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論語》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有感1
在孔子眼里,仁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子路忠勇有將帥之才,不是仁;冉有多才多藝有從政之才不是仁;公西赤精通禮儀有廟學之才,不是仁;陳子文不屑與崔抒為伍的清高也不是仁。大概只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仁吧。但孔子的仁在我看來實在是太過苛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又怎能要求一個人每方面都做好呢?如果一個人真的做到了孔子所說的仁,那大概不是人,是神吧。
孔子眼中的孝也是非常苛刻的。要讓父母吃好穿好。父母有錯,指出時應恭恭敬敬,父母不接受,也不應該違抗他們,縱使父母是錯的,這就有點過了。雖然是做到了對父母的尊敬,但親人這樣相處難免疏遠不親近。對父母的愚孝也給很多的子女帶來了痛苦。《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和劉蘭芝因為愚孝,只能雙雙赴死;陸游和唐婉只能留下‘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怕人詢問,咽淚裝歡,瞞、 瞞、瞞!ㄌ仆瘢┑慕K身遺憾。如果父母的錯會給我們帶來終身的痛苦,我們還要遵守嗎?如果明知是錯還要去做,明顯是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對父母應該尊敬,但應該把自己跟父母放在同一個度上,而不應該唯父母命是從。如果唯父母命是從就是愚孝!
孔子重交友,認為從朋友身上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行,重信義,愛音樂,主張人以修身為本。這些做法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不得不說人想要一生不犯大錯,是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想有多少位高權(quán)重,富可敵國的人因為一時貪欲而瞬間跌到人生的谷底。但孔子提出以禮治國就太重視禮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認為只要每個人都努力做一個君子,那天下就太平了。但這實在是太理想化了。世界上又怎么可能每個人都是君子,每個人都能成為君子呢?人畢竟活在俗世中,有好的一面,也會有欲望和貪念,所以用只用禮來約束眾人一定是行不通的。如果一個君王不像一個君王,按照禮來說又能怎么樣呢?
孔子最多說他兩句就是了。他絕不會主張別的更適合的人取而代之,因為那不合禮。那黎民百姓豈不是照樣遭殃?鬃涌隙ú恢С秩嗣衿饋矸纯沟,因為那不合禮。那黎民百姓只能被動接受。當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時候,又有什么精力去學習禮呢?不是照樣禮崩樂壞?所以不能不說孔子的一些思想有些消極,有些過了,不符合中庸之道。人需要更有力的約束,那就是法律。
讀《論語》有感2
這個寒假,我拿出了媽媽給我買的“中華國學經(jīng)典”這套書。其中有《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論語》六本書,每一本書都使我受益匪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稱為中國人的《圣經(jīng)》。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這本《論語》也根據(jù)當中的典故和內(nèi)容。選配了相應的故事、解釋。使我更好地弄通《論語》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生活中言行舉止、學習態(tài)度要怎樣做到最好。比如里面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孔子說:古人不輕易開口許諾,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行為與自己的言語不相符合是可恥的。又舉了趙括“紙上談兵”這個事例,使我懂得了言出必行的道理。以前我總是制定了計劃而不切實實行,當我讀了這句論語后,我改掉了這個壞習慣,做事也勤快起來了。還有一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屛叶茫翰荒芩雷x書,也不能不讀書而冥思苦想。意思是:只是讀書,就會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學從不讀書,就會疑惑而一無所得。看了這句話,我讀書時都會邊思考邊讀,從中獲得了不少知識。
《論語》這本書還給了我許多道理,讓我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得更好了。
讀《論語》有感3
前者說,幾個人一塊兒走路,其中一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后者說,聰明敏捷并且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這兩句話出自古代圣人之口,但是到現(xiàn)在仍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敝刑N含著這樣一個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nèi)粘I钪,?jīng)常接觸到一些人,他們各自都有長處什得我們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就拿我們班來說吧,有到四十五人的班集體,有的擅長繪畫,有的擅長音樂,有的寫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猛將……多少這樣的同學值得我們學習!你見過高山嗎?你見過密林嗎?高山之高,是因為它不嫌一粒粒的小石子;密林之密是因為它不棄一顆顆小樹苗。如果你想具有高山一情懷和密林的親密,就應尋找自己的身邊的良師與益友,學習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要做到不恥下問就不容易了,我們應該放下架子,虛心向別人請教。
