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作文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持與鼓勵,更需要無私的付出。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背叛朋友,因為一旦錯過了,那將會是一生的遺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追風箏的人》讀后感,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第一篇:
《追風箏的人》讀后----讀《The Kite Runner》
經(jīng)很久沒有像讀The Kite Runner這樣讀書了,連續(xù)幾個晚上不看電視,不上網(wǎng),讀它直到后半夜。書讀完了,但它帶給我心靈深處的震撼如Hassan在湖面上扔石頭而起的波紋,久久無法散去。
The Kite Runner(臺灣中文譯本名字為《追風箏的孩子》),是美籍阿富汗作家Khaled Hossein寫于2003年的一部小說。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是以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為背景,以Amir和Hassan的友誼為主線,描寫了父子之情、手足之情和友情,提出了忠誠與背叛、愧疚與贖罪等道德命題。
Amir是Kabul一個富有商人的孩子,Hassan是Amir父親的仆人的兒子。
Amir和Hassan年紀相仿,都是一出生就失去了母親,和自己的父親相依為命。Amir的母親因為難產(chǎn)Amir而死亡,Hassan的母親在生了Hassan五天后和別人私奔。Amir的父親請Amir的奶媽,來奶Hassan。并一再告訴Amir,吃同一個人的奶長大的人,在血緣上已經(jīng)建立了兄弟一樣的聯(lián)系。
Amir會說的第一個詞是父親,Hassan會說的第一個詞是Amir的名字。Amir的一生都一直在做一件事,獲得父親的認可,直到父親去世;Hassan的一生都一直在遵循著一個信念,忠誠于Amir,直到他自己因為這信念被處死。
Hassan的種族和身份都決定了他無法讀書。除此之外,在Amir的家里,Hassan的仆人地位并不明顯。Amir的父親不會錯過Hassan的生日,不會錯過給Hassan的任何一個節(jié)日禮物,專門找醫(yī)生修好了Hassan的唇裂;有時他表現(xiàn)出對Hassan的欣賞比對Amir還要多。Amir在父親的眼中是一個“weakperson”。Amir 的父親說:“A boy who won't stand up for himself becomes a man who can't stand up for anything”。事實證明在這一點上,Hassan比Amir更接近父親心目中理想男人的標準;無論遇到何種危難,Hassan總是會站出來保護Amir的利益。
為了取得父親的認可,Amir曾想盡各種辦法,但都奏效不大。一年一度的放風箏競賽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整個競賽過程中,12歲的Amir “was desperate to win the annual kite-fighting tournament”,終于他的風箏堅持到最后,但這只是競賽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追趕落下的風箏,并拿到自己的風箏,才算最后的獲勝;Hassan幫Amir去追落下的風箏?墒菚r間過了很久,Amir沒等到Hassan回來,這對于最擅長追風箏的Hassan來說是極不正常的。Amir到處去找Hassan,后來在一處山坡上,他看到了他要用一生來忘記的一幕,Hassan被與他們倆有過節(jié)的一個惡少Assef和他的兩個小跟班堵在了山坡下的小河邊,Assef說只要Hassan把風箏交給他,他們就會放過他;Hassan把風箏緊緊抱在懷里;三個男孩子開始毆打Hassan。Amir因為恐懼,也因為想得到風箏的急切心情,悄悄地走開了。過了一個小時,他又回到這里,這時的Hassan遍體鱗傷,懷里依然緊緊抱著他的風箏。Amir對Hassan撒了謊,說他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這里,然后和Hassan一起回了家。Amir著實讓他的父親驕傲了一段時間,但父親對他的認可并沒有讓Amir開心;對Hassan的內疚心里一直糾纏著他。Amir害怕面對Hassan,最終在他十三歲生日的時候,他誣陷Hassan偷了父親給他的生日禮物,迫使Hassan和他的父親離開了他的家。
Amir18歲的時候,因為蘇聯(lián)入侵而導致的戰(zhàn)亂,迫使他們淪為難民移居美國。Amir和父親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所有的往事都因為新生活的開始,而漸漸淡去;但是有些記憶是要用一生去忘記的。
