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愛和自由》讀后感

時間:2021-10-18 18:29:0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愛和自由》讀后感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和自由》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和自由》讀后感15篇

《愛和自由》讀后感1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記得當時在網(wǎng)上訂購時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拿到書后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里認同,合上書本,內(nèi)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xiàn)在卻已經(jīng)想不起來到底是書里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傊,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心里,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早已過時。”曾經(jīng),我也認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按著父母安排的路去讀文科或理科、考甲校或乙校、進A單位或B單位,到我們成為父母,再理所當然地按這個模式去教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jīng)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nèi)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于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tǒng)教育帶來的后果。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經(jīng)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于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現(xiàn)在,我不再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指使她們的方向,而且從了解自己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guī)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guān)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nèi)心的小孩”和現(xiàn)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后感2

  是誰說教師教育自己子女之殤有多痛,是誰講我們用師愛捆綁學生,是怕落后的焦慮還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勸勉,多少次激動辯論,可是當你遇到《愛和自由》這本書,你也許會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這本書,要感謝孟凌老師。孟老師是省家庭教育團講師,主持我校的家長學校工作,負責校心理咨詢室。偶然交談,聽我訴說“拗不過”幼小兒子的種種,微笑頷首,推薦我閱讀此書。欣然買來,然而臨近期末實在無暇顧及,假期白天還要帶孩子,始終讀得斷斷續(xù)續(xù),即便如此,每頁每句都如獲珍寶,相見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問題出在哪里,驚訝于孩子的“吃”居然能發(fā)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對“自由與紀律”、“發(fā)展心智與掌握知識”等有了科學、理性的認識......一邊接受著書中的理論,一邊饒有興味的觀察著孩子的活動,心頭縈繞的是安靜的喜悅。我不再懷疑自己愛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愛的誤區(qū)。

  作者孫瑞雪深諳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結(jié)合中國特色,從孩子成長發(fā)育的角度闡述,列舉許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們很多關(guān)于成長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觀自己的成長,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個性和童年的環(huán)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變,然而又害怕畏縮,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卻豁然明朗,越來越好。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擔任過班主任的我,在此書的閱讀中,也漸漸放下執(zhí)念,心中泛起層層悲憫的漣漪。正如王君老師所說“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溫柔以待”。面對十三四歲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參與過的他們的成長,那些因為沒有被好好滋養(yǎng)后留給你的“問題”困擾著你,他們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軟硬兼施后卻收效甚微,甚至變本加厲,雖然所幸你只陪他們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敗感不正在漸漸銷蝕著你職業(yè)的幸福感嗎?那些從其他幼兒園轉(zhuǎn)到孫瑞雪“愛和自由”幼兒園的孩子變化之大,讓我的“心靈受到震撼,讓我感動而愧疚”,認識每個孩子,尊重每個生命成長的節(jié)拍,找到適合他們的方法,這樣的“因材施教”因為有著理解的心理學淵源,才不會是偽善。

  一定要讀《愛和自由》,還有比孩子的未來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規(guī)律更有效的教育嗎。靜待花開,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這本書,教你給孩子陽光一樣的愛,教你給孩子光輝燦爛的自由,讓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長。

《愛和自由》讀后感3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后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里認同,合上書本,內(nèi)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xiàn)在卻已經(jīng)想不起來到底是書里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傊,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心里,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睍惺沁@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早已過時。”曾經(jīng),我也認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jīng)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nèi)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于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tǒng)教育帶來的后果。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經(jīng)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于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們了解自己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guī)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guān)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nèi)心的小孩”和現(xiàn)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后感4

  讀了《愛和自由》我還是有一些感觸的,也有一些困惑:

  一 觸動:

  書中最觸動我的地方是關(guān)于父親的愛對女兒的影響這一段,“如果女孩子在童年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親的肯定和夸獎的話,她長大后可能在婚姻上比較失敗.......”這一段雖然這不是這本書的主流思想,但的確對我的觸動很深。我小的時候爸爸從來不夸我的,他不是不愛我,也不是不喜歡我,但他們那一代人似乎不懂得怎么去愛孩子。當家里有客人來我家,客人夸我哪里哪里很好的時候,爸爸都會說:“好什么呀”這讓我很灰心。

  前段時間和老公有些問題,那天我們半夜跑到小區(qū)的草地上談心。

  老公問我問什么做什么事情都那么需要他的肯定,我說:“我那么盡力地去做一件事,都得不到你的肯定,我當然不舒服。以前工作的時候有老板和同事的肯定,現(xiàn)在不工作了,一個全職家庭主婦,能得到誰的肯定呢?當然是你!崩瞎f:“你為我和為我們這個家做的所有的事情我都放在心里,我知道你為我們也犧牲很多,但我覺得沒必要總是掛在嘴上啊?如果你真的這么在乎,我以后每天都夸你好了!

  看了《愛和自由》后我明白了,原來是我在小的時候沒有從父親那里得到足夠的夸獎。

  二:困惑

  關(guān)于配對,對于一個小BB,我們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做到我們說的和他感覺的配上對呢?就如書中的例子,一個孩子咬一下梳子,再咬一下毛巾。如果這個孩子在咬毛巾,我們是該說“柔軟”還是該說“毛巾”?

  我弄不明白,我們怎么能知道孩子這時候的注意力是在這個東西本身,還是他對這個東西的感覺?

  還是這個東西的顏色?蒙氏要求簡潔,要求將一個概念和其他事務隔離開,而在實際操作中又怎么能夠做得到呢?比如教具色板,舉起來,說:“紅色”,但孩子可能注意的是這個木板的形狀哦。

  三:疑問

  蒙氏的孩子走到社會上真的能完全適應嗎?書里有談到這個問題,但她說的是紀律,這個我沒有疑問,我有疑問的是其他方面的適應。就比如尊重這個問題。蒙氏的孩子在院里是受到尊重的,可是到了社會里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尊重別人,那么對別人沒有理由的不尊重孩子會如何應對?書里有談到一件事情,

  講作者的朋友把她的兒子逗哭了,她說她們院里的孩子是沒有人逗的。但孩子不能總生活在幼兒院里呀,他要出來呀。出來以后的環(huán)境完全是不同于院里的,孩子怎么適應?目前社會的大環(huán)境還不是蒙氏,那么怎么解決蒙氏和非蒙氏接口的問題?

  四:感慨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如果因為愛孩子而毀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讓人痛苦了嗎?我從《愛和自由》學到的,該怎么愛我的孩子!我才有資格和權(quán)利對孩子說:“媽媽愛你!”

《愛和自由》讀后感5

  自10月3日收到《愛和自由——孫瑞雪兒童教育演講錄》以來,我翻看了其中大部分內(nèi)容。不時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比照。有時這種比照讓我很心痛,是愧疚之痛。我對一些教育現(xiàn)象及其本質(zhì)知道得太遲了。錯過了多少教育時機,又造成了多少遺憾!

  比如昨晚看到的關(guān)于“神游”一節(jié)!吧裼巍敝负紒y想,想的跟做的不一樣。這是心理障礙的表現(xiàn):心里想做某件事,卻受到壓抑,不敢做,轉(zhuǎn)而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幻想、胡思亂想。

  這樣的孩子何其多哉!昨天下午我?guī)膼側(cè)ネ膺呁妗搬烎~”游戲(用帶磁鐵的魚竿吸水里的帶鐵的塑料魚)。有個男孩坐在那里用小魚網(wǎng)撈魚。他媽媽看見后迅速過來說,孩子,這魚是讓釣的,不能用手撈。說著,奪下男孩手里的魚網(wǎng),把一根魚竿塞到孩子手里:你看,就這樣,用魚竿釣魚。那孩子自始至終臉上毫無表情,目光迷離。他的選擇權(quán)被媽媽的好心剝奪了。他只是想用魚網(wǎng)嘗試一下,卻被橫加阻止了,而他的媽媽對此毫無知覺。