名人也有不少不恥下問的例子。例如,李時珍為了寫好《本草綱目》,到處收集有關資料,甚至常常問當?shù)剞r(nóng)民。白居易自幼聰明,五六歲即會作詩,每寫完一首詩都去讀給鄰居家不識字的老奶奶聽,以便修改。一個不懂醫(yī)學的農(nóng)民怎能比得上一個有文化,聰明的識詩人。
朋友,讓我們放下架子,虛心請教,知識寶庫的大門將永遠向你敞開。
讀《論語》有感4
孔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教育家、思想家之一,他的學說二千多年來一直給我們智慧的啟迪。他的思想學說,大都保存在《論語》一書中。誦讀《論語》這樣的古代經(jīng)典詩文,就好像在與歷史上一批最優(yōu)秀的中國人談話。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些話每次聽起來就像一杯冷飲,使我時刻保持清醒;也如一杯濃咖啡,讓我感受到興奮和動力。仔細讀這些話,才能深刻領悟先哲們的聰慧、風骨、肚量、操守等優(yōu)秀的人文精神。
“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我是班級的大隊長,平時成績還可以,但是其它學生也有他們的長處。比如,有的人喜歡畫畫,有的人喜歡體育,有的人喜歡唱歌,這些優(yōu)點都很難能可貴,也是我應該學習的。即使平時他們有不對的地方,我也應當作一面鏡子,看一看我有沒有,我還要站出來幫他們指出缺點,和他們共同進步。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睍r光飛逝,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天,等到長大了就不會因為虛度光陰而后悔。有的時候我會為了玩而應付作業(yè)草草了事。孔子的話使我明白,我們既要快樂健康地成長,也要多學本事,因為本領是一天一天積累下來的。時間找不回來,優(yōu)秀的人懂得如何利用時間,懶惰的人只會打發(fā)時間。
我很喜歡《論語》這本經(jīng)典誦讀,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經(jīng)典是高尚的,是五千年歷史長河的積淀,是永不過期的精神食糧,塑造了我們民族的品格和魂靈。
讀《論語》有感5
《論語》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這個暑假,我又重新溫習了一遍。
《論語》中分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的給予了我們?nèi)松l(fā)的啟示,有的讓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
要會善于學習,就要不恥下問,《論語》中有一句話:“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边@是曾子曾經(jīng)說過的話,含義是:一個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還向沒什么能力的人請教,一個人很有學問,還向?qū)W問少的人請教。我想:一個人內(nèi)心有智慧,敏感多思,愿意好好地去領悟知識,愿意“不恥下問”,以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不過是一種難得的態(tài)度嗎?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與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學習,也說不定能給人啟發(fā)。曾經(jīng)有人問一位學者,你是在哪兒學到最有價值的東西的?結(jié)果大家以為最有價值的答案是:幼兒園,這就是孔子和他學生眼中的“學習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論語》中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亦!币馑际牵阂粋人孝敬父母,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的確,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級不是一個含義嗎?———細心為別人呢著想,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訓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細想想,其實父母是為我們好。其實,孝敬不一定是讓父母豐衣足食,為他們多著想一點,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讀完這句話,我回想平時為父母做過的事,更深一層地理解了孝敬的含義。
《論語》,這本擁有無窮奧妙的書,帶給了我們無限啟發(fā),告訴了我修身養(yǎng)性的道理,作為一個小學生,我們應該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爭取在學習生活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讀《論語》有感6
我國春秋時期,有這樣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創(chuàng)建了儒家學派,周游列國,廣收門徒,不問出身與家境,提出“仁”的學說,并留下了《春秋》一書,他與弟子的言論被整理為《論語》,他就是孔子。在語文課本上,我們學到了來自于《論語十二章》,讓我受益匪淺。
