文化知識,講文明、懂道理。還要熱情好客,家里來了客人,要熱情接待,不能小氣,要大方一點。最后就是寬恕。我們在生活中自己和別人總會遇到誤會或做錯了什么事。這時你要原諒別人,寬恕別人。你寬恕他人,自然別人也會寬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
這本書告訴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書呀。我也要像書中說的一樣孝敬父母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君子。
讀《論語》有感9
《論語》是記載孔子和一些弟子言行的語錄,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而成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活動便是聚徒講學和整理古籍,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
《論語》這本書雖然篇幅不大,但是內容卻十分廣泛,有孔子關于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yǎng)等各個方面的言論,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它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論語》不僅影響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很早就傳到了海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世人稱為東方的“圣經”。
這本書既可以讓我們學習該怎么做人,遇到事情該怎么解決最妥當,對人怎么樣才能讓別人不討厭你,還能從孔子的話里體會到孔子對他的學生的良苦用心,學生們對學習的渴望!
讀《論語》有感10
從二年級暑假開始到現(xiàn)在,我一直在背《論語》我覺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實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要你細細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閱讀才能明白這其中的含義。最讓我銘記在心的一句是第一篇第一句,原文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于這句話我是讀的好多啟遍,今天再讀才有一番感悟。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學習知識以后,時常去復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我記得我剛上一年級讀課外書的時候對成語特感興趣,一看到成語就很高興。媽媽給我準備了一個小本子,讓我把喜歡的成語和句子抄在小本子里。那時興備,我是記了很多,但是我沒有像孔子說的那樣“學而時習之”。媽媽當時也說過:“記,就得在有時間的時候翻出來看看,要不然就和沒記一樣,什么也得不到!蔽乙矝]把媽媽的話當回事,只記不看,F(xiàn)在想想那個小本子所記的東西,什么也不記得了。當再次背《論語》時,感覺媽媽說的話還真是對的'。
當學到的知識增多,讀完的書也慢慢地推滿了書柜一格又一格時,卻想不起那本書里說的是什么故事,有什么精彩的地方,讀完的書就如同交過一次手的球友而忘的一干二凈。再背《論語》時我明白了,學習知識要經常復習才會學的牢固,理解的透徹,才能做到溫故而知新。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墩撜Z》的深澳,我還不能好好體會,但我想,我以后會繼續(xù)一遍一遍地背下去,不斷地學習。
讀《論語》有感11
說起孔子,我們自然會想起《論語》,一部由孔子的子弟們編寫的經典著作,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雖然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但是《論語》的價值不亞于西方的《圣經》。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細讀《論語》,它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些樸素又真實的道理。
手捧《論語》,洗禮心靈。當今社會,人能用聰明的大腦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是人們在追逐物質的時候很容易失去自己,智者留下的精神財富能為自己指明前進的方向,能讓那顆被喧囂的世界吵得驕躁不安的心獲得一方寧靜和安逸!墩撜Z》就是這樣的智者。正如西漢學者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患。”《論語》可以算是一味良藥,孔子是一位精神世界非常富有的圣人,他說“賢哉,回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夸贊弟子顏回的“安貧樂道”不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嗎?我們渴望物質生活的富足,但是我們漸漸覺得心被物累。這時候,我們捧起《論語》,找到心靈的歸屬?鬃诱f:“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笔前。利惖拇笞匀、動人的音樂旋律、高潔的追求和向往、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淳樸的親情和友情……,這些不都是我們快樂之源嗎?人生的精彩和輝煌總是短短的一瞬,平淡才是永恒。當我們感覺浮躁,拋開喧囂與重荷,抽空去看看一望無際的大海,遼闊無疆的原野,寂寥點綴的星空,在靜謐中,追尋心靈淡忘的人文情懷,給心靈一點溫暖的滋潤。
細讀《論語》,三省吾身。初中時我與《論語》第一次會面,在老師的引領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叭诵斜赜形?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钡木渖钌畹赜≡诹宋业哪X海。朦朧的記憶中,懂得了不但要學習還要思考,要謙虛地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自省不足。歷經數年,這種樸素的真理一直陪伴著我。學校開展的公開課,我積極去參加,學習經驗豐富的老師的教育智慧,從年輕教師身上學習他們的活力,窺視自身的不足。為人師表的我,和學生一起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叭诵斜赜形?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惫裁恪!皢柸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老師的我,更要多學習,多思考,流向學生的才會是一條活的河流。學生是老師的鏡子,學生的不足,更應該引起反思。當班里有學生鬧矛盾的時候,我除了教育學生,更要教育自己,是不是平時對學生的叮囑少了?