  我們玩了釣魚以后去蕩秋千。一個約5歲的小女孩正在蕩,蕩得很低。她媽媽顯然對此很不滿意,就口授“要領(lǐng)”:“寶貝,你把腿往前伸,然后往回縮;再往前伸,往后縮;再往前,再往后……”態(tài)度生硬,還有點漫不經(jīng)心。那小女孩聽了并沒有多大反應,而是看了我們一眼。我感覺她的眼神里有一種難堪。在一個小妹妹面前被媽媽以教訓的口氣教授蕩秋千,一定讓她很傷自尊。經(jīng)過一番指導,她蕩得比剛才高一些了。又蕩了沒幾下,她就跳下來走了。她根本沒提起興趣來。這位媽媽跟女兒說話的語氣就像一位嚴厲的體育教練,不像一位母親,生硬,沒有感情,簡直不顧及女兒的感受,甚至還因為女兒動作的不協(xié)調(diào)而嗤嗤笑了一下。而她的爸爸,就在一邊玩跑步機,這一切似乎與他無關(guān)。

  說到父親,我領(lǐng)著心悅在外面玩,見過好幾個父親,他們根本不管孩子,我是說,不教育孩子。雖然他們和孩子一起出來,但他們不跟孩子交流,不跟孩子一起玩,只是遠遠地坐在一邊看著孩子玩,要么干脆望著別處。好像看孩子只是當媽的事情,他們不需要參與。也許他們認為,當爸爸的只要掙錢養(yǎng)家就夠了。我懷疑,這是很多父親的想法。我真替這樣的人難過,他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卻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和孩子待在一起。他們沒有意識到,父親在子女的成長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現(xiàn)在生活好多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重視教育呢?

  學校里有不少孩子,明顯缺乏家庭教育。他們對很多事情都不懂,沒有規(guī)矩,不懂節(jié)制。他們的家庭背景,恐怕都相似吧。

《愛和自由》讀后感6

  我是一名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所學專業(yè)是金融學,我的專業(yè)和我現(xiàn)任工作沒有一點聯(lián)系。而我對幼兒教育也不是很了解,知道的只是簡單的,很淺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國的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現(xiàn)在有機會嘗試西方的幼兒教育。

  愛和自由,起初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不是很理解。愛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數(shù)人認為的愛是在長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漸堆積起來的,類似親情或者就是親情的感覺,就是愛。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nèi)不受限制和約束。

  蒙特梭利說:“兒童只要依靠愛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痹谟變簣@里,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愛和自由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讓孩子的潛能上得以發(fā)揮。

  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在中國,遺憾的是,大部門家長卻不懂得這些,他們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們總在孩子沒感覺的時間強制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在孩子有感覺的時間沒有把相應的詞語同孩子內(nèi)涵的感覺配上對。

  孫老師的《愛和自由》讓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來到這世界,他(她)們是伴隨著內(nèi)在的一種東西來到這世界,蒙特俊利把這稱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簡單的,成人要是和他們說話太多或者復雜的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會被成人弄的混亂,用簡單的話去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的思維就不會很亂。

  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quán)”,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大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經(jīng)歷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

  孩子背負著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我有所收獲,能更寬容面對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huán)境里,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huán)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后感7

  我越來越喜歡孫瑞雪老師的書,尤其是《愛和自由》,我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每一位好朋友,尤其是孩子的媽媽,做好一位母親,尤其是好母親真的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自身的成長能夠給予孩子無窮的力量。