這十二則中,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到做人三個方面教育后人。學習要按時復習;被別人誤解而不生氣;積極向他人學習;思考與學習要共存;珍惜時間……這些都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留給我們的無價財富,每一則都讓我驚嘆于先人的智慧,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們?nèi)粘5膶W習生活中,《論語》不僅要讀,更要應用于實際中。
每一天老師教授的東西復習過了嗎?思考了嗎?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了嗎?很多知識總是學過后堆積在腦海里,每天不斷吸收著新的營養(yǎng),但是在實際學習生活的面前卻僅僅只是一堆文字,這些知識應該在問題面前能夠及時“跳”出來,進行實際應用,而不只是一堆空洞的文字積累在腦海里,它們的深層含義以及蘊含的知識道理才是更重要的。學習要活,活學活用,讓這樣寶貴的精神財富散發(fā)出更耀眼的光芒。
“仁”是孔子創(chuàng)立的學說,也是社會需要的正能量,制止并反對苛政。“仁”包含了一切的美德,僅是一個字也可以折射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一個字應該印在腦海中,時時刻刻能夠想起。
《論語十二章》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中華民族漢字背后蘊含著多么巨大的精神財富。
讀《論語》有感7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zhì)。仿佛帶我穿越了2500年的時光,來到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隨著我手中閱讀頁數(shù)的增加,如夢驚醒,《論語》帶我走進精神的家園。
我們的班主任方老師在四年級時就讓全班同學背誦《論語》;初次背誦,我并不懂其中意思,一知半解;但隨著深入地背誦,我漸漸地讀懂了其中的深刻含意,我內(nèi)心甚為歡喜。經(jīng)過兩年來的背誦,日積月累,慢慢品悟,古人思想的精華好似悠悠的花香,迎面撲來,我沉浸在書香之中。
《論語》是一面文化明鏡,我從中覓到了學習的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笔且覀兂3亓晫W過的知識,才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边@句話激勵著我,有時間就去復習學過的知識,有時我還會去找老師和同學做更深的了解和鞏固,從知識中找到快樂,找到自我,找到內(nèi)心的充實……
《論語》教會了我一套處事的方法。子曰:“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备嬖V我們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求于別人去做。因為每個人的喜愛不一樣,我們要懂得換位思考。生活中,你幫助了別人,他會對你感激;但是,如果你強迫別人做他不喜歡的事,別人只會越來越討厭你。當我理解這句話的含意后,我沒有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我和同學的關系也越不越親密。
《論語》帶給我一種美好的生活態(tài)度。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如果有人不了解你,不太懂你,因某些事而誤解了你,又何必去斤斤計較與其生氣呢?生活中,難免會被人誤解的時候,需要你去包容,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解釋,讓他知道真相;你也可以慢慢地等,讓他自己去理解,讓時間告訴他一切。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使我學到了行為禮儀,懂得了人生哲理。通過誦讀經(jīng)典,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風范,什么是千古美文,他引領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向成功邁進;精神之花常在我心中綻放。
夏色斑斕,經(jīng)典讓書香更濃。一部《論語》,一種人生,我陶醉其中;《論語》文化榜樣的力量,幫助我們指點迷津;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著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讀《論語》有感8
“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節(jié)選自《論語.學而》
“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薄墩撜Z學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語言的環(huán)境里,人際交往都離不開溝通,我們都在承諾,,但是你說出來的話就一定能夠兌現(xiàn)嗎?你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能夠做到嗎?你說的話能不能兌現(xiàn),那要看你的諾言離道義有多遠,如果你的諾言符合道義,那么,兌現(xiàn)的可能便會高些,這便是“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一個人如果能夠恭謹有禮,對別人畢恭畢敬但又符合禮儀,那么他就遠離恥辱了!耙虿皇溆H,亦可宗也!币馑际钦f,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親可信的人,那么這個人的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這里,“信”也沒有被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核心,而是說講信用一定要符合道義。社會中不斷地出現(xiàn)的種種挑戰(zhàn),一個人光有單一的內(nèi)心道德還是不夠的,一定要有一個完善的道理體系。