共讀《論語》,和學生一起成長。為人師表,我是學生在校的家長,肩負著經營好班級這個大家庭的重任,現(xiàn)在和學生們一起經營好了小家,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以后經營大家。每星期的經典閱讀時間里,和孩子們一起誦讀由《論語》延生出的《弟子規(guī)》,學生們在書海中懂得了仁、義、禮、智、信;在一個個廉潔、不圖私利的小故事中,學生們懂得了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我的班級里曾經發(fā)生過丟失課外書的事情,當我在班上調查的時候,學生們一個個你看我,我看你,議論得面紅耳赤:“誰拿的?快拿出來吧!焙迫徽龤饣厥幵诮淌疑峡眨Y果是學生自己把課外書落在家里了。當所有的誤會被消除,一股清風撲向我的臉上,也撲向了所有學生的臉上。
讀一讀《論語》,“碧水月自闊,歲流凈而平”的淡泊寧靜躍然心間,孔子的安貧樂道、謙虛好學、仁義懂禮,幫我指引了心靈追求的方向,讓浮躁逐漸湮沒于滾滾紅塵。讓陣陣的國學清風吹拂我們浮躁的內心,讓一股浩然正氣常伴我們周圍,做一個幸福的讀書人吧。
讀《論語》有感12
于丹這位作者編寫了一本《論語》感悟,主要講了以下七個道,對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幫助。
第一,孝敬之道,孝敬是一種人物,可能從你生下來你就必須孝順自己的長輩,但它不是一種本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有人開導,教誨的。
第二,智慧之道,知識可能是生產智慧的基本條件,但小聰明和智慧截然不同,我們成功是需要智慧的,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能動歪腦筋。
第三,學習之道,一個人需要不斷的進行學習,才能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社會淘汰,不同的人,在學習的方法上也是不同的,需取長補短,不恥下問。
第四,誠信之道,人活著是為了正義,不能靠投機取巧,不守信譽去生活,孔子道,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說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堅持到底,這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第五,治世之道,可能我們小孩談不上什么治世,但我們也要學一學,沒準你長大就是總統(tǒng)呢。如果僅用政令來誘導,來約束那老百姓只能安分守己的去生活,免去很多刑法,但這不足以上樹立他們的廉恥之心。
第六,忠恕之道,就是忠誠于自己善待他人,不要背叛自己,做人做事都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觀念,盡自己的心去幫助他人,不要把種種是非推及給他人,要跟別人換位思考,假如別人這樣對你呢?
第七,仁愛之道,仁愛是一種人格情懷,它應表現(xiàn)為一種高風亮節(jié),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要幫助別人,鼓勵別人,它是一種身體立行,點點滴滴的行為,不僅讓別人受益,自己也很開心,也有收獲。
這七道,耐人尋味!