  我自己也是一位四歲孩子的媽媽了,在沒有接觸《愛和自由》之前,我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格,總是想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懂規(guī)矩、愛學習的好孩子,班級最好沒有調(diào)皮的孩子多好!讀完《愛和自由》后,自己簡直有點無地自容了,應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只要你做好指導、觀察、協(xié)助就可以了,《愛和自由》改變了我,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如果是以前,如果一個孩子犯錯誤了,我一定會大聲訓斥,并告訴他下次不要這樣做了,在這樣做就會……一些威脅之類的語言,現(xiàn)在我不會了,無論孩子犯什么樣的錯誤,我有時候情緒也會有些波動,但是我時刻告訴自己,放松心情,畢竟是小孩子嗎,有時孩子會把玩具摔在地上,還會用腳去踩,這時候,我們首先告訴他,請你把玩具撿起來,我來幫助你一起把玩具歸位好嗎?有的孩子會和你一起做,而有的孩子根本不理會你,跑掉了,其實沒關(guān)系的,一次、兩次……總有一天,他會非常高興地和你一起收拾玩具并歸位,老師對孩子的愛與包容、還有親切的口吻時刻都在感化著孩子,慢慢的孩子們也學會了“請”“對不起”……這些語言,他們也會愛老師、并且關(guān)心老師!

  孩子是否犯錯誤了?有時候我們常常把孩子們的探索當成了犯錯誤,我的孩子也常常模仿大人拖地,現(xiàn)在我允許他做這些事,還有他特別喜歡用抹布擦桌子,但是還想模仿我平時用水洗完抹布再去擦,由于空間的有限我還是沒有給他充分的自由,沒有允許他這樣做,只是給他一塊我擰好的抹布,他擦了一會,于是拿起自己的吸管水杯喝了一口水吐出來,反復這樣做,抹布便吸了很多水能擰出來了,他很高興,用自己的小手擰抹布,擦地、擦桌子、擦門、還去擦自己的小鴨子便盆……干的特別的起勁,雖然弄得地板濕濕的,但總比要去水盆洗好的多,我只能一會再來收拾了,如果換成從前,我也許不會給孩子這樣的機會去做,其實小孩子不一定就喜歡在一個地方玩玩具,看書、生活中的這些事情都是在幫助他成長的!是孫瑞雪老師改變了我,使我允許孩子們自由、快樂的成長。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誤,最重要的是我們老師、家長怎樣看待孩子們的每一次錯誤,最好用積極、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一味的重復這項錯誤,我們大人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所以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情來解決孩子們的錯誤!

《愛和自由》讀后感8

  我接觸這本書是寶貝女兒剛剛降生時,讀后真可謂受益匪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溫習,看了又看,比上學時的教科書使用率都告得多。我覺得這本書里面的觀念對于剛剛為人父母的人來說,是最好的指導。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是家長制,大人的權(quán)威神圣而不可動搖;知識教育是填鴨式,老師的威信更是堪比神明,這樣的教育方法我認為只有兩點“好處”:一是讓大人覺得有面子,二是便于操作、省事。但是這樣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注意的人不多,孫瑞雪教授就是這少數(shù)人之一,是科學幼兒教育的先行者,經(jīng)過十多年的幼教摸索,實踐產(chǎn)生真知,《愛和自由》這篇“少數(shù)派報告”的雛形逐漸成形,并先以一篇演講稿的形式在網(wǎng)上流傳,反響極大。