我們知道,關于歷史,有一個詞語叫做“信史”,其記載真實可靠的歷史。這個詞內(nèi)涵很重,因為歷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們的生命來維護歷史的真實,讓歷史的真相得以流傳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可貴的傳統(tǒng)。
曾經(jīng),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書侍郎高允兩個人奉命撰寫北魏的國史,叫做《國書》!秶鴷穼懞靡院,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鮮卑貴族看了國史之后,非常不滿,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進讒言,拓跋燾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來就要逮捕中書侍郎高允。拓跋燾就召見高允,問:“《國書》果真都是崔浩一個人寫的嗎?”這個時候,高允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但是他這樣回答的:“《太祖紀》由前著作郎鄧淵撰寫,《先帝紀》個《今紀》是我和崔浩兩人共同撰寫的。不過,崔浩兼職很多,至于具體的著述工作,我寫得要比崔浩多的多!蓖匕蠣c一聽,大怒,說“敢情你寫的比崔浩還多,你的罪行比崔浩還大,怎么可能讓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說:“我的罪過確實非常大,應該滅族,但我不敢說虛妄的話來騙您。拓跋燾回過頭說:“這就是正直啊!這在人情上很難做到,而高允卻能做得到!馬上就要死了,卻不改變他說的話,這就是誠實啊,作為臣子,不欺騙皇帝,這就是忠貞啊。應該赦免他的罪過,要褒揚他!庇谑牵实凵饷饬烁咴。
誠信,有時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內(nèi)心對于一種價值的堅持,這種價值延伸出來, 這便不是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讀《論語》有感9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記得多年前,我曾經(jīng)讀過《論語》,那時只是作為消遣而已。
現(xiàn)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論語》,以全新的心態(tài)細細品讀,把自己的心貼進去里面感受孔子的思想。在“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明白了并不是只是在學校里做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被稱為老師,在家,在社會上,甚至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清潔工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nèi)W習的東西,不能夠瞧不起別人,一座宏偉的大橋只要缺少根小小的釘子就能讓它崩塌。而學習也是要有選擇性的,必須選擇別人身上的良好品質(zhì)加以學習。別人身上的缺點,假如自己也有就應該要改正。
孔子教學不分貴賤,廣納學生,從而打破了古時候只有官侯權(quán)貴的富家子弟才能夠?qū)W習的權(quán)利。把思想傳給廣大人民,為那些有廣大的報復的貧苦青年找到出路。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他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征進行教育?鬃右灿兄约旱恼伪ж摚苍(jīng)想要為國家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是在當時戰(zhàn)亂頻繁的年代他的學說并不能滿足國君的需要。因此也就沒有什么作為,只能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儒家思想。
讀了《論語》后,我明白了:只有擁有博大的心胸才能受人尊重。
讀《論語》有感10
今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讀完了《論語》第一篇——《學而》。心里猶如點亮了一盞明燈!墩撜Z》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边@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卑偕菩橄,這一句是在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能盡孝的話,他是更不可能為社會、為國家盡責的。只要能做到孝,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道義,承諾才能兌現(xiàn)。恭敬要合乎于禮,就能免遭恥辱。所依靠的,應該是親近自己的人。才是可靠的住的!边@句話告訴我們承諾別人的事情,要是自己可以辦到的,今后可以兌現(xiàn),不是空頭支票。恭敬別人的時候,要顧忌到別人的身份,才不會遭受恥辱,招人煩感,這樣才是君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和道理,又能時常加以溫習演變成自己的技能,這不是很愉悅的事情嗎?有志趣相投的伙伴從遠方慕名而來,這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覺得憤怒或怨恨,這不就是君子的作為嗎?”這句話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說明了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快樂,正如古語說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學習要先正心,不要把學習當做一項任務,而是一種快樂,是自我修身修心的快樂。不斷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交流和傳播,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最后一句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越是有知識、有格調(diào)、有涵養(yǎng)的人,也越是寬容。
