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成語典故
公元前262年,秦兵攻占了韓國野王地方;韓國救援上黨郡的通路隔絕了。上黨郡守馮亭,眼見保守不住,便召集部下商議對策。
他說:與其降秦,不如將上黨郡獻給趙國。趙若受地,秦必遷怒于趙,發(fā)兵攻它,此時趙必親韓,要求聯(lián)合起來抵抗秦兵,這樣對韓國是大有好處的。大家都贊成這個主張,當(dāng)即決劍派使者帶著書信和地圖到趙國去。
趙孝成王看了書信和地圖,知道上黨郡有十七座城他,高興極了,就召平陽君趙豹來商議。趙豹卻不以為然。他說:“秦軍占了野王,上黨郡成了秦國的掌中之物,今為趙有,秦國能甘心嗎?”
趙豹進一步分析道:“馮亭不降秦而歸趙的目的.,是為了嫁禍于趙,使秦移兵攻趙,以減輕韓國的壓力。大王怎可不察,只顧眼前之利呢?”
趙豹退出,趙王又召平原君趙勝來商量。趙勝的主張與趙豹相反,他說:“用百萬兵將,進攻別國,戰(zhàn)斗一年,未能取得一城;今不費一兵一卒而得十七城,這是莫大之利,千萬不可錯過這個好機會!”
平原君的話,正說到了趙王的心坎上。趙王滿臉堆笑,吩咐平原君快去上黨,接受獻地。同時傳命封賞馮亭及十七城的官吏;安慰那里的百姓,說趙兵隨后就到,叫他們放心好了。
這消息傳到秦國,秦昭王見趙國湊了現(xiàn)成,自然惱怒,側(cè)派大將白起率軍進攻趙國。長平一戰(zhàn),白起俘虜了趙軍四十萬,全部活埋。趙國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嚴(yán)重的損失。
秦軍乘勝前進,把趙國的首都邯鄲圍困起來,眼看著有城破國亡的危險。這時趙王深悔不聽趙豹之言,引來今日之禍,只好派平原君趙勝到楚國求救。
正當(dāng)邯鄲萬分危急的時候魏國的信陵君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看在平原君份上,率軍趕到邯鄲,合兵擊退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墒,趙國連前帶后,失了四十五萬精銳部隊,弄得元氣大傷
后來,漢代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把這段史事寫進他所著的《史記》,評論平原君是“利令智昏”,意思是說,平原君不該貪圖眼前利益,不考慮后果,導(dǎo)致秦兵來攻的巨大災(zāi)難。
【利令智昏成語典故】相關(guān)文章:
長袖善舞的成語解釋及典故03-04
求職始末經(jīng)典故事03-05
創(chuàng)業(yè)新語經(jīng)典故事03-05
關(guān)于典故的歇后語03-26
如何走向求職成功經(jīng)典故事03-06
孫悟空求職的經(jīng)典故事03-06
關(guān)于歷史典故的歇后語01-18
成語解釋04-27