讀《論語》有感1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在我看來這句話包含三個層面的關系。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自我成長的關系;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是我們和他人的關系;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我們和世界的關系。
“學習”其實是兩個動作,一個是“學”的過程,另一個是“練習”的過程,所以“學而時習之”其實包含兩個動作。就是我們學習了一門課,讀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聽別人講話學習到的知識,不僅僅要停留在“學"的過程,還要做適當的時候多多練習,這樣才能成長。
人的快樂更多的是來自于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就會很容易遇到跟自己的理念相近,目標一致,或者擁有相同愛好的人。
我們有時候會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或者不認同自己而生氣,但是反過來想一想,為什么不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保持不同呢,為什么非要讓別人認同自己呢?我們要了解,別人和自己理念不一致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與其因為別人的不認同而生氣,不如保持一個好奇的心態(tài)去理解別人,也許會學習到很多。
讀《論語》有感14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笨梢娬撜Z在歷代的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懊舳脤W,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叭诵,必有我?guī)熝!边@句華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么差別?杉毤毱穪,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
讀《論語》有感15
在我最初接觸《論語》的時候,是處于一種孩提的蒙昧狀態(tài),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
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現(xiàn)在想起來,我父親從一開始就沒有要求我死記硬背,卻經常帶我去叔叔、阿姨家參加聚會,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爸爸就悄悄地跟我說,你看,這里有這么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么些人里頭,肯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特別有禮貌,誰特別博學,誰做事做得特別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老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為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爸爸,說你看,有一個叔叔他隨地吐痰了,這個人肯定不是老師吧。然后我爸爸會告訴我說,這也是老師啊,因為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老師;但是見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這也是一種老師。
我對《論語》的介入一直都是這樣只言片語化進生活的!墩撜Z》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隨著年齡的增大,我讀的書多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對《論語》學習的熱忱。長大的我,不僅停留在誦讀何從生活的角度理解問題,而是去背誦和從做人的角度理解。
我愛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太陽炙烤著大地時,當熱浪襲來時,期末考試的最后沖刺也到了白熱化階段。作為一名中學生,溫故早已成為主旋律。在這個階段,我明白了要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山之所以高,那是因為每天都在得到新的石頭;海之所以廣,那是因為每刻都在融合每一滴新的水珠,所以經常溫習學過的知識,我們大腦中的知識也會如同山之高大,海之寬闊。
當然在《論語》中最被推崇的算得上是仁愛與孝道了。還記得小學時的我曾問老師什么是仁,老師的回答就兩個字:愛人。真正的仁愛之心無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還記得中央衛(wèi)視曾播過這樣一段公益廣告:一個小孩的母親給婆婆洗腳,她的小兒子看見后也也端來一碰水為母親洗腳。這反映了孝與仁愛都是代代相傳的?催^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農村阿姨,從嫁到這個村子,就義務撫養(yǎng)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就這樣,她日復一日地在這些老人家中奔走。她自己的四個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從小就覺得村里的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媽媽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會去幫忙給老人們洗腳、剪指甲。這樣一直持續(xù)了三四十年。有人評價她: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做慈善,那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圣賢?吹剿墓适聲r,我明白了什么是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然我們從小就知道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最有用的。古人尚知要不斷請教他人,要有虛心的態(tài)度。然而現(xiàn)在有些同學會想:我是好學生,我才不去問他們,多丟人呀!真的丟人嗎?不丟人!不問怎知如何學!人與人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貴賤之差,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學會謙虛。
中國古代名著經典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顆燦爛的瑰寶,其中《紅樓夢》寫出了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的封建家族;《三國演義》道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勢。然而只有《論語》奏響了人生真諦與感悟的優(yōu)美樂章。而《論語》卻奏響了人生真諦與感悟的優(yōu)美樂章,她對我的一生造成了深厚的影響,相信她永遠會是我人生的指向標。
【讀《論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有感12-31
讀論語有感07-01
讀《論語》有感05-18
【薦】讀《論語》有感05-14
【熱門】讀《論語》有感05-25
讀《論語》有感【熱】06-20
讀《論語》有感【熱門】05-16
讀孔子《論語》有感08-17
【薦】讀論語有感11-18
讀《論語心得》有感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