至此,我明白了。做人應該先講孝道,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讀《論語》有感11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被世人譽為“圣人”!墩撜Z》是一本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語錄體散文!墩撜Z》蘊意深邃而又妙趣橫生,人性與文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我們理解為人處事的道理。所以,我們可以從中找出不少感同身受的例子。
學思并進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們每天都會學習,每天也必須要去學習,那么我們是如何學習的呢?上課時,是老師輔助我們學習,引導我們思考;下課時做作業(yè),我們會照著老師教給我們的學習方法舉一反三,認真思考。
假設我們不去思考呢?那么上課時便是另一番光景了:老師拿著資料念給我們聽,我們在書本上寫下來,下課時我們一遍一遍地讀、背。這樣會使我們感到疲勞和厭倦,甚至慢慢的厭惡學習。所以說,學思并進很重要,掌握好方法,我們就能事半功倍。
樂在其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我們常說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習,我們的態(tài)度就分為三個層次:知、好、樂。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我們對學習的興趣。我們對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在快樂中學習,以學習為快樂。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讓我們更加靈活 的知把識運用在生活中。
善于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反省是一朵美麗的花。反省能讓我們學會豁達,讓我們做到樂觀,讓我們擁有豪情。
倘若我們都不反省,都不會反省,那么我們的人生會怎樣?世界會怎樣?若科學家們不反省,現(xiàn)在生活怎會如此便捷?若我們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不反省,那怎會有我泱泱大國,巍巍華夏?可見,反省多么重要。
《論語》,它經(jīng)歷了兩千多個春秋,直到今天,它仍然深深影響著我們。儒家經(jīng)典永遠不會過時!
讀《論語》有感12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chǎn)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xiàn),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zhì)。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后,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嘛!
多么勤奮的人,多么樂觀的.人,多么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后復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么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里,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yǎng)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丑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yǎng)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xiàn)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后,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讀《論語》有感13
一部《論語》,有人從中覓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有人獲得了人生的感悟?鬃樱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至情至性之人,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至真至誠之人。
我總認為一位大師,他必定不是純粹的、專一的,就像孔夫子。教育家,他弟子三千,名副其實;思想家,一個"仁"留給世人永久的啟發(fā);文學家、哲學家他依然當之無愧。試問沒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沒有天地乾坤皆滄海一粟的胸襟,何以成為一代圣人呢?
金景芳先生在他的《孔子思想述略》中曾說:"孔子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以至于超越中國歷史的界限,受到長期的尊重,首先在于他是偉大的教育家,而不是在于他的政治思想。"在浩如煙海的各式教育讀物中我們難免迷失,面對每天繁瑣的教學工作也難免浮躁,那不妨卸下一絲偽裝,拋棄一些浮躁,回歸千年前的經(jīng)典,靜心聆聽圣人之言吧!