2001年,當一個電話從巴基斯坦打過來的時候,所有的記憶又涌現(xiàn)在已近40歲的Amir的眼前。
電話是Amir父親當年在阿富汗的一個好朋友,Rahim Khan打來的,也是Rahim Khan在Amir屢屢得不到父親的認可的時候給Amir以極大的鼓勵。他得了癌癥,想在死前見Amir一面。Amir來到巴基斯坦以后才知道,Rahim Khan讓他來的`目的是讓Amir救Hassan的兒子。在Amir和父親去美國以后,Rahim Khan找到Hassan,并一直和Hassan居住在Amir父親原來的房子里,直到Hassan為保護Amir父親的這棟房產(chǎn)和妻子一起被處死。Hassan留下一個兒子,被送到阿富汗Kabul的一個孤兒院。Rahim Khan希望Amir去阿富汗救出這個孩子。
Amir起初不愿意去。直到Rahim Khan說出讓他去的原因。原來Rahim Khan知道風箏競賽那天以及以后發(fā)生的所有的事情,他希望給Amir一個贖罪的機會。這些仍然沒有讓Amir下定決心去救Hassan的兒子!癆 boy who won't stand up for himself becomes a man who can't stand up for anything”父親的評價在他的身上再次驗證。最后,Rahim Khan不得已說出,其實Hassan是他的父親和仆人的老婆的私生子,但因為身份、地位和名譽,父親一直無法公開Hassan的身份,Hassan至死都不知道與Amir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突然之間,所有令Amir疑惑的問題終于找到了答案。為什么父親多次強調,吃同一個人奶長大的,在血緣上已經(jīng)建立了兄弟間的聯(lián)系?為什么一直以來,父親對Hassan的欣賞比對他的還要多?為什么,當Hassan因為Amir的誣陷離開家的時候,一向堅強的父親眼中竟然充滿了淚水,用近似哀求的語氣請求Hassan和他的父親留下來?
Rahim Khan在Amir去阿富汗之前說“一個沒有良知的人是沒有內疚感的!盇mir當時僅十二歲,當Hassan為他挨打的時候沒有站出來,也符合一個十二歲孩子恐懼的天性。但正因為他的良知,才負疚至今。Rahim Khan 說,“There is a way to be good again, a way to end the cycle.”Amir贖了自己的罪,也贖了父親的罪。Amir去了阿富汗,幾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最終救出了自己的兄弟的孩子。在救Hassan的兒子的過程中,Amir又表現(xiàn)出了他的執(zhí)著與勇敢。
其實至始至終,Amir都應該是讓父親驕傲的兒子。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第二篇: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阿富汗版《兄弟》
有個年輕人,他從小就被寵愛壞了。他犯下個極大的錯誤。。。。。。不是罪惡。。。。。。是錯誤。它的后果是可怕的,唯一的逃避是逍遙在外,尋歡作樂。 后來他遇見個老人,一個二十年前他就認識的高尚的老人,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機會---我們或許可以用《簡愛》里的這段臺詞來做為對《追風箏的人》一書評論的開頭。
二十六年前的喀布爾,兩個少年在追逐著滿天的風箏。其中那個叫阿米爾的男孩是少爺,在他身邊和他年齡相仿的少年叫哈桑,阿米爾的忠仆和玩伴。在這一天,少年阿米爾贏得了人生中第一次勝利,像個男子漢一樣在嚴父的注視下贏得了風箏大賽的冠軍。然后,也就在這一天,他隨即目睹了發(fā)生在哈桑身上的暴行,卻因為自己的怯懦而沒有上前保護自己的朋友,一個曾經(jīng)救過自己并且如此深愛自己的朋友。他退縮了,他跑開了,他犯下了極大錯誤。
少年心性,這種愧疚被奇異地轉化為對哈桑的仇恨。因為哈桑沒有變,但是哈桑每一日的存在,他的聲音,他的身影,他的關懷,他的殷切,都變成了抽打阿米爾的鞭子。在這種折磨之下,曾經(jīng)的錯誤變成了罪惡,阿米爾把錢和手表藏在哈桑的床墊下,以此栽臟給哈桑,他曾經(jīng)的朋友,希望父親把哈桑趕走。
蘇聯(lián)入侵,戰(zhàn)爭爆發(fā)了,在沒有挽回這個錯誤之前,阿米爾和父親逃到了遙遠的美國。二十六年過去了,往事已經(jīng)淡忘,但是一封來自老朋友的信讓阿米爾不得不去面對多年前的罪孽。他猶豫再三,還是走上了返回家鄉(xiāng)的旅途,回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占領著的喀布爾。這是一個人的心靈救贖之旅,也是一個阿富汗人的回歸之旅。從罪惡回到解脫,從美國回到他已經(jīng)逐漸忘記的族人之中。