  孫瑞雪教授的“愛和自由”來源于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專家——蒙臺梭利的理論,并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實踐,探索出一種相對適合中國國情的幼兒教育觀念,我個人認為其核心是愛,這種愛是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和忘我投入的愛,而保證這種愛不變味的方法就是一種觀念——平等。給孩子自由就是站在平等的立場上才可能個實現(xiàn)的,試想一下,在一個家長制作風嚴重的家庭,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管制和壓抑,“愛和自由”的觀點能實現(xiàn)么?所以說,平等對待孩子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種挑戰(zhàn),更是對父母本身觀念的一種挑戰(zhàn),如果你不試著平等的對待孩子,把孩子作為朋友碰等對話,你就很難理解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更甭提贊美孩子,你會忽視孩子一個個敏感期、無法滿足孩子不同時期的特殊需要,這些都會在孩子日后的行動中顯現(xiàn)出負面作用,比如,有些孩子當長到不同時期都會喜歡反復做一件事,有時的確讓大人很頭疼,如果沒有看過《愛和自由》,我想一般我們都會習慣的打斷她、任憑她哭鬧而讓她做大人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去,但是,孩子反復做一件事其實是再學習,蒙臺梭利說過:“如果反復進行練習,就會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反復練習是兒童的智力體操!边@其實更是孩子從感覺上升到概念、從具體到抽象的治理發(fā)育過程,粗暴的打斷只會讓孩子逐漸喪失自由學習的樂趣和能力。

  這本書中類似這樣的觀念還有很多,基本上是對我們傳統(tǒng)育兒觀念的“顛覆”,可以說這本書就是讓我們接受并改變一種育兒理念,給孩子平等的愛,而不是如何喂養(yǎng)、如何讓孩子睡覺、長胖等具體的操作方法,術(shù)業(yè)有專攻。我有時讀著讀著真有種委屈的感覺,因為很多錯誤的例子就曾經(jīng)真實的發(fā)生在我身上,為什么這本書不在我小時候流傳呢,那樣我是不是會幸福許多呢!

《愛和自由》讀后感9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必須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他以后過不好的生活;我要讓他出人頭地。好像只要我們努力了,孩子就能過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實際上,兒童是依據(jù)內(nèi)在的理性獨自發(fā)展的,這種理性的過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強硬的灌輸進去的,所以,兒童應當自我去親身體驗,將經(jīng)驗肉體化,才能構(gòu)成屬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臺梭利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拿著玩具火車玩,他不讓火車在軌道上走,火車必然要在軌道上走,這是成人的規(guī)則,而孩子用這個火車在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就會說:“兒子,這是不對的,這個東西應當在火車軌道上走!卑职纸o兒子示范怎樣走。他的孩子不想這么做,但爸爸認為應當這樣做,他就不斷地干涉孩子。

  我們是不是也經(jīng)常這樣做?我們帶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規(guī)的方法來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給陽陽買的玩具汽車,剛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卻拿起來用手轉(zhuǎn)動汽車的輪子,專心致志地看著它轉(zhuǎn)。無論我怎樣示范正確的玩法,他都不為所動,依舊執(zhí)拗地看輪子轉(zhuǎn),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長時間。我遂放棄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他能夠讓汽車在地上跑的飛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這或許是他發(fā)展到了這一步,或者這只是他研究汽車的一部分。

  因為他有時候還會將發(fā)動起來的汽車不是讓它向前跑,而是讓他撞到物體上,然后再將汽車拉回來,反復地撞。奶奶著急的喊他:別這樣玩,把汽車就撞壞了!他不聽,照玩。我看了孫教師的《愛和自由》后,認為他是在找尋屬于他自我的獨特的感覺,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經(jīng)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覺上的發(fā)展會有必須的缺陷。孫教師說的“濟濟”小朋友的表現(xiàn),讓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個幼小的孩子,別的小朋友每當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時候,他都要去干涉,讓別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別人壓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經(jīng)受多少次如此的壓抑才能構(gòu)成這樣的感覺或者說心態(tài)?大人那些自以為是的正確方法是多么地傷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兒期是感覺經(jīng)驗開創(chuàng)期,創(chuàng)造經(jīng)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是從自我的經(jīng)驗得出結(jié)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別人教給你的東西,那是別人的,那是別人的感覺經(jīng)驗,感覺經(jīng)驗是不能代替的!創(chuàng)意是不能教的!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覺來感受屬于他的獨特的世界!