在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回頭看看孔子,20xx多年前的思想依舊能給我們啟迪。
大千世界的魅力在于萬事萬物的多樣性,沒有同一處風景,才會讓人對旅行如此迷戀,同樣教育的魅力也在于教育對象的多樣性,教師看似重復機械的勞動背后卻隱藏著諸多鮮活的生命個體。一句"因材施教"似乎道出了教育的真諦?鬃右簧谢ㄙM了很多時間來了解學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長,有時他能從學生優(yōu)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決斷、子貢通情達理、冉有多才多藝;有時他能從學生缺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有時他能對不同學生作比較分析,比如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強一些?"孔子說:"子張偏激一些,辦事說話容易過頭;子夏遲鈍一些,辦事說話有時跟不上。"子貢又問:"那么是不是子張強一些呢?"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正因為對學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學才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說教,往往許多學生問同樣一個問題,而孔子回答不一樣。如子路問:"聽到一個道理馬上就執(zhí)行嗎?"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實行?"冉求也問,而孔子答:"對,馬上去實行。"公西華問為什么對同一個問題而答復相反?鬃诱f:"冉求遲緩,我推他一下,子路向來膽大好勝,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
說起"因材施教"道理和理念誰都有一堆,可實踐起來怎一難字了得!我們真的了解那講臺下幾十雙眼里藏著什么嗎?孔子說過"智莫難于知人",沒有什么比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更難懂。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深的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深的學問。我們是不是把我們的學生都當成中上人了呢,那些艱澀的理解,那些文章背后的深意他們真的個個都需要知道嗎?語文課堂上我們總是糾結(jié)與那些莫名其妙的"深情厚意",那小小的心靈哪能感悟那么多呢。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有朱自清先生一篇經(jīng)典的散文作品《背影》,我記得當年我學的時候老師神情的講,我似懂非懂的聽,只忙著體會那字里行間的深情,做題倒是會了,萬分感動吧倒也談不上,父愛的偉大倒也略懂一點點。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看過了父親無數(shù)次的背影,有一天突然讀到這篇文章,我才感慨頗深。只到我自己站上講臺,婉婉到來那傷感中帶著憂傷的文字時,我差點淚流滿面,那一刻我知道,那一課不是為我的學生上的,而是為自己上的,下邊的孩子如同當年的我,有的頗有領悟,大多似懂非懂,也有的暗自偷笑?赡怯衷鯓幽,那一刻多少人懂真的不那么重要,歲月會告訴他們一切,對于那些暗自偷笑的孩子更無需指責,過多苛求。
那教育到底要交什么,有人恐怕要發(fā)問了。孔子只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不外乎四大方面,即"文、行、忠、信",而對于"文"孔子似乎把它列在末尾,相對來說更為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倫理道德方面的踐行,這是孔子的本意。我到覺得沒必要把思維禁錮在孔夫子的本意上,何嘗不能理解為一種實踐能力和為人處事之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恰恰與孔子主張的"仁與德"不謀而舍,兩人都把"仁與德都"當做自己不斷追求的目標,從而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品德,具備良好的修養(yǎng)品德,才是我們所調(diào)的''真人''。我們總在說教書育人,要育成什么樣的人——"真人",是"君子坦蕩蕩",是"敏于事而慎于言",是"言必行,行必果",是一種坦蕩、內(nèi)省、直率與真誠?鬃油ㄟ^點滴,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地與弟子探討,感悟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白天,忙碌于教育教學工作;入夜,翻開圣賢之書讀上幾頁,雖不能自稱"大徹大悟",卻無疑享受了一次"靈魂桑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這條路與我而言還有太多的風景要去追尋,我不是開辟者,但我愿意去追尋那一片片綺麗的風光。面對繁瑣的工作,不知從何時起也變得喋喋不休,變得心浮氣躁,與圣人對話,才發(fā)現(xiàn)來自遠古的真理總能給予人一種寧靜的智慧,我沉醉于那份內(nèi)省,感動著那份質(zhì)樸與直率,不寧靜怎能幸福,不寧靜何談教育!
讀《論語》有感14
想必大家都聽過《濫竽充數(shù)》這個成語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會吹竽,卻不懂裝懂,混在隊伍里充數(shù)。最后事情敗露,只好逃跑了。在《論語》中,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條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句話就是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也當過一次“南郭先生”。
記得在我8歲的時候,媽媽要下地干活,臨走時,吩咐我中午做稀飯,并教我做稀飯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電視,便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我平?茨阕鱿★埗紝W會了,你還是快去干活吧!”我一邊說著,一邊推著媽媽向門口走去。媽媽拗不過我,只好搖搖頭,無奈地說:“那好吧,記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電飯鍋里第二條線的位置,要留意鍋里的情況,不要讓稀飯漫出來……”“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媽媽,我又撲到電視機前,專心致志地看起了動畫片。不知不覺,到了12點。我伸了個懶腰,該去做稀飯了。
來到廚房,我又犯了難,剛才說“我會做稀飯”,只不過是哄走媽媽的一個借口,F(xiàn)在到了“真槍實彈”的地方,我卻大腦一片空白。算了,現(xiàn)在去向別人請教實在難為情,還是我來吧!