阿富汗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曾經(jīng)和“蘇聯(lián)”這個詞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在則是“基地”。在這片遙遠的土地上究竟有什么人,他們又是如何生活,我們對此知之甚少。他們只是電視新聞里的影子,報紙上的鉛字,飯后偶然的閑談!蹲凤L箏的人》一書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向世人展現(xiàn)了阿富汗從蘇聯(lián)入侵前一直到今天的變化,和阿富汗人苦難的命運。在這個灰色的背景上,唯有風箏在高昂飛翔,飛行在一切的惡行和苦難之上,可以讓人仰望,給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并且理解在這種環(huán)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說有了37度2的體溫,甚至能聽到書頁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后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沖出峽谷,最后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這是一個屬水的故事。
全書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部分,以逃亡白沙瓦為分界,一前一后。真正精彩的部分是前半部,有的人甚至專門抄了小說開頭貼在論壇,認為那是大師級的開頭。而后半部分我覺得由于作者遠離了阿富汗,因此使得作品失去了真實的力量,更缺乏那種感人的力度。當我讀到體育場里的石刑一段時,覺得這簡直就是剪報。當我看到仇人的巔峰對決,看到阿米爾的嘴唇被撕裂時,覺得這簡直就是好萊塢大片。后半部有太多巧合,有太多和前半部的暗合與對應,煽情有余而力度不足。讀起來簡直不像是小說,展開得又急又快,好像是在讀電影劇本。如果說前半本是阿富汗人寫阿富汗人的話,那么該書后半部就是一個美國的阿富汗人在想象和塑造阿富汗,為的是把阿富汗烤馕揉成便于美國讀者消化的漢堡,而且還涂抹了很多讓人覺得可口而落淚的番茄醬。
即使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追風箏的人》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主和仆、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xiàn)實,種種轉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復雜。我非常喜歡它的結尾,因為它沒有被設計為一個大團圓。好像只要被救贖了,一切都變得美好而幸福。作者殘忍地揭示了一個真相:救贖和幸福無關。我很喜歡這種阿富汗黑茶一樣的生硬。
最后,《追風箏的人》的語言很美,而且富于畫面感和音樂感。因此,我不得不抄一段下來,這里說的是阿米爾在二十六年后找到了哈桑的兒子,把他帶到美國。小孩子因為倍受摧殘而厭倦了一切。在一次美國的阿富汗人的聚會上,阿米爾和當年一樣,再次放起了風箏,不過這一次是和哈桑的兒子。書里是這么寫的:
“索拉博挨著我,用鼻子急促地呼吸著。卷軸在他手中滾動,他傷痕累累的手腕上的筋腱很像雷巴布琴的琴弦。我眨眨眼,瞬間,拿著卷軸的是一個兔唇男孩指甲破裂、長滿老繭的手。我聽見某個地方傳來牛的哞哞叫,而我抬頭,公園閃閃發(fā)光,鋪滿的雪多么新鮮,白得多么耀眼,令我目眩神迷。雪花無聲地撒落在白色的枝頭上,現(xiàn)在我聞到了蕪青拌飯的香味,還有桑椹干、酸橙子、鋸屑和胡桃的氣味。一陣雪花飛舞的寂靜蓋住了所有聲音。然后,遠遠地,有個聲音穿透這片死寂,呼喊我們回家,是那個拖著右腿的男人的聲音。”
如果世上真有種琴叫做雷巴布琴,那么這一段就是它的樂聲在狂暴的手指下爆發(fā)且怒放。“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帶著淚水和傷感的句子,就是這樂曲的名字。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追熊貓屎的人08-04
追夢路上奮斗的人生的勵志句子07-26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1-08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04-27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11-10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02-18
讀風箏的人有感01-03
名著《追風箏的人》讀后感03-07
放風箏的人讀后感06-22
追風箏的人個人讀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