《愛和自由》讀后感10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后才一翻,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里認同,合上書本,內(nèi)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僅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異常認同,此刻卻已經(jīng)想不起來到底是書里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我,只明白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我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傊,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心里,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教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睍惺沁@樣的定義“愛”的!安粍优⑾嘈、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早已過時!币酝,我也認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我: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jīng)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應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nèi)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于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tǒng)教育帶來的后果。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我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經(jīng)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于自我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們了解自我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guī)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guān)注自我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nèi)心的小孩”和現(xiàn)實的孩子一齊歡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讀后感11

  我是一名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所學專業(yè)是金融學,我的專業(yè)和我現(xiàn)任工作沒有一點聯(lián)系。而我對幼兒教育也不是很了解,明白的只是簡單的,很淺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國的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此刻有機會嘗試西方的幼兒教育。

  愛和自由,起初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不是很理解。愛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數(shù)人認為的愛是在長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漸堆積起來的,類似親情或者就是親情的感覺,就是愛。而自由,是由自我作主;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內(nèi)不受限制和約束。蒙特梭利說:“兒童只要依靠愛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好處上的人!痹谟變簣@里,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用心的充滿愛和自由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讓孩子的潛能上得以發(fā)揮。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在中國,遺憾的是,大部門家長卻不懂得這些,他們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們總在孩子沒感覺的時光強制孩子。另一方面,他們在孩子有感覺的時光沒有把相應的詞語同孩子內(nèi)涵的感覺配上對。

  孫老師的《愛和自由》讓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明白的來到這世界,他(她)們是伴隨著內(nèi)在的一種東西來到這世界,蒙特俊利把這稱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簡單的,成人要是和他們說話太多或者復雜的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會被成人弄的混亂,用簡單的話去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的思維就不會很亂。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quán)”,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大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我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把自我的經(jīng)歷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我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背負著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我有所收獲,能更寬容應對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梁。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huán)境里,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huán)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后感12

  這是本文作者孫瑞雪老師特別鐘愛的一首詩,《愛和自由》始終貫穿著愛和自由如何平衡的關(guān)系,學會愛孩子、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展,并不是溺愛、縱容、沒有規(guī)則,給孩子“愛和自由,規(guī)則與平等”的環(huán)境,用愛的情感喚醒孩子成長積極性;以自由空間確立孩子創(chuàng)造熱情和自我意識;以規(guī)則形成孩子的社會秩序和內(nèi)在智慧,用平等的關(guān)系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媽媽在家休了一年產(chǎn)假,沒有離開過一天,等要上班時,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沒有見到媽媽,沒想到他竟然適應的很好,沒有所謂的分離焦慮癥,當時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數(shù)孩子不一樣,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書才明白孩子在愛的環(huán)境下成長,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會對新環(huán)境產(chǎn)生恐懼,這一點在他剛?cè)雸@時也得到了體現(xiàn)。

  很多人都認為彤彤是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但更是個開不起玩笑的小孩,開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臉,就會惱,發(fā)脾氣,甚至還會哭。但是周圍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不是這樣的,無論怎樣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經(jīng)常會有人私下跟媽媽說,這孩子遺傳誰呀,你們兩個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氣這么大,媽媽也大惑不解?戳诉@本《愛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質(zhì)的心理和智力中專門講了這種狀況,原因是媽媽對彤彤說到做到,也要求爺爺、奶奶言出必行,欺騙孩子會造成他對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自然不經(jīng)逗。大多數(shù)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貫方式就是逗,但是他們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惡作劇”大多是源于兒童時期的“逗”。

  彤彤上幼兒園選擇的是蒙氏班,那時媽媽對蒙氏理念還是模模糊糊,選擇是因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師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顧。上了幾天后,老師向媽媽反映彤彤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孩子,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課,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隊,他站在一旁觀看。還好是蒙氏班,還好老師受過蒙氏教育培訓,雖然老師認為他自由過度,但是也沒強加干預,漸漸的彤彤就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來了?戳诉@本書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慶幸當初的選擇沒錯。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每個家長都是以欣賞、贊美的眼光看著獨一無二的寶貝,漸漸長大以后,欣賞、贊美被越來越多的批評、指責、約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說的,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愛的禮物,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每翻看一次總能得到新的收獲,好書真的是要不斷翻閱學習的!