可是到底應該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難。這時,我想到:我和媽媽一共要吃兩碗飯,那就倒兩碗米吧!倒完米后,接下來的一切就順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飯……干完這一切,我又兩眼不聞天下事地看起了電視。
過了一會,我隱隱聽到“嘶嘶”的聲音從廚房那邊傳來,心里一個咯噔:啊,慘了慘了,忘記掀鍋蓋了。這下完蛋了,媽媽會罵死我的。我連忙跑到廚房,發(fā)現(xiàn)米湯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打開鍋蓋,一股焦味撲面而來,嗆得我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睜開眼睛,發(fā)現(xiàn)鍋里的稀飯成了一團漿糊,顯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幾舀子水倒進鍋里,鍋里的情況才好轉(zhuǎn)了了一些?蛇@四濺的米湯,這溢出的米粒,這燒焦的糊味……我該怎么收拾這爛攤子。?要是開始我專心聽媽媽的教導,知道放多少米,淘幾遍米,倒多少水,隔幾分鐘過來看一下……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了,可是已經(jīng)晚了,世界上沒有后悔藥可買,我也不能改變現(xiàn)狀了。
結(jié)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頓“皮帶炒肉”。不過呢,這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不懂裝懂。遇到自己不會的事,要虛心請教那些會做的人,學習他們的經(jīng)驗,豐富自己的頭腦,這樣才可以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不懂不要裝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讀《論語》有感15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钡氖钢静挥澹腥俗x出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钡闹t虛,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論語》所傳遞的第一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jīng)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么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于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于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態(tài)?鬃硬⒉谎陲棇Ω辉I畹南蛲,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fā)財,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強求:“如果發(fā)不了財,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边_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并非途徑,關鍵在于內(nèi)心的快樂。他贊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鳖伝厥钦嬲芽鬃拥娜松^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zhì)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wěn)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并不依賴于外物,而存在于內(nèi)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贊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nèi)心并不真的認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jié)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于心境。
人應該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二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jié)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并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梢娫谒磥,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復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yǎng)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里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yǎng)犬馬有何區(qū)別?事實上,也只有基于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寧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里真的為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才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于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鞓返碾A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愛的缺失,不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后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復向他的學生所強調(diào)的,這也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diào)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nèi)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xiàn)。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點說來容易,但它需要個人有足夠的判斷力,有足夠強大的內(nèi)心世界,才能夠知道什么是自己應該堅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應該反擊的,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個人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最能體現(xiàn)這種獨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負責的態(tài)度。有了精神的獨立性,便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獨立承擔其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逆境境中奮發(fā)而起,不論外界條件是貧是賤,是亂世還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溫故而知新”聽起來很簡單,孔子為什么說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呢?其實細想一下,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讀過《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學習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樣掰一個丟一個,就得經(jīng)常溫習舊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再做到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們每天學習一個漢字,掌握一個英語單詞,每月讀一本有益的書,這樣做并不困難,如果能長期堅持,不忘舊知,學習新知,幾十年后必然博學多才。這體現(xiàn)了孔子“學而不厭”的教育主張,也符合當前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jīng)典的不同在于,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nèi)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nèi)ビ眯母形颉?/p>
【【精】讀《論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詩經(jīng)》有感【精】03-27
【精】讀《詩經(jīng)》有感03-20
【精】讀《感恩父母》有感03-22
【精】讀森林報有感03-20
【精】讀《神筆馬良》有感03-29
讀《神筆馬良》有感【精】03-29
【精】讀《去年的樹》有感03-24
讀《荷塘月色》有感【精】03-23
讀《狼國女王》有感【精】03-21
【精】讀《狼國女王》有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