《愛和自由》讀后感13

  這學期,我有幸讀了《愛和自由》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在孩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認識。這本書強調(diào)要給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自由,才會培養(yǎng)出更加獨立的孩子。

  兒童對所有東西的熱愛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種熏陶,我們不強迫,但是我們不能不讓她接觸,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不都是從她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感知到的,在我們讀給兒童聽故事的時候,不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嗎,不是聽覺的一種享受嗎?

  我們更多一定要關(guān)注的是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讓兒童在愛和自由中成長!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學者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fā)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我們不能為了灌輸式的學習而給孩子帶來很多外界的內(nèi)容和認知,孩子的學習各個階段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都不一樣,比如重復做一件事,重復聽一個故事,孩子會從反復聽故事中吸收理解內(nèi)容,首先是邏輯,然后是情節(jié),最后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細選書,讓孩子吸收好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智力真正的內(nèi)涵,或許我們就會走上長輩們的老路,以為成績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貴的品質(zhì),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而做好這一部分,0—6歲是關(guān)鍵的時期。

  愛,獨立,這兩個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生活在壓抑,因為怕犯錯而察言觀色,謹小慎微的狀態(tài)下,這樣更容易喪失自我。所以從愛走到獨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氣,很多時候要學會放手。同時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維,不可“教”孩子一些影響到他創(chuàng)造力的內(nèi)容,而是讓他自己去感知,去發(fā)現(xiàn)。

  理解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特別是效果上。就像蒙托梭利教育學校不會強迫剛送來的孩子馬上進教室工作學習一樣,孩子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慢慢接受的過程,只要給予的方法正確,里面還有愛和自由,這就足夠讓這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正常起來。這里面也涉及到紀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專注力的問題,孩子都很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反復的做,在長久的專注過程中他才能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這樣他就愿意遵守紀律,并且有了自我控制力。

《愛和自由》讀后感14

  近些天,翻閱了孫瑞雪的書《愛和自由》,讓我明白了,愛孩子就要給他充分的自由,當然,這樣的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chǔ)上的。

  《愛與自由》的一個最具有顛覆性教育觀念就是蒙特梭利“精神坯胎”論,所謂的“精神坯胎”是說,胎兒在母體中構(gòu)成的一瞬間,內(nèi)在就有了一樣東西,這樣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的發(fā)展,指導兒童該去抓什么,摸什么……這種觀點要求我們相信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這種精神發(fā)展模式發(fā)展。

  基于這種觀點,兒童的成長不需要大人灌輸什么新資料,而只需要為兒童創(chuàng)造成長的環(huán)境和條件。如果仔細思考一下我們掌握語言的過程,就不難看出,環(huán)境對兒童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一般三歲前,兒童就能基本掌握本土語言,在這個過程無需大人為孩子專設(shè)課程,兒童便能在周圍充斥的語言聲音中自行掌握語言,可見,兒童是自我發(fā)展的。而這種自我發(fā)展基于感覺之上,從感覺中發(fā)展并由感覺伴隨著。

  我很贊賞這本書的觀點:“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在心理成長之上的。”這個與中國大陸“知識至上”的教育觀念似乎完全相悖,“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給孩子灌輸知識,這就是我國教育的現(xiàn)狀,殊不知這種完全違背兒童內(nèi)在成長規(guī)律的教育觀念,正在吞噬著孩子的心智。

  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chǔ)上,也是說,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范疇時,我們應當是有權(quán)利說“不”的,但這個“不”要怎樣說,以什么方式去引導,去告訴孩子呢。在蒙錯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經(jīng)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經(jīng)過感知而發(fā)現(xiàn)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蒙氏的教育理念強調(diào)孩子自我教育,家長和教師只是觀察者,引導者,能夠讓孩子在自由中自我找到紀律和約束,心甘情愿的遵循規(guī)則。這個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網(wǎng)上此刻蒙氏的教具炒的很熱,家長們熱衷于送孩子們上數(shù)學班,音樂班,大大小小的教學機構(gòu)都高懸蒙氏的金字招牌。轉(zhuǎn)也趕過潮流去上過幾期早教課,當時我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蒙氏,當然此刻也不是很了解。對當時的我而言,蒙氏教育就是眼花繚亂的教具。我覺的此刻中國的早教機構(gòu)已經(jīng)把蒙氏教育當成是萬能的,已經(jīng)有些脫離了愛和自由的原則。我們帶孩子去早教班的時候征得他們的同意了嗎,當他們不愿意的時候我們遵從他們的意愿了嗎我想答案是沒有。我們應當坐下來好好反省,我們帶孩子上早教班是什么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自由中找到本我,還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多的語言本事,數(shù)學本事,繪畫本事。

《愛和自由》讀后感15

  繼閱讀《捕捉兒童敏感期》之后,在小海鷗班老師的推薦下,我拜讀了孫瑞雪的又一力作——《愛和自由》。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感覺書中所講,既與《捕捉兒童敏感期》一脈相承,又在此基礎(chǔ)上總結(jié)、提煉得更加系統(tǒng)。

  我曾經(jīng)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意義是什么?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質(zhì)條件保障孩子身體上的成長自是不必說的。但是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這些還只能算是人的低級需求。孩子長大后,她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她是否有能力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并因此感到快樂?讓她覺得她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如果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那父母的意義應該是幫助和見證一個人完整地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之前讀過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介紹了“兒童成長敏感期”這一概念,教父母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快樂成長!稅酆妥杂伞穭t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完整成長”的概念,也就是讓孩子能做自己身體的主人、情緒的主人、感覺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認知的主人及精神的主人,在兒童成為這些主人的過程中完成“完整成長”。書中介紹兒童因抽象思維未形成,對周圍事物的探索是通過自己的身體的各種感觀來實現(xiàn)的,在兒童不斷掌控自己身體的過程中,完成了做自己身體的主人的成長過程。要完成兒童各方面的“完整成長”,就必須給予兒童自由,并進行適當?shù)恼嬉龑В寖和暾爻砷L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有個性的人。

  當今社會“內(nèi)卷”十分嚴重,在育兒方面,各種“雞娃”方法也層出不窮,許多兒童往往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參加各種興趣班學習了,這是父母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所表現(xiàn)出的焦慮。作為孩子的父親,我也一度迷茫,到底是給孩子報班,不讓她輸在起跑線上?還是保護好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過早苛責她的學習?在看過這本書后,我也得到了我的答案。書中舉了一個十分生動的例子,即我們在聽講座時,印象最深的一定是自己有所體會的那部分內(nèi)容。這部分內(nèi)容,必定是我們的感覺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我們的經(jīng)歷和心理狀態(tài)相契合。兒童的成長也是一樣,不需要成人那種“灌輸”(這種“灌輸”還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而是需要條件準備,兒童會自己吸收。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細心觀察,在適當?shù)臅r機進行引導,讓孩子的感觀與概念相契合,調(diào)動兒童的興趣,給予充分的愛和自由,引導兒童自主探索、學習。

  最后,非常感謝小海鷗班老師的推薦,這本書必定會幫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愛和自由》讀后感15篇】相關(guān)文章:

讀愛和自由有感(8篇)03-26

讀愛和自由有感8篇03-26

愛和自由讀書心得體會02-23

讀愛和自由有感精選8篇03-26

讀愛和自由有感(集合8篇)03-26

自由與人情07-04

桂林自由旅游攻略11-30

烏鎮(zhèn)自由行旅游攻略09-07

澳門自由行旅游攻略09-06

龔琳娜:自由女人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